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7,(2):79-82
为研究绵羊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前后体内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将6只盘羊杂交羊和6只巴什拜羊人工感染MO,在感染前后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IL-5、IL-9、IL-12及IL-13含量。结果显示:2组羊在感染后IL-5浓度均升高,第7(P0.05)、14(P0.01)和21天(P0.01)盘羊杂交羊IL-5含量显著和极显著高于巴什拜羊;感染后第7(P0.01)、14(P0.01)和21天(P0.05)盘羊杂交羊的IL-9浓度极显著和显著地高于巴什拜羊;在感染后的第7(P0.05)、14(P0.01)和第21天(P0.01),盘羊杂交羊的IL-12浓度显著和极显著地高于巴什拜羊;在感染后的第5(P0.05)、7(P0.05)、14(P0.01)和21天(P0.01),IL-13浓度巴什拜羊显著和极显著低于盘羊杂交羊。结果表明:绵羊感染MO前后血清中IL-5、IL-9、IL-12及IL-13的浓度有明显变化,巴什拜羊和盘羊杂交羊的上述细胞因子变化也有显著差异,这对研究支原体肺炎发病机理及临床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重组巴什拜羊短腭、肺及鼻咽上皮克隆1蛋白(rSPLUNC1)对体外培养的绵羊肺炎支原体(MO)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浓度(10μg/mL、20μg/mL及40μg/mL)的rSPLUNC1添加于MO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并采用平板菌落计数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对MO的增殖水平。结果显示:平板菌落计数中,3个rSPLUNC1浓度组菌落数分别比对照组减少37.25%(p0.01)、48.74%(p0.01)及67.23%(p0.01);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2 h后实验组MO 16S rRNA拷贝数降低,4 h时拷贝数最低,3个rSPLUNC1浓度组的拷贝数比对照组降低2.96%(p0.05)、92.57%(p0.01)、93.75%(p0.01)。研究表明,rSPLUNC1对体外培养的M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5,(8):1-4
为检测绵羊在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MO)前后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情况,将6只巴什拜羊和6只盘羊杂交羊人工感染MO,在感染前后分别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IL-1β、TNF-α、IL-8、IL-10及IFN-γ含量。结果显示:两组羊在感染后IL-1β浓度均升高,第21天巴什拜羊的IL-1β含量降低,且显著低于杂交羊(P0.05);感染后两组的TNF-α含量逐渐升高,第14~21天巴什拜羊TNF-α含量开始下降,且第14天显著低于杂交羊(P0.05),第21天极显著低于杂交羊(P0.01);感染后第14和21天,巴什拜羊的IL-8含量开始下降,而杂交羊则继续升高,且杂交羊IL-8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巴什拜羊(P0.01);两组羊的IL-10含量在第5天达到最高,且杂交羊极显著高于巴什拜羊(P0.01),而第14和21天巴什拜羊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杂交羊;感染后两组羊的IFN-γ含量逐渐升高,第14~21天,巴什拜羊的IFN-γ含量开始下降,而杂交羊则继续升高,第14和21天巴什拜羊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低于杂交羊。结果提示:绵羊感染MO前后细胞因子变化明显,巴什拜羊和杂交羊细胞因子变化也有差异,这对研究支原体肺炎发病机理及免疫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巴什拜羊与其杂交羊对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的差异,将6只巴什拜羊和6只杂交羊人工感染MO,分别观察其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清中IL-1β、IL-6、IL-9及IFN-γ的浓度,制作肺部组织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感染后杂交羊比巴什拜羊表现出更严重的、典型的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杂交羊的评分显著高于巴什拜羊。相关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杂交羊血清中IL-1β、IL-6、IL-9及IFN-γ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巴什拜羊。结果表明,巴氏拜羊对MO感染具有一定的抗性,而杂交羊对MO较易感。  相似文献   

5.
