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次鲁西北强降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强降雪天气的成因,以期为此类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指示,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5 年11 月23—24 日一次强降雪天气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高压是此次强降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降雪符合回流降雪特征;水汽条件上边界层以上的暖湿空气沿着冷空气层爬升产生降雪,为此次过程的主要特点,边界层比湿南大北小是此次降雪量级聊城北部中雪南部大雪的主要原因;降雪时925 hPa 以上强上升气流、暖平流,近地面边界层内弱下沉气流、冷平流。  相似文献   

2.
2014年春季内蒙古2次大风降雪寒潮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于环流特征相似的寒潮过程,其爆发的方式、产生的天气和影响的区域基本相似,但个别寒潮过程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预报上的误判。针对此类特例,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14年4月24日(过程1)和5月1日(过程2)2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系统和爆发的动力、热力学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北半球中高纬500 hPa环流形势均具有两脊一槽的环流特征。寒潮区域升温明显,前期平均温度分别比历史同期偏高1.0~7.3℃和0.1~10.7℃,500 hPa冷槽和强锋区均在新疆北部堆积、爆发南侵;2次过程在爆发方式和成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过程1中促使寒潮爆发流场为横槽转竖,槽前疏散结构和正涡度平流使低槽切断出低涡并东南移,冷平流中心移至槽前,横槽转竖寒潮爆发。过程2为低槽东移,冷槽移过阿尔泰山和蒙古高原加深东移,冷空气入侵内蒙古,寒潮爆发。虽然2次过程均造成了全区范围的强降温,但由于上述影响方式和成因的不同,使得大风、沙尘暴和降水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点。寒潮过程中大风和沙尘暴的分布除与冷平流有关外,还与高空动量下传的地点和时间密切相关,对于寒潮过程中的降水而言,低层的温度层结及其水汽输送特点,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相态变化和降水的量级。通过关注环流相似寒潮过程中的爆发方式和动力过程,对于正确预报寒潮天气造成的不同地区的降温、大风、沙尘和降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西中南部一次暴雪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分析山西中南部暴雪过程的形成原因,笔者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与监测资料,针对2014年2月4—6日山西中南部暴雪天气过程,从高空、地面天气形势、中低层流型配置、雷达回波及物理量场的空间垂直剖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次暴雪过程以500hPa西风槽、南支槽相继影响、地面倒槽前部东南气流的控制为背景。500hPa西风槽,700hPa西南急流与横切,850hPa东南急流为该次暴雪的中尺度有利配置。回波强度在15~30dBz,属连续均匀的稳定性降雪回波。物理量场的相对湿度在200hPa以下为大于80%的湿空气柱、对流层为一致的上升运动、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构成了有利于强降雪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4.
相似环流背景下2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抚顺地区暴雨短期预报能力,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9日和2013年8月16日抚顺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均发生在偏西气流的纬向环流形势下,500 hPa贝加尔湖冷空气东南移是造成抚顺地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但不同点在于冷空气的输送形式,“07.9”暴雨过程是由贝加尔湖脊向东南方向移动导致,“8.16”暴雨过程主要是贝加尔湖脊前横槽南下所致。2次过程200 hPa均存在强盛的高空急流,但分流区的位置不同,“8.16”暴雨过程高空急流分流从辽宁西边界开始,从而有利于强暴雨的发生。低空急流、高空急流分流区的位置以及地面系统不同是导致2次暴雨强度差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了解强冷空气影响下海南岛的天气变化特征,进一步提高对强冷空气影响过程预报准确率,利用海南省区域自动站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 2.5°×2.5°一日四次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22—26日影响海南岛一次强冷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冷天气过程是由于极地涡旋分裂南下,同时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使冷空气在横槽聚集,横槽前部等高线阶梯形势明显,并伴有明显负变高和冷平流,从而有利横槽转竖南压引导强冷空气向南爆发。强冷平流是造成海南岛出现强烈降温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低纬地区短波槽活跃,短波槽前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降水。  相似文献   

6.
