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主推配方的基础上减施或增施氮肥,探究江宁地区大棚青菜合适的施氮量,以期在保证蔬菜稳产的同时减少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在主推配方(纯N 100 kg/hm2、P2O580 kg/hm2、K2O 75 kg/hm2)的基础上减氮20%,青菜产量较主推配方处理增加9.8%,而且对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影响,对青菜植株的吸氮量也无显著影响;减氮20%和减氮40%处理极显著地提高了青菜的氮肥偏生产力;在主推配方的基础上增氮10%,青菜产量较主推配方处理下降6.2%且氮素盈余较多、氮肥偏生产力最低。因此,江宁地区的推荐施氮水平为在主推配方的基础上减氮2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土壤速效钾含量和藜麦养分吸收及产量对不同钾肥施用量的响应规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钾肥施用量(0、40、60、80、100 kg/hm2)对土壤速效钾含量、藜麦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施钾水平下,土壤速效钾含量随藜麦生育期推进呈降低趋势;且施钾量为100 kg/hm2水平下,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随施钾量的增加,钾肥贡献率、钾肥农学利用率(KAE)及钾肥吸收利用率(KRE)呈先增后减趋势,钾素偏生产力呈减小趋势;藜麦植株中氮、磷、钾素的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均在T3条件下达到最高;产量构成因素以T3处理最高,其产量较T0、T1、T2、T4分别提高102.58%、61.03%、43.14%、20.67%。[结论]施钾8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藜麦产量及钾肥利用效率,是研究区合理的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3.
为通海县露地白菜生产中肥料的合理施用及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化肥减量施用与增施有机肥的不同施肥处理对露地大、小白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比较,化肥减量条件下,大、小白菜的总产量仅减少0.3%~3.2%;在化肥减量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处理则增产1.1%~2.3%;大、小白菜N、P、K养分吸收量和N、P素利用率均以增施有机肥处理高于纯施化肥处理,其中,增施有机肥处理大白菜的肥料N、P素利用率分别为30.3%~33.4%和16.5%~26.6%,平均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9.4百分点和17.1百分点;小白菜肥料N、P素利用率分别为62.9%~70.5%和67.4%~104.6%,平均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7.9百分点和64.2百分点。集成通海露地白菜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技术:有机肥用量3 000kg/hm~2+全水溶性有机肥60kg/hm~2,大白菜施N 312.3kg/hm~2、P2O533.5kg/hm~2和K_2O 59.4kg/hm~2,小白菜施N 235.5kg/hm~2、P_2O_5 0kg/hm~2和K_2O 54.9kg/hm~2;有机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化肥分3次对水浇施,全水溶性有机肥于第1次和第2次化肥浇施时施用。  相似文献   

4.
为减肥增效,通过研究土壤速效钾吸收利用系数及烤烟钾肥利用率探讨烤烟施钾水平。结果表明,烟株对土壤速效钾的吸收利用系数在旺长期和成熟期分别为0.19和0.26,烤烟旺长期及成熟期南平土壤速效钾有效供应量分别为16.95和23.25 kg/hm~2,不同施钾水平对烤烟钾肥利用率有显著影响,旺长期钾肥利用率达16.58%~43.6%,成熟期达28.20%~70.79%。为达到目标产量,按16 500株/hm~2计,最佳施钾量为180.30 kg/hm~2。综合大田试验结果认为南平烟区施钾量为180.30~236.55 kg/hm~2较适宜。考虑到烟株生长后期钾肥略显不足,中部叶及上部叶还原糖累积偏低,且烟株仍具有一定吸收钾的能力,氮磷钾配比为1.0∶0.8∶2.1时,特别是雨量充沛的年份,打顶后追施部分钾肥有利于烟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本地糯高粱红缨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糯高粱的物质生产和氮、磷、钾积累量的影响。在拔节期设置5个不同的钾肥处理(CK,不施任何肥料;K1,拔节期施入K_2O 75 kg/hm~2作追肥;K2,拔节期施入K_2O 150 kg/hm~2作追肥;K3,拔节期施入K_2O 225 kg/hm~2作追肥;K4,拔节期施入K_2O 300 kg/hm~2作追肥)。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糯高粱植株株高、叶面积、产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磷、钾积累量,而且均会随着施钾量的增多而提高,在K_2O 150 kg/hm~2达到最高,施钾量继续增加,其植株株高、叶面积、产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磷、钾积累量反而减小。