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对白茶品质及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设计不同灌溉方式(喷灌和滴灌)和不同土壤水分控制下限(65%、75%和85%),观测白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等品质指标及茶园土壤铬、砷、镉、汞、铜和铅含量,同时引入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基于高优白茶品质和低重金属残留对节水灌溉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喷灌处理对白茶品质形成的促进效果优于滴灌,以75%控水下限的白茶品质最佳;但在相同控水条件下,滴灌在剖面尺度上对重金属的消减效果强于喷灌;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滴灌65%控水下限和喷灌75%控水下限的综合评价结果较优,其中喷灌75%控水下限节水灌溉方案的投影值达到1.821,该灌溉模式下白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分别为47.6%、6.66%、14.2%和12.5%,主根区土层(20~40 cm)六种重金属离子总体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江苏省丘陵地区茶园推广喷灌技术提供合理的灌溉指导,研究了喷灌条件下不同水分调控对该地区白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茶叶根区(土壤地表以下)40 cm处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限控制灌溉:65%、75%和85%,并以未灌溉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按随机区组布置。采茶后测定新梢芽叶性状、叶片干重、叶面积、产量,并分析各处理下白茶的经济效益。从对茶树新梢芽叶形状影响来看,喷灌可加深叶色,增加百芽重;从叶片干重和叶面积来看,喷灌能显著增加叶片干重,增加叶面积;从茶叶产量来看,喷灌能明显增加产量,增产幅度为18.18%~54.55%,其中以相对含水量85%的处理增产效果最佳;从茶叶产值效果来看,喷灌较未灌溉可增加纯收入34~156万元/hm~2。茶园使用喷灌技术具有明显的增收增产的效果,且相对含水量85%的处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不同节水灌溉方案综合效益优劣、合理选择灌溉方案,设计不同灌溉模式(喷灌、滴灌和浇灌)和不同灌溉量(140、180和220 m~3/hm~2)处理,以番茄为植物材料,观测不同处理下番茄可售产量、糖酸比和土壤盐分、孔隙度等指标。同时引入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对不同节水灌溉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结果表明,改进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可将主观和客观权重有机结合,充分遵循主观经验和客观规律,所得结果科学、可靠,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模型计算结果表明,D2处理(滴灌模式+180 m~3/hm~2灌溉定额)熵权系数评价值最高,达到0.93,表明D2节水灌溉方案具备最优综合效益。在该节水灌溉方案下,番茄可售产量、糖酸比、氮肥利用效率、盐分降低效率和土壤孔隙度分别为132.3 t/hm~2,10.73,62.1%,33.9%和52.2%。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适宜的生物质炭添加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漫灌、滴灌、微喷灌、喷灌)与生物质炭不同添加量(0、10 t/hm2和20 t/hm2)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灌溉水利用效率及氮肥表观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漫灌处理相比,滴灌、喷灌和微喷灌处理在节水约50%的条件下,其...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溉技术条件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并得到3种不同灌溉技术(滴灌、喷灌、漫灌)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的大田试验.3种灌溉技术条件下,其灌溉总量相同,漫灌和喷灌采用浇底墒水加浇两水,滴灌采用浇底墒水加浇四水的方式;从冬小麦整个生长期内的作物高度、叶面积指数、籽粒重等指标,考察不同灌溉技术对冬小麦生产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表层含水量下降速度最小,整个生长期,含水量高于喷灌和漫灌;滴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高,其次是喷灌;在成熟期,滴灌条件下,作物高度比漫灌高12%,比喷灌高5%;滴灌和喷灌的条件下产量分别比漫灌高8.63%,7.75%;滴灌、喷灌、漫灌的籽粒千粒重分别为43.36,42.17和41.17 g,滴灌和喷灌籽粒重明显高于漫灌,且生物量分别比漫灌提高了6.9%,3%.这说明3种灌溉技术中,滴灌技术最有利于实现节水保墒、小麦增产,其次是喷灌.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求贵州烟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烤烟优质高产的水氮耦合方案,设计不同滴灌量与施氮量处理,观测不同处理对烤烟品质、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计算不同处理膜下滴灌工程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并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与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对水氮耦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表明,T5处理为膜下滴灌条件下综合效益最优的水氮处理,熵权评价值为0.934;T6次之;T7最差,熵权值仅为0.611。因此伸根期、旺长期、成熟期滴灌量12、16、12mm/次,施氮量75kg/hm2可作为贵州烟区膜下滴灌工程烤烟优质高产的水氮耦合方案。  相似文献   

7.
