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流动沙丘—丘间低地过渡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生态组群植物侵入迎风坡过渡带的时间顺序,分析了过渡带变化对流动沙丘—丘间低地单元植被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区的沙埋导致背风坡过渡带部分沼泽—草甸植物退出丘间低地,风蚀导致典型沙生植物侵入迎风坡过渡带,从而在丘间低地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植被空间动态变化过程;(2)芦苇和黄柳对于迎风坡过渡带植被恢复的作用大于沙蓬和乌丹蒿;(3)流动沙丘迎风坡—丘间低地过渡带植物种类比流动沙丘的多、但远比丘间低地少,具有流动沙丘区特有的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2.
闫守刚 《吉林农业》2011,(10):45-46
以科尔沁沙地为对象,选取不同面积和植被类型的丘间低地,研究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土壤水分和土壤种子库与生长季幼苗出土、定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出土幼苗与O-5cm深度土壤种子库和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O.05);(2)5月份出土幼苗与生长季末建植植被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半干旱沙区自然条件下,5月份表层0—5cm深度土壤水分和土壤种子库对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和植物定居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斌    鲁延芳    占玉芳    甄伟玲    滕玉风    李鸿儒    张纯曦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2):25-32
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空间特征,有利于提高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率和植被恢复。连续对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6个典型群落类型样地的地表0~120 cm深度剖面的土壤水分分布进行调查,采用烘干法分析并结合18个调查样方进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揭示荒漠植被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变异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土层含水量空间变异性表现为强变异,说明土壤水分不稳定,深层土壤空间变异性变现为弱变异性,说明土壤水分较稳定。2)垂直分布上,每个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上升—降低—上升的总体趋势,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均是表层低,深层高。3)水平空间上,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在0.09%~22.34%,土壤含水量的均值依次为深层(60~120 cm)>上层(0~40 cm)>中层(40~60 cm),总体来看,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各层土壤含水量均处于较低水平。4)干沙层土壤含水量最低,上覆沙土土壤含水量很少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下浮沙土受地下水毛管作用和蒸腾作用影响水分含量较高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的天然分布提...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土壤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的变化以及这些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盐化丘间低地和缓坡丘陵梁地4种不同生境0~5 cm和5~20 cm土层各种酶的活性,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总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不同生境各种土壤酶活性总体变化趋势为缓坡丘陵梁地>盐化丘间低地>固定半固定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结论]土壤生物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5.
选择山西省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关帝山次生林下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表层土壤水分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当达到一定深度(>20cm)时,土壤含水量不仅不减少,反而出现增长的趋势。从变异函数看: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大,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增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定系数增大但分数维减小,土壤含水量的随机性分布减小,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总空间异质性的比重降低。从空间格局看:a(0~10cm)层土壤含水量主要呈块状分布,且形状较为复杂,b(10~20cm)和c(20~30cm)层呈带状分布,且形状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6.
以滨海盐碱地33年生刺槐纯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层土壤水盐年份变化,分析年际降水与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同期含盐量低,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雨季表层土壤同期含水量高,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随蒸发量的增大,表层土壤含水量逐渐低于深层土;年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6%;土壤含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含盐量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层之间含水量与含盐量呈负相关;不同土层之间含水量相关性显著,在3月份0~20 cm表层土与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34 1<0.05);不同土层之间含盐量相关性显著,差异不显著(P=0.125 2>0.05)。  相似文献   

7.
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民勤西沙窝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立地条件下沙蒿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立地类型土壤含水率最大值均为20~40 cm土层,0~6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及总含水率变化趋势均为丘间低地>平缓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5种立地类型中沙蒿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与水分变化特征均一致;各立地类型中叶片快速光响应曲线中有效量子产量、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随光强升高而减小,而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随光强升高而增加,中低光强时差异较小,随光强升高差异性逐渐增大,总体表现为丘间低地ETR最大,流动沙丘、平缓沙地及半固定沙丘次之,固定沙丘最小。由此说明,丘间低地上生长的沙蒿具有较强的抗光抑制能力,可产生较高的光化学效率,是最适宜于沙蒿生长的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8.
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多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的特征尺度是确定适宜采样尺度的重要参考依据。采用尺度方差分析方法,并辅以半方差函数,对北京市顺义区农田土壤中砷(As)含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多尺度分析,其中半方差函数分析了土壤As含量的空间等级结构,尺度方差则识别了土壤As含量空间变异的特征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中As含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存在空间多尺度结构。2. 4、9. 6 km左右为土壤As含量的特征尺度。在2. 4 km尺度上,土地利用、河流以及畜禽养殖对土壤As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影响较大;在9. 6 km尺度上,土壤As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受控于土壤质地等自然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毛东雷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52-255,259
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2010年8月底和11月初2个时间段从流沙前沿至绿洲空间不同部位的地表0~220、0~23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分析,并结合16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及过渡带地下水位2005—2009年分布变化情况和过渡带沿3个大气象站主风向方向的断面地形线的测量资料,得出初步结论。过渡带植被盖度和植被种类数量自沙漠前沿至绿洲在大范围内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局部较小范围内却随机分布。过渡带植被分布主要受地形和地下水位分布影响,一年生植被分布受地表土壤水分影响较大。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6个不同地点都是0~100 cm,含水率随深度增加大幅度下降,表明地表蒸发能力减弱,自100~160 cm含水率随深度缓慢下降,160~220cm随深度增加含水率缓慢上升保持稳定。0~40 cm范围过渡带上11月初土壤水取样点点1、3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余各点则随此范围深度逐渐升高,自40~80 cm深度从过渡带流沙前沿向绿洲方向随植被盖度增加和深度增加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技术的果化示范区土壤电导率空间自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指导典型岩溶区的农业生产,保障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用经典统计学与"3S"技术,将土壤电导率室内布点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研究果化示范区土壤电导率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结果表明,示范区土壤电导率的数值变异较大,属强度变异(CV30%)。各深度土壤电导率的Moran指数呈正向的空间关联,其关联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果化示范区内土壤电导率绝大多数属于"低—低"空间集聚类型,低值区分布较为集中,且多被附近的低值区包围。5和10 cm深度土壤电导率的空间自相关尺度均为2 200 m;20和30 cm深度土壤电导率的空间自相关尺度分别为1 400和1 000 m。  相似文献   

