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与纤维素酶活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牙签菌丝体接种法,测定了来自安徽省桐城、无为、宁国、旌德、寿县,等5个市县的24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油菜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间对油菜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且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关,宁国菌株致病力较弱,无为和桐城菌株致病力较强。采用DNS法测定了上述油莱菌核病菌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性,结果显示不同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值有较大差异,且酶活值大小与菌株的致病力强弱密切相关。进一步对菌株接种所致病斑长度(y)和纤维素酶活值(x)2个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接种油菜48h后所致病斑长度与相应菌株的纤维素酶酶活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919),即供试的油菜菌核病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与其纤维素酶活性高低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安徽省13个油菜主产县市发病油菜上分离获得85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了这些菌株对4个不同品种油菜的致病力,同时测定了全部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和部分菌株的产草酸能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油菜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油菜的致病力也不同,4个油菜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油菜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与产草酸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2=0.7429,P<0.05),而与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核盘菌单孢菌系间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4个不同地区收集的油菜菌核病菌中,构建了15个子囊孢子单孢菌系,对其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单孢菌株在油菜品种上的致病力明显不同,同一来源的10个子囊孢子间也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差异,菌株间的致病性差异能长期稳定地存在。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省常德、益阳两地的196个油菜菌核病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它们的致病力,发现两地区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力明显分化。运用纤维素吸附法提取19个弱致病力菌的ds RNA,其中3个菌株含有ds RNA,菌株CY019菌丝稀疏,菌核量少。进一步利用尖端脱毒获得不含ds RNA的菌株CY019VF,通过活体茎秆接种,发现其致病力得到恢复,表明CY019致病力下降可能与其所携带的ds RNA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从安徽省桐城、望江、宁国、旌德、南陵、寿县等油菜产区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组织或菌核上分离获得的24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为供试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接种测定这些菌株对供试油菜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存在明显分化,这种致病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进一步选取致病力较强的菌株NG4和致病力较弱的菌株NL1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菌株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菌丝在pH 2~12均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强致病力菌株在相同温度、pH和光照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干重均大于弱致病力菌株。  相似文献   

6.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陕西省的144株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和18株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核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50对SRAP引物中筛选得到9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组合,对不同地区的144株菌株进行PCR扩增共得到76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88.4%,相似系数为0.346~0.936。对不同寄主的18株菌株扩增后得到多态性条带62条,占总数的84.9%;相似系数为0.358~0.976。UPGMA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144株菌在相似系数0.658处被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为汉中类群,主要菌株来源为陕南汉中各县,第Ⅳ类为安康类群,主要菌株来源为陕南安康2县,第Ⅱ与Ⅲ类为混合类群;不同寄主的18株菌在相似系数0.788时被聚为3个类群,其中83.3%的菌株聚在同一类群中但来自不同供试寄主;已知致病力的38株菌在相似系数0.730处被分为3个类群,A类群主要由相对较弱的致病力菌株组成,而B与C类群为致病力混合类群。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油菜菌核病菌存在丰富的SRAP多态性,其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为总体相关性不明显,与寄主种类及致病力差异也无显著相 关性。  相似文献   

7.
油菜菌核病菌丝转移过程中致病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itorum Lib de Bary在PDA连续转移时,菌落形态和致病力会发生改变.本文采用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法.测定菌丝体的致病性,菌丝经不同次数连续转移后,菌丝间的致病力强弱发生明显变化,部分菌丝致病力减弱或丧失.低温下保存的原始菌丝体和菌核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不同地区的110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啶酰菌胺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咪鲜胺和戊唑醇等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菌株间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差异显著,EC50值在0.0021~0.2113μg·mL-1之间,平均为0.0882±0.0548μg·mL-1;根据EC50值相关性分析,油菜菌核病菌对啶酰菌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9.
从油菜根围土壤中分离出156株细菌,通过对峙实验的初步筛选,有10株细菌对油菜菌核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菌株BX-7对油菜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峙培养的油菜菌核病菌菌丝边缘由白色变为淡黄色,经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菌丝发生断裂、肿大或畸形等。菌株BX-7的挥发性产物和无菌发酵液均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挥发性产物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74.09%。无菌发酵液随培养时间的不同其抑制效果有显著差异,在培养96 h时达到最佳。油菜叶片离体测定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X-7的菌悬液和无菌发酵液均对油菜菌核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菌悬液处理的防效优于无菌发酵液。  相似文献   

