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统一鉴定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的51个早籼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后,进行了稻米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稻米脂肪含量较其他品质性状对稻米食味品质有更大的影响,食用优质米的品质评价指标增加脂肪含量似更准确和完善。脂肪含量高、直链淀粉含量中等偏低、糊化温度低、胶稠度软或中等偏软、米粒延伸性好的稻米,食味品质好,这种品质性状的组合方式应该成为水稻品质育种的选择目标.本研究指出,提高脂肪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是改良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但直链淀粉含量并非越低越好。通过选择,将好的外观与优良的蒸煮、食味品质相结合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李懿璞 《农技服务》2010,27(3):399-400
目前稻米脂肪含量低,满足不了人们对营养品质的需求。综述了稻米脂肪含量在经典数量遗传学和分子数量遗传学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稻米脂肪含量的改良途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粳稻、籼稻、爪哇稻和粳/籼亚种间杂交稻等不同类型水稻为材料,研究结实期水稻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多胺及其与稻米蒸煮品质、淀粉谱和蛋白质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稻米蒸煮品质、淀粉谱崩解值、消减值和蛋白质组分存在明显的基因型间差异。水稻根系分泌的苹果酸、琥珀酸、精胺浓度、精胺/腐胺浓度比值与稻米淀粉谱的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淀粉谱的消减值、稻米醇溶蛋白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根系分泌的酒石酸和柠檬酸浓度与淀粉谱的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淀粉谱的消减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系分泌的乳酸浓度与稻米胶稠度、碱化值呈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品种选育或栽培措施调控水稻根系有机酸和多胺分泌水平将有助于调控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4.
摘要:该文主要概述了水稻根系化学信号(激素、有机酸、氨基酸、多胺和离子)与稻米品质形成的关系及其调控途径。根系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和脱落酸(ABA)对籽粒灌浆、稻米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起调控作用。根系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浓度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及其组分对稻株重金属(镉、铅)吸收及稻米的食味品质有密切联系。稻米蛋白质组分受根系多胺以及精胺/腐胺浓度比值所调控。根系细胞分裂素通过调节胚乳细胞的发育,调控稻米品质的形成。根系ABA通过调节籽粒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和淀粉分枝酶活性,调控籽粒灌浆速率和稻米的蒸煮品质。根系ACC则影响稻米淀粉粒结构,实现对稻米外观品质的调控作用。通过化学调控、水肥管理等技术途径可以调节根系化学信号的产生,进而改善稻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随着种植量的增大、产量的增高,其储存问题日益突出。脂肪酸值是判定玉米储存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能够科学、有效的储藏,本研究就玉米脂肪酸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脂肪酸值的一些因素进行研究,为提高玉米储藏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花后弱光胁迫对成都平原籼稻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为弱光稻区耐荫水稻品种的选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9至2020年在四川温江开展田间控光试验,通过对稻米组分、RVA谱特征值,以及米饭质构特性和食味品质的测定,研究了弱光胁迫对水稻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1)弱光胁迫显著降低稻米直链、支链和总淀粉含量,但显著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2)弱光胁迫下,稻米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降低,糊化温度和消减值则显著增加。(3)弱光胁迫显著增加米饭硬度,降低黏度和弹性,使米饭外观和口感下降,综合评分显著降低。(4)主成分分析表明,稻米组分、RVA谱特征值和米饭质构特性可以解释81.2%的米饭食味品质变化。米饭综合评分与直链和总淀粉含量、峰值黏度、崩解值、弹性以及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弱光胁迫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大于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弱光胁迫导致稻米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组分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导致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下降,糊化温度和消减值升高,米饭变硬,黏度和弹性降低,最终使食味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快速发展。红鳌螯虾作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发展前景广阔。研究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今后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优化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水稻单作和水稻-红鳌螯虾共作2种模式,研究2种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动态变化,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种模式相比,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4.16%和48.10%;土壤的硝态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1.00%、16.40%、3.93%、16.59%和52.80%。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的水稻实际产量有所降低,但是可以降低稻米垩白度,稻米品质整体优于水稻单作模式。综上所述,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可以增加稻田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稻田活性碳库含量,降低稻米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20,(1):23-27
通过研究6种香稻糙米在37℃高温储藏180 d期间外观色差、水分、脂肪酸、糊化特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探索其储藏期间的品质改变。结果表明,稻米脂肪酸值在储藏期间逐渐升高,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水分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品种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从脂肪酸、色差、糊化特性值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糙米品质指标变化规律,发现L6B和稻花香具有较好的耐储性。  相似文献   

