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精准扶贫"在帮助贫苦户快速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通过对湖南省湘西州、怀化市等地精准扶贫中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可鉴之资。  相似文献   

2.
以3个贫困村为例,对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做出分析。通过具体分析云蒙村、唐家铺村、金龙村的产业扶贫模式,发现3村的产业扶贫模式均依托"村企互动"模式,为农户提供多种参与产业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3村的产品销售方式不同,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熟度不同。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此调研报告为产业扶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完善政策支持、搭建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储备、协调发展五大脱贫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的依托。产业扶贫对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实施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扶贫的根本途径,而产业扶贫作为实践活动必然反作用于科技创新理论。本文基于河北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对科技创新与产业扶贫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贵州民营企业参与农村产业扶贫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企业是农村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成效明显,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的发展。通过分析贵州黔西县食用菌裂变式发展模式、恒大集团帮扶大方县模式、习水县"1+N"模式、特驱集团"141"精准扶贫模式、金沙县"富民贷"模式等实例,建议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引导,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引导多形式参与扶贫,争取构建开放式的农村产业扶贫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申清华 《乡村科技》2019,(10):15-16
脱贫攻坚进入决胜关键期,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始终将"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融合且作为重头戏,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开启新的产业扶贫创新模式。实现"产业+扶贫"的双赢,最根本的要求是将"扶贫工作融入到产业发展中,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攸县县委、县政府突出产业扶贫地位,积极为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牵线搭桥,鼓励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落实就业、股份合作、同业带动、委托帮扶等方式增收脱贫。攸县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共培育出县级产业扶贫基地5家、镇级产业扶贫基地17家、村级产业扶贫基地269家,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产业帮扶"的工作目标。1.聚力提升产业扶贫效益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产业发展要求,坚持走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解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业科学》2020,(5):250-253
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云南省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近年来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一村一品""协会+基地+农户""生态旅游""现代化产业园区"等产业扶贫模式,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水平低下、产业主体发展能力弱、贫困户产业扶贫参与度低、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产业扶贫收益未能完全流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必须加大产业扶贫支持力度、做好扶贫产业定位、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才能切实提升产业扶贫实效,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上分析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对扶贫产业选择的影响机理,继而以湖北省蕲春县为例,分析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药材产业的扶贫效应。研究发现,资源禀赋能增加地区扶贫产业的比较优势,但也容易陷入"资源诅咒"和"贫困陷阱",扶贫产业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中药材产业具有较好的市场需求,而蕲春县中药材产业也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在产业扶贫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够,以及销售途径单一化等问题。最后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品牌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是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凭借技术、人才优势,在产业扶贫实践中探索出"科技支撑、多方联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凝练出促进甘薯产业增值增效的基本经验.然而,科技支撑产业扶贫也存在技术主体供需失调、技术项目运行方式单一、贫困户技术采纳内生性能力弱、产业主体利益联结松散等问题,限制了产业扶贫效果.提出提升农业科技供给能力,形成多元扶贫机制,提高技术扶贫项目收益,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盘活农业科技资源,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完善和探索能与国家扶贫政策相衔接,利用少量扶贫资金的投入,逐步实现农民、农村的自主发展、自主帮扶、自主脱贫。【方法】选择广西都安县东庙乡地同村具有养殖经验的农户建设一批山羊养殖示范户,通过资金和技术来扶持养殖示范户建设羊舍、牧草种植、种羊引进、养殖技术、管理等扶贫模式,大力发展山羊特色养殖产业。山羊养殖示范户的种羊所产下的山羊,销售收入实行三七分成,七成归养殖示范户,三成归村集体所有,归村级所有的资金作为村级"扶贫发展基金",用于扶持扩大山羊养殖业。【结果】通过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养殖产业反过来提升"扶贫发展基金"的发展,通过"扶贫发展基金"的扶持,进一步扩大养殖产业,养殖产业的发展推进"扶贫发展基金"的再一步提升,实现产业滚动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unique approach adopted in China to help achieve the vision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 and the "Chinese Drea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a mea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Five-prong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 Projec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 critical foundation for other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 In this study,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farmers' livelihood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Specifically,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were estimated by employing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combined with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PSM-DID) approa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ivelihood capital of farme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farmers' human, social and financial capital, while it can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natural and physical capit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d heterogeneous effects on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more efficiently impacting on the non-poor than the poor. The effects on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varied across regions, with Guizhou experiencing a larger effect than Sichuan. However, the effect was insignificant for farmers in Gansu. To improve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ir human capital,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ir social capital;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the poor.  相似文献   

12.
