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美国水产科研人员对美洲鲟鱼苗的适口饵料和培育进行了研究。在54L的圆形水槽中放养仔鱼20000尾,放养密度37~296尾/L,投喂饵料为新鲜卤虫、冷冻卤虫和人工配合饲料。养殖26d,测出各组鱼苗成活率在93%以上,鱼苗特定生长率与仔鱼放养密度成反相关。投喂冷冻卤虫的鱼苗生长慢于投喂新鲜卤虫的鱼苗,但鱼苗成活率无差异。完全投喂配合饲料的鲟鱼苗成活率75%,放养密度为74尾/L的20~26日龄的鱼苗总体长为345mm,体重018g。试验证明20~26日龄的鲟鱼苗应不断提供活卤虫以便成功转食人工配合饲料,转食时的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总生物量为222g/L…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4种开口饵料对清水江鲤鱼(Cyprinus carpio)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丰年虫、熟蛋黄、红线虫、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清水江鲤鱼仔鱼28d。结果显示:通过二次回归分析试验鲤鱼特定生长率变化,发现投喂红线虫和丰年虫能保证清水江鲤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且保持较高的成活率,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5.71±1.59)%、(94.25±1.83)%;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在试验期间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为(76.46±1.92)%。综述,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清水江鲤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3.
刚孵出的鱼苗吸附在池壁或鱼巢上,不吃不动,依靠吸收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3~4d,鱼苗开始自由游动并摄食。这时应投喂较小的轮虫、草履虫、变形虫和单细胞藻类等活饵料。若缺乏活饵,可喂煮熟的鸡蛋黄。7~10d后仔鱼长到1cm以上时,取出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探究配合饲料替代水蚯蚓作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仔鱼开口饵料的可行性。试验选用刚开口的1 200尾中华鲟仔鱼,平均体重为(86.57±3.05) mg、平均体长为(28.40±0.28) mm,随机分为水蚯蚓组和开口饲料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尾。投喂水蚯蚓和开口饲料9 d后,研究开口饲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性能、存活率、消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口饲料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水蚯蚓,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高于水蚯蚓。2)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中华鲟仔鱼终末体重、终末体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但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3)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总胆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及溶菌酶活性也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  相似文献   

5.
(一)鱼苗培育 刚孵出的鱼苗吸附在池壁或鱼巢上,不吃不动,依靠吸收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3~4天,鱼苗开始自由游动并摄食。这时应投喂较小的轮虫、草履虫、变形虫和单细胞藻类等活饵料。若缺乏活饵,可喂  相似文献   

6.
1加强投喂 夏季水温高,精饲料每天投喂1-2次,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鲜活贝类每天投喂1次。投饵量可根据以下情况灵活掌握:(1)池鱼摄食情况,精饲料以投下后30min吃完为度,青饲料以当天吃完为度,贝类以下次投喂前吃完为度;(2)天气晴朗,鱼群摄食量大,应适当多投;天气闷热,鱼群摄食差,残饵易腐败变质,应少投或不投。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黄鳝仔稚鱼对不同饵料的适应性,以便找到黄鳝稚鳝合适的开口饵料,从而可以通过人工繁殖培育提供大批量的黄鳝苗种。本试验通过给全长25mm~100mm的稚鳝投喂鳗鱼饵料、血虫、水蚤、鲢鱼糜、水蚯蚓、配合饲料六种不同的饵料来分析其各项生长性能的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水蚯蚓可以作为黄鳝仔稚鱼最合适的开口饵料,同时可以配合投喂含有诱食剂的人工配合饲料能够取得较好的增长增重效果。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取20尾同一大鲵母本所产且孵出日龄相近的大鲵幼体,并同时刚进入开口阶段且处于混合营养期,利用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红线虫)分组投喂,开展其分别摄食天然饵料与人工饲料的对比试验,研究不同饵料对幼体在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等指标上的差异。经过47 d的试验,综合饵料转化率与各项生长指标,摄食红线虫的大鲵幼体组生长发育明显好于摄食人工饲料组。试验表明大鲵幼体可摄食人工饲料,还需加强对幼体摄食机制、生长规律及饲料适口性等方面的研究来降低人工饲料的饵料转化率,提高摄食人工饲料的大鲵幼体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等参数。  相似文献   

