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利用制备维生素C所产生的发酵废液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可行性,并制定合理的投喂方案,在温度为(29.0±1.4)℃、盐度为23.0±1.1的海水中接种轮虫,密度为20 ind./mL,分别用微拟球藻(A)、发酵废液(B)、裂殖壶藻(C)、微拟球藻+发酵废液(D)、微拟球藻+裂殖壶藻(E)、微拟球藻+发酵废液+裂殖壶藻(F)、微拟球藻+发酵废液固型物(G)7种饵料投喂7组轮虫,每组设3个平行,连续培养7 d。结果表明:混合投喂微拟球藻+发酵废液固型物的G组轮虫密度最高,为211 ind./mL,其抱卵率、日均增长量、日均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69.4±7.1)%、(27.3±4.6)ind./(mL·d)和(33.5±2.6)%/d;只投喂发酵废液的B组轮虫密度最低,为11 ind./mL;各组轮虫密度依次为GEDFACB;饵料中含有发酵废液的B、D、G组水中总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均较高,其中,仅投喂发酵废液的B组氨氮浓度最高,为13.81 mg/L;各组水体中pH均有下降,其中B、D组下降趋势明显,试验结束时分别降至7.13、7.17,而C组全程无显著性变化。研究表明,以制备VC的发酵废液培养海水褶皱臂尾轮虫具有可行性,建议施用前将其进行固液分离,配合微藻等其他饵料混合投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温度调控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配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长的影响,以射阳轮虫养殖池塘实地采集的褶皱臂尾轮虫品系为试验对象,以活酵母为轮虫基础培养食物,选取20、25、30℃这3个温度梯度,设置枯草芽孢杆菌的浓度梯度为0(对照组)、100、200、300、500、800 mg/L,连续观察10 d,对轮虫数量、种群增长率以及种群密度等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以酵母为基础饵料的情况下,20、25、30℃条件下,处理组轮虫最大种群密度分别较对照组上升24%、153%、74%(P0.05)。研究表明,在以酵母为轮虫基础培养食物,添加一定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有利于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可以明显提高轮虫的种群数量,而设置高温可以加快轮虫繁殖,有效控制轮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以圆型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为研究对象,以不同配比的酵母和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为饵料,采用2个盐度(2%,3%)、3个接种密度(1,10,50 ind/mL)进行饲养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条件及其组合对轮虫种群增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配比、接种密度、盐度及三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对轮虫的平均日增长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0);接种密度对轮虫抱卵率无显著影响(P0.05),饵料、盐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轮虫抱卵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三因子的最佳组合:盐度2%、接种密度1 ind/mL、饵料配比为眼点拟微绿球藻18.75×104/mL+酵母4.8×106/mL。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用50-DE微囊强化剂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强化培养,找出新的强化培养方案。[方法]用不同浓度的50-DE微囊脂肪酸强化剂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营养强化。[结果]轮虫浓度为250 ind/ml时,强化剂有效浓度为3×106-3×108ind/ml,最佳浓度为3×107ind/ml。强化最佳效应时间为12~16 h,强化48 h后强化组轮虫脂类含量仍高于对照组(酵母培养组)。[结论]强化剂浓度太高不仅不能有效提高轮虫的总脂含量,而且会导致被强化轮虫的密度下降,水体环境质量改变也与之有关。轮虫的生活需要洁净的水体,水体中含有过多的脂质强化剂微囊时,轮虫的活动空间以及水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轮虫的存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2008年4月到2009年1月沙湖轮虫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全年共检出轮虫8科16属23种,春季(19种)>夏季(14种)>秋季(10种)、冬季(10种),年平均密度与生物量分别为347ind./L和0.290mg/L,轮虫优势种为角突臂尾轮虫、曲腿龟甲轮虫、长三肢轮虫、针簇多肢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轮虫平均密度与生物量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547 ind./L和0.447 mg/L)>夏季(345 ind./L和0.428 mg/L)、春季(323 ind./L和0.186 mg/L)>冬季(175 ind./L和0.099 mg/L);轮虫生物量水平分布表现为鸟岛>十一队>老渔场>湖心>进水口。全年轮虫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018(1.519~2.720);平均丰富度指数为1.441(1.096~2.523);平均均匀度指数为0.636(0.456~0.857),呈现季度变化,而水平变化不明显。探讨了沙湖轮虫种类组成特点,分析了水体环境因子对轮虫密度的影响,对沙湖水体营养水平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于2010年11月-2011年3月,连续5个月对辽河三角洲4个海水越冬池(3#、4#、5#、7#)冰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池冰下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组成,桡足类为主体.其中,原生动物主要有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 gyrans、单环栉毛虫Didinium balbianii、妥肯丁拟铃虫Tintionnopsis toxantinensis、粘游仆虫Euplotes muscicola和恩茨筒壳虫Tintinnidium entzii,各池平均为285.03 ind./L;轮虫主要有喜冷疣毛轮虫Synchaeta lakowitziana和喜盐疣毛轮虫S.tavina,个别池塘还发现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尖削叶轮虫Notholca acuminata,各池平均为116.87 ind./L;桡足类主要有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a affinis、太平真宽水蚤E.Pacifica、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mus tenellus、左指华哲水蚤S.laevidactlus和长毛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各池平均为62.87 ind./L;多毛类仅利氏才女虫一种,均为幼虫,各池平均为32.56 in./L.4个越冬池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桡足类,当其大量繁殖( >100 ind./L)时,会严重影响越冬池的现存氧,本试验采用水泵筛绢网抽滤法,有效地控制其数量,保证了冰下水体的溶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探测轮虫对2种微藻(小球藻和转基因金属硫蛋白聚球藻)的摄食情况,研究轮虫对不同微藻的摄食量,确定轮虫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每天摄食单细胞藻的量,并比较了2种细胞大小相差悬殊的微藻对轮虫的投喂效果。