在移栽前施入N 75 kg/hm~2、P_2O_5 75 kg/hm~2做基肥,在拔节期施入N 75 kg/hm~2、K_2O 150 kg/hm~2做追肥时,为糯高粱施肥的最佳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海南露地辣椒钾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海南露地辣椒钾肥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露地辣椒适量施钾较不施钾显著增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总体上辣椒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辣椒施钾较不施钾增产3.4%~18.9%,平均9.1%;施K2O 450 kg/hm2以内,辣椒施钾提高经济效益4.4%~16.5%,平均9.5%;施K2O 300 kg/hm2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增施钾肥可提高辣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辣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辣椒适量施钾能显著增加果长和果肉厚,平均果长增加5.1%,果肉厚增加13.7%;适量施钾可显著增加辣椒叶、茎和果实的钾吸收量,大小为果实>茎>叶;辣椒施K2O 300 kg/hm2处理的钾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31.7 kg/kg;本试验条件下,海南露地辣椒钾肥适宜用量为K2O 3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测土配方施肥是国家对农业的主推项目和主推技术,本文对花生的8次田间肥效试验示范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施肥量。结果表明,结合施肥成本,建议花生在土壤碱解氮含量低的地块纯氮施用量不应超过120 kg/hm~2,在土壤碱解氮含量高的地块不应超过75 kg/hm~2;花生施钾量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低的地块不应超过120 kg/hm~2,在土壤速效钾含量高的地块不应超过90 kg/hm~2。  相似文献   

8.
施钾对湖南主要双季稻区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分别施以0,112.5,150.0,187.5 kg/hm~2的K_2O)对水稻单产和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庭湖双季稻区稻田中缓效钾和全钾含量均较高,土壤供钾能力强,土壤中钾基本上能够满足水稻对钾素营养的需要,能够获得较高的单产,施钾效果不显著.在2类双季稻区土壤上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施用钾肥的.由差值法测得,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早稻NPK_1,NPK_2,NPK_3处理的平均钾素利用率分别为28.8%,43.0%,晚稻NPK_1,NPK_2(1-1),NPK_3处理的分别为44.4%,26.5%.在每季水稻施钾量(施K_2O)为112.5,150.0,187.5 kg/hm~2的条件下,钾素平衡处于亏缺状态,但钾素的亏缺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洞庭湖双季稻区的NPK_3处理出现了钾素盈余).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钾肥施用方式对高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吉杂305号和吉杂87号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施钾肥处理(K_0:不施钾;K_1:基施钾120 kg/hm~2;K_2:基施钾90 kg/hm~2+追施钾30 kg/hm~2;K_3:基施钾60 kg/hm~2+追施钾60 kg/hm~2),探讨钾肥施用方式对高粱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最佳的钾肥施用方式。[结果]施用钾肥可提高高粱植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籽粒淀粉含量、产量及经济系数。2个高粱品种叶面积均表现为K_0K_1K_2K_3,经济系数表现为K_0K_3K_2K_1,干物质积累量、籽粒淀粉含量、籽粒产量均表现为K_0K_3K_1K_2。杂305号K_2、K_1、K_3处理产量分别比K_0处理显著提高15.6%、9.3%、8.9%,吉杂87号K_2、K_1、K_3处理产量分别比K_0处理显著提高12.5%、8.1%、7.8%。[结论]基施钾90 kg/hm~2+追施钾30 kg/hm~2为钾肥的最佳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供钾能力土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施用对水稻、油菜、小麦的产量、钾素吸收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计算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作物的钾肥适宜用量,为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田钾素养分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湖北省38个县(市)的水稻、油菜及小麦3种作物上开展秸秆还田钾肥减量施用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不施钾(CK);(2)施用全量化学钾肥(+K);(3)秸秆还田处理(+S);(4)秸秆还田配施50%钾肥(S+1/2K);(5)秸秆还田配施75%钾肥(S+3/4K);(6)秸秆还田配施全量钾肥(S+K)。参考不施钾肥处理的作物相对产量(即CK处理产量/+K处理产量)将土壤供钾能力分为高、中、低3个水平。【结果】不同供钾水平土壤施钾和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增加水稻、油菜和小麦的产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量。其中,高供钾能力的土壤水稻、油菜和小麦仅通过上季作物秸秆全量还田即可满足作物高产的钾素需求;中等供钾能力的土壤3种作物可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减少50%钾肥用量;而低供钾能力的土壤,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季可减少25%钾肥用量,油菜和小麦季可减少50%钾肥用量。