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产和选育过程中能够使用更加适合的麻醉剂,在水温为(18.0±0.5)℃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浓度MS-222(0、20、40、60、80、100 mg/L)和丁香酚(0、8、16、24、32、40 mg/L)两种麻醉剂对体质量为(4.18±0.54)g克氏原螯虾幼虾呼吸与排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两种麻醉剂浓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MS-222浓度为20~100 mg/L时不能有效降低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浓度为100 mg/L时可以降低其排氨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丁香酚浓度为40 mg/L时可显著降低克氏原螯虾耗氧率和排氨率(P0.05);麻醉后克氏原螯虾的窒息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MS-222对克氏原螯虾无明显麻醉效果,40 mg/L丁香酚可推荐为克氏原螯虾运输时的麻醉剂量,建议麻醉时间不超过4 h。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温度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摄食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克氏原螯虾幼虾(3.11±0.04 g)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个温度处理组(23、26、29、31℃),通过加热棒调节养殖水体温度,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与体重在26℃条件下增长最快,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条件(P0.05),在29℃和31℃条件下体长与体重增长较快,均显著高于23℃(P0.05)。温度差异对克氏原螯虾肥满度并未产生显著变化(P0.05)。在温度为23℃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虾成活率最高,可达100%,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条件(P0.05),其中31℃条件下幼虾的成活率最低,仅为89%。在4个温度条件下,23℃饲料系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条件(P0.05),而26℃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23℃(P0.05)。克氏原螯虾摄食率在4个温度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试验设计不同蛋白质和能量水平的9种试验饲料饲养克氏原螯虾,探讨饲料蛋白和能量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白和能量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但260和300g/kg蛋白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5和17 kJ/g能量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肠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产和选育过程中能够使用更加适合的麻醉剂,在水温为(18.0±0.5)℃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浓度MS-222(0、20、40、60、80、100 mg/L)和丁香酚(0、8、16、24、32、40 mg/L)两种麻醉剂对体质量为(4.18±0.54)g克氏原螯虾幼虾呼吸与排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两种麻醉剂浓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MS-222浓度为20100 mg/L时不能有效降低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浓度为100 mg/L时可以降低其排氨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丁香酚浓度为40 mg/L时可显著降低克氏原螯虾耗氧率和排氨率(P<0.05);麻醉后克氏原螯虾的窒息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MS-222对克氏原螯虾无明显麻醉效果,40 mg/L丁香酚可推荐为克氏原螯虾运输时的麻醉剂量,建议麻醉时间不超过4 h。  相似文献   

5.
丁建英  邵菁  徐建荣  韩晓磊  唐洪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266-15267,15270
[目的]探讨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2%的复方中草药制剂,连续投喂40 d,分别在养殖后的20、30、40 d测定克氏原螯虾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和2%的中草药制剂对克氏原螯虾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对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影响显著(P<0.05)。2个试验组除酸性磷酸酶外,其他3种酶的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克氏原鳌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免疫力和经济角度方面考虑,建议中草药的添加剂量以1%为宜。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温度和体重对克氏原螯虾(Procamabrus clarkii)日维持氮的影响,选择体重(11 a.43±0.43) g、(15.44±0.44) g、(20.37±0.37) g的克氏原螯虾分别投喂不含蛋白质的饲料,测定不同温度(18、20、22、24、26、28、30℃)下日维持氮需要量。结果表明,体重对克氏原螯虾日维持氮需要影响不显著( P>0.05),而温度的影响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在18~26℃内的5个温度组,各组差异不明显,而水温为28℃和30℃的2个组,与其他组相比,维持氮需要量之间的差异显著( P<0.05)。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对克氏原螯虾进行育种和养殖,对江苏省淮安区南闸镇水产养殖基地中夏季和秋季的克氏原螯虾作生物学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其中,有效试验龙虾共90尾,体长范围在6.48~12.88 cm,其中夏季和秋季克氏原螯虾体长、体质量、头胸甲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克氏原螯虾δ~(13)C值范围为-28.97~-19.03(n=90);δ~(15)N值范围为4.86~14.30(n=90)。按不同体长将克氏原螯虾进行分组,发现体型较小的组与体型较大的组之间稳定同位素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性别之间的克氏原螯虾稳定同位素值不存在差异。