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研究水稻节水灌溉条件施用缓释肥的适宜性,于2014年水稻种植期开展了不同水肥处理水稻种植的桶栽试验。结果表明,缓释肥对植株叶绿素SPAD值、分蘖数的最终促进作用均明显强于常规肥,对株高的促进也并不比常规肥弱。淹灌缓释肥处理产量最高达15542kg/hm~2,间歇灌溉常规肥次之为11408kg/hm~2,间歇灌溉缓释肥最低仅为6074kg/hm~2。施用缓释肥水稻总干物质积累量平均高出常规肥处理164.7%。水稻传统间歇灌溉模式可能并不适用于缓释肥。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缓释肥间歇灌条件对水稻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于2020年开展了不同水肥处理水稻种植的测坑试验,分析了黄熟期植株地上各部分干物质质量及吸氮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结果表明:间歇灌溉能够促进水稻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干物质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W2F2>W2F1>W1F1>W1F2(W1-淹灌,W2-间歇灌溉,F1-常规肥,...  相似文献   

3.
水稻水肥调控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为揭示间歇灌溉模式下不同缓释肥施肥水平对水稻生产影响,选取湖北省漳河灌区为研究区域,以水稻品种荃早优丝苗为试验材料,于2019年6-9月开展了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两种灌溉模式以及传统肥N1和缓释肥N2不同施肥水平[F(0.5)、F(0.75)、F(1)、F(1.25)、F(1.5)]互作条件下的水稻种植桶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株高、叶绿素SPAD终值的影响不显著,但在缓释肥条件下,植株株高、叶绿素SPAD值整体上在一定范围与施肥水平呈正相关,间歇灌溉模式下,N2F(1.5)处理与N2F(1)、N2F(0.75)处理差异显著,N2F(1.5)水平比N2F(1)、N2F(0.75)分别显著高出71%、91%。不同水肥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淹灌缓释肥W1N2F(1)处理产量最高可达18 170.29 kg/hm2,间歇灌溉传统肥W2N1F(1)处理次之,为17 826.86 kg/hm2。不同缓释肥施肥水平下淹灌模式产量比间歇灌溉平均高6.43%。传统肥条件下,间歇灌溉比淹灌产量高3.7%,缓释肥施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水稻种植施用缓释肥时,淹水灌溉模式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水肥调控模式有利于土壤与作物之间进行营养元素的交换,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间歇灌溉模式施用缓释肥对稻田土壤肥力、根干重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于2019年5-9月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水稻种植测坑试验,采集淹灌(W1)、间歇灌溉(W2)和传统肥(N1)、缓释肥(N2)交互作用下黄熟期植株样株高、叶绿素S...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求肥料高效利用的水稻水肥调控模式。【方法】设置了2种灌溉模式:W1淹水灌溉,W2间歇灌溉;2种施肥类型:N1常规肥,N2缓释肥开展水稻测坑试验。【结果】缓释肥条件下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NHI)达到69.0%(W1)和71.6%(W2),分别比常规肥高出2.8%和7.5%;磷素收获指数(PHI)达到84.1%(W1)和86.7%(W2),分别比常规肥高出0.5%和4.4%。间歇灌溉模式下施用缓释肥植株的氮、磷肥偏生产力为58.4kg/kg和145.9 kg/kg,比淹灌模式下的氮、磷肥偏生产力高出1.2%和1.1%,籽粒产量也达到最大值10 505 kg/hm~2,比淹灌缓释肥处理产量高出1.1%。【结论】间歇灌溉缓释肥调控模式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水肥调控模式是维持、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作物高产的重要保证。为了探究不同水肥调控对水稻产量,干物质量及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种植的测桶试验研究,供试品种为荃早优丝苗,设置淹灌W1和间歇灌溉W2两种灌溉模式以及常规肥N1和5种施肥水平的缓释肥N2处理,其中同N1常规肥肥效相同的为N2F (1)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将施肥水平各增加、减少25%、50%,共设计N2F(0.5)、N2F (0.75)、N2F (1)、N2F (1.25)、N2F (1.5) 5种处理。采集泡田前、黄熟期土样、植株样,对土壤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黄熟期干物质量、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歇灌溉W2N2F (1)处理的产量为17 128.4 kg/hm2,比产量最高W1N2F (1)处理低5.73%。W2N2F (1)处理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为44.81%,低于W1N2F (1)处理4.9%。两种灌溉模式下常规肥N1条件土壤中TN的含量显著高于泡田前,W1N1和W2N1处理土壤TN含量分别为1.38 g/kg、1.57 g/kg,且与缓释肥各处理间...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9年5—9月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以优质水稻新两优香4为材料,采用长期淹灌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模式,结合3种施肥(氮及磷肥)水平F1、F2、F3,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形成过程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下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相似,分蘖前期水稻干物质的积累量随施肥的增加而上升,到一定程度则会下降,不同灌溉模式间的差别不明显。从分蘖后期到抽穗开花期,不同水肥处理水稻干物质的积累总量均明显增大,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F1、F2、F3处理抽穗开花期间歇灌溉模式干物质积累量比淹灌模式分别大12.1%、22.1%、61.9%。间歇灌溉模式水稻干物质净积累量(NDMA)和群体生长速率(CGR)峰值随施肥量的增加发生改变,由出现在低肥水平(F1)的抽穗开花期至乳熟期转变为高肥水平(F2,F3)的分蘖后期至拔节孕穗期,且NDMA和CGR显著增大。