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农业科学》2020,(1):102-105
TaCOMT-3D基因是小麦木质素合成的关键基因,也是小麦抵御纹枯病菌侵染的重要基因。为了评估转基因小麦中TaCOMT-3D基因组成型表达对农艺性状的影响,4个遗传稳定的转基因株系及其受体对照扬麦16用于TaCOMT-3D基因检测、不同器官表达分析验证、纹枯病抗性鉴定、小区产量试验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均能检测到导入的TaCOMT-3D基因并且该基因能组成型表达;转基因株系与受体对照扬麦16相比,纹枯病抗性显著提高;除了部分转基因株系的主穗穗长、主穗粒数、籽粒蛋白含量与受体对照差异显著外,转基因小麦的生育期、、株高、产量性状、主穗性状和籽粒性状与受体对照均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TaCOMT-3D基因的组成型表达对转基因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皖麦48和扬麦87158两个小麦品种的转bar基因株系为材料,探讨bar基因在转基因小麦自交后代的遗传表现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涂叶法和PCR法研究bar基因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T1、T2的遗传表现,并对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证实抗除草剂bar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能稳定表达;遗传分析显示bar基因能稳定的遗传给后代,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转bar基因小麦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外源基因遗传表达的稳定性、转基因小麦农艺性状和抗蚜效果,为转基因小麦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10年度在北京市进行转基因安全评价中间试验,田间调查转基因小麦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等各种农艺性状和田间的抗蚜虫效果,并与室内抗蚜鉴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4代转sGNA基因小麦株系2-5、3-7、3-20和5-20均为纯合株系.在田间栽培条件下,个体生长发育正常,生长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天数与对照基本一致,生长特性没有发生变化;但转基因小麦在株高、分蘖数、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等性状上与对照存在差异,千粒重和小穗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这4个株系都具有抑蚜效果,麦蚜虫口密度抑制率2.3;~48.3;.在转基因株系单分蘖上着生的蚜虫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结论]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表现正常,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和表达,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蚜虫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群体分离法(Bulksergeantanalysis,BSA)和比较分析方法,以转基因水稻高代材料与非转基因水稻杂交得到的3个F2群体和1个DH群体为材料,分析遗传背景与外源基因对转基因水稻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本的遗传背景对农艺性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消除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F2群体中外源基因对农艺性状变异起到重要作用,并促使农艺性状的分离程度增加。而DH群体中尽管外源基因促进株系变异系数增加,但对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作用不显著。说明组织培养是产生农艺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而外源基因的导入增加了农艺性状变异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HMW-GS基因的遗传转化与小麦品质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 GS)的组成类型及相对含量与面筋的弹性和强度直接相关,决定面粉的烘烤品质。目前,应用转基因技术将HMW GS基因(主要为1Ax1、1Dx5和1Dy103个亚基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获得转基因株系。对转基因株系进行检测,发现导入的HMW GS基因在转化植株中均过量表达。对其品质进行测定表明,面团弹性、强度、稳定时间等多个品质性状都有所改善。我国小麦品种品质普遍较差,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优质亚基的表达数量,转入外源优质亚基,可能将是我国小麦,尤其是南方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推广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优良品种,本文对新培育的抗除草剂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新材料SNT1进行了田间鉴定。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案,结荚期喷施41%农达(草甘膦)除草剂。观察和记载处理组和对照组除草剂处理后,大豆幼苗的枯死率,以及各主要生长发育时期和产量性状的表型。结果表明喷施除草剂后,非转基因对照组大豆(SN99-1)幼苗枯死率达98.86%,而转基因大豆SNT1仅有1.02%幼苗呈现受害症状。SN99-1和SNT1在主要生育期、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差异不显著。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SNT1在大田条件下能稳定、有效抵抗草甘膦除草剂,且抗草甘膦性状的表达并未影响到其他农艺性状。转基因大豆新材料SNT1可进一步应用于培育综合农艺性状优异且高效抗草甘膦除草剂的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转基因拷贝数对转化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获得的水稻转基因植株为材料,观察其株高、分蘖、扬花、籽粒形状及饱满度、抗虫性等。同时获取PCR为阳性的单株叶片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转入基因的拷贝数,研究转基因拷贝数对转化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T0代转基因植株的农艺性状有较多改变,如白化、矮化、分蘖少及种子畸型等。转基因植株的转基因拷贝数影响其农艺性状,拷贝数越多农艺性状改变越大,目标基因越容易受到抑制而不表达。在T0代表现感虫的转化植株其T1代也表现感虫。[结论]转基因植物商品化时,应选择单拷贝的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8.