针对2014年夏末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阴雨寡照天气的成因,利用全国站点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得出:主要由于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季风等大尺度环流异常所致。200 hPa南亚高压中心与常年相比位置偏东南,形成有利于该区域降水的动力条件。500 hPa北半球极涡强度偏强,导致影响中国的冷空气势力也明显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强、偏南、偏西,850 hPa副高环流明显偏强。8月下半月欧亚中纬度环流形势可分为2个时段:时段1(16—20日)500 hPa呈现两脊两槽分布,环流经向度明显强于常年,东端的低槽给中国中东部地区带来较强的冷空气。850 hPa华南的偏西气流偏强,与副高气流共同增强了东海的西南风低空急流。时段2(21—31日)500 hPa环流变成一脊一槽型,经向度减弱,造成小股冷空气不断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时段中纬度地区均存在θse锋区、锋生、锋前的垂直上升运动、中低层水汽辐合和由地面往上的湿舌。时段1各物理量表现更清楚,与天气表现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内蒙古暴风雪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2.5×2.5的6h再分析资料,应用Grads绘图软件以及Micaps3.2系统,对2013年出现在内蒙古中东部的一次吹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东南下为本过程提供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蒙古气旋和蒙古冷高压为主要影响系统。高空急流在本次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出口区左前方的辐散抽吸作用,加强了地面蒙古气旋,有利于降雪发生。其入口区左侧的辐合区,形成下沉运动,动量下传以后为地面大风的形成提供条件。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均形成次级环流,其辐合上升支为降雪提供动力抬升条件,而它的下沉支将高空动量下传到地面。西南低空急流的存在,将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内蒙古中东部,对降雪天气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2011年11月28-29日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研究山西产生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在强降雪期间物理量场空间结构的有利配置,针对2011年11月28-29日山西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从500 hPa环流背景、中低层影响系统的相互配置、fy-2c红外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物理量场(垂直速度、散度、相对湿度)的空间垂直剖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雪天气过程是在500 hPa西风槽、700 hPa切变与850 hPa持续偏东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700 hPa切变与fy-2c云图上云团的演变过程息息相关,尤其位相变化一致,构成了暴雪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强烈的上升运动,深厚湿层、上散下合流畅配置构成了强降雪产生的有利条件。该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研究,给出了今后暴雪预报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
摘 要:为揭示寒潮天气的变化及其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应用1964—2017年寒潮、气温、降水、大风、扬沙、地温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数理统计、天气气候分析等方法对廊坊市寒潮天气的变化与极端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廊坊市寒潮天气主要出现在10—12月及1—4月,10月最多。随年代变化,寒潮日数总体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但3、10月寒潮日数没有明显减少;寒潮初终日期有提前现象,最晚结束日期提前相对明显;(2)寒潮以48 h最低气温标准下为最多、24 h平均气温标准为最少;强寒潮、特强寒潮总数随年代变化有明显减少趋势,但48 h平均气温及最低气温统计标准的强寒潮次数没有减少,降温强度没有减弱;(3)80%以上的寒潮过程伴高影响天气,寒潮天气有5种类型:干型(大风降温)、湿型(雨雪降温)、先湿后干(先雨雪后大风降温)、混合型(大风伴雨雪降温)及先干后湿型(先大风后雨雪降温),前两种占比69.1%。大风出现在寒潮日当天及前一天概率较高,平均比例达63%;降水出现在寒潮前两天及前一天概率较高,平均比例为45%;(4)90%的寒潮天气过程有地面霜冻。随年代变化,3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寒潮日数呈弱增加趋势,由于年代分布不均,寒潮频发年代霜冻概率增加。[结论]上述寒潮的变化与极端分布,将可能对小麦返青以及生长初期和成熟收获期的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寒潮;变化;极端分布特征;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受北方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从2015年12月10日白天至11日夜间,石河子垦区普遍出现小到中量的雨夹雪转雪,安集海片区大量,乌兰乌苏和石河子市达暴量(过程降水量乌兰乌苏17.0 mm,石河子市17.2 mm),13日最低气温较11日下降12.6~14.8℃,日平均气温下降11.8~13.1℃。本文从影响系统、水气、动力条件等分析了此次寒潮暴雪天气的主要成因为:500hPa形势南北2个低涡东移过程中打通使锋区加强;地面冷高虽是西路路径,东移过程中不断加强,和蒙古高压汇合后增强;700hPa 90%~100%高湿区长时间维持;较长时间的整层上升运动为暴雪提供强动力;200hPa高空急流长时间存在维持中低空的持续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东南部气候变暖与某些灾害天气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深入研究山西东南部地区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灾害天气的变化规律,笔者应用1971-2010年山西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年平均温度资料,对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得出气候变暖的存在事实,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利用年、季及年代平均气温与干旱事件、寒潮、高温日数的趋势演变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变暖是灾害天气发生异变的主要原因。随着年代平均气温的升高,干旱事件次数增加;随年际温度趋势的上升,寒潮次数减少,其减少速率为4.8次/10年;秋季气温的升高使得寒潮开始期推后,秋季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23℃/10年,寒潮的推迟速率为15天/10年;春季气温的升高使得寒潮结束期提前,春季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寒潮的提前速率为10天/10年;高温日数与夏季年代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从80年代起,随着年代气温的升高,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2.
