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无虫网(温)室用扦插法繁殖马铃薯脱毒原原种,成活率99.2%,种植密度400株/m2,经50天左右,可产微型薯近600粒/m2,平均百粒重148.8g,其中1~3g的微薯占50%以上。日产薯当量约为10粒/m2·d,繁殖系数可达1:300以上。  相似文献   

2.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茎粗、穗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株粒重、穗粒重、百粒重、株成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秃顶率、空秆率、成穗数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为6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达7598.5kg/hm^2,密度为45000株/hm^2或52500株/hm^2时,亦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早熟马铃薯套作不同密度大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薯豆套作模式下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并随大豆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趋于升高,而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趋于下降,荚粒数、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密度对套作马铃薯株高及单株结薯数影响不大,而商品薯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时,大豆、马铃薯产量均最高,分别是2136.03、42462.5kg/hm^2。  相似文献   

4.
甘薯新品种浙薯13的扦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浙薯13扦插密度以49500株/hm^2为宜,在肥力水平较差地块种植,扦插密度可酌情增加到54000株/hm^2。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B12):139-139
栽培要点:该品种喜水肥,适时早播,种植密度3500~400株/667m^2,施农家肥1500~2000kg/667m^2,种肥二铵10~15kg/667m^2,拔节期追尿素15~20kg/667m^2,适时预防虫害。  相似文献   

6.
《河南农业》2005,(2):52
1、双季黄皮苏8 黄皮红心,高产品质中等,短蔓型,叶片绿色,浅裂缺刻,薯块纺锤形,干率22%~26%,大薯率高,商品性好。栽插密度3000~4000株/667m^2,经大田示范春薯一般667m^2产4000—7500公斤,夏薯3000~4500公斤。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7.
对杂交糯质玉米垦粘1号的施肥与密度问题进行复因子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及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垦粘1号高产的施肥量与密度组合:密度5.7165万株/hm^2、施肥量210kg/hm^2,或密度6.4500万株/hm^2、施肥量150kg/hm^2;施肥量是增产的关键,密度其次;适当提高施量可增加穗粒数,适当降低密度可提高百粒重。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马铃薯脱毒微型薯在安顺市秋季扩繁生产中的性状表现及适宜播种密度,以不同粒重微型薯为主处理,密度为副处理进行裂区试验,探讨了微型薯粒重与密度对秋繁原种产量及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薯3号原种扩繁中,1~5 g微型薯播种密度以8 500~9 000株/667m2、5 g以上以6 500~7 000株/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9.
播期和密度对大粒蚕豆产量及其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大粒蚕豆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以10月16日播种和18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可达3795kg/hm^2,随着大粒蚕豆播期的推迟,产量下降趋势明显,百粒重略有下降;随着密度的降低,产量下降趋势明显,百粒重略有升高。即适期早播和适宜的密度有利于提高大粒蚕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塑料大棚栽培早熟丝瓜,始收期较露地栽培提早20d左右,4月中旬可采第一批瓜,市场售价达4.00元/kg左右。在大棚内可采用高密度栽培,密度可达2000~2500株/667m^2,而一般露地爬蔓栽培约为400株/667m^2。大棚丝瓜高密度栽培,能提前采收,周年生长,省工降肥,优质高产。667m^2大棚可采收丝瓜10000kg以上,产值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栽培密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设置不同定植密度与常规生产密度试验比较。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脱毒马铃薯原原薯的增产、增收效果。结果表明大西洋、克新一号的网棚适宜定植密度为300株/m^2,费鸟瑞它为360株/m^2。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标准化种薯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建立了以密度、施肥量和每穴苗数为自变量,产量、小薯数量比和小薯重量比为指标的最化回归设计。利用回归模型求出了在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密度水平、最佳施肥量和每穴最佳苗数。试验表明:密度8098~9332穴/667m^2、施肥量40.8~45.4kg/667m^2、1.7~2.1苗/穴为合理的农艺措施,可取得较高的目标产量。  相似文献   

13.
鲜食大豆适宜种植密度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6年进行了鲜食大豆种植密度及其对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中、晚熟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分别是24.0万株·hm-2左右、21.0万株·hm-2左右、19.0万株·hm-2~21.0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枝数、结荚数、百粒重)的影响是:结荚数>分枝数>百粒重,但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生产丽薯6号小种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m^16-52株的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结薯数、小薯比例逐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单株薯数、单株薯重、单薯重则不断下降。其中对各处理的结薯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综合试验表明:网棚生产丽薯6号小种薯的最佳栽培密度为每m^52株。  相似文献   

15.
广西局部地区紫茎泽兰的入侵定植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3年全区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发现,紫茎泽兰自20世纪70年代入侵广西后,已在百色、南宁、河池3市的14个县发生危害,其中百色市受害面积达12.7万hm^2.田林、隆林、西林等县土山荒坡发生密度一般为38株/m^2,最高达73株/m^2;河沟边发生密度为20株/m^2,最高达40株/m^2。紫茎泽兰为害造成田林县每年玉米产量损失18%、水稻损失9%、经济林损失5%。牲畜误食紫茎泽兰可致病、致残、流产,畜牧业经济损失达6%。  相似文献   

16.
稻茬套播油菜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分枝习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试验研究了稻茬套播油菜种植密度与产量和分枝习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较低密度条件下(1~3万株/667m^2),油菜籽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其适宜的密度为3万株/667m^2左右;超过3万株/667m^2,油菜籽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2)主攻油菜籽140kg/667m^2的产量水平,适宜每株有效分枝数为3~4个,群体有效分枝数为10~12万个/667m^2,分枝结角果数占总角果数的75%左右。  相似文献   

17.
适当增密对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个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三个品种的产量都随着增加,增加一定密度后,产量不再增加,而是逐渐下降。本试验条件下,东单60在3200株/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产量751.3kg/667m^2;博丰109适宜密度2800株/667m^2,产量755.3kg/667m^2;辽单37的适宜密度3000株/667m^2,产量732.1kg/667m^2。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透光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秦通 《北京农业》2011,(12):11-13
评价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烟叶原料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期与不同的栽培密度关系不大;农艺综合性状以1100株/667m^2处理最优;原烟外观质量以1100株/667m^2处理的橘黄烟最多;经济性状以1100株/667m。处理最好,平均667m^2产值达到2816.05元,分别比1000株/667m。处理区和1200株...  相似文献   

19.
青花菜的栽培密度与施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4因素5水平正交通用回归设计,对青花菜的种植密度及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的施用量进行分析.得出适合当地种植青花菜的高产方案:密度3000株/667m^2,尿素30kg/667m^2,磷酸二铵15kg/667m^2.硫酸钾25kg/667m^2。  相似文献   

20.
夏玉米不同品种与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豫北温县生态区对郑单958、豫单998、晋061、晋014、晋024五个品种进行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豫单998的最佳密度是5000株/667m^2,其产量分别为637.5kg/667m^2、652.7kg/667m^2,晋061、晋024的最佳合理密度是4000株/667m^2,其产量分别为594.7kg/667m^2、580.5kg/667m^2;而晋014三个密度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对株高的影响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