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大田条件下,以花生品种'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起垄种植(T1)、起垄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T2)、起垄覆膜种植(T3)和起垄覆膜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T4)四种种植模式对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单株绿叶面积、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结荚期和饱果期T2处理的花生侧枝长较大;...  相似文献   

2.
在风沙半干旱区设置4种花生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大垄双行裸地、大垄三行、单垄),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大垄双行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蛋白酶的活性,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产量较高。因此,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较适宜本地区。  相似文献   

3.
孙巍 《农业科技通讯》2014,(10):116-117
在风沙半干旱区设置四种花生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大垄双行裸地、大垄三行、单垄),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大垄双行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蛋白酶的活性,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产量较高。因此,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较适宜本地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面衡量和评价贵州多花木兰(Indigofera amblyantha)作为饲料的最佳利用时期。【方法】测定多花木兰不同生育期常规营养物质和酚类物质含量,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结果】多花木兰粗蛋白含量在开花期与结荚期较高,分别为22.89%和21.6%,显著高于营养期和成熟期;粗脂肪的含量在营养期和开花期较高,分别为14.14%和14.66%,显著高于结荚期和成熟期;粗灰分和磷含量均在开花期最高,分别为11.24%和0.16%;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结荚期最高,为29.08%,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成熟期最高,为18.09%,显著高于开花期;4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总酚单宁缩合单宁简单酚,4个生育期单宁含量均大于5%,开花期的饲料相对值和粗蛋白含量均最高,具有较好的饲喂价值。【结论】多花木兰的最佳利用时期为开花期。  相似文献   

5.
以"湘花2008"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栽培方式下夏播花生Al、Mn、Cu养分吸收特性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覆膜+遮阳栽培提高花生不同时期叶和根中Al含量、根中Cu含量,但降低叶、果针中Cu含量,降幅分别为1.20%~17.12%、1.25%~24.95%。花针期、结荚期,覆膜+遮阳栽培降低茎、果针、荚果中Mn和Al含量,而结荚之后茎中的Cu含量降低0.35~0.67 mg/kg。覆膜+遮阳处理有利于花生促进对Al、Mn、Cu的吸收、积累,但不同元素在不同生育阶段积累规律存在差异。覆膜+遮阳栽培显著提高苗期植株Al和Cu的积累量(P0.05);成熟期显著提高Mn和Cu的积累量,分别提高23.34%、13.29%。随生育进程的递进,Al和Cu的分配中心逐渐向生殖器官转移,而Mn的分配中心一直在营养器官。从开花到成熟,覆膜+遮阳处理提高了叶、根的Al和Mn分配系数,但降低果针的Al、Mn、Cu分配系数。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集雨保墒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单垄双行侧播、露地栽培等5种栽培方式对土壤含水量、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之间,马铃薯生育期有一定差别,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均较露地栽培提前;地膜覆盖栽培耕层土壤含水量均优于露地栽培,不同起垄方式覆膜后均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使马铃薯发苗快、出苗整齐、苗壮色深、根系发达、生育期提前,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单垄双行侧播;不同起垄方式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单垄双行侧播、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均较露地栽培明显增产,增幅达到54.6%~56.3%。在今后马铃薯栽培中,应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尤其是单垄双行微沟侧播。  相似文献   

7.
以普通花生和引入的彩色花生为试验材料,研究覆膜双行垄种、单行垄种和平地直接条播3种种植方式对冀西北地区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双行垄种能提高花生出苗率,且使花生出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明  相似文献   

8.
不同花生品种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不同花生品种4 d苗龄的上胚轴和胚小叶为外植体,接种到添加不同激素的MS培养基上,进行花生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花生品种的再生能力差异显著,湘花2008和中花8号的不定芽诱导率、成苗率和生根率均较高。确定了湘花2008和中花8号卡那霉素的筛选浓度,芽诱导培养基中卡那霉素的临界浓度为200 mg/L,可有效抑制胚小叶不定芽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花生耐渍品种湘花2008与敏感品种中花4号为试材,在营养生长末期,模拟其遭受渍涝胁迫后叶面分别喷施赤霉素(100、150、200、250、300 mg/L)、乙烯利(100、200、300、400、500 mg/L)和多效唑(200、400、600、800、1 000 mg/L),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干物质积累、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渍涝后,叶面喷施赤霉素和乙烯利,可促进地上部、地下部的生长,而多效唑则抑制地上部生长;湘花2008荚果产量以150 mg/L赤霉素处理最高,比对照增产24.9%;中花4号荚果产量以100 mg/L赤霉素处理最高,比对照增产45.3%;喷施赤霉素可增加湘花2008的油分含量,降低蛋白含量,提高油亚比,而对中花4号的作用刚好相反;喷施乙烯利能降低中花4号的油亚比;喷施多效唑可增加湘花2008的油分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适合旱薄地推广的花生栽培模式和节水措施,提高花生种植效益。[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豫花9326生育期、抗病性、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起垄覆膜+保水剂+配方肥+钼酸铵拌种处理各生育期性状表现较好,折合产量达7 167 kg/hm~2。[结论]起垄覆膜+保水剂+配方肥+钼酸铵拌种处理的增产幅度最大,适宜在花生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别对2011年引进花生品种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判。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中花16和参考品种间的加权关联度最大(r'=0.8604),其次是湘花2008(r'=0.8311),这2个品种的综合评价结果均优于对照汕油523(r'=0.7007)。模糊综合评判分析表明:品种中花16和湘花2008综合评价结果也均优于对照汕油523。由此说明,这2种综合评估方法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与品种的实际表现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新大豆2号高产生育动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实现了1 hm2产量4 536 kg基础上,研究了新大豆2 号产量构成、生长发育动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表明:产量垂直分布以中上部为主,下部也有一定的产量;开花至结荚时期是植株生长最快的时期,株高日增长2.14 cm;鼓粒盛期叶面积达到最大(LAI: 5. 47), 叶面积的动态变化属稳生稳降型;干物质积累以结荚鼓粒期最快, 日增加463.5 kg/hm 2; 总光合势199 178.7 m2/d,其中结荚鼓粒期至黄熟初期占总光合势 63.6;;平均净光合生产率3.34 g/m2*d,结荚至鼓粒期最高达8.7 g/m2*d;NR酶花期最高,蔗糖酶活力和H2O2酶鼓粒期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给栗钙土农田的优质、高效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科学指导,以稀植经济作物小南瓜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冀西北高原覆膜、聚土措施的集蓄水量、产量及作物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垄沟覆膜与聚土措施均可增加集蓄水量。垄膜处理耗水量最高,沟膜集水减蒸作用明显,耗水量较小。聚土处理中以聚60 cm熟土处理耗水量最大。不同覆膜方式下,小南瓜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沟膜处理小南瓜产量均值最高,达到7 394.5 kg/hm2,平均比无膜和垄膜处理增产22.67%和10.55%。不同聚熟土深度处理间产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聚40 cm处理产量均值最高,比聚土20 cm和60 cm处理平均增产17.17%和33.26%。小南瓜水分利用效率以沟膜+聚土40 cm处理(F2)最高,为20.69 kg/(mm.hm2)。沟内覆盖地膜并积聚40 cm熟土,可以明显集蓄降水,减弱无效蒸发,促进小南瓜根系发育,可作为本区旱作高效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光合和干物质积累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的日平均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高23.3%、33.1%和12.7%。在拔节期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而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则为双峰型。净同化率比对照高0.38g/(m2·d)和0.23g/(m2·d)。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具有叶面积大.光合“午睡”现象轻和干物质积累多的特点。光合速率高低与气孔阻力有关。覆膜小麦表现为气孔阻力低于对照,这有利于植株叶片气体交换和光合能力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全生育期覆膜小麦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好于露地。  相似文献   