橡胶树品系在广东抗寒前哨点寒害调研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合中国北缘栽培的优良橡胶树主栽品种及橡胶树抗寒种质资源,以部分优良品种、试割高产无性系及引进的国外良种为参试材料,以抗寒前哨点大田鉴定的方式,于2010—2011冬春季对位于广东化州新华农场定植无性系寒害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传统抗寒品种93-114等品种表现较好,寒害级别在2级以下,海南主栽品种‘热研7-33-97’等品种有一定抗寒能力(3.46级);国内自主选育的品种总体较国外引种品种抗寒能力更强,同时参试品种在寒害期间所处的物候对其抗寒能力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物候状态会明显加重寒害危害。  相似文献   

13.
菲油果自然越冬条件下的生理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菲油果的抗寒特性,以引种的Coolidge和Mammoth 2个菲油果新品种成熟叶为试验材料,在自然越冬低温环境条件下,对不同低温条件下叶片电导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等几个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不同品种的菲油果叶片的电导率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自然越冬过程中不同品种的菲油果的游离脯氨酸(Pro)呈有规律的变化;细胞内的保护酶(SOD、POD)都表现为随着温度的降低,其活性增强。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菲油果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过氧化物酶(POD)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温度间电导率、可溶性糖、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小麦春化脱春化、抗寒处理后POD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个不同的小麦品种分别进行春化、脱春化和低温处理后,通过测定其体内氧化物酶(POD)的变化,研究分析不同品种小麦抗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其POD活性都是先升高,达到峰值后又开始下降;而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上升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不同小麦品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春化处理‘矮抗58’、‘百麦196’以及‘周麦22’均在春化处理第10天时POD出现了活性最强;而‘周麦18’、‘百农207’以及‘百农69’均在处理20天时POD出现活性最强;脱春化处理POD活性峰值均出现在20天。但是其活性提高程度比春化处理更为明显;而‘百麦196’与‘周麦18’都在处理10天时出现峰值,‘百农207’与‘矮抗58’在处理20天时出现峰值,而‘周麦22’呈下降趋势,‘百农69’在处理30天时出现峰值,效果不明显。说明POD保护酶与抗寒性关系密切,且多数品种经一定时间的春化其抗寒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测定在不同冷冻温度不同储藏时间下核桃‘温185’、核桃‘新2’枝条的抗寒性。采用室温(CK)、人工模拟低温等不同温度分别储藏5、12、24 h的核桃枝条,并测定比较了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储藏时间不同冷冻温度下不同品种核桃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10℃低温处理5 h,‘温185’和‘新2’的可溶性糖含量较其他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分别比室温增高2.54%、0.56%。‘温185’在受到低温胁迫后MDA含量逐渐降低,而‘新2’枝条MDA含量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低温对核桃枝条有一定的伤害,但由于整个过程中脯氨酸变化幅度不大,枝条内脯氨酸积累量的高低与冻害程度相关性不明显。在低温条件下各个品种的SOD酶活性呈降低的变化趋势,‘温185’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总的变化趋势是降低。‘新2’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对核桃枝条抗寒性有较大影响。综合分析各品种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可初步推测‘温185’抗寒性比‘新2’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储能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进展,探讨仍需解决的问题。对比分析了有机、无机和复合相变材料的优缺点,介绍了相变材料在流化冰预冷技术和温度调节包装中的应用,综述了蓄冷板与传统运输模式结合的蓄冷式冷藏装备的应用进展。相变储能技术的节能减排特性使得其在冷链物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变材料性能的提升、蓄冷包装结构的完善、蓄冷式冷藏车温度场的精确模拟等是今后蓄冷技术在冷链物流中应用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冷链物流是保证肉类食品质量安全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结合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在冷链物流体系中应承担的责任和起到的作用,提出我国在完善冷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同时,肉类加工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促进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耐延迟型冷害能力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的方法,对黑龙江省30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了萌发期和分蘖期耐冷性鉴定,以期筛选出耐延迟型冷害强的品种。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在萌发期耐冷性上差异较大,筛选出耐延迟型冷害较强的品种为龙粳16号、龙粳18号、龙粳22号和松粳12号,这些品种在10℃下低温发芽率高且分蘖期低温处理后延迟生育日数少,是可以作为直播栽培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