[方法]分别置于不同培养条件(自然、黑暗)下,利用不同的微藻作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的饵料,每天计数轮虫密度,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微藻的OD值。[结果]结果表明,轮虫每天摄食量与饵料的密度密切相关,密度越高摄食量越大,而且小球藻的饵料效果好于转金属硫蛋白聚球藻。[结论]为有效地促进轮虫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淡水轮虫土池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轮虫是淡水水产动物育苗的优质饵料之一.在总结传统的土池水花鱼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确立了土池培育淡水轮虫的技术,旨在建立一种高效低耗的淡水轮虫培育技术.结果表明,在水温22 ~ 25℃下利用豆浆对浮游植物和轮虫进行同步培育,投入豆浆后第6天轮虫密度可达高峰期,所培育的轮虫高峰期时密度可达40 ~50个/ml.将培育的轮虫运用于花鱼骨和黄尾密鲴的苗种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土池中进行淡水轮虫培育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使传统的淡水鱼苗培育技术更具有科学性和确定性,同时也可为工厂化的水产动物育苗提供优质、适口的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主要城市湖泊后生浮游动物采样调查中共检出轮虫94种,其中以臂尾轮科(17种)、异尾轮科(14种)和腔轮科(15种)出现种类最多,共占检出轮虫种类的49%;枝角类7科14属20种;桡足类4科12属15种,另外三大桡足类均有检出.后生浮游动物丰度处于51.20~1 450.00 ind/L间,平均丰度为(427.29±38.36) ind/L,其中,轮虫丰度占据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的优势,平均丰度为(345.95±32.33) ind/L;枝角类平均丰度为(5.89±0.97) ind/L;桡足类平均丰度为(23.66±4.83) ind/L.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裂足臂尾轮虫(Schizocerca diversicornis)、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萼花臂尾轮虫(B.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 angulari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刺盖异尾轮虫(Trichocerca capucin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pH、温度、光照、饵料密度4种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方法]在室内实验生态的控制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单因素环境因子的梯度,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研究轮虫在不同时间段的摄食和滤水效率.[结果]在4种环境条件下,饥饿状态下的萼花臂尾轮虫在起始3h的摄食率和滤水率均最高(P<0.05),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萼花臂尾轮虫摄食的适宜pH范围为7.0 ~9.0,最适pH为8.0;最适水温为25~30℃;最适饵料密度(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为13.0×106 ind/ml;在最高光强130μmol/(m2·s)的试验条件下,光照强度越高,越有利于萼花臂尾轮虫的摄食.[结论]该研究为轮虫的规模化培养时环境条件的调控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也为轮虫生态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孵化及其生长繁殖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试验组,盐度分别为5、10、15、20、25。孵化试验中,48h后盐度为5的试验组孵化率最高,但各组差异不显著。培养试验中,较低盐度条件下(S=5,10)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较早达到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48.50±10.05个/mL,51.33±8.69个/mL。而且低盐度条件对诱导轮虫产生夏卵及产生雄体也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春季,在宁夏平罗县明水湖渔场进行养鱼池塘轮虫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池塘水温在5℃~18℃范围内变动,采用人工措施,经18~25d轮虫生物量达到高峰期,主要种类有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前节晶囊轮虫和长三肢轮虫,平均生物量(38.07±16.54)mg/L.观察到浮游植物29属,前期主要以小球藻、栅藻、小环藻等小型种类为主,后期以空球藻、衣藻、隐藻、菱形藻等大型种类为主.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平均为(46.40±15.89)mg/L,以绿藻、硅藻和隐藻占优势,分别占总量的39.44%、18.64%、16.29%.浮游植物与轮虫生物量之比为1.20,二者的数量变动密切相关.同时还讨论了轮虫休眠卵量、水温、饵料等对轮虫培养的影响、轮虫池的供饵能力和培育鱼苗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牙鲆仔鱼在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牙鲆仔鱼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指标,结果表明,在开口后的第8天、第10天、第11天以轮虫为喜好性饵料,且最适的密度为10ind/mL,在开口后第10天对卤虫无节幼体开始有了一定的摄食能力;在开口后的第13天以后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喜好性饵料;在开口后第15天开始放弃对轮虫的选择,可以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轮虫的最适密度是7~10ind/mL,卤虫无节幼体的最适密度是5~7ind/mL。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牙鲆仔鱼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指标,结果表明,在开口后的第8天、第10天、第11天以轮虫为喜好性饵料,且最适的密度为10ind/mL,在开口后第10天对卤虫无节幼体开始有了一定的摄食能力;在开口后的第13天以后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喜好性饵料;在开口后第15天开始放弃对轮虫的选择,可以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轮虫的最适密度是7~10ind/mL,卤虫无节幼体的最适密度是5~7ind/mL。  相似文献   

