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黄化型萎缩病是宿迁桑树的最主要病害。据1986年普查,平均病株率为6.3%。为此,1987年开始设立“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综合防治”课题,经5年努力已基本控制了该病的蔓延和危害,病株率降至0.8%,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为:一、及时、彻底挖除病株,清除病源。针对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媒介昆虫菱纹叶蝉的生活习性,挖除病株的时间重点掌握在6、7、9三个月,从大面积应用情况看,效果明显,挖除病株后的桑园很少发病。二、防治菱纹叶蝉,切断传染途径。根  相似文献   

2.
<正>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与桑树采伐程度有一定的关系,采伐过度会削弱桑树的抗病力,尤其是夏伐后最易诱发本病发生。为此,笔者于1986年夏伐期进行了桑树留条留芽剪伐的试验,以探讨在不影响桑树再生长的前提下,达到减少或减慢黄化型萎缩病发生的目的。一、试验方法试验在海安县双楼乡郭楼十组吉成富承包的湖桑32号8年生桑园内进行。1985年黄化型萎缩病发病率为19.6%。试验共设四区:Ⅰ区在夏伐时剪留一根条,1~2个新  相似文献   

3.
关于某些桑品种具有某些抗病性能在品种性状的介绍中可经常看到 ,但对这些抗病品种间的能力差异情况报道甚少。这次 ,我们结合在松阳象溪镇南洲村开展的《桑树黄化型萎缩病防治研究与推广》课题研究工作 ,对目前生产上若干个正在推广的具有抗桑树黄化型萎缩病能力的桑树新品种 ,集中进行了一次抗病力强弱的对比试验调查 ,为今后更好地在控制和防治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危害方面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抗病桑树品种提供一点参考意见。1 试验地点和时间1 1 试验地点  选择在松阳县象溪镇南洲村 1 997年夏伐后受桑树黄化型萎缩病严重危害的溪滩桑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汉中市城固县老庄镇、汉台区汉王镇的部分桑园发生黄化型萎缩病,给当地蚕茧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为了防止该病蔓延,我们结合汉中栽桑和桑园管理现状,对发病因素进行了分析,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使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1.1为害症状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属全株性的病害。发病特征为:发病初期个别枝条顶端桑叶变小,叶缘稍向背卷缩,桑叶轻微黄化,随着病势加重,腋芽不断萌发,侧枝丛生,桑叶变黄脱落,全株发病2~3年内枯死。1.2发病特点调查表明:一是河滩沙地桑园发病率高于丘陵黄泥巴地桑园,城固县老庄镇吕王河村属河滩沙地桑园,黄化型萎缩病株发病率为43%,而汉台区汉王镇白庙村和七曲村的桑园属丘陵黄泥巴地,平均株发病率仅5.6%。二是桑园地势由低到高,病性由重到轻发生。白庙村丘陵梁顶上的桑园,桑树没有发病,丘陵中坡的桑园发病率为1.8%;丘陵沟底的桑园发病率为7.3%。三是该病流行快、为害重。七曲村5组王治贤1/15hm2桑园1998年发现有该病发生,由于不懂其为害特点和严重性,未采取防治措施,到2000年发病率达到60%以上,只好全部挖除。2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2.1引进的桑苗带病根据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不同桑树种质资源对桑黄化型萎缩病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我国各蚕区均有发生。对该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挖除病株,栽植抗病品种和消灭媒介昆虫等的综合防治措施,其中栽植抗病良种是最经济而有效的。为此,作者于“七五”期间对我所保存的较优良的桑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桑黄化型萎缩病的抗病性鉴定,以明确各种质资源的抗病能力,提供生产上选择抗病良种及育种上选择亲本提供依据。本鉴定于1986~1991年在桑黄化型萎缩病发生的重病区—湖州市洋西乡汤楼村进行,供鉴材料156份,于1986年春栽植,每份材料栽植10~20株,亩栽桑1000株,在管理  相似文献   

