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鲁中平原井灌区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现有规模化经营主体经营现状的调研,对影响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种植规模、种植方式、机具配备、机械作业过程及机械作业成本效益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一种适合鲁中平原井灌区小麦-玉米全程机械规模化生产的规范化作业技术,并对机械化作业薄弱环节提出了解决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针对小麦玉米两作规模化生产技术装备优化配备的特点,通过对山东省小麦玉米规模化生产的大量调研,制定了适合山东省小麦玉米两作规模化周期性耕作(4年)技术模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优化配备通用数学模型建立的以生产环节为单位的技术模式组织方法,并以不同的作业环节组织周期性耕作技术模式;采用专家法进行机组的最优配套和选型,以作业成本最小为目标,分别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和整数规划方法建立了农机装备优化配备通用数学模型。此模型适用于不同规模和生产技术模式下的全过程作业环节的农机装备优化配备方案生成,建立了优化配备基础数据库,开发了农机装备优化配备系统,生成了优化配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线性规划优化配备方案作业成本低于实际规模的作业成本15%~35%,整数规划优化配备方案作业成本低于线性规划优化配备方案的作业成本。可见,小麦玉米两作规模化生产技术装备优化配备结果正确合理。  相似文献   

3.
小麦、玉米是陕西关中地区常年种植的两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阔,是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食物作物.通过回顾陕西关中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工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工艺的不足,构建了小麦玉米生产过程机械化工艺模型,提出了两大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作业工艺标准化模式,希望在机械化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研山东75家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生产情况,分析规模生产条件下山东小麦玉米种植规格、各环节作业方式和机械配备等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小麦玉米机械化种植模式,并对各环节作业提出了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5.
2011年3月18日,农业部发布2011年小麦、水稻、玉米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信息。共包括全国19个小麦生产省、21个水稻生产省和13个玉米生产省的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发布跨区作业市场信息是对农机跨区作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对于引导联合收割机有序流动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1 产品研发背景 天津市蓟县地处华北北部,粮食生产主要采取小麦玉米两茬种植模式。小麦联合收割机普及以前,夏季采用人工收割小麦,或使用割晒机。然后进行翻耕、旋耕,再用普通玉米播种机播种。玉米免耕播种机出现后,取消了耕旋作业,直接进行玉米播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作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郓城县作为全国粮改饲试点县,坚持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改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全县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机部门积极配合粮改饲,对青贮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试验研究,探索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路线、机具选配方案与机具作业规程,总结青贮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适用的最优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郓城县农作物种植模式主要为小麦玉米2轮连作,青贮玉米一般是在小麦收获后进行播种。因此,  相似文献   

8.
因山东省旱作灌溉区种植模式多样、技术模式不统一,规模化生产下的机械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存在动力机械与机具配套比低、农机动力与资金浪费问题,在对小麦玉米周年轮作下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调研后,总结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构建以作业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农机装备优化配备模型。通过对平度市某小麦玉米种植合作社进行计算,作业成本较实际情况下降10.9%;总动力优化配备结果为23.712 kW,下降51.36%;农机配套比提高50%。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旱作灌溉区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优选、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农业合作社的农机配备等方面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甜  刘剑 《河北农机》2023,(1):19-21
为探究玉米收割机机械化作业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以及整个过程是如何影响小麦生长的,笔者采用对比试验研究了玉米收割机机械化作业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并进行了一定的结果分析。结果发现,在玉米收割机机械化作业的一年内,实验区的小麦出苗率和产量都明显低于对照区。这表明,玉米收割机的机械化作业后会在各个方面,包括土地质量、秸秆遗留物等方面对小麦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小麦的产量降低。但是玉米秸秆的碎屑原则上应该在足够的时间后丰富土壤,增加土壤养料,帮助小麦生长。玉米收割机的机械化操作在短期内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也会在后期的秸秆中出现病虫害,因此必须采取支持性的生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机械化技术是在冬小麦、夏玉米耕、播、管、收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高效率、高质量特点,机械化作业,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增产增收的综合性技术。本技术是多种农业、农机技术的充分运用,具体包括:小麦精少量旋耕播种技术、小麦联合收获技术、化肥机械深施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玉米铁茬播种技术、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一、推广条件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机械化技术在我市的普及推广是我市广大农机战线工作者充分研究国内农机、农艺发  相似文献   