不同水肥处理水稻黄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不同,但均表现出相同趋势,即由高到低依次为籽粒、茎、叶、根。不同灌溉模式水稻的收获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淹灌模式下收获指数下降明显,相对F1处理,F2、F3处理下分别下降12.4%、17.9%。干物质积累过程的拟合结果表明,三次曲线模型比Logistic模型的拟合精度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寒地黑土区不同水磷管理模式对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讨水稻抽穗期根系性状与磷肥吸收效率的关系,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F:淹灌,C:控灌)和6种施磷量(P0:0 kg/hm~2,P1:15 kg/hm~2,P2:30 kg/hm~2,P3:45 kg/hm~2,P4:60 kg/hm~2,P5:75 kg/hm~2),研究了不同水磷管理模式对水稻成熟期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和植株磷素积累量、磷素利用效率、磷肥吸收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模式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磷素积累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磷素籽粒利用效率和磷素干物质利用效率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磷肥吸收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则呈降低的趋势。CP2和FP3处理的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磷素积累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分别达到两种灌溉模式下不同施磷水平的最大值,CP2和FP3处理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CP2处理的水稻磷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FP3处理(P0.05),因此,CP2处理为本试验中最优的水磷运筹模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磷素积累量与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和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植株磷素积累量与根干质量和根长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说明通过适宜的水磷运筹模式,可以创造良好的根系形态,提高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积累量,有利于提高产量及磷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灌溉方式下旱直播水稻光合特性与干物质积累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东北黑土区不同灌溉方式对旱直播水稻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按照不同的灌溉方式设置了滴灌旱直播(DH)、漫灌旱直播(MH)和淹灌旱直播(HS)3个试验处理,以当地常规的插秧淹灌(CK)为对照。通过拟合曲线定量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动态变化特征以及水稻各生育阶段光合特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着生育时间推进呈现慢-快-慢的“S”形曲线变化规律,但干物质积累量、快速增长起止时间、生长速率以及生长周期则表现出随灌溉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干物质积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HS、MH、DH、CK,其中CK处理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为3190.65g/m2,而DH、MH和HS处理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较CK增加17.74%~52.57%,为3756.81~4867.88g/m2;CK处理水稻快速积累期开始于分蘖中期,其他处理水稻快速积累期开始于分蘖中期向分蘖末期过渡阶段,不同处理的水稻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均结束于乳熟期。不同灌溉方式的光合特性指标也有所不同,抽穗开花期后,旱直播处理叶绿素SPAD较CK处理下降快;除分蘖末期外,旱直播处理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低于CK处理,气孔限制值(Ls)均高于CK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旱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与叶绿素SPAD、Pn、Tr、Gs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对光合特性参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分析表明,旱直播DH、MH和HS处理光合特性劣于CK处理,而干物质积累量优于CK处理;HS处理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量优于DH与MH处理。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水稻种植模式选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水稻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对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响应规律,设计4种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浅水勤灌、湿润灌溉、控制灌溉和蓄水控灌),观测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水稻总产量及其组成(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结果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变化规律的差异并不明显,水稻收获时的株高以蓄水控灌最高(103.4 cm),控制灌溉处理次之;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随移栽后时间的动态变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 1~0.982 4和0.975 6~0.982 7;水稻叶绿素含量于移栽后76 d达到峰值,移栽76 