选择3~4岁,体重相近的适龄小尾寒羊和巴什拜羊母羊各90只作母本。成年萨福克公羊、小尾寒羊公羊、巴什拜公羊各2只作父本,组成4个杂交组合,以小尾寒羊和巴什拜羊为两个纯繁对照组。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于2002年7 ̄8月配种,2003年1月产羔完毕,哺乳期4个月,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于2004年9月中旬,即8月龄时,进行屠宰试验和产肉性能分析。萨♂×巴♀和萨♂×寒♀其后代胴体重比巴什拜羊和小尾寒羊分别高出5.72kg和4.12kg,净肉重比巴什拜羊和小尾寒羊分别高4.81kg和3.86kg。增重显著(p<0.05)。但萨♂×巴♀后代胴体重、净肉重比小尾寒羊分别高出12.01kg和10.49kg。增重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5,(9):35-37
为了检测巴什拜羊和盘羊杂交羊在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MO)前后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表达水平的变化,对试验羊攻毒MO,在感染前(第0天)及感染后的第2、5、7、14及21天,颈静脉采血分离中性粒细胞,采用Real-time q PCR方法检测BPI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感染后第5天,2组BPI相对表达量升高。巴什拜羊BPI持续升高,杂交羊在第7天表达水平最高,在14-21天则逐渐降低。在第7天,巴什拜羊高于杂交羊(P0.05),在第14-21天,巴什拜羊极显著高于杂交羊(P0.01)。说明绵羊感染MO后初期BPI有明显升高趋势,在后期巴什拜羊和杂交羊的BPI变化有差异,这对研究支原体肺炎发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不同品种羊的重组干扰素刺激基因15(IFN-stimulated gene,ISG15)蛋白对淋巴细胞转化效果影响的差异,试验比较了5种浓度的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重组ISG15蛋白对培养的绵羊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盘羊重组ISG15蛋白浓度为10~80 μg/mL时,D570 nm值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添加巴什拜羊重组ISG15蛋白浓度为40~80 μg/mL时,D570 nm值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而各种浓度的杂交羊ISG15组与PBS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提示,盘羊和巴什拜羊的重组ISG15蛋白在一定浓度下能有效地刺激淋巴细胞转化,且随蛋白浓度的增加对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增强,而杂交羊重组ISG15蛋白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重组SPLUNC1蛋白对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MO)后的盘羊杂交羊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将6只巴什拜羊分为A组,18只盘羊杂交羊随机分为B、C、D组,对实验羊人工感染MO后第5 d,C组气管注射巴什拜羊重组SPLUNC1蛋白、D组气管注射盘羊杂交羊重组SPLUNC1蛋白,每天150μg/只;A、B组每天气管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羊血清中MO抗体水平以及IL-8、IL-12、IL-13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感染前所有实验羊MO抗体均为阴性,感染后第14 d所有实验羊MO抗体均为阳性;IL-8水平在感染后第14 d~21 d,A、C、D组极显著和显著地低于B组(p0.01;p0.05;p0.01)。IL-12水平在感染后第14 d,A、C和D组极显著和显著地低于B组(p0.01;p0.05;p0.01),第21 d时,A、C和D组极显著低于B组(p0.01)。IL-13水平在感染后第5 d,A组显著低于B、C和D组(p0.05),在第7 d~21 d,A、C、D组显著和极显著低于B组(p0.05;p0.01;p0.01)。实验数据表明重组SPLUNC1蛋白对盘羊杂交羊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为绵羊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探讨绵羊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相关细胞因子和干扰素刺激因子15(ISG15)的变化及其意义。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18只经人工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巴什拜羔羊和盘羊杂交羔羊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FN-γ、IL-12和ISG1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感染后的第7天与第14天,巴什拜羊ISG15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盘羊杂交羊和对照组(P<0.05);盘羊杂交羊和巴什拜羊的IFN-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后的第14天,盘羊杂交羊的IL-1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巴什拜羊(P<0.01)。证实IFN-γ、IL-12和ISG15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研究支原体肺炎发病机理及提供免疫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7,(12):87-89