9.
稻米脂肪与米粉RVA谱特征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水稻新品系W1721和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恢复系轮回422构建了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了稻米脂肪与米粉RVA谱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脱脂米粉的峰值黏度和热浆黏度都显著高于未脱脂米粉,冷胶黏度也表现同样的趋势,说明脱脂后米粉的黏度显著上升;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与脂肪含量都分别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其线性变异的成分分别占10.05%、16.19%、27.53%,说明脂肪含量升高,米粉黏度下降.本研究从正反两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结果,提示脂肪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脂肪的润滑作用降低黏度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米粉品质的重要因素,较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稻米加工的米粉结构坚固,可以减少米粉的蒸煮损失,探索米粉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特性为调控米粉稻直链淀粉含量和提高米粉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5种籼米原料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测定,分析了其与鲜湿米粉各项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并以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相关的鲜湿米粉品质指标作因变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作自变量,得到相对应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结果表明:大米蛋白质含量与鲜湿米粉的口感、感官评分、硬度、黏性、咀嚼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内聚性、弹性、回复性呈显著负相关;大米蛋白质含量对鲜湿米粉各项品质指标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硬度黏性咀嚼性总感官评分口感弹性内聚性回复性;大米脂肪含量与鲜湿米粉的口感、感官评分、硬度、咀嚼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内聚性、弹性、回复性呈显著负相关;大米脂肪含量对鲜湿米粉各项品质指标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硬度黏性口感总感官评分弹性内聚性回复性。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脂肪酸值是谷物贮存品质判定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准确测定谷物脂肪酸值可以为准确评价粮食品质的好坏提供依据。但玉米脂肪酸值的测定步骤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在测定过程中影响脂肪酸值测定结果的因素也较多。基于此,介绍影响脂肪酸值测定结果的因素,以供大家参考。2006年12月1日,国家发布实施《谷物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规则中将脂肪酸值作为谷物贮存品质判定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准确测定谷物脂肪酸值可以为准确评价粮食品质的好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中微量元素吸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开展不同龙虾品种和密度的田间试验,设计水稻单作(rice monoculture ,R)、水稻克氏原螯虾低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low density,RCL)、水稻克氏原螯虾高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high density,RCH)和水稻澳龙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Cherax quadricarinatus ,RA)4个处理,分析了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稻米品质、中微量元素与品质的相关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其中Fe、Ca和Mg含量显著增加,与R处理相比,RCH、RCL和RA处理稻米的Fe含量分别增加52.0%、23.4%和21.4%,Ca含量分别增加45.7%、32.1%和22.8%,Mg含量分别增加45.0%、28.6%和23.3%。稻米中微量元素提升,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稻米品质中的蛋白质与Fe、Ca和Mg呈显著(P<0.05)正相关,胶稠度与Fe、Ca和Mg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粒率均与Ca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稻米品质变优,其中RCH处理稻米品质改善效果最好。与R处理相比较,RCH、RCL和RA处理的纯收益分别增加了506%、314%和429%。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能够提高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选择中,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水稻(Oryza sativa L.)种子中的蛋白质含量是决定稻米营养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增加稻米中的蛋白质含量对其品质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水稻种子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含量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相关基因分离克隆及其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对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相关基因功能和遗传调控规律尚不清楚的问题,提出采用基因聚合或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高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的策略,为水稻和其他重要作物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该文主要研究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从2015年到2016年选择在句容市后白良种场进行试验,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设置三个处理区域,分别为稻鸭工作区域、常规种植区域和空白对照区域,对比试验后三个区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产生的影响。稻鸭工作区域稻米产量总产量差异性不明显,品质明显优于常规水稻栽培区域和空白对照区域。稻鸭共作对提高稻米蛋白含量,降低垩白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句容市水稻栽培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稻米品质性状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改善其稻米品质是每位育种工作者所追求的夙愿。人们对米质的要求随着生活及消费水平的增加而有所提高,目前改良稻米品质已成为育种家开展水稻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对稻米品质性状的构成、影响米质的因素及稻米品质性状的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概述,将调控米质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粒型、垩白)、蒸煮食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及香味)、营养品质(蛋白质)等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功能研究以及重要稻米品质基因在常规育种和现代育种技术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稻米品质分析技术、稻米品质性状相关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分析技术、稻米品质的改良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提高水稻品种的多样性,丰富水稻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稻曲病是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在稻曲病菌作用机理和多样性、抗稻曲病资源的筛选以及遗传进行综述,并在抗稻曲病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首先是目前的研究侧重于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多样性。二是在水稻抗稻曲病的生理机制研究较少,进展缓慢。三是抗稻曲病基因的遗传和定位进展缓慢,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克隆还未开展。  相似文献   

18.
以粳稻品种宁粳1号和镇稻88为材料,在水稻开花期采用剪叶和疏花处理方法调控单茎叶面积和颖花数的差异,研究源和库的改变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剪叶数量增加,叶花比下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随疏花数量增多,叶花比提高,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上升,而胶稠度与之相反。本研究还发现了叶花比在一定范围内,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变化较快,当叶花比超过一定范围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变化趋缓甚至不再变化,说明,剪叶疏花处理只能在一定区间内对稻米蒸煮品质进行调控。初步明确了叶花比为2是影响稻米蒸煮品质的临界值。提出了可通过增源或减库的方式提高叶花比以实现较劣品种的蒸煮品质向较优转变。其结果可供优质粳稻栽培参考。  相似文献   

19.
1.在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条件下,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特点与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增加了水稻的产量,降低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与习惯施肥法相比,实地氮肥管理提高了水稻产量,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但稻米的食味性变优.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产量、精米率与整精米率有不同程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变小,稻米的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也有所变差,外观品质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稻米脂肪含量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稻米脂肪定量分析数学模型,并比较糙米粒和糙米粉NIRS数学模型对预测稻米脂肪含量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当利用糙米粒和糙米粉NIRS数学模型对样品进行预测时,内部交叉验证预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94.44%和95.54%,内部交叉检验的标准差(RMSECV)分别为0.09%和0.08%;外部验证预测值和真值之间的R2值分别为79.51%和87.10%,预测标准差(RMSEP)分别为0.24%和0.26%,平均相对误差(ARE)分别为4.11%和3.30%。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证明,糙米粒和糙米粉NIRS数学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可应用于稻米营养品质改良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