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为供试菌株,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与种群密度法,检测木霉P3.9菌株对枇杷根际土著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5 d期间,以5 d为周期处理组细菌数量前10 d呈减增变化,后10 d细菌数量持续减少。对照组细菌数量前5 d减少,10~15 d期间保持稳定,后5 d增加。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20~8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组完全一致,其中在20~5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80~9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反。将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3个月内,处理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木霉P3.9菌株可促使枇杷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内生木霉菌株P3.9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是否有不良影响,采用稀释分离法与平板计数法,跟踪测试了此菌株1个季度内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内生木霉菌株P3.9后枇杷根际土壤土著真菌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接种后5~60 d,除35~40 d间土著真菌数量变化不明显外,其余时间以10 d为周期呈循环增减变化,接种后60~90 d以3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而对照组在5~50 d时土著真菌数量以15 d为周期呈循环减增变化,50~70 d时以2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70~75 d数量变化不大,75~85 d以1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85~90 d数量呈增加态势;对照组土著真菌数量波动幅度比处理组大,真菌数量不稳定;处理组真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内生木霉菌株P3.9对土著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内生木霉菌株P3.9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是否有不良影响,采用稀释分离法与平板计数法,跟踪测试了此菌株1个季度内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内生木霉菌株P3.9后枇杷根际土壤土著真菌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接种后5~60 d,除35~40 d处理组土著真菌数量变化不明显外,其余时间以10 d为周期呈循环增减变化,接种后60~90 d以3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而对照组在5~50 d时土著真菌数量以15 d为周期呈循环减增变化,50~70 d时以2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70~75 d数量变化不大,75~85 d以1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85~90 d数量呈增加态势;对照组土著真菌数量波动幅度比处理组大,真菌数量不稳定;处理组真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内生木霉菌株P3.9对土著真菌有一定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内生木霉P3.9菌株多功能性及其生防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透明圈法、农艺性状观测法、组织分离法、土壤梯度稀释法和盆栽法,分别测定其对不同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不同化学农药的耐药性、纤维素及磷的降解能力、促生作用、在枇杷植株及其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和枇杷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内生木霉P3.9菌株对7种植物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枇杷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达93%;对5种化学农药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硫磺三唑酮的耐药性最高;对纤维素及磷有极强的降解能力;对枇杷植株有促生作用,能定殖于枇杷植株及其根际土壤中,盆栽防治枇杷根腐病效果可达80%。  相似文献   

5.
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105株枇杷根际土壤真菌对生防木霉菌株P3.9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抑制率30.0%~39.9%的菌株共5个,占供试菌株的4.8%;抑制率20.0%~29.9%的菌株共13个,占供试菌株的12.4%;抑制率10.0%~19.9%的菌株共45个,占供试菌株的42.9%;抑制率0%~9.9%的菌株共42个,占供试菌株的40.0%。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枇杷根际土壤真菌菌株对P3.9生防木霉菌株的抑制率均在40%以下,82.9%的供试菌株抑制率在0%~19.9%之间。枇杷根际土壤真菌菌株不影响P3.9生防木霉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弄清枇杷植株对有益菌及致病菌的激素响应差异,明确内生木霉P3.9菌株诱导枇杷植株抗根腐病病菌的信号转导途径,以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及枇杷根腐病病菌P3.1、P3.5、P3.6菌株为研究对象,将其活体接种于1年苗龄枇杷根茎部,木霉接20 g菌剂,根腐病病菌各接3个直径为5 mm的菌丝块,设木霉P3.9菌株分别与3株致病菌同时接种枇杷根系为阳性对照组,不接种任何菌体为阴性对照组,单独接种木霉P3.9菌剂为处理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处理及对照枇杷根、茎和叶中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木霉P3.9菌株与枇杷互作,促使枇杷根部JA、SA含量均增加。茎部SA和JA含量均增加。叶部JA含量不受影响,游离SA含量降低,结合SA含量增加。说明枇杷根、茎和叶对有益菌木霉P3.9菌株的JA和SA响应存在组织特异性。游离SA对枇杷叶防御系统起负向调控作用,枇杷根、茎部防御系统由JA和SA途径共同转导。