15.
南京军区福建莆田军分区科研组承担的沼气发酵残留物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研究,经过科研人员一年多的努力,最近获得了成功。褶皱臂尾轮虫是人工培养淡、海水鱼、虾、蟹幼体最理想的生物饵料。国内外现在所采用的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密度低且不够稳定,工艺复杂  相似文献   

16.
三北地区内陆盐水的轮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90~1991年间在三北地区盐度0.5~214 g/L的28个内陆水体采集了浮游轮虫水样。共检出59种轮虫。根据出现率和平均密度,下列13种是所调查盐水轮虫区系的主要种类:褶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变异臂尾轮虫、盖氏晶囊轮虫、矩形龟甲轮虫、螺形甲龟轮虫、爱德里亚狭甲轮虫、方尖削叶轮虫、一种单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长三肢轮虫和环顶巨腕轮虫。文中讨论了内陆盐水轮虫的种类组成、分布和盐度耐性,以及盐度、碱度、pH、离子系数与种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轮虫营养丰富,体型大小适中,在水体中分布均匀,运动缓慢,是鱼、虾幼体的优质饵料。日本等国的鱼、虾育苗多半饲喂轮虫,但轮虫全靠室内机械化培养,投资巨大。目前,我国主要用昂贵的卤虫幼体做鱼、虾幼体的开饲饵料。现已查明,我国淡、成池塘底泥中均蕴藏着大量的轮虫冬卵,有待开发利用。在敞池中通过人为措施,促进轮虫冬卵提早萌发,使轮虫生物量高峰期与鱼、虾苗培育期同步发生(东北地区为“五·一”前后)。此项技术措施可使轮虫产量达到5~10亿/亩·日,每亩敞水池所培养的轮虫可饲养  相似文献   

18.
小球藻营养液投喂轮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小球藻营养液和活性干酵母单独或混合投喂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对比试验,从轮虫的生长状况、抱卵率和怀卵量的变化,比较不同饵料及投喂方式对轮虫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投喂小球藻营养液和酵母的干重比为21(小球藻营养液53 g·亿个-1·d-1、酵母10 g·亿个-1·d-1)的轮虫增长密度最高;②投喂小球藻营养液和酵母的干重比为11(小球藻营养液40 g·亿个-1·d-1、酵母15 g·亿个-1·d-1)的轮虫抱卵率最高;③单独或混合投喂小球藻营养液的轮虫培养桶内水质保持良好,水色呈浅褐色,且水中颗粒状物少;④水温28C比23C时轮虫增长快、抱卵率高,但易长红色真菌和聚缩虫.  相似文献   

19.
围绕以轮虫、桡足类为饵料系列的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池塘育苗方式替代传统的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系列的工厂化育苗方式,以降低育苗成本这一主题,采用实验室研究与生产性试验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了轮虫、桡足类作为不同发育阶段拟穴青蟹蟤状幼体饵料的效果及其转换时机、适宜密度等与拟穴青蟹池塘育苗相关的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拟穴青蟹池塘育苗中,轮虫和桡足类可以成为拟穴青蟹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阶段良好的食物源,2种饵料的理想转换期为蟤状幼体Ⅲ期(Z3)阶段;Z3-Z4阶段,3 ind/mL小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Z4-M(大眼幼体)阶段,5 ind/mL大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通过适当加大饵料密度的方式可以提高小规格桡足类对拟穴青蟹后期幼体(Z4-M)的变态成活率。因此,Z3投喂小规格桡足类,Z4及以后投喂大规格的桡足类,采取人工补充投喂的方式将投喂后的桡足类密度控制在5000 ind/L左右,是拟穴青蟹池塘育苗获得成功的关键。池塘育苗生产性试验共收获大眼幼体20万ind,Z1-M的成活率为13.3%。  相似文献   

20.
河蟹生态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2013年4至10月采集了上海松江泖港地区河蟹养殖池和水源水体的后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检测出后生浮游动物59种,其中优势种14种。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裂痕龟纹轮虫、暗小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尾三肢轮虫;枝角类优势种为长肢秀体溞、短尾秀体溞、蚤状溞、长额象鼻溞和圆形盘肠溞;桡足类优势种为锯缘真剑水蚤、跨立小剑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养殖池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562.7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97~2.36。水源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388.69 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56~2.20。养殖池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70.59 ind/L,平均生物量为4.56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34~2.18。水源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37.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1~1.97。养殖池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275.00 ind/L,平均生物量为10.4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26。水源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55.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7.3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11。综上所述,河蟹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水源,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