10.
土壤生防放线菌的分离及其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抑菌圈法从土壤中筛选出21株对油菜菌核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其中拮抗活性较强的有4株。拮抗放线菌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最高抑制率达85.7%;能抑制病菌菌核的形成,处理后11d,对菌核形成的抑制率达97.3%;对菌核萌发的抑制能力稍弱,在菌核萌发初期,部分放线菌菌株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大田油菜植株内获得117个细菌分离物,其中6个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表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经平板对峙培养和菌核萌发抑制率双重筛选出菌株JH-10,对油菜菌核病菌(S.sclerotiorum)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导致菌丝生长缓慢、弯曲、局部断裂,并延迟菌核形成的时间.菌株JH-10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的离体叶片接种防效为73.1%,盆栽防效为64.7%.经几丁质平板检测,菌株JH-10发酵液中含有丰富的几丁质酶.本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细菌JH-10对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具有较大的潜力,为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提供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多菌灵对油菜菌核病菌抗MBC菌株的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的抑制效应,提出可用含MBC5μg/ml的PSA平皿检测S.sclerotiorum对MBC的抗药性菌株。菌丝检测法和菌核检测法的比较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在检测S.sclerotiorum抗药性蓖株比例上无显著差异。据1996-1997年在江苏省35个县100多个地点采样检测结果,江苏油菜主产区60%以上的县发现抗MBC的S.sclerot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观察并比较采自湖北省咸宁市核盘菌秋季萌发菌株与春季萌发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9个秋季萌发菌株(aSs-1至aSs-9)和9个春季萌发菌株(sSs-1至sSs-9)在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菌核大小和对油菜的致病力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室内和田间菌核的萌发均受菌核形成温度和诱导菌核萌发温度的影响,高温形成的菌核易于萌发;核盘菌秋季萌发菌株和春季萌发菌株在菌核萌发特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水溶性壳糖对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S-Ⅱ对水稻恶苗病菌及油菜菌核病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稍强。用S-Ⅱ进行种子处理后,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均明显减轻,分析认为壳聚糖抑制这两种病害的机理不同,抑制水稻恶苗病的主要机理S-Ⅱ的直接抑菌作用,而抑制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于S-Ⅱ诱导了油菜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5.
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理和生物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菜菌核病菌是一种世界性病原菌,分布广、危害大、根治难。综述油菜菌核病的致病因素及致病机理,以及目前主要研究或应用的生物杀真菌剂。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田间菌株对多菌灵(MBC)敏感性表型呈多样性,在所检测的菌株中有MBC^s,MBC^LR,MBC^HR和MBC^VHR表型,而对乙霉威(NPC)则只检测到NPC^s和NPC^HR表型。MBC^s,MBC^LR和MBC^HR菌株中除JD2—3菌株为NPC^s外,其余菌株均为NPC^HR;MBC^VHR菌株对NPC表型则均为NPC^S。MBC和NPC之间存在典型的负交互抗性。本研究检测到首例对MBC和NPC呈双敏表型的油菜菌核病菌田间菌株(JD2—3)。  相似文献   

17.
水溶性壳聚糖对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S-Ⅱ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及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稍强。用S-Ⅱ进行种子处理后,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均明显减轻,分析认为壳聚糖抑制这两种病害的机理不同,抑制水稻恶苗病的主要机理是S-Ⅱ的直接抑菌作用,而抑制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于S-Ⅱ诱导了油菜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油菜花期在田间频繁活动的,取食花蜜的蜜蜂、花粉蝶,黄襟粉蝶和木蜂等昆虫均能传带油菜菌核病菌,该病菌在虫体能成活1d以上,因此认为虫体传带的是油菜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并对分离到的菌核作了致病性测定。  相似文献   

19.
油菜几丁质酶的纯化及其在抗菌核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菜叶片经油菜菌核病菌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或水溶性壳聚糖处理后, 几丁质酶活性明显提高, 分别在处理后 1 d 和 2 d 达活性高峰, 比对照分别高5 倍和2 倍左右。被激发提高的几丁质酶表现为内切酶活性, 细胞间的几丁质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细胞内的酶比活力。菌核病菌侵染后的油菜叶片提取液经60% 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再通过再生几丁质柱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化的几丁质酶, 经 S D S P A G E 显示单一的谱带,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32 000。纯化的油菜叶片几丁质酶能降解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细胞壁,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可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20.
马国良  马辉  马学斌  韩海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01-12503,12532
[目的]探讨油菜菌核病菌在外源营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青海高原春油菜菌核病菌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及不同pH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适宜该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果糖,氮源分别为柠檬酸铵和硫酸铵,碳氮比为30∶1,pH范围为6.0~7.0。[结论]为控制和防治油菜菌核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