从土壤钾素表观平衡来看,秸秆还田可缓解土壤钾素亏缺,其中油菜季平均盈余量为14.1—152.6kg K_2O·hm~(-2),小麦季平均盈余量为25.5—95.9 kg K_2O·hm~(-2),水稻季则仍表现为钾素亏缺。在考虑秸秆钾素投入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和线性加平台方程拟合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用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以+K处理产量为标准得到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适宜钾肥用量。结果表明,在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供钾能力为中、高等水平的土壤3种作物钾肥适宜施用量为20—33 kg K_2O·hm~(-2),油菜钾肥施用量低于水稻和小麦;而供钾能力低的土壤上,秸秆还田土壤钾肥适宜施用量为45—49 kg K_2O·hm~(-2),油菜钾肥推荐用量高于水稻和小麦。与目前钾肥经济施用量60 kg K_2O·hm~(-2)相比,3种作物在供钾能力为中、高等水平的土壤通过秸秆还田可节省钾肥45.0%—66.7%,供钾能力低的土壤也可节省钾肥18.3%—25.0%。【结论】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油菜及小麦可以在减少18.3%—66.7%钾肥用量的同时保证作物产量,钾肥施用量减少的比例应根据土壤供钾水平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钾肥不同用量对大蒜干重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徐蒜917"为材料,采用钾肥基施的方式,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大蒜干重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鳞茎膨大期与鳞茎采收前大蒜植株干重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K2O施用量262.5 kg/hm~2时大蒜干重达到最高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增施钾肥处理组苗期叶片保护酶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大蒜返青期与鳞茎膨大期,增施钾肥处理组叶片SOD活性保持在较高且相对较稳定的水平;大蒜返青后至鳞茎采收前,大蒜叶片POD、CAT活性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以K_2O施用量262.5 kg/hm~2处理组POD、CAT活性最高。试验结果说明,施用K_2O 262.5 kg/hm~2有利于大蒜植株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大蒜生长中后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增强植株抗逆性。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水稻在沿江潮土上进行生产的测土配方施肥参数,2008年夏播期间在张家港市沿江潮土地区,进行了不同肥力潮土上水稻生产中氮、磷、钾三要素肥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水稻"南粳5055"的增产效果为氮肥钾肥磷肥,且氮、磷、钾肥平均增产率分别为3 6.0 4%、3.9%、1 2.1 4%;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氮肥、钾肥主要是增穗、增粒,磷肥主要是增粒,钾肥的增穗、增粒效果均差于氮肥;氮、磷、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水稻"南粳5055"在标准产量(含水率1 4.5%)水平时,每100 kg籽粒的N吸收量为1.67~2.39 kg、P_2O_5吸收量为0.72~1.11 kg、K_2O吸收量为2.80~3.40 kg;4个试验点间土壤N、P_2O_5、K_2O供应量有明显差异,N供应量为67.36~108.75 kg/hm~2、P_2O_5供应量为49.18~77.97 kg/hm~2、K_2O供应量为194.07~225.37 kg/hm~2;4个试验点的土壤养分利用系数,碱解氮为0.38~0.54、速效磷为0.97~1.41、速效钾为1.17~1.84;4个试验点的肥料养分利用率差异较大,N为13.07%~39.06%、P_2O_5为4.02%~12.87%、K_2O为14.22%~54.3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棉田土壤耕层重构后氮、磷和钾肥施用量对土壤养分残留量、棉株养分吸收量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进而确定适宜的氮、磷和钾肥料用量。[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针对N、P_2O_5、K_2O分别设置了0、75、150、225、300 kg·hm~(-2)共5个用量水平,收获期分别测定棉田0~20 cm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同时测定棉花叶片、茎秆和籽棉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量,调查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与籽棉产量。[结果]土壤耕层重构后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全N,不同磷肥用量对土壤全磷,不同钾肥用量对土壤全钾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随氮肥用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提升,但用量超过150 kg·hm~(-2)后碱解氮含量不再明显变化;而随磷肥用量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直线上升;同样随钾肥用量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随氮肥施用量增加,棉花叶片、茎秆中N含量及氮田间携出量呈上升趋势,而籽棉中氮含量与氮田间携出量先增加后降低;磷肥用量对棉花叶片、茎秆、籽棉中磷含量与P_2O_5田间携出量无显著影响;随钾肥用量增加,叶片中钾含量及K_2O田间携出量呈上升趋势,茎秆中钾含量及K_2O田间携出量先升高后降低,以225 kg·hm~(-2)用量处理最高,籽棉中钾含量不同用量间差异不显著,K_2O田间携出量先升高后降低。