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综合政策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农业水权核算及分配方案,可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顺利实施提供支撑。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状,并结合实际对改革中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探索基于现有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县域农业水权核算方法,并将县级水权按照灌区-受益村组-乡镇(及用水户)次序进行核算并分配。最后以潢川县为例,将全县各灌区的农业初始水权分配至灌区受益村组及所属乡镇。优先完成以县域为单元的农业初始水权分配,不仅便于掌握县域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底数和改革进程,也便于节水激励机制等后续改革工作开展。研究成果可为相似县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为农业水权制度的应用性研究提供经验样本。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灌区经济效益和进一步完善农业水权制度进行灌区农业水权分配.针对灌区内不同支渠基础条件和种植结构的差异,结合灌区工程条件、社会、经济及生态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在灌区现状约束条件下使经济效益达到最优的灌区各支渠间农业水权分配方法.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和平灌区支渠间农业水权进行分配.在该方法中将层次划分为4类二级指标、12类三级指标和17类四级指标,用MATLAB进行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1支渠、3支渠、5支渠、6支渠、7支渠、8支渠、9支渠、12支渠、15支渠、16支渠模型分配水量均大于按面积分配水量,变幅范围在-0.09%~-9.90%,2支渠、4支渠、10支渠、11支渠、13支渠、14支渠模型分配水量均小于按面积分配水量,变幅范围在0.97%~8.62%.灌区农业水权模型分配结果与现有按面积分配方式得到的水量结果有一定的偏差,范围在-9.90%~8.62%,模型分配的结果在经济效益上具有显著优势.提出的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配灌区农业水权具有操作性强、合理性好和充分遵循研究灌区现状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农业灌溉用水受降雨、蒸发等气象因素影响较大,为了使农业水权分配科学合理,在分配时应采用动态水权,然而农业动态水权还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以湖北省引丹灌区李楼镇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历史供水、气象、种植结构等资料分析,采用现状分配模式计算得到项目区农业基本水权为1519万m3,提出了基于降雨或干旱指数的农业动态水权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4.
科学合理的初始水权分配对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中的关键调节作用、推进水权交易制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区域初始水权分配中存在的多指标体系定量赋权的客观平衡和多元变量的随机性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水权分配主成分因子,建立相互独立的水权分配关键指标体系;基于Copula函数建立PCA-Copula耦合的区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法,定量确定水权分配综合权值。以新主成分因子作为随机变量,优选边缘分布线型,计算累计理论频率值,然后输入Copula函数,确定水权分配综合权值,归一化后得各计算区初始水权分配比例。计算过程简便清晰,能够实现客观指标赋权,克服多元变量随机性问题,具有较好适用性。将此方法应用于山东省邹平市初始水权分配研究中,结果表明:基于PCA-Copula耦合的2020年邹平市城镇片区、引黄灌区初始水权分配比例分别为0.432和0.568,而城镇片区、引黄灌区用水需求比例分别为0.402、0.598。各计算区的初始水权分配结果与邹平市该年实际用水需求情况基本一致,符合区域初始水权分配中公平性原则和可持续原则,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研究为促进区域水资源科学...  相似文献   

5.
针对灌区水量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将微观经济学中的激励、价格、效用研究方法引入灌区水资源管理,提出了2种灌区水资源的分配方式:一是基于动态权重的公平水量分配模型,该模型依据灌溉面积、灌区水资源的缺水率来确定水资源的分配,体现了水资源使用的公平性;二是基于效用的水量公平性分配方法,该方法将价格策略融入效用模型中,利用价格杠杆来调节用户需求和控制资源分配,体现了用户的优先性和水资源使用的效用性。分析表明,这2种方法可以解决灌区水量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和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可为灌区水量的分配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是保障农业节水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产权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灌区和农户的经济动机激励失衡,故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思路就在于激励灌区和农户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模型分析了帕累托最优的激励方案,指出需明晰水权、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建立灌区和农户相应的激励机制,变外在约束为内在激励,激励双方进行效益节水和优化配置,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是保障农业节水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产权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灌区和农户的经济动机激励失衡,故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思路就在于激励灌区和农户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模型分析了帕累托最优的激励方案,指出需明晰水权、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建立灌区和农户相应的激励机制,变外在约束为内在激励,激励双方进行效益节水和优化配置,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田灌溉用水权有偿转让机制与农民受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我国用水结构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农田灌溉用水转移的潜力进行了调查分析。选择典型灌区,对农田灌溉用水权转让的基本原则、农业初始水权的界定、水权初始分配的程序、农业用水权的有偿转让条件、农业用水权的转让主体、转让的内容、农业用水转移的供水价格与供水年限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政策环境对灌溉用水权有偿转让的影响,提出了依法保护灌溉用水权有偿转让过程中灌区管理部门和农民合法权益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初始水权分配是水资源市场化分配的基本条件。农业初始水权分配事关"三农"发展和初始水权分配成败。本文提出县域农业初始水权分配的方法,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目标规划理论,以2015年为规划年,根据洛阳市所属区域用水特点建立了多目标规划初始水权配置模型,并利用地表水、地下水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模型计算采用随机模拟遗传算法,应用MATLAB计算初始水权分配,给出各区域水权配置的界定值。结果表明,洛阳市初始水权配置合理,实现了水量供需平衡。居民生活主要水源是地下水,水质安全可靠;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主要依靠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适当控制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开采。研究成果对洛阳市的初始水权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农户水权分配研究较少,且分配方案不易被农户接受的问题,构建了基于用户满意度的综合加权模型。首先确定确权水量,然后根据综合定额、人口、土地、产出量等单一原则确定水权分配方案,并计算对应的用户满意度,构造基于公平感的权重函数,最终得到多原则综合加权后的分配方案。以沈乌干渠上的直口渠牧业(4)队为例进行水权分配,得出以下结论:基于用户满意度的分配方案能满足个体公平感的要求,平衡后的分配结果能够与确权水量相衔接。该方法兼顾个体公平与整体公平,提高了农户对分配方案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12.