d后进入衰退期,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蓄水控灌处理水稻生长中后期叶绿素含量总体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均存在影响,蓄水控灌模式下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 172 kg/hm~2,而浅水勤灌处理水稻产量处于最低水平(8 735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氮处理对北疆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北疆地区膜下滴灌棉花生育期合理的水氮施量,通过田间小区,设计灌水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水量设4个水平,即W1:5 250 m~3/hm~2、W2:4 500 m~3/hm~2、W3:3 750 m~3/hm~2和W4:3 000 m~3/hm~2;施氮量设3个水平,即N1:300 kg/hm~2、N2:262.5 kg/hm~2和N3:225 kg/hm~2)试验,研究膜下滴灌棉花生育期不同水氮施量对棉花株高、茎粗、LAI、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灌水量对棉花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棉花株高、茎粗、LAI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灌水量对棉花LAI和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效应大于施氮量。当灌水量为3 750 m~3/hm~2,施氮量为262.5 kg/hm~2时,棉花单株铃数、单铃质量以及产量达到最高,综合分析,该灌水量和施氮量为北疆地区膜下滴灌棉花生育期的最优水氮施量。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施加生物炭对节水灌溉水稻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常规灌溉和控制灌溉两种灌溉方式,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施加生物炭条件下节水灌溉水稻的茎蘖、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SPAD)、产量、灌水量以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轻微抑制了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保证了水稻稳产,灌水量平均减少34.91%,灌溉水分生产率平均提高了0.69kg/m~3。施加生物炭处理增加了水稻茎蘖数、株高以及LAI,提高了水稻的有效分蘖率,使水稻对氮素吸收相对平稳,SPAD值变化波动小,水稻产量平均提高947kg/hm~2,灌溉水分生产率平均提高0.16kg/m~3。控制灌溉与生物炭联合应用水稻灌溉水分生产率最高,为2.12kg/m~3。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肥模式单季水稻生长特性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不同灌溉模式与施肥方式的组合对单季水稻分蘖、根系生长、叶面积指数、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模式下(薄露灌、间歇灌),水稻分蘖优于常规灌溉,并且3次施肥处理的最终分蘖量好于2次施肥;水稻根系长度和根毛总量均大于常规灌溉;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叶面积指数影响不显著;节水灌溉加3次施肥处理的实测产量略大于常规处理,每亩增产10~30kg。另外,节水灌溉模式可显著提高单季水稻的水分生产率,生育期用水可减少10%~30%。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肥条件下补充灌溉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WUE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促进农业用水施肥增效,初步探索出适宜于陕西关中地区干旱年冬小麦高产的合理水肥区间。【方法】设置灌水次数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水次数分别为全生育期不灌水(I0)、拔节期灌1次(I1)、抽穗期灌1次(I2)、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1次(I3),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各灌1次(I4),施氮量设置为75 kg/hm2(F1)、150 kg/hm2(F2)、300 kg/hm2(F3),研究了冬小麦生长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①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旱作雨养种植增加了作物对土壤储水量的吸收利用,在收获后腾出了相应的土壤水分库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②在同一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各生育期均呈高肥中肥低肥,增施氮肥能够显著增加地上部干物质量,同一氮肥水平处理下,各生育期的干物质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且补灌拔节水对增加干物质量有着显著正效应。③灌水对产量有着极显著影响,对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性影响;施肥对产量无显著影响,与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1I0处理产量最低3728.00kg/hm2,F3I4处理产量最大5 905.90 kg/hm2,高出F1I0处理58.42%。F2I1处理WUE为1.88 kg/m3,产量为5 377.1kg/hm2,比F1I0处理WUE高出48.77%,比F1I0处理产量高出44.24%。【结论】在干旱年条件下,施氮量150 kg/hm2和在拔节期补灌1次(F2I1)为陕西关中地区较为适宜的高效水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黑龙江水稻灌溉试验中心进行水稻覆膜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覆膜对水稻耗水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淹灌处理水稻耗水量比常规淹灌减少7.35%,覆膜控灌耗水量比常规控灌减少3.77%,覆膜间歇灌溉耗水量比常规间歇灌溉减少10.00%;覆膜淹灌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较之常规淹灌提高32.45%,覆膜控灌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灌水方式配施腐植酸肥对水稻干物质转运、碳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以及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3种灌水方式(控制灌溉、淹灌和浅湿灌溉)和5种施肥方式(100%尿素(T1,为当地传统施肥方式,纯氮量110kg/hm2)、30%腐植酸肥+70%尿