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产量先增加而后趋于稳定,磷肥用量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施用钾肥可提高单株铃数与籽棉产量,但不同用量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土壤耕层重构后适宜的肥料用量为N 150 kg·hm~(-2)、P_2O_5 40 kg·hm~(-2),K_2O 75 kg·hm~(-2)。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田间试验,获得了油稻稻种植制系统的试验数据,首次提出后效钾量概念。以后效钾量校正对各季作物当季的实际供钾量,进而正确地反映了各季作物产量与供钾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稻田土壤供钾水平极低的情况下,施钾的后效作用很大以及油稻稻种植体系的最大产量钾肥投入量为:油菜16kg K_2O/亩、早稻9.64kg K_2O/亩、晚稻8.79kg K_2O/亩;最佳经济效益钾肥每亩投入量为:油菜11.79kg K_2O、早稻15.28kg K_2O、晚稻6.67kg K_2O。其分配比例分别为1:0.60:0.55和1:1.30:0.57。提出油菜重、早稻重、晚稻轻的施钾原则,以充分发挥施钾的后效和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5.
阐明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探讨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的合理施肥模式。田间试验设CK(不施化肥)、N_1(N 60 kg/hm~2)、N_2(N 120 kg/hm~2)、N_1P_1(P_2O_530 kg/hm~2)、N_2P_1、N_2P_2(P_2O_560 kg/hm~2)、N_2P_2K_1(K_2O 45 kg/hm~2)和N_2P_2K_2(K_2O 90 kg/hm~2),各处理均施用腐熟牛粪作基肥,每季稻草按50%还田,连续10年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性稻田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的变化规律。10年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2.5 g/kg,年均增加0.25 g/kg左右。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0.35 g/kg,年均增加0.035g/kg,以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的土壤全氮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加0.052和0.048 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磷肥处理(CK和N_1、N_2),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状态。施用化学磷肥处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N_1P_1和N_2P_1处理每年土壤全磷含量增加0.008 g/kg;N_2P_2、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年均增加0.012~0.013 g/kg。N_1P_1和N_2P_1处理每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约0.8 mg/kg;N_2P_2、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年均约增加1.4~1.6 m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钾肥处理(CK、N_1、N_2、N_1P_1、N_2P_1和N_2P_2),其土壤全钾含量基本上保持不变,而速效钾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施用化学钾肥处理中N_2P_2K_2土壤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全钾年均增加0.014g/kg。在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氮磷钾化肥显著提高赤红壤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肥的施用是不断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产水稻的磷钾效应和适宜配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产水稻磷、钾养分对产量的影响和氮、磷、钾养分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在土壤速效磷10.1 mg/kg、速效钾125 mg/kg水平下,基础磷钾养分的水稻产量为590.0 kg/666.67m2,在此基础上增施磷肥的效果不显著,增施钾肥的效果极显著。施钾量与水稻产量之间呈抛物线趋势,极限施钾量为K2O 8.4 kg/666.67 m2,效益最佳施钾量为K2O 7.68 kg/666.67 m2。水稻高产高效的氮磷钾配比为1∶0∶0.44,产量最高的极限配比为1∶0.51∶0.51。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吉林省水稻合理施用钾肥问题,通过2年(2014—2015)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K2O)量(0,40,80,120,160 kg/hm~2)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将水稻产量(y)和施钾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分别为114.5 kg/hm2和108.1 kg/hm~2。