木霉P3.9菌株分别与致病菌P3.1、P3.5和P3.6互作,在枇杷根部SA含量均增加,JA含量变化不一致,前两者JA含量降低,后者JA含量不受影响。在茎部SA和JA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2种木霉生物有机肥与不同比例化肥配施对蕹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方法]试验以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靓竹’和木霉菌NJAU 4742及T1菌株制成的生物有机肥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共设计8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CF),75%化肥+25%的NJAU 4742生物有机肥(X1),25%化肥+75%的NJAU 4742生物有机肥(X2),100%的NJAU 4742生物有机肥(X3),75%化肥+25%的T1生物有机肥(Y1),25%化肥+75%的T1生物有机肥(Y2),100%的T1生物有机肥(Y3)。施肥处理间总氮、总磷和总钾养分均等。[结果]在田间和盆栽条件下,相对于CK,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蕹菜产量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相对于单施化肥处理(CF),25%或75%的木霉生物有机肥分别与75%和25%化肥配施均显著提高蕹菜的株高、产量和根部鲜质量,同时也提高蕹菜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施用100%的生物有机肥相对于CF处理增产不显著,且植株氮和钾含量显著偏低(P0.05)。田间条件下,生物有机肥相对于化肥C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但对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结果相似。定量PCR结果表明:木霉NJAU 4742在蕹菜根际的定殖数量显著高于T1菌株,但两者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土著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均不显著。[结论]相对于单施化肥或单施生物有机肥处理,25%的木霉生物肥与75%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蕹菜产量,改善叶菜品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木霉T1菌株的根际定殖能力比木霉NJAU 4742弱,但功能菌株的根际定殖量与其生物效应不一定成正比。  相似文献   

8.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生防真菌资源。生防菌在宿主根际及其组织中定殖能力的强弱是评价其生防潜力的重要指标。选择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真菌、辣椒及其重要土传病害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三者互作体系,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钩状木霉菌株灌根接种辣椒植株,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检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植株及根际的定殖情况,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茎和叶等组织中和辣椒根际土壤中均能够定殖。在辣椒根际土壤中,钩状木霉菌呈动态变化的定殖过程。灌根接种1~25 d,钩状木霉菌定殖量呈缓慢增长,在第33 d,达到最高值(700×107 conidia·g-1),然后逐渐下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际和植株的定殖过程中,对辣椒疫病具有生物防治作用,防治效果达到5333%。综上,钩状木霉菌能够成为辣椒根际微生态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预防辣椒疫病的发生,研究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植物病害生防菌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情况是影响其发挥生防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由核桃炭疽病菌引起的核桃炭疽病对云南省核桃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危害,已成为该省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前期,通过对大理州漾濞县光明村核桃根际土壤生防菌的筛选工作,获得了具有重要生防潜力的钩状木霉YB-4-15和枯草芽孢杆菌yb33。为了推广上述生防菌株,需首先明确上述菌株在核桃根际土中的定殖情况。  方法  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钩状木霉孢子悬浮液对无菌的核桃根际土壤进行处理,采用定期测定根际土壤中上述生防菌的定殖量。  结果  通过长达一个月的定殖试验,发现钩状木霉在土壤中定殖后的最大量为5 × 104 cfu/g,最小为2 × 104 cfu/g;同时,利用抗利福平枯草芽孢杆菌yb33-Rif在无菌土壤中定殖的最大量为1.08 × 108 cfu/g,最小为7.07 × 106 cfu/g,而在核桃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明显低于无菌土,其最大量为7.53 × 106 cfu/g,最小为1.03 × 106 cfu/g。利用上述生防菌钩状木霉YB-4-15孢子和枯草芽孢杆菌yb33菌体浇灌在核桃、桂花、香樟以及石楠等不同根际土壤试验,发现二者在核桃根际土壤中定殖良好。  结论  该研究为这两株生防菌的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拮抗木霉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采用稀释分离法,测试了木霉gz-2菌株随时间推移在土壤中垂直及水平方向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26 cm深度以内,gz-2菌株的定殖数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深度越深,其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深度超过28 cm,其数量不再上升;56 d内,gz-2菌株的最大定殖深度为40 cm。在水平方向上,gz-2菌株呈阶梯式扩散模式,其定殖数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在接种后第35 d达到峰值;63 d内,最大定殖半径为24 cm。土壤含水量和p H对gz-2菌株在土壤中定殖数量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为25%,pH为7.8时,该菌株在土壤中的数量达到最大值,为3.38×107cfu/g。  相似文献   

11.