素(T2)、50%腐植酸肥+50%尿素(T3)、70%腐植酸肥+30%尿素(T4)和100%腐植酸肥(T5,1500kg/hm2)),共计15个试验处理,并对水稻的抽穗后期干物质转运、成熟期水稻各器官的碳含量以及土壤呼吸速率和无机氮含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水肥处理影响了水稻的干物质转运、碳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以及氮素形态的积累,在CT5、WT5和FT5处理下水稻抽穗后期茎叶干物质转运相比较其他水肥处理,具有显著优势,且在成熟期各器官的碳含量也相对较大;随着腐植酸肥的增加,3种灌水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大,控制灌溉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大于淹灌和浅湿灌溉,而淹灌和浅湿灌溉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腐植酸肥的增加,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并在CT5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因此,控制灌溉下施加1500kg/hm2腐植酸肥,能够提高水稻的生长和改善土壤的呼吸和无机氮含量,综合考虑CT5处理为最佳的水肥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不同灌溉模式下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超级稻-两优152”为供试作物,采取完全随机设计,灌溉方式设置常规灌溉(CF)和干湿交替灌溉(AWD)2种,氮肥配施模式设置100%普通尿素(N1),60%控释尿素+40%普通尿素(N2)和100%控释尿素(N3),施氮总量均为240 kg/hm2。测定不同处理组合下各生育期水稻叶片SPAD值、株高、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量、茎蘖数、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同一施氮模式下,与CF处理相比,AWD处理下拔节—灌浆期水稻叶片的SPAD值、作物生长速率、茎蘖成穗率、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增加。同一灌溉模式下,与N1处理相比,N2、N3处理的茎蘖成穗率、作物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及籽粒产量增加,其中N2处理籽粒产量的增加幅度要高于N3处理。整体来看,与其他处理相比,AWDN2处理获得较高的SPAD值、茎蘖成穗率、作物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和籽粒产量。【结论】干湿交替灌溉耦合60%控释尿素+40%普通尿素有利于减少水稻的...  相似文献   

18.
非充分灌溉对寒地井灌稻田耗水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间歇灌(IT)、湿润灌(MT)和淹灌(CSF))寒地井灌稻田的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非充分灌溉(IT、MT)和淹灌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的耗水量、蒸散量、渗漏量差异显著(P0.05),与淹灌相比,间歇灌、湿润灌分别节水17.0%和21.4%。非充分灌溉(IT、MT)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能提高产量,显著提高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与淹灌相比,间歇灌、湿润灌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5.7%、50.0%。湿润灌的节水和增产效果都略优于间歇灌,但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了解滴灌施肥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探寻合理的施氮模式,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在滴灌施肥的条件下,研究了辽宁棕壤土区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次数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在75~225 kg/hm~2时,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量为175和225 kg/hm~2时,产量差异不显著;施氮次数对玉米生长、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影响显著。1次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3次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使玉米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能在整个生育期为玉米提供养分,增产效果显著。从高产、高效、经济的角度综合考虑,建议采用3次施氮,施氮量175~225 kg/hm~2的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型液体保水剂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阐明新型液体保水剂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设置添加固体保水剂(K1)和新型液体保水剂(K2)处理,以不施用保水剂(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用量保水剂(C1:30 kg/hm~2、C2:60 kg/hm~2、C3:90 kg/hm~2)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保水剂不但提高了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还促进了冬小麦的生长,拔节期K2处理冬小麦株高均值分别比CK和K1处理高13.6%和2.6%。(2)冬小麦生育期前195 d,K1C1和K1C2处理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K1C3处理,K2处理叶面积指数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200 d后,K2C1和K2C2处理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K2处理成穗数分别比CK和K1处理高8.7%和14.6%,K2处理产量均值为11 973.2 kg/hm~2,分别比CK和K1处理高22.3%和13.6%,并且当K2处理施用量为6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12 818.2 kg/hm~2。【结论】K2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和增产的效果明显,且用量为60 kg/h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