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探讨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结构,确定群落的成员型,基于26个群落样地调查数据,对辽东山区古石河上发育的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以及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暗针叶林乔木层树种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古石河森林群落中记录到维管束植物60科107属143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2属15种,种子植物50科95属128种,种子植物中含有10个植物种及以上的科仅有蔷薇科Ros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和百合科Liliaceae。森林群落乔、灌、草层的维管束植物分别为32,45和83种,层外植物为4种。②综合乔木层树种的主要特征,落叶阔叶林内紫椴Tilia amurensis的重要值为26.31%,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色木槭Acer mono,紫花槭Acer pseudo-sieboldianum,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的重要值分别为15.71%,11.27%,9.37%,9.08%和8.65%,其余树种的重要值为0.11%~2.94%;针阔混交林内紫椴和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的重要值分别为19.71%和14.87%,其余树种的重要值处于0.28%~7.25%;暗针叶林内臭冷杉的重要值为56.18%,其余树种的重要值处于0.17%~8.91%。古石河森林群落中世界广布种和北温带植物种较多,乔、灌、草各层中单种属的科较多;3种林型的建群种或共建种都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高光谱具有波段窄、波段多的特点,能够提供比多光谱遥感更精细的地物光谱信息,为识别光谱性质相似的森林树种提供了有效途径。对南疆盆地4种主栽果树树种(苹果、香梨、核桃、红枣)的冠层光谱数据进行测量,用BP神经网络对原始光谱数据及其经一阶微分、对数一阶微分、归一化一阶微分变换后的光谱数据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对数一阶微分和归一化一阶微分变换后树种识别精度分别为94%和88%以上;红边区的光谱波段包含了大量树种识别的信息;采用BP神经网络能够对南疆盆地主栽果树进行基于冠层光谱的分类,而且分类精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胡显伟  汪彪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807-1813
【目的】基于3期2015年获取的资源一号04星(CBERS-04)多光谱遥感数据,探讨CBERS-04多光谱数据在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潜力。【方法】结合光谱和物候信息,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对海南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基于单景的最大似然法可获得相对理想的分类精度,总体分类精度为85.8%~88.8%,卡帕系数为0.80~0.84;同时使用3期影像作为输入,运用最大似然法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其分类精度均有明显提升,总体分类精度达91.61%~92.61%,卡帕系数为0.88~0.89,其中最大似然法略优于决策树分类算法。【结论】联合多期CBERS-04多光谱数据能够准确提取热带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疆南疆林果业的飞速发展,对于果树树种的分类与提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试验选取了新疆南疆盆地主栽的5种果树作为试验对象,利用光谱仪测定不同树种的叶片高光谱反射率数据,旨在找到一种快捷、精确、大范围、适时、动态的果树监测与分类方法,以期为星载高光谱遥感水平上的树种智能识别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在对不同树种叶片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步长间隔的平滑滤值处理及5种数据变换方式,开展了5种果树树种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在步长间隔为5 nm的平滑处理下,经过一阶微分变换的树种识别精度最高,达99.3%。此方法为新疆南疆主栽果树树种的遥感识别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结合多尺度纹理特征的高光谱影像面向对象树种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机载高光谱影像的分类研究中,利用不同尺度纹理特征与面向对象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在树种分类的研究中应用较少,并且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单一树种识别而不考虑多种树种,因此对于复杂林分中的树种识别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探究不同尺度纹理特征结合面向对象的分类技术在树种精细分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机载高光谱数据进行面向对象的树种精细分类。根据研究区内地表类型情况,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区分非林地、其他林地与有林地,对有林地进行树种的精细分类。