适宜的灌溉制度节水增产,能够改善盐分。不同灌溉制度对山西膜下滴灌玉米田土壤水盐及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不灌溉(CK)为对照,设计3种灌溉处理,灌溉定额分别为675、900和1 125 m~3/hm~2,在玉米生育期内测定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玉米株高、叶面积和产量,并计算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IWUE),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盐分布、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土壤40 cm以内水分受灌水量影响较大,玉米需水关键期内,各处理间土壤水分差异不大;玉米收获后,土壤表层盐分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灌水量900和1 125 m~3/hm~2处理EC值比初始土壤EC值显著降低14%和28%(P0.05);玉米生长指标均随着灌水量增大而增大,但灌水量900和1 125 m~3/hm~2之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产量以灌水量900和1 125 m~3/hm~2最高,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玉米IWUE随灌水量增大而减小。综合考虑产量和节水效应,建议灌水量900 m~3/hm~2为适宜的灌溉定额,该处理下灌水次数为4次。研究可为膜下滴灌技术在山西干旱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通许试验基地进行了节水灌溉方式(滴灌、微喷灌、喷灌和小白龙)及灌水量(45、90、135mm)的大田试验,分别于拔节和灌浆前期灌水。结果表明:小麦收获时土壤储水量表现为滴灌微喷灌喷灌小白龙,总耗水量以滴灌和微喷灌方式下较少;小麦千粒重随灌水量增加有降低趋势,且在微喷灌方式下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小麦群体、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均以滴灌方式下表现较佳;灌水能增加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以滴灌135 mm的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以滴灌45mm处理为最高。4种节水灌溉方式中,滴灌更有利于增产和节水,其次为微喷灌。  相似文献   

9.
为明晰不同节水灌溉措施和灌溉量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以设施番茄为植物材料,设计不同灌水模式(喷灌、滴灌和浇灌)及不同灌溉定额(140、180、220 m~3/hm~2),观测不同处理下番茄总产量、叶面积指数(LAI)、果实品质、土壤盐分及有效养分等指标。结果表明:相比浇灌处理,滴灌和喷灌增产效果明显,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滴灌优于喷灌,滴灌处理番茄总产量达到118.3~138.7t/hm~2;相同灌水模式下,较低的灌水量有利于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Vc含量的增加。高灌水量有利于耕层土壤盐分的去除,不同灌水模式以滴灌效果最佳。此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形成的土壤干湿交替的状态有利于肥料元素的矿化,可提高耕层土壤有效养分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温室番茄为供试作物,以常规滴灌为对照,研究痕量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处理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单因素影响;以基于层次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数为应变量,水肥用量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拟合预测模型,分析水肥条件对番茄的综合影响并解算痕量灌溉条件下温室番茄最优灌水量和施肥量,结果表明:当灌水下限为60.99%、灌水上限设置为90%,施肥量为N:297.73 kg/hm~2、P:148.86 kg/hm~2、K:297.73 kg/hm~2时,痕量灌溉番茄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大可达66.82。相对于常规滴灌模式,经优化后的痕量灌溉水肥管理模式在保证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可较常规滴灌增产28.14%,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6.74%,化肥利用率提高46.91%。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云南大叶茶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云南茶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微喷灌、滴灌、地面灌溉等灌溉方式在茶叶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从对茶树新梢生长影响来看,节水灌溉可加深叶色,增加芽头密度和百芽重;从对茶叶生化成分影响看,节水灌溉较地面灌溉能显著增加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咖啡因等茶叶生化成分;从茶叶产量来看,节水灌溉能明显增加产量,增产幅度为5.34%~6.70%,其中以滴灌增产效果最佳;从茶叶产值效果来看,节水灌溉茶园较地面灌溉茶园可增加纯收入2 092.2~3 972.0元/hm2;茶园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节水率为33.33%~50.00%。