15.
赣中稻田土花生品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适合赣中地区稻田土栽培的花生(Arachis hypogaca L.)品种。[方法]2013年对远杂9012、远杂005、湘花2008、虔油03-5、虔油99、虔粤1号、泉花551、泉花2197、中花16、粤油256(CK1)、汕油523(CK2)等11个花生品种进行稻田土栽培试验,对其出苗率、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从产量角度来看,各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泉花551、虔油03-5、中花16表现较好,其中虔油03-5在决定产量的重要因子(如总分枝数、结荚枝数、单株总果数、百果重、百仁重)方面显著高于2个对照品种(粤油256、汕油523)。从抗病性来看,泉花551、泉花2197、中花16抗叶斑病能力较强;但是,泉花551、泉花2197在稻田土栽培条件下,易于感染青枯病,而虔油03-5对青枯病的抗性较强,且叶斑病极少,无锈病。[结论]虔油03-5比较适宜在赣中地区稻田土栽培。  相似文献   

16.
贺立红  宾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259-3261
用1.0和0.1 mmol/L茉莉酸甲酯(MJ)处理花生结荚早期植株,结果表明:在不利条件(干旱、接种黄曲霉菌)下,不同浓度的MJ能诱导蛋白酶抑制剂(PI)活性的升高,且高浓度MJ处理比低浓度处理效果好。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与PI活性相似,但是MJ诱导PAL活性的长期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当归全膜双垄沟栽、全膜单垄垄栽和全膜平栽3种栽培方式与施0(CK)、600、750、900 kg/hm2复合肥4种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生育期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当归产量.结果 表明:除当归地上部分生长旺盛期0~20 cm土层土壤外,同时期同层土壤中全膜双垄沟栽+施肥750 ...  相似文献   

18.
以刺葡萄为材料,设不同施钾量(0、135、270、540 g/株)研究其光合作用。结果表明:当施钾量为270 g/株时,各时期刺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较高,着色期时达最大,为8.91μmol/(m~2·s);当施钾量为540 g/株时,各时期刺葡萄叶片的气孔导度均较高;当施钾量为270 g/株时,刺葡萄叶片的蒸腾速率在膨大期较高,为5.33mmol/(m~2·s);当施钾量为270 g/株时,除开花期之外,各时期刺葡萄叶片的胞间CO2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钾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时期刺葡萄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在10:00和16:00时出现峰值,10:00时,膨大期、着色期和落叶期均以施钾量540 g/株时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分别为6.05、7.63和4.75μmol/(m~2·s),施钾量为270 g/株时的净光合速率次之,而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以施钾量135、270 g/株时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分别为5.31和5.61μmol/(m~2·s);16:00时,除开花期以施钾量540 g/株时的净光合速率最大之外,其他时期均以施钾量270 g/株时净光合速率达最大值,分别为4.26、3.61、2.87、2.30μmol/(m~2·s)。综合本研究结果,施钾量为270 g/株时较有利于刺葡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坡耕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坡耕地长期保护性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5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横坡垄、垄向区田(前4种视为保护性耕作)及常规翻耕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少耕、横坡垄及垄向区田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常规翻耕1.70%~34.21%;免耕和少耕处理的脲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耕作处理4.81%~67.94%;横坡垄和垄向区田处理的脲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高于常规翻耕8.97%~36.00%;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均于大豆鼓粒期显示活性最高值.免耕和少耕相对于防治水土流失的横坡垄和垄向区田更能有效地培育黑土,是适于坡耕地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