利用抗利福平和拮抗病原真菌双抗标记法,通过浸种、灌根和涂叶等接种方式测定了红树植物内生海洋细菌CⅢ-1在不同陆生植物中的定殖。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内生宿主范围较广,可以通过种子、叶片表面以及根际土壤等进入辣椒、番茄、茄子、白菜、生菜、豇豆、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植物体内定殖。在辣椒体内及其根际土壤中定殖动态测定发现,不同接种方法菌株在辣椒体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有所不同,与茎内相比,CⅢ-1菌株更易于在辣椒叶片及其根际土壤中定殖,定殖时间约为10d ̄15d。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棘孢木霉M45a在水稻体内的定殖规律及促生作用,利用其绿色荧光标记菌株M45a-GFP实时动态观测标记菌的定殖情况,并探究其对大田水稻的促生作用.结果 表明,M45a浸种处理对水稻苗期促生效果最好,其标记菌株M45a-GFP能有效定殖于水稻根系组织.大田促生试验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M45a浸种处理的水稻在生长50 d时其株高、地上部干重、根际土壤总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分别为8.1%、10.0%、14.92%和22.34%.因此,棘孢木霉M45a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为木霉菌肥部分替代化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枇杷根腐病病菌的内生木霉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黄瓜及枇杷中的12株内生木霉属(Trichoderma spp.)菌株(J1、J2、J3、J4、J5、JD3、GD3、GD5、GM6、Y2、PZ1、P3.9)为供试菌株,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枇杷根腐病病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的抑制率。结果表明,12株木霉对枇杷根腐病病菌均有抑制作用,菌株P3.9和JD3的拮抗等级达Ⅱ,菌株Y2的拮抗等级为Ⅳ,其余菌株的拮抗等级均为Ⅲ。菌株P3.9和JD3的抑菌率分别为80.1%、78.1%。P3.9菌株发酵滤液在50℃水浴2 h,浓度达75%时,对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抑菌率为78.9%。此结论可以为枇杷根腐病绿色防控提供菌种资源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杏鲍菇菌糠为培养基,发酵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3,获得菌糠木霉发酵物。将发酵物按照5个不同添加量掺入温室土壤中,盆栽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研究发酵物的不同添加量对土壤pH、土壤蔗糖酶、土壤脲酶、不结球白菜根际木霉定殖数量、不结球白菜发芽率、出苗率、总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菌糠木霉发酵物与温室土壤比例为1∶39时,不结球白菜种子的出苗率明显提高,最高达到83.93%,不结球白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了51.23%,不结球白菜的总生物量提高了27.94%;土壤pH值提高至6.97,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得到提高,最高分别达到8.80、2.21mg·g-1·d-1,木霉在不结球白菜根际的定殖数量明显提高,说明菌糠木霉发酵物具有很好的土壤改良效果,并能提高不结球白菜产量。  相似文献   

15.