为检测绵羊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MO)前后的短腭、肺及鼻咽上皮克隆基因1(SPLUNC1)表达水平变化,对6只巴什拜羊和6只盘羊杂交羊分别人工感染MO,在感染前(第0天)和感染后第5、14、21天,采集口腔喉咽部的上腭组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SPLUNC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感染后两组羊SPLUNC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在感染后第14~21天,巴什拜羊SPLUNC1 mRNA水平均极显著高于盘羊杂交羊(P001)。该结果说明在临床上表现为抗MO感染的巴什拜羊,体内可表达高水平的SPLUNC1 mRNA,这为巴什拜羊抗MO感染的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新疆昭苏牧区牧草中硒含量以及放牧绵羊硒的营养状况,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选择3块地势平坦、具代表性样地,采用模拟采食法留茬3 cm采集羊只所食牧草,同时选取成年母羊和育成母羊各10只,测定羊毛、血清、肝脏、心肌、肾脏、脾脏和肌肉及牧草中硒含量。结果:四季牧草中硒含量分别为2.23、3.51、3.05和2.04μg/kg,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成年母羊羊毛、血清、肝脏、心肌、肾脏、脾脏和肌肉中硒含量四季平均值分别为1.738μg/kg、0.039 mg/L、0.453 mg/kg、0.024 mg/kg、0.367 mg/kg、0.050 mg/kg和0.017 mg/kg;育成母羊分别为1.888μg/kg、0.034 mg/L、0.260 mg/kg、0.028 mg/kg、0.318 mg/kg、0.029 mg/kg和0.020 mg/kg。分析结果表明,昭苏牧区放牧成年母羊与放牧育成母羊处于缺硒状态,放牧过程中需要补饲硒。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石河子地区规模化羊场出现呼吸道症状死亡羊的细菌性病原,采用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细菌16SrRNA序列分析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从病变肺组织分离鉴定细菌,利用5个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确定其血清型,扩增分离株的16个毒力相关基因,分析分离菌致病性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从病羊的病变肺组织中分离鉴定到一株血清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携带8个毒力相关基因,其片段序列与NCBI上己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株同源性在99%以上;分离株对青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对其他23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3.
将陶赛特、萨福克、杜泊、澳洲白羊作父本与湖羊母羊开展杂交试验,杂交一代分别与纯繁湖羊(湖×湖)进行生产性能及肉品质比较,以期筛选出适宜推广应用的杂交模式。结果:杂交一代的父本特征和杂种优势明显,3、6和10月龄体重显著高于湖×湖组(P<0.05),且以陶×湖组最高;10月龄屠宰,杂交一代组胴体重比湖×湖组平均高3.24 kg,其中陶×湖、杜×湖杂一代显著高于湖×湖组(P<0.05),以陶×湖杂一代最高;各组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优质蛋白质组成中氨基酸水平;总多不饱和脂肪酸酸含量/总饱和脂肪酸含量以萨×湖组最高、湖×湖组最低。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以陶×湖杂交组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4.
应用补硒缓释剂-硒弹丸给绵羊补硒试验的效果观察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试验组羊每只投服10g硒弹丸1枚7个月(210d)后进行测试,其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母羊的空怀率下降了42.6%;流产率下降了61.90%;产羔率提高了5.75%(P<0.05);羔羊死亡率降低了70.59%;仔畜繁殖成活率提高了10.48%(P<0.01)。每只母羊增加经济效益5.6元。  相似文献   

15.
2003年,青海省黄南州从山东引进小尾寒羊,与当地欧拉型藏羊杂交,并对杂种羊的产肉性能和生产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杂种羊的繁殖性能和产肉性能都得到了提高,说明山东小尾寒羊与当地欧拉型藏羊杂交后代能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6.