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生长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针对宁夏干旱区水资源严重匮乏、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开展田间玉米膜下滴灌试验,探索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生长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4个灌溉定额(1 350、1 650、2 100、2 550 m3/hm~2)和2个灌溉次数(8次、10次)共8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耗水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加呈上升趋势,灌水8次条件下耗水量高于灌水10次;全生育期W1处理(2 550 m3/hm~2,8次)叶面积指数最大,W8处理(1 350 m3/hm~2,10次)叶面积指数最小;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凸抛物线型,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凸抛物线型,低水分处理的蒸腾速率普遍低于高水分处理;W5(1 650 m3/hm~2,8次)、W7(1350 m3/hm~2,8次)处理灌溉水生产效率高,但产量低,W2(2 550 m3/hm~2,10次)、W4(2 100 m3/hm~2,10次)、W1处理灌溉水生产效率很低,W3处理(2 100 m3/hm~2,8次)水分生产效率仅次于W1处理,是节水的最佳处理。【结论】综上,灌水方案以W3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13.
覆膜及膜下滴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雨养(对照)、覆膜、常规滴灌、覆膜常规滴灌、覆膜限量补灌等保墒及灌溉措施对玉米株高、叶面积、叶面积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及膜下滴灌使玉米生育期提前2~3d,增加生长前期株高,提高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与对照相比,覆膜、常规滴灌、覆膜常规滴灌和覆膜限量补灌玉米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0.22、0.11、0.38和0.44;百粒重分别增加3.1g、2.6g、5.1g和5.5g,增产率分别为6.7%、6.1%、12.7%和13.1%。覆膜、覆膜常规滴灌、覆膜限量补灌分别比对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57、0.83和1.23kg/m3;提高水分生产效率0.23、0.30和0.36kg/m3。其中覆膜限量补灌在产量略有增加的基础上,灌溉水利用效率是常规滴灌和覆膜常规滴灌的2.7倍和2.5倍。因此,从农业节水和作物高产综合考虑,覆膜限量补灌是一种既节水又增产的最佳膜下滴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指导华北地区设施甜瓜节水高效生产,以日光温室甜瓜为试材,控制灌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90%(T1),75%(T2)和60%(T3),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对甜瓜生长指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较低的土壤含水量促进根系发育、分生,有利于甜瓜叶面积、茎粗的增加,但株高对灌水下限的响应不明显(P=0.1).75%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有利于提高甜瓜产量和品质.甜瓜根系主要水平分布在以植株为中心20 cm的范围内,垂向主要分布于0~40 cm土层内.各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T3,T1,T2.制订了甜瓜高效灌溉制度,各主要生育期作物系数分别为1.81,1.61,2.21,2.19.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黑龙江省安达市节水增粮行动为背景,分析了灌溉用水需求和节水灌溉发展面积阈值,结果表明:安达市节水增粮行动的水源主要为地下水,90%频率年的地下水可开采量6 759.84万m;1954-2014年作物需水量和净灌溉需水量都具有显著下降的趋势,近5a玉米的作物需水量为418.1mm,单位面积净灌溉需水量为101.4mm;节水增粮行动后地下水可开采量1 198.96万m~3,在水资源约束下的5种节水灌溉发展模式下(100%喷灌、90%喷灌+10%膜下滴灌、80%喷灌+20%膜下滴灌、70%喷灌+30%膜下滴灌、60%喷灌+40%膜下滴灌)可发展灌溉面积阈值分别为1.23、1.34、1.44、1.55和1.65万hm~2。  相似文献   

16.
