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大麦18号是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外引二棱品种"82-1"中选择变异多棱单株,再经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等特点,本文作者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及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按不同比例混种,研究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效果,以期为利用品种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甘肃省甘谷县和北京市上庄镇当地对条锈病具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按照不同混种比例布局了25个混种处理和7个单种处理,比较了品种混种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相对抗病性指数(RRI)把品种抗性加以分类,并以相对混种效果参数(REM)比较各混种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混种处理相对于感病品种单种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0.5;混种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25个小麦品种混种处理中,有14个处理有增产效果(REM>1),占56%,在甘谷试验地抗病(R)品种和高感(HS)品种按质量比5∶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而在上庄试验地,高抗(HR)、中感(MS)和感病(S)按质量比1∶1∶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品种混种作为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措施之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二、江苏不同阶段主要啤酒大麦品种及育种特征 第一阶段(1973~1988年)二棱啤酒大麦取代多棱饲料大麦.早熟为主要特征。江苏啤酒大麦的发展是从早熟3号大麦品种的引进推广开始的。该品种是浙江省从日本引进的二棱大麦品种.具有高产、早熟、千粒重高等优点,从而迅速取代多棱饲料大麦品种.在生产上推广种植,年最大种植面积达800多万亩.是1975~1980年间的主栽品种:1981年起,由于早熟3号植株偏高、耐肥抗倒性差,逐渐被盐辐矮早三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一、江苏是我国最大的啤酒冬大麦产地 1.江苏是优质啤酒冬大麦的优势产区由于耕作制度和啤酒酿造工业的需要.加之二棱大麦品种早熟三号引进.从1973年始.我省生产上的大麦品种逐步从多棱大麦品种转变成以二棱大麦品种为主。目前.我省年种植大麦300万亩左右,二棱啤酒大麦约占95%.每年可提供70万~80万吨原料。  相似文献   

5.
CIMMYT不同棱型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6个试点共计146品种次不同棱型大麦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的平均产量是六棱〉二棱高秆〉二棱矮秆;有效穗二棱矮秆最高且变异系数(c.v.%)最小,六棱最低但c.v.%较大;穗粒数是二棱矮秆最低且c.v.%最小,六棱大麦最高但c.v.%最大;千粒重最高的是二棱高秆且c.v.%最小,六棱大麦的千粒重最低。3种类型大麦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都是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3因素问的相关性有正有负。偏相关分析同样表明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所有材料、二棱矮秆、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千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g),产量分别增加102.9、68.7、61.8和73.8kg/hm2;同时二棱高秆大麦穗粒数对增产作用也较显著,穗粒数每增加1个单位(1粒),产量增加86.5kv/hm2。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增加均对产量有正向效应,其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在3种大麦类型中都居第1位;二棱矮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只有穗粒数和千粒重相互间是正值其余均为负值,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都为负值。  相似文献   

6.
1选育目的 垦啤麦3号大麦已在黑龙江省种植6年多,是黑龙江省种植大麦以来种植面积最大的二棱啤酒大麦品种,其产量和品质都代表着东北啤酒大麦的一个发展阶段。然而,由于其株高略高,产量与多棱大麦有一定差距,一旦种植密度过大则易倒伏,同时,如氮肥施入过多,虽然产量增加,但蛋白质含量过高,品质下降。为缩小二棱大麦与多棱大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1984~1985年参加北方春大麦区啤酒用大麦品种区域试验。在沈阳两年试验表明:澳大利亚二棱大麦选系——沈农E—1和浙江、上海的二校大麦品种于6月25~28日即成熟。黑龙江、内蒙的二棱品种和国外的两个多棱品种于7月6~9日成熟,不利于下茬复种。从产量而言,一般晚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但沈农E一1亩产447.6斤,名列第二位。从籽粒品质而言,这几个早熟二棱品种千粒重达47~49克,而蛋白质含量偏高,为12.77~13.32%;晚熟品种千粒重稍低,而蛋白质含量都在12%以下;沈农E—1的千粒重高达50克以上,蛋白质含量为11.71%,符合酿造标准。从农艺性状言,多棱大麦的缺点是单株分蘖成德率低、叶面积大、秤/谷比值大而经济系数低:而二棱大麦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宜在祥云坝区种植的二棱或多棱大麦品种,以期更好的利用冬闲田,提高土地生产效益,以12个大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筛选试验,对其物候期、田间抗病抗逆性表现、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凤19-04综合表现最佳,可作为首选新品种在祥云坝区小面积示范种植;凤19-13综合表现次之,可作为搭配品种在祥云坝区小面积示范种植;凤18-05是二棱参试品种中表现较好的品种,可选留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不同棱型大麦品种(系)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的主栽品种和正在培育品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拟合大麦灌浆过程生长曲线,分析其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大麦籽粒灌浆进程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拟合的Logistic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9906,并达到极显著水平;籽粒灌浆过程中缓增期持续时间较长,快增期持续时间次之,渐增期时间较短,快增期平均灌浆速率最高,其最终干物质积累量也明显高于渐增期和缓增期。二棱型品种(系)的3个时期平均灌浆速率(‘驻3’的V1除外)和最终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多棱型品种(系);各品种(系)实际千粒重均低于理论千粒重。在穗数和千粒重协同下,多棱型品种(系)穗粒数高的最终产量高,而二棱型品种(系)穗部籽粒数低于多棱型品种(系),在一定的穗数下,千粒重高的产量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栽培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我们在对栽培大麦生理生长性状与辐射敏感性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本试验.在细胞水平上研究不同类型栽培大麦的辐射敏感性差异.1 材料和方法 试材为24个栽培大麦品种的休眠种子,分属于二棱皮大麦,二棱裸大麦,四棱皮大麦,四棱裸大麦,六棱皮大麦和六棱裸大麦.种子含水量为12%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大麦品种适宜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二棱矮秆、二棱中秆两个啤酒大麦品种和1个四棱中秆饲料大麦品种进行不同栽培密度下产量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密度均以基本苗240万/hm^2为佳。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糜子品种,开展了不同糜子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5个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14-278,为3 950.0 kg/hm~2,较对照品种宁糜14号增产636.36 kg/hm~2,增幅19.20%,居第1位;其次是固15-5和14-292,产量均为3 868.18 kg/hm~2,较对照品种宁糜14号增产554.54 kg/hm~2,增幅16.74%,居第2位;再次是14-80,为3 654.5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糜14号增产340.91 kg/hm~2,增幅10.29%。  相似文献   