不同季节之间雌性克氏原螯虾δ~(13)C值之间没有差异,而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季节雄性克氏原螯虾δ~(13)C值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δ~(15)N值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对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和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养殖环境中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情况以及摄食状况,从而能够根据克氏原螯虾的生长习性和生活习惯进行养殖改进,为克氏原螯虾的育种和养殖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佳温度,设置19、22、25、28℃4个温度,观察各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记录不同温度下胚胎和幼体阶段的成活率、发育速率、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孵化率、孵化时间及幼体发育速率和成活率均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温度(19~28℃)范围内,胚胎发育进程随温度升高而加快,19℃和28℃条件下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622.67±6.02) h和(349.67±4.63) h;胚胎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2℃时孵化率最高,为91.03%±2.97%,28℃时孵化率最低,仅为40.53%±4.97%;幼体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9℃和28℃条件下幼体阶段发育所需时间分别为(304.00±10.73) h和(194.00±9.03) h;幼体成活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水温22℃时,成活率最高(94.37%±1.60%),水温28℃时,成活率最低(82.67%±1.51%)。采用Sanderson-Pearis公式,计算得出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分别为7.32、3.29℃。根据所建立的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温度依赖性发育模型推算出,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2.06和22.78℃。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过程中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温度范围设置为22~25℃。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中草药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白斑病综合征病毒感染的影响,选取600尾健康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体质量为(7.70±0.07)g,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D1),投喂基础日粮,另外3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大黄(D2)、0.5%大黄+0.5%淫羊藿(D3)、0.3%大黄+0.3%淫羊藿+0.2%黄芪+0.2%板蓝根(D4)。连续投喂60 d后,检测克氏原螯虾生长和血清相关免疫酶指标,并统计克氏原螯虾感染白斑病综合征病毒(WSSV)后的成活率,综合评价几种中草药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4组显著提高了虾体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D3和D4组显著提高了铜蓝蛋白(CP)的含量(P0.05);3个试验组虾血清中白蛋白(ALB)、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显著提高,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3个试验组虾血清中总蛋白质(TP)、酸性磷酸酶(ACP)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中草药添加剂组能显著提高攻毒后虾的成活率(P0.05),其中D4组效果最好。综上所述,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合添加剂(0.3%大黄+0.3%淫羊藿+0.2%黄芪+0.2%板蓝根)可以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以及抵抗白斑病综合征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进行急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有机磷类农药———乐斯本(LSB)对体质量为(20.0±1.7)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肝胰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试验设定2、10、20、40、80μg/L 5个LSB质量浓度梯度,每个浓度设2个平行,另设空白对照组和助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每组投放克氏原螯虾20只,试验在聚乙烯塑料箱(58 cm×35 cm×34 cm)中进行。结果表明:药物浓度升高对克氏原螯虾产生较大毒性,半致死浓度(LC50)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符合双曲线衰减模型(R=0.9999,P<0.0001),安全浓度为(2.79±0.31)μg/L;低LSB浓度染毒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时间变化较小,在20μg/L LSB感染96 h时CAT活性达到最大值,之后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T活性随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变化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与CAT活性变化相似,在时间和LSB浓度的共同作用下,SOD活性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45<0.05);LSB浓度对肝胰脏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不大,在20~80μg/L浓度组,24 h和48 h的GSH含量有所下降,96 h的GSH含量则维持在较高水平,GSH含量变化在时间上出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01)。本研究表明,肝胰脏SOD和CAT活性及GSH含量变化可以反映克氏原螯虾受损伤的程度,并可用作克氏原螯虾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夏季生产,提升其经济效益,设计单层透明薄膜遮盖、遮阳网遮盖及无遮盖3种不同遮盖处理,分别模拟盛夏高温、阴天及无处理的对照条件,研究3种不同气象条件对克氏原螯虾投苗存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对养殖池溶解氧、水温等环境要素、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生长量进行监测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影响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关键主要因子是溶氧量,溶氧含量高,存活率高,溶氧含量低,则存活率低;水温对投苗存活率的影响不大。