11.
不同设置年限沙障对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中段的七里明沙区周围设置7 a与2 a的死沙柳枝沙障沙丘为对象,未设沙障的流动沙丘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分析不同设置年限沙柳沙障对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类沙丘土壤含水量、容重在不同土层、不同高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随着设置沙障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2)不同沙丘碱解N含量,设置7 a沙柳沙障的沙丘含量明显>设置2 a沙柳沙障的沙丘与流动沙丘,且设置7 a沙柳沙障的沙丘不同部位均为0~5 cm土层含量为最高,与设置2 a的沙丘、流动沙丘差异明显;3类沙丘0~5 cm土层,各部位的速效K含量7 a的明显高于设置2 a的沙丘与流动沙丘,且设置7 a的沙丘各部位速效K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设置7 a的沙丘与设置2 a的沙丘的5~10 cm及10~15 cm土层速效K含量较接近。流动沙丘的有效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增加趋势,3类沙丘整体比较,随着设置沙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有效P含量呈降低趋势。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层间无明显变化规律,总体而言不同沙丘的有机质含量为设置7 a的>流动沙丘>设置2 a的。3)在设置2 a沙柳沙障后土壤化学性质才有所改善,随着设置沙障年限增加,改变表层土壤碱解N、速效K含量及空间分布,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3类沙丘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33对相关关系中,有9对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设置沙障后土壤各理化性质指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各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12.
青海贵南高海拔沙地沙棘种群根系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土钻取样法研究了生长于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上的中国沙棘种群根系生物量。结果表明,在干旱季节,各土层的根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为流动沙地大于固定沙地;在湿润季节,根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减少幅度为固定沙地大于流动沙地。表土层(0~15 cm)中沙棘主根分布量在流动沙地显著高于固定沙地。在不同类型沙地上,沙棘细根分布比例的差异表现为:在干旱季节,土层深度为0~45 cm处,固定沙地(86.7%)显著高于流动沙地(62.4%),而在土层深度大于45 cm处,流动沙地(37.6%)显著高于固定沙地(13.3%);在湿润季节,表土层(0~15 cm)中细根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干旱季节,土层深度大于15 cm的细根分布比例较少,流动沙地仅为13.3%,固定沙地为37.5%。  相似文献   

13.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西部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风沙地貌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极细沙为主,其次为粉沙和细沙,属于风力有效搬运的粒径范围。随着植被总盖度从30%→15%~20%→10%→5%降低,0~10 cm土层平均粒径从74.41→77.28→86.29→92.71 μm变化,并伴随着黏粒消失和粗沙出现。相同植被条件下,以灌丛下土壤平均粒径最小、沙堆边缘和风影区次之、丘间地最大,分选性则以丘间地最好而灌丛下最差。过渡带植被可截获相当部分远程输送的悬移质,使表土物质组成细化;灌丛沙堆明显的细粒富集效应及丘间地土粒相对粗化与风力分选和沙物质原地再分配密切相关;随着植被总盖度降低到5%以下,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普遍发生风蚀,表土粒度组成粗化,“资源岛”效应消失。至少要维持大于10%的植被覆盖是过渡带灌丛沙堆科学保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以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的樟子松、油松、赤松等3种主要固沙林为研究对象,连续4a实测了0~300 cm土层在主要生长季的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固沙林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异质性明显,30 cm以上表层土壤含水率均比较高,深层土壤含水率均明显降低;赤松林地50~200 cm土层、油松林地150~300 cm土层、樟子松林地30~1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在生长季下降明显,而无木本植被的沙丘(对照)在0~3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固定程度沙地油蒿比叶面积和叶N 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生长在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固定、半固定和流动)上的油蒿比叶面积和叶N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不同固定程度沙地的土壤水分、养分和机械组成。结果表明:随着沙地固定程度的增加,油蒿叶N含量显著增加,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油蒿比叶面积无显著差异,两者均显著低于流动沙地;随着沙地固定程度的增加,土壤水分状况逐渐恶化,土壤有机质和总N含量呈现递增的趋势,土壤中粉粒含量逐渐递增而细沙粒和粗沙粒含量减少遥随沙地固定程度的增加,油蒿叶N含量增加,可以使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生长的油蒿获得与土壤水分丰富区植株相当的水分利用效率,即生长在同一地区的油蒿因环境异质性存在明显的策略位移现象。  相似文献   