6.
诊断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探讨利用瑞氏染色法和旦尼氏染色法诊断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在病株枝条或主根的横切面上,韧皮部的病原寄生部位被染成兰色或青色,呈阳性反应,健株组织切片的韧皮部则不着色,呈阴性反应。可作为桑黄化型萎缩病病株的实验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7.
李明芝 《北方蚕业》2001,22(1):28-29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危害桑树最严重的一种病害。河南省重点蚕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危害情况表现为:受害严重的桑园株发病率在60%左右,高达90%;新植桑园年损失桑株4%左右;严重受害桑园在植桑后十年中与正常桑园比经济损失达80%,与正常农作物比经济损失40%,桑园生产年限缩短10年左右。这种病害对蚕桑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威协性很大,已引起国家农业部重视,决定在我国重点蚕区对该病实行联防联治。   1 黄化型萎缩病的识别   1.1 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识别。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在桑树生长期间,症状表现比较典型,在不同发病阶段,发病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所以病株一旦在田间出现,容易识别。该病的发生及症状表现,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发病初期:一般从一根或2~3根枝条的顶端开始,表现出节间距离特短,叶片黄化、瘦小并稍向叶背卷缩;从整根枝条看,病、健叶大小十分悬殊,病小叶在健叶上方形成菊花状丛生。此期一般在5月中旬和8月下旬。   发病中期:随着病情发展,多数枝条乃至全株枝条表现症状,病势从枝条上部开始逐渐向下部蔓延,病叶更加黄化瘦小,明显向叶背卷缩,枝条中上部节间变短,腋芽早发,生长出较多的细小侧枝,但枝条中下部节间,叶片生长正常。此期症状一般在7~8月份表现集中。   发病后期:整株叶片黄化更甚,卷缩成猫耳朵状,靶条细弱,腋芽不断萌发,造成整株桑细枝丛生成簇,宛如扫帚状,2~3年内终致枯死。此期病状,在桑树夏伐后,表现突出,重病桑园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春季,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湖桑32号”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株和健株的桑芽和叶片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功酶作了检测.发现,病株的前两种酶的同功酶与健株的有明显的差异.用同样的方法,在晚秋(桑树的休眠期)对桑树韧皮部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功酶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病株的酯酶同功酶与健株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一方法对桑萎缩病诊断和检疫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群英 《四川蚕业》2012,40(2):37-38
三烈乡近年来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对蚕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探讨了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以期在蚕桑生产中起到减少损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土霉素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类菌原体抽提物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四环素类抗菌素对于治疗黄化型萎缩病病桑有效,但还存在部分病树治疗复发问题。观察研究经土霉素治疗的病桑体内类菌原体的数量、形态等变化状况,将有助于提高病桑药疗效果和阐明复发原因。我们曾报道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类菌原体的抽提。本文初步报道,用盐酸土霉素处理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病枝条时,对病原类菌原体抽提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我国重要的桑树病害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山东等省区.20世纪70~80年代,曾经给浙江、江苏等蚕区的蚕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江苏两省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业推广系统联合攻关,经过了许多年的努力,基本控制了病害蔓延.北方蚕桑生产发展较快,近来一些地区特别是山东等地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发生严重.防治桑黄化型萎缩病没有特效的农药,但采取综合防治,可有效地控制,选栽抗病桑品种是其中最经济、最易推广、最有效的方法.现将近十年来各地对现行桑品种抗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研究结果和新育成桑品种的特性及其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抗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由植原体寄生所引起的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蚕桑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研究了桑树感染黄化型萎缩病后的光合特性变化:被感染桑树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羧化效率与健康对照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胞间CO2浓度也有所下降,但叶片中的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根据以上结果认为:植原体侵染桑树导致叶片光合能力明显下降,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于五十到六十年代对桑萎缩病病型进行研究,1965年把桑萎缩病分成“三种病型”。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对萎缩病“三种病型”的病原进行研究,进一步查清了“三种病型”的病原。据桑树萎缩病自然发病调查,有的桑树品种发病表现萎缩型,有的桑树品种发病表现黄化型。作者为了进一步证实桑萎缩病表现的病型同品种的关系,于1979~1987年,对萎缩病的病型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尚耀 《蚕业科学》1989,15(2):110-111
<正>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一种全株性的传染病害,安徽省各蚕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休宁县是该病危害严重的地区。为了控制该病的蔓延,在安徽省农林厅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休宁县建立了桑树萎缩病综合防治研究小组,选点徽光乡、休宁县蚕桑场为综合防治区,渭桥乡叶村为无病育苗基地。从1985—1987年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试验,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防治桑萎缩病目前主要采取加强苗木检疫,彻底挖除病株,认真做好桑田治虫及培育抗病桑品种等措施。为进一步探讨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从1984~1986年,我们在黄化型桑萎缩病发病率较高的桑园作了“夏伐留条留叶的试验,经实践,对防止桑萎缩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于后: 一、材料及方法 (一)供试材料桑品种成片湖桑32号15亩,树龄4~  相似文献   

16.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流行与桑品种的抗病力有密切关系。因此,查明桑品种抗病力的强弱,选用抗病力强的桑品种,是防治桑黄化型萎缩病的重要一环。在江苏部分蚕区,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曾盛发为害,造成很大损失。为了选拔黄化型萎缩病的抗病桑品种,曾应用大田诱发法,对现有几个主要品种,进行抗病力的鉴定,查明红皮大种、湖桑32号以及各蚕种场的剑持等品种的抗病力是弱的,湖桑7号、湖桑199号的抗病力较强。利用田间诱发法鉴定桑品种抗病力的优点是在比较接近自然状态下来反映其抗病力的强弱,但所化时间至少要三年之久。通过几年来的试验证明,应用嫁接发病中量(用  相似文献   

17.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类菌原体抽提方法的改进及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类菌原体是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病原。笔者曾报道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类菌原体抽提及其抗血清制备的初步研究结果。但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类菌原体抽提物的数量尚不多,并混有杂质,亦有个别破碎变形者。改进抽提方法,制备出数量较多,形态完整的类茵原体抽提物,对深入研究抽提物的活性至关重要。观察所得类菌原体抽提物在体外保存时的形态变化,有助于探索保存条件及可能维持活性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桑种质资源对黄化型萎缩病抗性鉴定续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林  吴朝吉 《蚕业科学》1998,24(2):114-115
为了明确“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各种类型种质资源的抗病能力,筛选出抗性强的种质(或品种),为桑树育种和蚕业生产服务。在前报「‘’的基础上,于八五期间,对另外204份桑种质黄化型萎缩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现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1·回参鉴材料均来自“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选择未经鉴定的不同类型、经济性状较好,由不同省区收集的桑种质204份,采用袋接法对参鉴种质进行了苗木的繁殖,并建立抗病鉴定圃,以备次年接种鉴定。1.2方法试验方法同文献[fi,于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采用病穗套接法进行接种,每份种质套接30株,…  相似文献   

19.
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组织中,提纯病原类菌原体(MLO),制备成功桑MLO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桑树萎缩病在安徽省肥西县的发生情况调查得知:肥西县发生的桑树萎缩病主要是桑黄化型萎缩病,该病在老桑园发病率高于新桑园,立地条件差的桑园发病率高于立地条件好的,间作豆类、芝麻的桑园发病率高于不间作作物的。通过连续3年的病株挖除、菱纹叶蝉的防治、品种的更新以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桑树萎缩病的株发病率从2003年的20%左右降低到2006年的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