以抗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为试验材料,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适合内生木霉P3.9菌株菌丝生长的培养条件为PDA培养基,碳源为D-果糖、葡萄糖、麦芽糖、α-乳糖或D-甘露醇,氮源为磷酸二氢铵,温度为15~30℃,p H值为3~10。最适合内生木霉P3.9菌株产孢的培养条件是以D-果糖为碳源,以磷酸二氢铵为氮源,温度为28℃,p H值为10,光暗交替。蛋白胨极显著促进孢子萌发,孢子致死温度为52℃。研究结果为内生木霉P3.9菌株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苦瓜枯萎病生防木霉的筛选鉴定及其定殖的q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绿色防控苦瓜枯萎病,本研究从苦瓜根际土中分离出多株木霉,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盆栽防病试验进行拮抗苦瓜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筛选,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苦瓜植株及土壤中的定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两株防效较好的木霉菌株M2和MX,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4.63%和45.72%。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M2菌株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MX菌株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木霉菌株M2和MX均不能在苦瓜植株中定殖,但在土壤中可以稳定定殖。两个木霉菌株具有应用于苦瓜枯萎病的田间生物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17.
枯草芽胞杆菌R31在田间和温室对香蕉枯萎病表现出一定防效,为探索其防效产生的机制,利用耐受300 μg/mL利福平和遗传稳定的突变株R31*测定其在巴西蕉和广粉一号粉蕉根际的定殖能力,进行盆栽灌根接种试验.结果显示,每株苗接种50 mL 1.78×108 CFU/mL的菌液,接种后60d,标记菌株在香蕉根际土、根表、根内和球茎中的含量分别为4.14×106 CFU/g(干土)、1.09×107CFU/g(鲜重)、4.66× 104 CFU/g(鲜重)、1.23×103 CFU/g(鲜重);同样处理的粉蕉40d后,根际土和根表的菌量分别为9.87×105 CFU/g(干土),7.9× 104 CFU/g(鲜重).表明突变株R31*在根际土和根表能成功定殖,但在根内和球茎的定殖量则较少,且根际土和根表的定殖量与接种浓度和每天最高气温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以铁核桃根腐病为研究对象,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技术,分别对铁核桃根际土壤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2种生防菌及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病原菌的数量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生防菌在接种后短期内都能够迅速生长繁殖,B.amyloliquefaciens相对含量在第20天达到峰值,20d后呈下降趋势,40d后趋于稳定,而T.versicolor在各时期的相对含量变化均较前者延迟10d;60d后,在施入B.amyloliquefaciens和T.versicolor的根际土壤中F.solani的相对含量极显著降低;在生防菌的相对含量达到峰值时,B.amyloliquefaciens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ersicolor则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定殖稳定后,B.amyloliquefaciens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ersicolor对照组与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生防菌在铁核桃根际土壤中均有很强的生防效果和定殖能力,生防效果为B.amyloliquefaciensT.versicolor,定殖能力为B.amyloliquefaciensT.versicolor。该研究为由腐皮镰刀菌引起的病害实时监测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2种生防菌在土壤中的定殖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结果表明,微量三唑酮能有效提高木霉拮抗菌株在豌豆根际、根外土中的定殖能力木霉菌和三唑酮都能抑制根际和根外豌豆尖孢镰刀菌的厚垣孢子萌发,木霉菌的抑制作用较4μg土和6μg土三唑酮强,木霉菌和三唑酮结合可进一步抑制根际厚垣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20.
枯草芽孢杆菌的定殖能力及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玉米植株根际土壤分离出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515-126"对玉米纹枯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了解该菌株的具体防治效果,本试验利用该菌株的抗利福平突变菌株,分别测定了其在玉米植株的根际土壤、根表和玉米叶鞘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玉米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根际土壤、根表有很好地定殖力,在叶鞘的定殖力较差,在灭菌土中的定殖力要强于大田里的定殖力;施入该菌株60 d后,根际土壤的菌量在大田土中下降92.8%,在灭菌土中上升15%;在45 d后,根系的菌量在大田土中下降68.9%,在灭菌土中为初始菌量的4.46倍;在40 d后,叶鞘的菌量在大田土中下降达99.95%,在灭菌土壤中下降达99.91%。该菌株在田间对玉米纹枯有一定防治效果,相对防效达到49.37%,低于井冈霉素(60.76%)。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和稳定该菌的生防效果,制定科学的防治技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