16.
采煤塌陷对风沙土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摸清塌陷区土壤水分状况是采煤塌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前提。根据相似可比原则,应用空间对比法研究毛乌素沙地东南缘补连塔矿区0~100cm层土壤含水量对采煤塌陷的响应,探索半干旱风沙区采煤塌陷地土壤水分退化的空间变化,为困难立地土地复垦提供理论指导。试验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增大了沙丘水分损失量,塌陷程度与土壤含水量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P〈0.05)。与对照区相比,塌陷区含水量在时间和空间变化上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时间角度来看,不论降雨季节还是干旱季节,塌陷区含水量均低于对照区,与对照区相比,2005年和2004年塌陷区土壤含水量分别降低了16.55%和14.73%:从空间位置来讲,对照区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塌陷区相应深度:对照区不同坡位含水量均高于2个塌陷区相应位置(除了2004年塌陷区坡顶外)。  相似文献   

17.
榆树疏林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是适应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沙地植被类型.采用Ripley的K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封育状态下的榆树幼苗空间分布及更新格局.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下榆树幼苗密度分别为88株/hm2和77株/hm2,丘间低地更适合幼苗的生长.固定沙丘和丘间低地榆树幼苗均呈聚集分布,但丘间低地的幼苗聚集强度更高.固定沙丘上榆树幼苗与成熟树种群在小尺度上呈负关联,而丘间低地幼苗与成熟树种群呈现较显著的正关联,但二者在大尺度上均无关联性.研究对揭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幼苗分布、更新空间格局及其恢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程度及分布规律,为该区域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总场六分场数字农业示范田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壤墒情监测系统、GIS与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棉田土壤含水量与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并存储在服务器里面,分析石河子总场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变化规律、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点及变异规律。【结果】(1)根据监测数据分析,随着灌水量增加和棉花生育期推进,上层0~30 cm比下层40~6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明显。0~20 cm土层土壤补偿水比较充分,各个监测点土壤含水量基本维持在比较适宜的范围内。土壤各层温度受大气温度影响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随着土层深度的逐渐加深滞后时间相对延长;受棉株逐渐长高变大以后遮阴等造成的影响,7月以后各土层温度逐渐持平,波动不大。(2)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现出中等程度变异;(3)土壤速效钾的块金值在25%~75%(块金值为0.497)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外,土壤全氮、速效磷指标的块金系数小于25%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论】应用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指导棉田灌溉,较往年没有任何减产减质的情况下,棉花灌溉在全生育期内比以往灌溉次数下降了1~3次,节约水资源约20%左右。研究区域内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异呈现中等程度变异特征,全氮、速效磷表现为极强空间自相关性,速效钾表现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盐荒地、沙丘和海子对耕地排盐的作用和机理,于2013-2016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张连生研究区展开试验,利用土壤水分、盐分以及地下水盐分、埋深变化的观测数据,经SWAP模型率定和验证,对试验区水盐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SWAP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试验区各地土壤水盐的垂直动态变化规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土壤水分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03 cm3·cm-3,土壤盐分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12 g·kg-1,且二者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16%。地下水动态分析表明试验区地下水走向基本为从西北流向东南。研究表明,耕地含水量受灌水影响较大,水分逐渐向深层渗漏并侧向补给盐荒地和沙丘。沙丘表层含水量低,而深层水分可侧向补给耕地、盐荒地。耕地盐分在灌溉期向盐荒地和沙丘运移,最终汇集到海子,盐荒地在作物的生育期积累盐分,而盐分在秋浇期流失。耕地和盐荒地的地下水在灌溉期侧向补给沙丘和海子,非灌溉期由沙丘的地下水侧向补给耕地、盐荒地及海子。  相似文献   

20.
两种植被覆盖度下土壤水分和盐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裸地和植被覆盖地土壤剖面平均水盐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聚类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以奇台绿洲-荒漠交错带典型盐渍化地为研究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裸地和植被地土壤水盐都服从正态分布,土壤盐分均属中等变异性,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裸地土壤含水量属弱变异性,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植被地属中等(偏弱)变异性,具有较强空间自相关性.裸地的相关距离仅是植被覆盖地的1/10左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两者土壤盐分活跃程度变化依次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较稳定层.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与盐分的关系则不一致,裸地是以受随机性因素影响较大的表层最为活跃,其与盐分的相关性也较差;而植被地是以中下层(60~80 cm)最为活跃,其与盐分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结论]由于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如植被、微地形等)的影响,两种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异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也反映出植被对土壤水盐分布及影响水盐分布的随机性因素均具有显著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