11.
在生产过程中,小麦、玉米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对机械化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针对国内现有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现有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机械化作业的影响,指出现有种植模式与机械作业不配套的问题所在,对推进各地两熟区种植机械化栽培模式的规范化、加快全程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终,形成了以作物种植和机械作业配套为基础的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工艺流程、作业时间和技术要求、作业质量等方面,论述小麦一年一作,小麦、玉米一年二作,小麦、玉米、玉米二年三作的3种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丘陵山地小麦和玉米种植模式和现有耕种作业机具进行分析,研究开发新型的小型复式耕种技术,满足大部分丘陵山地小麦和玉米的种植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经过50年,特别是近2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小麦生产机械化诸多难题基本上被攻克,北方地区农机化工作重点转入玉米领域。玉米产区的一些政府部门相继提出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奋斗目标。农机界有义务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上,对本领域现状、研制能力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农业机械化从一开始就是选择生产环节少的作物和劳动强度大、作业农时短、工艺难度低的作业环节为对象。50年来小麦生产机械和应用技术已基本满足生产需要。当前我国农机化进入一个攻坚阶段,重点是水稻和玉米的播种、栽植、收获与烘干  相似文献   

15.
谈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玉米是我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区年种植小麦1石万hm2,玉米1.36万hm2,目前,小麦生产在耕、播、收等主要作业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农民已在小麦收获上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手工劳作,但玉米收获仍靠原始的收获方式。这样不仅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衔接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环节,实现农机农艺更有效地结合,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步伐、提高小麦收获和玉米播种质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制订了小麦秸秆切碎直接还田和玉米免耕板茬播种技术规范。1主要技术内容保护性耕作是将切碎的秸秆覆盖在未耕地上,一次完成带状开沟、种肥深施、播种、覆土、镇压、扶垄等作业。  相似文献   

17.
<正>0引言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黄淮海夏玉米区是我国第二大玉米产区[1],播种方式以小麦收获后贴茬免耕直播为主[2],其施肥及喷药被作为两种作业工序单独进行,存在着进地次数多、压实土壤、费工费时、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不适应复式联合作业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方向。因此提供一种省事省力、生产效率高  相似文献   

18.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范规定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生产中秸秆覆盖、土壤深松、免耕播种、病虫草害防治四项机械作业的有关定义、作业要求、作业质量及检查验收,主要作业机具及技术状态要求、安全规则、操作规程等。1.2本规范适用于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模式。1.2.1玉米免耕直播一年两作模式作业流程玉米免耕直播→喷洒除草剂→田间管理→玉米人工或机械收获→秸秆覆盖→深松或地表处理(2-4年一次,视土壤容积密度和地表覆盖物情况定)→小麦免耕播种→喷洒除草剂→田间管理→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覆盖。1.2.2玉米套播一年两作模式作…  相似文献   

19.
小麦、玉米是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目前,小麦生产耕、播、收等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而在玉米生产中,机械化水平还较低,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夏玉米免耕机播技术,解决了播种环节,而收获基本上还是手工劳动。现在国内农机行业对开发玉米联合收获机具热情很高,到1997年底,已研制开发玉米联合收获机20多种机型,主要包括自走式联合收获机9种(以三行为主),与大型拖拉机配套的5种(以二行为主).与小型拖拉机配套的单行收获机6种。目前国内研制生产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主要作业内容是:摘穗、果穗收集、秸秆粉碎等…  相似文献   

20.
对小麦一年一作、小麦一玉米一年二作,小麦一玉米一玉米二年三作的3种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从工艺流程、作业时间和技术要求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