13.
大麦条锈病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陕西、甘肃等地区的一些大麦品种条锈病发生严重,已成为大麦生产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查清上述地区大麦条锈病的病原菌和品种的抗病性,以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1985年和1986年对陕、甘等地大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接种试验,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大麦品种共18个,即西引二号、莫特44、勾芒大麦、二棱刺芒、皮穗波、尼赤城二条、吾妻黄金、六棱无芒、驻选二棱、真田麦、澄城四棱、尺八大麦、早熟三号、恩斯293、阿恩特13、棒名二条、恩斯296、二棱光芒。其中除二棱刺芒、二棱光芒、六棱无芒和勾芒大麦由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普病组提供外,其余均由该校农学系大麦研究组提供。供试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 mis f.sp.tritici)菌系9个分属于条中1号、10号、13号、21号、22号、23号、25号、26号和28号等小种,均由西北农大植病研究室锈病组提供。  相似文献   

14.
高产饲用大麦莆大麦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选育出高产优质的饲料大麦新品种,1989-1994年期间通过有性杂交、多年南育北繁加代育成了二棱皮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1995-2000年多年多点区试表明,该品种大穗大粒,丰产性好,增产显著,抗白粉病和网斑病。并介绍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以南方大麦区试12个品系为试验材料,三叶一心(处理1)、五叶一心(处理2)与对照不割苗(CK)进行不同时期刈割处理,研究割苗时期对不同生态类型大麦经济性状的影响,并对产量构成因子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割苗期对冬性、半冬性及春性品系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割苗期对二棱及六棱大麦品系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割苗期麦苗干质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2(4678.5±301 kg/hm2)处理1(3610.5±189 kg/hm2);不同割苗期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通径分析表明,处理1各性状对籽粒产量影响重要性依次为主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穗长结实率;处理2对籽粒产量影响重要性依次为有效穗主穗粒数穗长千粒重结实率。本试验初步筛选出保大麦12号、G231M004M、苏啤3号、2008品22作为适宜麦苗生产、兼顾籽粒生产的两用型大麦品种。  相似文献   