国内水资源贫乏,区域间因水权分配不合理而引发诸多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应用和谐论指导水权分配,提出了基于和谐目标优化的水权分配方法.首先确定和谐分配的原则,然后构建区域水权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对区域初始水权进行初次分配,并运用和谐方程对其进行和谐评估,最后以区域和谐度最大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应用Matlab fmincon函数实现区域水权的优化分配.以郑州市各区县间的水权分配为例,得出如下结论:①通过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方案和谐度高于优化前,更符合各个区域的规划需求.②基于和谐目标优化的分配方案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兼容性.研究成果为区域水权分配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李丹迪  于翠松 《节水灌溉》2020,(3):62-66,70
农业水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针对农业水权分配下农业水价计算模型进行研究,建立了长期水权下农业水价计算模型和短期水权下农业水价模型,结合农民经济承载力,提出了基于水权分配的不同水文年动态协调水价模型,并在山东桓台项目区进行应用。结果表明,随着农户实际取水量的变化,丰水年农业水价变化范围为0.268元/m~3到0.54元/m~3,平水年农业水价变化范围为0.163元/m~3到0.606元/m~3,枯水年农业水价变化范围为0.113元/m~3到0.938元/m~3,考虑不同水文年的动态协调水价模型更能够反映农民不同水文年用水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提高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农业水价的落实,对推动区域农业水价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农业用水权转让的经济管理集成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农业初始水权的界定与水权分配、国家政策环境对农业用水权有偿转让的影响、农业用水权有偿转让主要内容、程序步骤等,最后结合河南省群库灌区调查,计算分析了灌区用水量转让、农业用水转移的供水价格与供水年限以及农业用水量转让后对当地工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等。研究成果对我国农业用水权有偿转让以及工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水权往往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区域取得水权阶段,用水户取得水权阶段和水权流转阶段。区域取得水权阶段的水权分配实际上就是水权初始分配,水权初始分配是水权分配的最关键的一步,而区域水权初始分配方案与水权的优先次序、分配原则及其分析方法等密切相关。对水权进行有效的定量化分配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为推进我国水权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国内对水权理论的研究还不成熟,有效的定量化分配还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本文研究内容是在国内学者有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模糊决策、层次分析(AHP)法对河流区域间水权初始分配进行探索性应用研究,并分析水量分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绿洲是干旱区独有的地域景观,也是干旱区人们繁衍生息的场所。绿洲农业的发展为干旱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而水是绿洲农业开发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针对干旱区绿洲农业具有“非灌不植”的特点以及目前干旱区水资源尤其是农用水资源紧张的现状,首先从水权的角度界定了绿洲农业水权的内涵;其次,在已有水权分配研究的基础上,将以前的水权分配两个层次更细致地划分了三个层次,并重点对第三个层次,即绿洲农业内部水权,提出了水权配置的结构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在石河子绿洲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运用该模型对农业内部进行水权配置,可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研究农户选择高效节水技术的影响因素,是探索农户的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促进高效节水技术推广的基础。基于石羊河流域3个县(区)49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户个体因素、家庭因素、资源禀赋因素、政策制度因素、认识因素五个方面,研究农户选择高效节水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土地细碎化程度、兼业程度、当地水资源状况和农户的风险感知对节水技术的选择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土地规模、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帮扶政策、农业种植结构是否合理、水费计价方式和水权交易市场发达程度对节水技术的选择有促进作用。建议完善水权分配、推进水价改革、完善节水激励机制、加快水权市场建设,以提高农户选择高效节水技术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水权转让的条件分析——以农业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业水权向工业水权的转让为例,从水权转让的两部门基本模型出发,通过分析水权转让双方的行为方式、成本收益和相互关系,归纳出了影响水权转让的6方面因素,包括初始水权界定、水权转让价格、申请新水权的价格、交易成本、农户的节水成本和企业的水资源产出效率。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文章认为,农业、工业等用水部门用水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水权转让的发生,此外,政府通过清晰界定初始水权、提高新水权获取价格、加强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等措施,也有助于水权转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五常市县域水资源的空间范围,明晰水权的归属关系和权利义务。文章通过构建层次分析法模型对五常市初始水权进行分配。构建了水权分配的指标体系,计算各层元素的相对权重,确定了评判指标优先序等级,最后通过判断矩阵法按层次结构图分层确定各评判指标的权重系数,对五常市生活、农业、非农生产、生态用水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具有量与质的双重属性,这也就要求从水量与水质二维角度出发开展初始水权分配方面的研究。为此,以合肥市为例,构建了城市二维初始水权分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城市二维初始水权优化模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水量与排污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优化得到市区分配的水量较不考虑排污时减少了1.223亿m~3,减少了18%的水量;而优化后巢湖市分配的排污量较优化前下降了约20%,其他区县分配的水量和排污量均略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或减少,且优化后分配的水量和排污量能更好地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表明基于水量和排污量对城市二维初始水权进行优化是可行的,其结果可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制定科学排污水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