从机载高光谱图像中提取特征变量,包括独立主成分分析ICA变换光谱特征以及空间纹理特征,分析各树种的光谱反射率及所适合的纹理尺度,依据不同尺度纹理特征进行分层分类,比较不同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的树种分类结果。结果结合单一尺度纹理特征的分类结果总体精度为87.11%,Kappa系数为0.846;结合不同尺度纹理特征的分类总体精度为89.13%,Kappa系数为0.87,相比于仅利用光谱特征的分类精度分别提升了4.03%和6.05%。说明在面向对象的分类中,纹理特征的加入对于提升树种分类的精度具有显著效果。结合不同尺度纹理特征的树种分类精度要高于单一尺度纹理特征的分类精度,尤其在其他阔叶树种和马尾松树种的分类中,制图精度较单一纹理尺度分别提高了5.48%和6.12%。结论利用不同尺度的纹理特征分类比单一尺度纹理特征分类更具优势,提高了纹理特征在树种分类中的贡献率;综合利用机载高光谱影像的光谱特征和不同尺度纹理特征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使得树种识别更为精细和准确。该方法对于复杂林分树种的分类是有效的,能够满足机载高光谱影像树种精细识别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应用计盒维数对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中主要乔木树种种群空间格局进行的研究表明,样地内乔木树种中裂叶榆种群的计盒维数最大,为1.888。在群落中占据最大的生态空间;簇毛槭、白牛槭、紫椴和五角槭的计盒维数都在1.8以上,与裂叶榆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其他树种依据计盒维数的大小在群落中占据相应的生态空间。所研究各树种拐点尺度从5~31 m不等,但均大于其平均冠幅,所有树种全部为聚集分布,拐点尺度代表了相应树种的聚块大小。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计盒维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木材近红外光谱树种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木材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木材树种的分类识别。以桉木、杨树、落叶松、马尾松、樟子松5个树种的296个样本的近红外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并以处理后的主成分数据作为分类模型的输入变量,分别建立了不同属的桉树和杨树以及同属的落叶松和樟子松的BP神经网络二分类模型;建立了桉木、杨树、落叶松、马尾松、樟子松5个树种的BP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对5树种分类模型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对于不同属木材,BP神经网络模型树种识别率可达100%,对于同属木材树种识别率也可达85%以上;对所建立的5树种识别模型,BP神经网络树种识别率有所下降,但正确识别率也均可达到75%以上,经过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对模型的优化,木材树种平均识别率可分别达到84%和87%以上,表明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可以有效提高木材树种识别率。  相似文献   

8.
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在吉林省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内,设置采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4.3%(弱度,LT)、29.4%(中度,MT)和50.4%(重度,HT)的4块样地,样地面积各1 hm2,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讨林分整体以及春榆、红松、色木槭、水曲柳和紫椴5个主要树种的林分空间结构在采伐3年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从采伐干扰对林分整体的影响来看,LT处理后林分的水平分布格局更合理,混交度较高,林分结构相比CK处理更稳定;采伐干扰对林分大小分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林木密集度随采伐强度增加逐渐降低,林内较稀疏的林木比例逐渐增加;从采伐干扰对主要树种的影响来看,不同树种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差异显著,采伐对5种树种的水平分布格局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确定采伐强度不具指导意义;从树种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混交度考虑,LT处理对春榆、水曲柳和紫椴更有利,MT处理对红松和色木槭更有利;除紫椴外其他树种的密集度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采伐干扰在短期内对林分整体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小,对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大,采伐强度在15%左右比较合理,也可以结合森林经营需求针对个别树种适当提高采伐强度,建议不超过20%。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光谱影像的树种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的超光谱成像仪(HSI)高光谱影像,对大兴安岭地区塔河林区进行树种分类。HSI数据经过去条带和大气校正预处理,获取准确的树种光谱信息,分别采用波谱角填图法和线性波谱分离法进行树种分类。结果表明:在树种识别中,基于线性波谱分离的方法较基于波谱角填图法要优越,线性波谱分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72.0%,Kappa系数为0.600;波谱角填图法的总体精度为62.5%,Kappa系数为0.459。  相似文献   

10.