投苗后遇连阴雨天气对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十分不利,夏季克氏原螯虾投苗要避开连阴雨天气,尽量选择一段晴好天气,尤其是投苗后有连续晴好天气对提高虾苗的存活率有很大帮助。适应期过后,相较溶氧量,水温对虾苗生长快慢的影响更大,此时溶氧量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影响相对较小。相较30℃以上的水温,27~28℃的水温环境更适宜克氏原螯虾生长发育,当水温超过30℃时,克氏原螯虾生长速度明显降低。适应期过后采取适当措施(如种植水草、遮阴、虾塘适量增加地下水等)降低水温,可提高克氏原螯虾生长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环境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适宜的养殖密度,在伊乐藻覆盖率约为60%的环境中,采用不同养殖密度(10、15、20、25、30尾/m2)养殖初始体质量为(4.35±0.95)g的克氏原螯虾45 d,比较了各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食源贡献度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及增重率最高,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养殖密度高于15尾/m2时小规格虾(10~15 g)的占比明显增多;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平均食源贡献度范围为12.8%~26.9%,且对大规格虾(20~25 g)的食源贡献度高于小规格虾;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仅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说明保障一定的伊乐藻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密度带来的胁迫,并且摄食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具有积极作用。综上表明,伊乐藻(约60%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3.
程东海  颉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11-11313
[目的]为克氏原螯虾专用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探讨了克氏原螯虾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并分析以昆虫粉作为唯一饲料动物蛋白源对克氏原螯虾存活、生长及蜕壳等的可能影响。[结果]鱼粉蛋白水平为25%时克氏原螯虾存活率最高,蛋白水平为28%时最低。昆虫粉组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低于各鱼粉组。鱼粉组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的末重具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效率(PER)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饲料系数(FCR)则相反。各组克氏原螯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蜕壳率(ER)均随饲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T20组SGR显著低于F28(P<0.05)。[结论]克氏原螯虾的饲料蛋白需求量约为25%。昆虫粉可以部分替代鱼粉,但以昆虫粉作为该虾饲料唯一的动物蛋白源可能会影响其存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海带粉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肝胰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为(7.25±0.24)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0只虾.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另外4组为试验组,投喂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1.0%、2.0%、4.0%海带粉的饲料.饲养8周后,测定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及血液和肝胰脏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海带粉对克氏原螯虾死亡率和增重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当添加量为2.0%时增重率最高,成活率则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着饲料中海带粉添加量的增加,试验组虾血清中的溶菌酶活性、总蛋白浓度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当添加量为2.0%时均达到最大值,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海带粉添加量为1.0%时达到最大值;随着海带粉添加量的增加,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在添加量为2.0%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活性在添加量为1.0%时均达到最大值,丙二醛含量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1.0%~2.0%的海带粉可以显著提高虾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肝胰脏抗氧化能力,建议克氏原螯虾饲料中添加1.0% ~2.0%的海带粉.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密度(12、20、32、40、52和60尾·m~(-2))饲养克氏原螯虾体重(2.4±0.2)g 2个月,分别求得其相对生长率、成活率和残肢率,测定其血细胞吞噬活性和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旨在探讨饲养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成活和抗病力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相对生长率、成活率、血细胞吞噬活性及血清中ACP、LZM活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残肢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血清中SOD、CAT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本研究认为,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克氏原螯虾个体用于应对环境胁迫的能量消耗增多,对空间资源的竞争加剧,为了争夺自己的领地空间和生存资源不惜自相残杀;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下降,使"自由基稳衡性动态"被打破,导致抗氧化系统紊乱,机体受到氧化损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均显著下降,可能是克氏原螯虾生长速度减缓、成活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考虑到既要能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要获得最大的生长率和成活率,20尾·m~(-2)的饲养密度为此规格克氏原螯虾适宜的饲养密度。  相似文献   

16.