针对扬黄灌区大田玉米种植模式单一、节水灌溉投入成本高等实际问题,通过采用不同种植模式(膜侧种植、膜下种植、露地种植)和不同灌溉定额(2 400、3 000、3 600 m~3/hm~2)对双行靠滴灌玉米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膜侧滴灌种植玉米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最佳。膜侧滴灌低水量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达到2.75 kg/m~3(产量为10.34 t/hm~2),露地滴灌高水量的水分生产效率最低,为1.98 kg/m~3(产量为9.91 t/hm~2)。膜侧滴灌高水量产量最高,为11.00 t/hm~2,但水分生产效率仅为2.37 kg/m~3,说明产量高,水分生产效率不一定最高。膜侧滴灌种植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其他灌溉技术,是宁夏扬黄灌区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灌溉定额为2 400 m3/hm~2的玉米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节水增效明显,可作为当地较适宜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7.
以春小麦高原448、高原437、高原602和阿勃为供试品种,采用L16(43)正交设计,研究不同水分下限(田间持水量的50%、60%、70%和CK)和施肥量(0、105、210和315 kg/hm~2)下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因素水平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其中,产量表现为品种高原448、高原437高原602、阿勃,水分下限CK≥60%、70%50%,施肥210 kg/hm~2≥105 kg/hm~2、315 kg/hm~2≥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高原448≥高原437≥高原602≥阿勃,水分下限50%、60%、70%CK,施肥105 kg/hm~2、210 kg/hm~2、315 kg/hm~20kg/hm~2。为了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试验的最优组合为春小麦品种高原448,控水水分下限在60%或70%,施肥条件210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温室膜下滴灌甜瓜开花坐果期适宜灌溉控制指标,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开花坐果期4种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对甜瓜生长发育、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坐果期,甜瓜株高和单株叶面积均随土壤水分下限的升高而增大。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率75%时,坐果历时最短,且单果质量、果实横径和纵径均最大,果形指数较佳;水分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甜瓜产量增加,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率75%时,产量最高,且灌溉水利用效率较CK提高了15.46%。甜瓜的可溶性糖、Vc、可溶性固形物(TTS)均随土壤水分下限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均以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率65%时最大;可溶性蛋白随土壤水分下限的升高而先增大后减小,以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率75%时最大;可滴定酸随土壤水分下限的增大而减小。综合考虑,温室膜下滴灌甜瓜开花坐果期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率75%时,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滴灌施肥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和耗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低且造成一定的面源污染问题,研究了滴灌施肥灌溉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2013—2014、2014—2015和2015—2016年冬小麦平均产量为7 120.5 kg/hm2,相比当地产量(6 000 kg/hm2)提高了18.7%,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较好,千粒质量平均提高了4.3 g。2013—2014、2014—2015和2015—2016年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平均为387.9 mm。播种期-拔节期降水量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大(52%),拔节期-抽穗期灌水量所占比例最大(78%),而抽穗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的消耗量所占比例最大(54%)。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各组成所占比例表现为:灌水量所占比例最大,为49%,其次是土体储水量的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25%,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4%,地下水补给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最小,仅2%。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1.8、3.9 kg/m3,相比地面灌溉分别提高了38%、95%。养分主要分布在根区0~40 cm土层内,养分利用率高,养分淋失少。因此,华北平原地区控失肥作为底肥,采用滴灌施肥灌溉进行随水追肥,当施肥量为当地施肥量的70%时,可提高冬小麦产量18.7%,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较好。此外,滴灌施肥灌溉可节水36%,节肥30%,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9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8%。  相似文献   

20.
选取"张杂谷5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尼套海嘎查,设置了膜下滴灌、覆膜微喷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4种灌水方式,灌溉定额均为3 750m3/hm2,并以露地沟灌作为对照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方式对干旱地区覆膜谷子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谷子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穗长、穗质量和籽粒质量与覆膜微喷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相比均有提高,产量为5 956.95kg/hm2,比覆膜微喷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分别增产25.2%、27.1%和29.5%,增产显著,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23.4%、24.7%和28.9%,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分别高25.2%、27.2%和29.3%,增加显著。膜下滴灌为当地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对干旱地区谷子的种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