利用已公布的水稻Cry1a与Cry1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基因部分片段,构建了一个包含2个隐花色素基因片段的ihpRNA表达载体pSC1301-347-Cry1aCry1b,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以期同时导致这2个基因功能缺失.根据转基因植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初步分析了Cry1a与Cry1b对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开花期推迟16 d,株高增加明显,粒型显著变长,而其他所观察的性状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前期获得的耐碱转GsGSTs基因苜蓿与其对照在农艺性状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产量性状和形态性状的调查与统计分析.产量性状包括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及茎分枝数;形态性状包括株高增长速度、节数及节间长度,同时进行了碱胁迫下表型分析.结果表明,转GsGSTs基因苜蓿植株在产量性状及形态性状方面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碱胁迫下,非转基因苜蓿对照株系明显萎蔫、失绿,而转GsGSTs基因苜蓿株系均能保持较正常的生长状态.此结果说明外源基因GsGSTs在苜蓿中的表达没有改变其本身优良的农艺性状,同时其目标性状(耐碱性)有所提高,符合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中“实质等同”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bZIP类转录因子基因AtTGA4转化小麦创制耐低磷转基因小麦新材料,同时分析AtTGA4提高小麦抗逆性的生理机制,为小麦耐低磷胁迫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最小表达框基因枪转化法将AtTGA4和筛选标记基因Bar共转化受体小麦石4056,通过PCR检测筛选出无Bar并能稳定遗传AtTGA4的转基因小麦新株系。基于试验地土壤养分含量状况施用不同水平的磷肥,形成一定程度的正常和低磷营养胁迫,对AtTGA4转基因小麦新株系进行低磷胁迫耐受性试验。在开花期进行了光系统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light efficiency of the light system Ⅱ,Fv/Fm),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readings,SPAD值)和气冠温差(canopy temperature depression,CTD)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在成熟期进行了株高、分蘖数、穗粒数等农艺性状的调查,并在小麦收获后进行了产量及不同组分(根、茎、叶、籽粒)磷浓度和磷吸收、残留总量的测定和统计。【结果】PCR分析结果证明,AtTGA4已在石4056小麦中稳定遗传至T4代,共获得4个稳定转基因株系。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测定结果,在正常条件地块施加812.39 kg·hm-2的过磷酸钙,低磷处理地块不施磷肥。产量及农艺性状统计结果显示,AtTGA4转基因株系L1和L2在正常和低磷胁迫条件下的产量相对于受体对照小麦显著增加,正常条件下产量增幅为5.3%-8.6%,低磷胁迫下产量增幅为4.4%-7.7%。在低磷胁迫条件下,过表达AtTGA4的转基因小麦种子千粒重显著比受体显著增加。开花期田间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L1和L2在低磷条件下的Fv/Fm和CTD明显优于受体,而SPAD值没有明显差异。田间调查时发现,低磷条件下受体比转基因材料提早结束灌浆,表现在穗子提早变黄。成熟末期磷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L1和L2在低磷条件下茎杆磷浓度比受体显著提高,在其他组织中则无显著差异。2个转基因株系在低磷条件下茎、叶和籽粒吸收、残留的总磷含量都要高于受体,地上部总磷含量增幅达6.38%-17.47%。转基因材料AtTGA4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在株系L2中的表达量较株系L1中的低,是株系L1的0.69倍。【结论】在低磷胁迫条件下AtTGA4可以显著提高转基因小麦对磷元素的吸收及运输,提高转基因小麦的产量,进而提高转基因小麦对低磷胁迫的耐性。  相似文献   

11.
为得到农艺性状或抗逆性优良的转基因水稻材料,克隆了粳稻品种中花11(ZH11)的通用转录因子TATA框结合蛋白TBP(TATA binding protein)基因,通过随机诱变PCR的方法,获得104个突变子;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这些突变的TBP基因分别转化到中花11中,获得了水稻TBP基因不同突变的转基因水稻。将其移入大田,收获种子并在T1、T2代进行农艺性状的考察,对产量性状改善的转基因材料进行百草枯、甘露醇、氯化钠的胁迫处理,观察并记录表型变化。最终获得了1个具有较高产量同时具有一定非生物逆境抗性的突变体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表达模式分析、转基因过表达和细胞学观察等策略,解析TaCYP78A5调控花器官大小的功能和机制,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方法】根据EnsemblPlants基因组数据库中不同物种CYP78A家族成员的序列信息,对小麦TaCYP78A5和其他物种中的同源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小麦TaCYP78A5的基因和蛋白结构,以及不同器官的表达模式;通过在拟南芥中组成型过表达和生殖器官局部特异性过表达TaCYP78A5的策略,明确TaCYP78A5具有调控花器官大小的功能;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转基因拟南芥花器官的细胞学特征,解析TaCYP78A5调控花器官大小的细胞学机制;利用小麦转基因过表达策略,明确TaCYP78A5调控小麦穗部大小等其他穗部性状的功能;利用323份小麦品种的单倍型数据与穗部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探析不同小麦品种TaCYP78A5表达量的高低对穗部大小等其他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小麦TaCYP78A5与拟南芥AtCYP78A5的基因和蛋白序列相似性较低,但基因和蛋白结构相似性较高。小麦TaCYP78A5和拟南芥AtCYP78A5...  相似文献   

13.