绵羊基因组中内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相关序列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羊都含有与绵羊肺腺瘤病毒(Jaagsiekte sheep retrovirus,JSRV)密切相关的15~20拷贝内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enJSRV)相关序列。宿主可利用内源性病毒来预防致病性反转录病毒的感染,一些内源性病毒可以有效地干扰相关外源性病毒的复制。本试验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了蒙古绵羊基因组中含有enJSRV6和enJSRV10两个内源性病毒基因而内蒙古白绒山羊中未发现。通过比较内、外源病毒LTR序列的酶切图谱,获得专一作用外源性病毒的核酸内切酶M spⅠ、TfiⅠ、BsaWⅠ,如果将酶切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相结合,不需要经过测序就可分辨enJS-RV和外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exJSRV),形成"酶切-PCR"检测技术,将为绵羊肺腺瘤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检测,探讨杜泊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对肌肉风味的影响,为选育优质肉羊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氨基酸总量来看,杜寒F1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提高30.06%和0.57%,杜寒F2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提高29:49%和0.13%;从主要脂肪酸含量来看,杜寒F1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降低0.29%和10.05%,杜寒F2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降低13.54%和22.01%;从挥发性脂肪酸来看,杜寒F1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降低2.93%和6.44%,杜寒F2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降低21.24%和24.09%。杂交后代杜寒F1和杜寒F2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同时能够降低羊肉膻味。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在不同品种绵羊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以探索SHH与羊毛弯曲形成的关系,选取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E染色法观察2种绵羊背部皮肤的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探究2种绵羊背部皮肤中SHH蛋白和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HE染色显示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背部皮肤毛囊的组织结构存在毛囊数量及弯曲程度等差异;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显示,SHH蛋白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均有表达,在美利奴羊背部皮肤中的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皮脂腺和表皮细胞中显著表达,在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的毛基质、内外根鞘和皮脂腺中显著表达;光密度分析显示,美利奴羊背部皮肤组织中SHH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美利奴羊SHH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Western blot显示,美利奴羊SHH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提示:羊毛弯曲的形成与其组织结构有关,并受SHH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在不同品种绵羊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以探索SHH与羊毛弯曲形成的关系,选取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E染色法观察2种绵羊背部皮肤的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探究2种绵羊背部皮肤中SHH蛋白和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HE染色显示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背部皮肤毛囊的组织结构存在毛囊数量及弯曲程度等差异;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显示,SHH蛋白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均有表达,在美利奴羊背部皮肤中的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皮脂腺和表皮细胞中显著表达,在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的毛基质、内外根鞘和皮脂腺中显著表达;光密度分析显示,美利奴羊背部皮肤组织中SHH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美利奴羊SHH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Western blot显示,美利奴羊SHH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提示:羊毛弯曲的形成与其组织结构有关,并受SHH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Jaagsiekte sheep retrovirus (JSRV) causes ovine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JSRV can be transmitted via infected colostrum or milk, which contain somatic cells (SCs) harboring JSRV provirus. Nevertheless, the cell types involved in this form of transmission and the involvement of the mammary gland remain unknown. We separated adherent cells (macrophages and monocytes) by plastic adherence, and lymphocytes (CD4+ and CD8+ T cells, and B cells) by flow cytometry, from SCs in milk samples from 12 naturally infected, PCR blood test JSRV–positive, subclinical ewes. These cell populations were tested by PCR to detect JSRV provirus. The ewes were euthanized, and mammary gland samples were analyz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to detect JSRV surface protein. We did not detect JSRV provirus in any milk lymphocyte population, but milk adherent cells were positive in 3 of 12 sheep, suggesting a potential major role of this population in the lactogenic transmission of JSRV. Immunohistochemistry did not reveal positive results i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pointing to a lack of participation of the mammary gland in the biological cycle of JSRV and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excretion of free viral particles in colostrum or mil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