施钾可增加水稻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促进抽穗期水稻营养器官氮、磷、钾养分向子粒的转运,其中施钾量为40~120 kg/hm~2时,抽穗期的氮、磷、钾积累量与转运量呈正相关,当钾肥用量增加至160 kg/hm2时,氮、磷、钾转运量与抽穗期养分积累量呈负相关。水稻钾素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表现为随施钾量的增加而下降。钾素当季回收率表现为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其中施钾量为120 kg/hm~2的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除水稻返青期外,其他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间及转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水稻氮、磷、钾的吸收、转运与产量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水稻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钾素利用效率对施钾量的响应以及稻株氮、磷、钾的吸收转运与产量关系间的表现,在此试验条件下,钾肥用量为108~120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甘蔗氮、磷、钾肥料参数,建立甘蔗施肥模型,选择高、中、低肥力田块,应用3414试验设计进行甘蔗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梁河县甘蔗高肥力田块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N667.0 kg/hm~2、P2O5201.9 kg/hm~2、K_2O 131.5 kg/hm~2,即高氮钾肥、适量磷肥;中肥力田块氮、磷、钾施用量为N 585.7 kg/hm~2、P_2O5225.0 kg/hm~2、K_2O 86.4 kg/hm~2,即增施氮磷肥、低钾肥;低肥力田块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N 537.3 kg/hm~2、P_2O5168.1 kg/hm~2、K_2O 55.9 kg/hm~2,即施足氮磷肥、少钾肥。  相似文献   

19.
广东叶菜测土施肥技术指标体系钾素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广东省不同地点、不同肥力水平的菜田设置以菜心和小白菜为代表的叶菜田间施肥试验,对总施钾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叶菜相对产量等一系列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求取适宜的数学模型,以此初步建立广东叶菜土壤速效钾养分丰缺指标和不同钾索肥力土壤的推荐施钾量指标.结果表明:叶菜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的数学模型为y(相对产量)=14.977ln(x)+24.987,相关系数为0.788;叶菜的推荐施钾量的数学模型菜心为y=-3.5253ln(x)+24.354、相关系数为0.677,小白菜为y=1.2576ln(x)+11.465、相关系数为0.700.根据所选数学模型求取相对产量为50%、50%~75%、75%~95%和>95%的土壤速效钾丰缺范围分别为<5 mg/kg、5~28 mg/kg、28~107 mg/kg和>107 mg/kg.当土壤速效钾含量<5 mg/kg时,推荐每667 m2总施钾量菜心为9.4 kg、小白菜为9.2 kg;土壤速效钾含量在5~28 mg/kg时,推荐每667 m2总施钾量菜心为7.5~9.4 kg、小白菜为6.9~9.2 kg;土壤速效钾含量在28~107 mg/kg时.推荐每667 m2总施钾量菜心为6.0~7.5 kg、小白菜为5.1~6.9 kg:土壤速效钾含量>107 mg/kg时,推荐每667 m2总施钾量菜心不超过6.0 kg、小白菜不超过5.0 kg.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施钾量对淀粉型甘薯淀粉含量的调控效应及其与光合特性的关系,选取徐薯18和商薯19这2个淀粉型甘薯代表品种布设2年田间试验,设CK(不施肥)、K_0(不施钾肥)、K_(75)(施K_2O 75 kg/hm~2)、K_(150)(施K_2O 150 kg/hm~2)和K_(225)(施K_2O 225 kg/hm~2)5个处理,研究施钾量对甘薯淀粉产量和淀粉含量等的影响,利用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淀粉合成与光合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徐薯18的3个施钾处理淀粉产量分别提高了16.5%、25.7%和28.8%;商薯19的3个施钾处理淀粉产量分别提高了5.9%、11.9%和34.9%。2个甘薯品种的总淀粉含量随着施钾量的升高而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其中徐薯18各施钾处理分别较K_0处理提高0.4、1.2、2.4百分点,商薯19各施钾处理分别较K_0处理提高0.4、0.8、2.1百分点。增加钾肥施用量能显著提高甘薯直链淀粉含量,进而提高甘薯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甘薯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_n)、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甘薯淀粉含量与SPAD值、P_n、F_v/F_m、q_p、ETR呈显著正相关,与钾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P0.01)。综合甘薯产量和淀粉含量因素,推荐徐薯18的钾肥用量为150 kg/hm~2,商薯19的钾肥用量为225 kg/hm~2。研究结果可为淀粉型甘薯的钾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