 以普通小麦品种西农1376和西农2611为材料,利用农杆菌浸种法获得1株导入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IPT转基因植株。经PCR、GUS组织化学染色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在转基因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转基因小麦在叶片细胞分裂素(异戊烯基腺嘌呤)含量、叶片衰老进程及农艺性状方面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初步表明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IPT,在转基因植株体内可能未表达或表达量不足。  相似文献   

14.
利用5个品质亲本与7个农艺亲本杂交组成5×7 NC Ⅱ设计,分析了普通小麦品质及其它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1.杂种优势:产量及产量性状具有较大的正向杂种优势。籽粒蛋白含量、面筋含量及沉淀值等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低于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其中籽粒蛋白含量和面筋含量主要表现负向优势,而沉淀值主要是正向优势。2.配合力: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千粒重、株高及有效小穗数主要受基因加性遗传效应影响。沉淀值、单株粒重及单株粒数既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又受基因非加性效应的影响。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内双亲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因性状不同表现有很大差异,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同亲本本身的发现没有必然的联系。讨论了配合力在亲本选配中的作用,并对参试亲本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以中筋小麦品种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化控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的化控剂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返青期喷施多效唑有助于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升;喷施抗倒型吨田宝有利于小麦农艺性状的改善以及总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的提高;喷施抗逆型吨田宝有助于改善小麦农艺性状,同时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谷蛋白含量。三者均改善了面粉品质。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单株种子产量若干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冬小麦单株种子产量高低与其产量构成性状有关,不同的农艺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的作用不尽相同。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冬小麦单株种子产量与其组成因素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并把各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的相关部分区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明确各农艺性状在单株种子产量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冬小麦高产育种提供选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外源SATI基因导入对海岛棉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棉花吐絮期的株高、始节高、始节数、果枝数、有效果枝数、铃数和有效铃数等农艺性状及棉花收获期的皮棉检测结果为依据,对6个(K2-ZKY2、K2-ZKY4、K2-ZKY7、C6-ZKY2、C6-ZKY8、C6-ZKY106)转SATI基因海岛棉品系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CR及Southern blot方法验证SATI基因已经导入海岛棉中。SATI基因的导入对6个海岛棉品系的农艺及产量性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受体海岛棉相比,外源SATI基因的导入对不同海岛棉品系的影响不同,K222转SATI基因品系的3个表型性状(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纤维性状)与受体之间无显著差异,C6015转基因品系的表型性状与受体之间都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在天麻中克隆的天麻毒蛋白基因(GAFP)转化棉花,经PCR和RTPCR鉴定,证实得到了5个转基因株系672GAFP-1,672GAFP-2,672GAFP-3,672GAFP-4,672GAFP-5。通过两年在无病田和病圃中连续种植分析转基因植株抗病性、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基因GAFP的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无显著影响;转基因株系672GAFP-1,672GAFP-2,672GAFP-5在病圃中的抗病指数、株高、产量和纤维品质与受体材料672差异显著(P0.05),产量较对照提高近30%;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具较强耐枯、黄萎病能力,且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鲁南经济带主栽种植的21个小麦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作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分析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鲁南经济带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容重、穗粒数、千粒重、最高总茎数、成穗率、株高、基本苗、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获得高抗水平的转拟南芥NPR1恢复系水稻253株系,比较转基因水稻与其非转基因野生型抗病性和农艺性状的差异,以期为转基因抗病育种提供材料。【方法】以通过连续自交获得的转AtNPR1基因253 T3代纯合株系和非转基因253为材料,于分蘖期采用剪叶法接种白叶枯病菌菌株13751于水稻叶片,14 d 后,对稻株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收获期考查6个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结果】6个转基因T3代株系植株的抗病性可稳定表达,其病斑长度均显著短于非转基因野生型253;253-3的抗病能力比野生型253增强50%以上,其他 5个株系253-4、253-7、165、166、167对水稻白叶枯病表现出高抗水平,抗病能力增强90%以上。与野生型253相比,转基因株系植株生长正常,不同株系间部分农艺性状无明显变化规律,而部分农艺性状显著升高或降低;株系166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一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等显著优于非转基因恢复系253。【结论】拟南芥NPR1基因可作为培育广谱抗病作物的热门候选基因,株系166可作为水稻抗病育种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