9.
用自制烘干机和分级筛来提高对虾配合饵料质量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方国舟山定海区饲料工业公司胡积态国产平模或环模压粒机压制的配合饵料,含水分偏高(12个百分点),并带有少量的粉未,颗粒在水中稳定性较差(2~4小时);投喂时间一长,不仅浪费许多配合饵...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丰年虫幼体、熟蛋黄、豆浆、商业开口料、脱壳丰年虫卵5种常见的淡水鱼开口饵料对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仔鱼进行了25 d的培育试验,探讨不同开口饵料对其开口摄食率、存活率、生长率和形态参数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淇河鲫最理想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显示:投喂24 h后,蛋黄组的开口摄食率达到100%,其他各组的开口摄食率也都大于88%,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0~15 d时,各组存活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5 d后,各组的存活率基本保持稳定,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存活率显著大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 <0.05);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生长效果最好,其体重和体长分别增长了39.10倍和1.65倍,其末体重、末体长、日增体重、日增体长、体重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其次为蛋黄组,而另外三组表现出较差的生长效果;在形态参数方面,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肥满度显著大于其他组(P <0.05),其次为脱壳丰年虫卵组。综上,5种常见开口饵料中,丰年虫幼体是淇河鲫仔鱼最理想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集约化的水产养殖,促进了人工配合饵料的发展,鱼虾配合饵料的营养组成也日趋完善。但由于鲜活贝类饲源紧缺,配合饵料中广泛利用了工农业副产品作蛋白源,加上添加无机矿盐组份以及防疾病药物等,使人工配合饵料对鱼虾的诱食力越来越小。配合饵料投喂后,难于被完全摄食而造成浪费。这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污染了池塘水质,直接降低了饲养效益。在水产饵料诱食剂的研究方面,芬兰、美国首先应用甜菜碱作诱食用的产品已有报道,芬兰已投入工业化批量生产。日本选用牛磺酸或乌贼鱼、贻贝等提取物作虾饵的诱食剂,但这类天然资源紧缺,…  相似文献   

12.
研究在相同水温条件下,3种不同的开口饵料对施氏鲟(♀)与欧洲鳇(♂)杂交仔稚鱼开口期(3-15日龄)生长、成活率的影响。开口饵料分别是丰年虫、水蚯蚓和微粒配合饲料,试验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日龄仔鱼3500尾。结果显示,各实验组鱼苗成活差异显著。水蚯蚓组稚鱼成活率为99.3%;丰年虫组稚鱼成活率为93.2%;微粒饲料组稚鱼成活率为75.9%。提示:水蚯蚓、丰年虫等天然饵料作为鲟鱼仔鱼开口饲料更具有适口性,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  相似文献   

13.
养鳖喂饵“四忌”在养鳖过程中,合理投喂饵料是促进鳖生长快、少发病、节约饵料和降低成本的关键措施。因此,养鳖喂饵需注意“四忌”:一忌喂饵不按时。按时喂饵,可养成鳖定时吞食的习惯。每天喂饵时间,可在上午8─9时,下午5─6时各喂1次。如果喂饵不按时,会影...  相似文献   

14.
美国青蛙的饲料和食性驯化山东临沂农校彭福峰美国青蛙同牛蛙一样,蝌蚪变成幼蛙后,只能摄食活动着的饵料,对静止不动的饵料毫不理睬。而只喂活饵,资源来源毕竟有限,费工费时,又很难满足蛙类日益增长的食欲和营养需求,所以对美国青蛙进行食性驯化,既可解决活饵不足...  相似文献   