用4种等能不同质量分数的蛋白质饲料(30%、35%、40%和45%)饲喂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幼虾(5.46 g±0.51 g )28 d后,分析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对克氏原螯虾幼虾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蛋白质浓度对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两酶活性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肠道蛋白酶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分别在饲料蛋白质浓度为40%和35%时最高;肠道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均在饲料蛋白质浓度为40%时最高,且各饲料组肝胰脏脂肪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35%组和40%组之间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克氏原螯虾幼体的肠道和肝胰脏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均呈波浪式变化;35%组与45%组之间的肠道淀粉酶活性和30%与45%组之间的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克氏原螯虾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只有45%组显著升高(P<0.05),其他饲料组肌肉蛋白含量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蛋白浓度的增加,肌肉中脂肪含量反而下降,除30%组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克氏原螯虾肌肉灰分的测定表明,饲料蛋白浓度对肌肉中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相同的生长环境条件下,用3种不同的饲料喂养克氏原螯虾两个月后虾体内免疫指标、消化酶、氨基酸和虾体生长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血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而酸性磷酸酶、溶菌酶差异不显著(P>0.05)。3种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肌肉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影响不大,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含量及与总氨基酸的比值也不因投喂了不同的饲料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投喂生物饲料后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效果与品牌饲料无明显差异,同时其体内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投喂普通饲料,且胰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因此投喂生物饲料有增强克氏原螯虾的免疫力、提高其存活力和加快其生长速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添加浓度的黄芪多糖(0%、0.2%、0.4%、0.8%)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 d、2 d、4 d、6 d、8 d、12 d、16 d、20 d,不同浓度组的克氏原螯虾增重率(RWG)及特定生长率(RSG)的变化规律符合修正的高斯模型(R2=0.999 9);当黄芪多糖的添加浓度为0.40%~0.75%时,实验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7.13%±7.75%和1.57%±0.28%;不同添加浓度的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蜕壳数NM的影响符合对数模型(R2=0.9976),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蜕壳数有显著差异(P<0.05),体重增长有极显著差异(P<0.01)。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检测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随黄芪多糖浓度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黄芪多糖浓度对溶菌酶(LSZ)的影响极显著(P<0.01)。本实验表明,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建议黄芪多糖在饲料中的最适添加浓度为0.40%~0.80%。  相似文献   

19.
水是池塘养虾的首要条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虾的生长发育,水质必须从物理、生物、化学三个方面来考虑,看看是否适合虾的栖息生长。一、水温克氏原螯虾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2℃,在秋季和春季水温为20℃左右时,淡水小龙虾的性腺发育成熟,开始繁殖。在我国长江流域克氏原螯虾群体的主要交配产卵期在9~10月,交配或产卵后的亲虾产卵与孵化的时间较长,可以延续到翌年的5月。二、溶氧量淡水小龙虾对养殖水体溶解氧要求较高。在水温(20.0±0.5)℃恒温状态下,大规格实验虾的耗氧率仅为小规格个体的34.53%,差异极显著:同时,克氏原螫虾耗氧率昼夜变化规律明显,成虾夜间12小时的耗氧率平均为(0.156±0.008)毫克/(克·小时),白天12小时的耗氧率平均为(0.134±0.009)  相似文献   

20.
以体重0.672~4.827g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3.678~43.163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试验对象,研究这两种虾的胃容量及其与体长、体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沼虾和克氏原螯虾胃容量随着体重和体长的增加而增加;将日本沼虾、雄性克氏原螯虾和雌性克氏原螯虾的胃容量(y)和体重(x)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方程式:y=0.021 5x+0.006 5(r2=0.948 5),y=0.044 7x-0.008 5(r2=0.964 8),y=0.043 6x+0.0519(r2=0.978 7);3.009~4.827 g的日本沼虾比胃容量显著小于0.672~2.811g的个体,12.967~42.071g的雄性克氏原螯虾比胃容量显著小于3.678~9.754 g的个体,不同规格的雌性克氏原螯虾比胃容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