基于递归纹理特征消除的WorldView-2树种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影像识别树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传统方法在高分辨率影像树种分类中存在着诸多不适宜问题。本文通过提取WorldView-2影像的纹理特征构造高维数据,利用递归特征消除降低数据维数,逐步解除最大似然分类的休斯现象,并将有代表性的纹理特征集合与光谱特征结合,对树种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在递归消除8个纹理特征后,最大似然的休斯现象达到了很好的规避;在结合光谱特征后,分类的总体精度达到了86.39%,Kappa系数达到了0.8410,比基于光谱特征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高12.32%和0.1436。研究表明,在高维数据中通过递归特征消除规避最大似然分类的休斯现象,充分结合影像纹理与光谱信息对树种分类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化植物的固碳释氧效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哈尔滨市常见的8种树种糖槭、榆树、白桦、山桃稠李、金银忍冬、连翘、紫丁香、榆叶梅为研究材料,利用LCA-4型红外气体分析系统进行一个生长季的观测;以观测数据为基础,对8种树种的固碳释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在整个生长季中,8个树种的固碳释氧量由高到低排列为榆树、糖槭、紫丁香、白桦、榆叶梅、连翘、金银忍冬、山桃稠李。同时对各树种整个生长季固碳释氧量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对树种的配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树种间抗逆性的差异,以华北五角枫、紫薇、青檀、榔榆、木槿1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对其抗旱性、抗涝性和抗盐性进行比较,并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抗逆性差异较大,供试材料抗性强弱依次为:紫薇>榔榆>木槿>华北五角枫>青檀。  相似文献   

13.
曹玲  王庆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114-2116,2118
[目的]研究镉污染对4种植物根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处理对白牛槭、刺玫果、金银忍冬和东北山梅花4树种根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一个生长季结束后收获苗木,测定各项指标。[结果]随着土壤中镉处理浓度的增大,4树种新根生物量、根系活力、SOD活性均逐渐降低,MDA含量逐渐上升,4树种的变化幅度不同。[结论]刺玫果和东北山梅花的抗镉污染能力优于白牛槭和金银忍冬。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的调查,分析了各树种重要值及种间联结性,确定了培育的目标林种.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的物种组成丰富,优势树种明显,白桦和蒙古栎在杨桦林中占有绝对优势;红松与白桦、蒙古栎、色木槭、山槐、山梨和紫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红松与暴马丁香、黄榆、假色槭、毛山楂、山杨和水曲柳表现为负联结关系;主要培育目标林种是紫椴和山槐,应适当间伐暴马丁香、假色槭.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市绿地树种规划与园林植物的应用中,存在着本地资源种类选择及应用研究欠缺问题.在分析哈尔滨市周边自然植被五常凤凰山13个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及植物种类构成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其种类在植物群落结构构成中先锋种、优势种及不同群落出现的频率,选择自然群落出现频率高、自然群落结构重要、观赏性优良的7种乔木和灌木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调查其在哈尔滨市区不同绿地类型与生境的生长状况、大树存在情况及不同历史阶段应用的生长状况,同时选择不同生境和不同规格的典型个体,通过测定不同绿地生境中叶片单位面积干物质重量及病虫害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从多视角评价7种树木在城市不同生境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蒙古栎、紫椴、水曲柳、白桦、色木槭、金银忍冬和鸡树条荚蒾7种树木在哈尔滨市区不同生境的绿地类型生长良好,适于应用.其中水曲柳、白桦、色木槭、金银忍冬及鸡树条荚蒾建议作为哈尔滨市骨干树种,蒙古栎与紫椴可用于各类型绿地,但须注意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合理的树种配置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基础。  方法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固定样地连续15年(2004—2019年)4次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树种对地上生物量碳库储量贡献,比较不同树种固碳速率差异及在时间上的相关性。  