唐浦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666-5668
分析了僰人特困群体的现状,即: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增加;自然环境条件差,扶贫攻坚难度大;受教育程度低,自我脱贫能力弱;产业扶持针对性不强,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输血式扶持方式,对政府依赖严重;缺乏有效的民族文化保护措施,民族文化濒临失传等问题。通过进村入户调查走访,提出了在僰人地区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僰人脱贫的经济基础;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僰人素质增强发展能力;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僰人扶贫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僰人群体扶贫开发模式,构建僰人特困群体社会安全保障建设试点。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广州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确定的贫困帮扶村作为样本,按照抽样调查原则,实施贫困监测。调查农村居民现金和实物收支、农村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和能源消费、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等情况。根据对调查样本的监测分析,总结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指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从建立村级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激发贫困户内生脱贫动力,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整合扶贫资源、建立贫困村产业示范园,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村一品",加强对贫困户宣传教育、推广教育扶贫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潜山市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贫困农民就业的主渠道和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增强了贫困农户的自主发展能力,日益成为农村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的主力军。但目前多数经营主体的发展后劲不足,带动脱贫的力度不大,稳定的利益分配和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融资难、融资贵也制约了经营主体发展。未来必须科学谋划推动,着力形成潜山产业特色优势;强化各项措施,提升经营主体带贫能力;加大金融扶持,满足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创新结合模式,完善经营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广西贺州烟草产业贫困县精准扶贫现状的实践调查,构建了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影响机制的多元回归估计模型,并得出结论,(1)扶贫资金对贫困县精准脱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2)从资金来源结构看,中央和地方财政扶贫资金(产业扶贫)对脱贫效果更加显著;(3)从扶贫资金投入结构来看,农业项目、教育及培训项目的扶贫投入与脱贫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合研究结论,构建了广西贺州烟草产业资金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定点扶贫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部通过压实帮扶责任、发挥高校特色、构建长效机制等,促进形成了扶贫开发的“高校模式”。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定点扶贫高校之一,在帮扶贵州省麻江县的实践中立足学校和帮扶地区特点,打造了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多元帮扶模式,形成了下好“一盘棋”,汇聚扶贫合力;牵好“牛鼻子”,把握产业核心;打好“组合拳”,促进全面发展;建好“根据地”,构建长效机制的可鉴经验,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生动实践,启示高校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要实施动态监测,深化防止返贫工作;强化科技赋能,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发挥教育优势,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构建长效机制,推进衔接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农业发展在政策减贫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培育农业等支柱性产业从而形成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减贫的重要途径。农业发展在公共政策与减贫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农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中介效应,公共政策通过农业发展这一中介变量有效推动了减贫进程。按照公共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贫困减缓这一逻辑脉络,构建了公共政策、农业发展与减贫效应三大系统及其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分阶段探究了2000-2015年公共政策减贫过程中农业发展在各时期的减贫作用强度及其动态演变趋势,并对农业发展在政策扶贫过程中的中介效应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农业发展对政策扶贫的中介效应非常显著,公共政策的减贫效应中约有45.25%的贡献来自于农业发展所产生的中介效应;单纯的公共政策对于贫困减缓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而农业发展对于农村贫困减缓的作用则逐年增强。研究表明,我国多元化的减贫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内生式减贫机制逐渐健全并已经发挥作用,公共政策对农业发展和减贫的促进作用呈边际递减态势。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的扶持,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减贫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其次促进当前我国扶贫攻坚战略应尽快转向换挡,千方百计推动已经形成的内生减贫系统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家级贫困县的实地调研走访和问卷分析,发现山西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中存在起步晚收益缓、规模小效益差、缺技术推广难、整体部署欠缺和基础设施欠缺等五个方面的共性问题。本文针对问题提出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精准扶贫中的特色产业发展联动规划方案、科学指导农村扶贫产业发展等三类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下一阶段山西省的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测度特色产业地区的扶贫效益,以“世界名果县,区域明星县 ”南丰县蜜桔产业为例,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带动发展、产业扶贫参与程度、环境效益、减贫效果五个方面构建了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体系权重,并通过加权分别计算出产业扶贫前后扶贫绩效的评价值。对比发现,南丰蜜桔产业从多个方面对当地贫困问题具有很大改善作用,同时,也存在经营主体产业带动不强,参与程度不深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农业科研单位开展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的工程。文章阐述了研究单位的举措,论述了科技精准扶贫的模式:科技服务支撑、技术培训扶持、示范基地辐射、科研项目带动和人才培养推动模式。文章分析了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思考:一是提高对科技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探索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的关键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