15.
先用鲤,草,链鱼苗804尾,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喂给基础饵料,试验组喂给相同等量基础饵料与多加喂54%风干瘤胃饲料,经80天饲喂结果,试验组增重比对照线高19.4%;试验组基础饵料系数比对照组少耗16.3%每1Kg增重可节省0.93Kg基础饵料(精料)对节粮养鱼有很大的经济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产动物苗种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一环,人工育苗在传统上主要依赖于单胞藻、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等活饵(也使用少量豆浆、蛋黄等代用饲料)作为开口饵料。然而活饵产量受到自然资源、天气状况和培养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且占用养殖水面,还有引入病原生物的可能。故水产界一直在探索用人工全价配合饲料替代活饵,微粒饲料顺应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1概述   微粒饲料 (micro- partical diet),又称微颗粒饲料或微型饲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人工饲料,用以替代生物饵料作为水产养殖苗种的开口饵料。英国 A.D.Jones博士…  相似文献   

17.
微粒饲料饲养鲤鱼苗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粒饲料饲养鲤鱼苗的试验吉林农业大学陈勇刘春力赵静李忠军李柏长期以来,国内在生产鱼苗时一直沿用培育浮游动物或加喂豆浆及蛋黄的方法解决开口饲料,但浮游动物的培养受气候等环境和培养技术水平的影响很大,生产极不稳定;工厂化培养成本太高,投喂豆浆、蛋黄等养分...  相似文献   

18.
熊瑛 《饲料工业》2005,26(24):26-28
当前在鱼虾幼苗培育中,一般用微藻、褶皱臂尾轮虫作为开口饵料,稍后饲以卤虫无节幼体等活饵,商业化生产这些生物饵料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而且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难于保证苗种培育的需要。因此,大力研究开发营养全面、价格低廉、适合水生动物幼体摄食与消化的人工微粒饲料,以部分或全部替代活饵料,对于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多元化发展,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微粒饲料的分类微粒饲料(microparticle或microparticulated diet,简称MD)也称微型饲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被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配合饲料,供饲养甲壳类(如对虾)幼体、贝类和仔…  相似文献   

19.
油菜籽中含朊酶抑制剂、植酸和丹宁酸,而且纤维含量高,并含芥酸和异硫氰酸等有毒物质,故用作动物饲料蛋白源受到限制。为研究油菜籽粉用作莫桑比克罗非鱼苗(平均体重0.3克)实用饵料中的蛋白源对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生物系鱼类饲料和营养研究室配制了六种等氮且脂类和碳水化合物平衡的饵料,对鱼进行56天的投饵试验。对照饵料的蛋白源为鱼粉或豆粉。结果表明:油菜籽粉可代替15%的豆粉,高于此含量鱼苗摄食量下降且生长减慢。投喂油菜籽含量高的饵料,鱼苗甲状腺滤泡的中心胶体区出现啮蚀状。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定量投喂的方法研究不同饵料对大鲵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差异性,试验选用同一亲本所产且孵出日龄相近、刚进入开口阶段并处于混合营养期的大鲵幼体12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尾,分别标记为B-0、B-1、B-2和B-3。B-0组为对照组,投喂天然饵料红线虫;B-1组投喂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料;B-2组投喂质量比为11的红线虫与人工饲料混合料;B-3组投喂质量比为11的人工饲料与鲢鱼肉混合料。在室内循环流水的水族小箱中,进行80 d的生长试验,通过对不同组幼鲵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肥满度及饵料转化率等参数的差异性分析,筛选幼鲵最佳养殖投喂饲料。结果表明:摄食50%鲢鱼肉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与摄食50%红线虫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的幼鲵生长较慢,且前者在试验的第40 d停止摄食,后者在试验的第55 d停止摄食;摄食天然饵料红线虫组和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组幼鲵的生长发育较好,二者相比之下,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组幼鲵的生长发育更好。试验过程中幼鲵停止摄食的现象,可能原因是随着大鲵的生长,试验饲料在营养要素、营养配比以及适口性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其在水体环境中获取各营养要素而生长的要求。综合各项评价指标,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料可替代大鲵幼体天然饵料红线虫而作为其主要饲料,这一结果为大鲵人工饲料绿色添加剂配方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但是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料组与红线虫组相比,并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优越性,还需加强试验调整大鲵人工饲料微生态制剂的配方以达到其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