16.
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的组成特点,揭示其地域分异规律。【方法】以马得泉大麦分类系统为基础,并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对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1)西藏高原拥有栽培大麦601个变种。其中,二棱皮大麦13个变种,二棱裸大麦23个变种,中间型裸大麦7个变种;多棱皮大麦57个变种,多棱裸大麦501个变种。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特点。(2)栽培大麦变种在相近海拔高度的分布,不同亚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集中分布于藏东南亚区、藏东北亚区和藏中亚区,而在其它亚区则相对较少。(3)栽培大麦变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下地区很少分布,在3 000~4 000 m高度带内为集中分布区,大于4 000 m以上时,栽培大麦变种的数量则逐渐减少。(4)对该地区9个亚区栽培大麦变种相似性分析显示,察隅-墨脱亚区与藏东南亚区的差异远大于东西方向的差异。【结论】伯舒拉岭-南迦巴瓦峰-多雄-马拉一线作为西藏冬大麦区与冬春大麦区之间的分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西藏栽培大麦变种在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性,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7.
大麦黄花叶病抗源的转育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多棱高抗大麦黄花叶病(BaYMV)品种,二棱耐BaYMV品种作抗源,配制成5个类型(Ⅰ、Ⅱ、Ⅲ、Ⅳ、Ⅴ)79个组合,选择700个品系,1982-1988年先后在病圃进行抗BaYMV鉴定。结果表明,培育抗BaYMV二棱品种,除利用免疫或高抗六棱品种外,尚可用耐病二棱品种作抗源。以“8-2”六棱作抗源的Ⅰ型组合中育成了沪麦8号,以77-130、如东早3选盐选③两个耐病二棱品种作抗源的V型组合中,育成了沪麦10号,在生产上获得了大面积推广。从育种上支持了BaYMV存在多基因数量遗传的论点。转育成的42个抗病品系的穗数、粒数、粒重分别比感病对照种增加17.6%、12.3%、9.7%,平均增产49%。由于生产上病田严重度的差异,为使抗病品种广泛应用,既要提高抗病性,又要在丰产性上超过对照种,在病田种植需增产60%以上。11月份降雨量少,下旬温度在9℃以下,不利于BaYMV发生。在上海地区播种期提早到10月底或11月初,播后增加田间水分,有利于转育和获得可靠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麦改良品系籽粒功能成分。[方法]采用Beckman公司DU64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629份大麦改良品系籽粒功能成分及其遗传变异。[结果]籽粒总黄酮和GABA含量(mg/100g)亚洲大麦品系(123.09±29.56,9.49±4.34)极显著高于美洲大麦品系(103.85±22.33,7.38±3.59),但亚洲/美洲与欧洲和澳洲间差异不显著;大麦品系籽粒抗性淀粉含量(%)在亚洲、美洲、欧洲和澳洲间差异不显著。籽粒抗性淀粉二棱品系(1.45±1.20)极显著低于多棱品系(1.95±1.24),相反籽粒总黄酮二棱品系(111.43±27.79)极显著高于多棱品系(102.15±14.95),且籽粒-氨基丁酸二棱品系(8.55±3.73)也极显著高于多棱品系(5.96±3.95);大麦籽粒GABA含量与抗性淀粉(-0.21**)和总黄酮含量(0.12**)相关达极显著(P<0.01,n=629)。大麦籽粒功能成分基因型差异较大,其中抗性淀粉(1.56±1.22%)的变异系数(78.60%)及变幅(0~9.29%)相对较大,>5%高抗性淀粉种质11份;γ-氨基丁酸(8.00±3.92mg/100g)的变异系数(49.29%)及变幅(0~30.67mg/100g)也相对较大,>15mg/100g的GABA为26份;总黄酮(109.44±25.85mg/100g)的变异系数(23.63%)及变幅(58.44~236.91mg/100g)也相对较小,>176mg/100g黄酮14份。[结论]大麦籽粒功能成分含量存在基因型差异和地带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不同大麦品种(系)营养功能成分差异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国内外63份大麦品种(系)籽粒及相应发芽大麦的总黄酮、γ-氨基丁酸(GABA)及抗性淀粉(RS)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大麦品种(系)未发芽及发芽处理后大麦总黄酮和GABA含量有差异,均表现为发芽未发芽,多棱大麦二棱大麦,裸大麦皮大麦,紫色黄色,其中发芽大麦总黄酮含量平均值(58.1±1.31 mg/100 g)高于发芽GABA总平均值(8.46±4.95 mg/100 g),变异系数分别为22.64%和58.52%,未发芽大麦黄酮含量平均值(52.1±0.90 mg/100 g)也高于GABA总平均值(7.10±4.24 mg/100 g),变异系数分别为17.29%和59.82%;②RS含量(%)呈现未发芽大麦(2.91±0.94)(发芽大麦(2.41±0.74),未发芽时,二棱大麦多棱大麦,发芽后,多棱大麦二棱大麦,其它均表现为皮大麦裸大麦,黄色紫色;③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大麦籽粒和相应发芽大麦的3个功能成分含量均表现出正显著相关,然而,在3个大麦功能成分之间,仅发芽GABA和发芽黄酮间在达到负显著相关,其它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不同棱型的188个大麦品种的籽粒β-淀粉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分析比较不同棱型间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并观察了籽粒灌浆期间β-淀粉酶活性的动态.结果表明,同一棱型的品种间籽粒β-淀粉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变异,六棱大麦变异系数最大.多数大麦品种的β-淀粉酶活性变动在500~1500U/g之间,二棱大麦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四棱和六棱大麦.β-淀粉酶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二棱大麦品种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四棱和六棱大麦品种的相关不显著.筛选到8个β-淀粉酶活性高于1500 U/g且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于11.5%的二棱型大麦品种.β-淀粉酶活性在籽粒灌浆前期和后期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中期,最高值出现在成熟期,与单位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