结果  (1)2019年阔叶红松林地上生物量为(282.5 ± 102.8) Mg/hm2,过去15年间年均净固碳速率约为1.0 Mg/hm2,在3个监测周期(2004—2009年、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内的固碳速率分别为1.54、0.73和0.76 Mg/(hm2·a);(2)样地内地上生物量最高的7个树种(紫椴、红松、蒙古栎、水曲柳、春榆、色木槭和大青杨)累计贡献量占整个群落总地上生物量的96.2%,其中紫椴、水曲柳和蒙古栎3个树种贡献了73.6%;(3)紫椴、水曲柳、蒙古栎、红松和春榆5个树种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而其平均胸径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其大径级个体的固碳作用持续增强;(4)主要树种固碳速率存在明显差异(?0.97% ~ 0.77%),其中具有复叶结构的水曲柳是地上生物量积累速率最快的树种,年均增速约为0.77%,其后依次是紫椴(0.60%)、春榆(0.54%)、蒙古栎(0.38%)、红松(0.09%)、色木槭(?0.46%)和大青杨(?0.97%);(5)7个种群在3个监测周期内表现出不同的增长动态,其中紫椴和色木槭、蒙古栎和红松、水曲柳和春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正向波动关系,大青杨和春榆呈负向关系。因此,固碳速率在树种间存在时间上的异步性。  结论  该研究揭示的典型温带树种固碳规律、树种间固碳速率在时间上的异步性特点可为本地区植树造林实践中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地区主要槭属植物遗传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郭太君  王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580-10581,10583
[目的]为槭属植物的分类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ISSR标记对长白山地区9种主要槭属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从58条引物中筛选出37条,用于东北地区槭属植物的ISSR分析,共扩增出632条带,其中多态性带604条,多态性为95.57%。将9份材料分为4类:第1类包括白牛槭、拧筋槭;第2类包括花楷槭、簇毛槭;第3类包括糖槭、色木槭、元宝槭;第4类包括茶条槭、假色槭。[结论]长白山地区主要槭属植物ISSR标记结果与叶片形态学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多数试材的亲缘关系与形态特征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几种不同树种叶片枯落物蓄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慈竹、刺槐、三角槭、青桐的最大持水率均较大,其次为榆树、枫香、构树、二球悬铃木等,其它树种则较小。另外不同树种叶片枯落物吸水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随着吸水时间的不断增加,不同时段的吸水速度逐渐减小并趋近于零,且不同时段的吸水速率均可以利用幂函数回归方程进行估测。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乔木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带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本文利用单物种-面积关系模型,检验了样地 中21 种木本植物对局域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对邻域多样性格局影响存在差异,在0 ~ 50 m 空间尺度上白桦、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怀槐、鱼鳞松、红松、青杨、山杨、臭松、紫椴、春榆、色木槭、青楷槭和花楷槭 表现为多样性促进种;枫桦和假色槭表现为多样性抑制种;黄檗和蒙古栎在绝大多数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中性种;裂 叶榆和糠椴在部分空间尺度上抑制了局域群落多样性。2)在0 ~50 m 空间尺度上,多样性促进种比例明显高于中 性种和抑制种,并且促进种比例随着空间尺度增加而下降,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在所有研究尺度上抑制种和中 性种比例始终维持在20%左右。因此,生物多样性促进种在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进 一步验证了生态位理论在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中性种所代表的随机过程在群落组建 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以东北东部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五角槭(Acer mono)、春榆(Ulmus japon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黄波椤(Phellodendron amurense)、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紫椴(Tilia amurensis)8个阔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SPAD-502叶绿素仪分析以上树种SPAD日变化特征,计算不同测定时间SPAD值估测叶绿素面积质量误差。结果表明:SPAD值日变化最大值75%出现在12:00—18:00,最小值近90%出现在04:00—06:00,变化率在2%~17%;SPAD最小值低估叶绿素面积质量误差达10%~20%,其他时间段误差在±9%内(除了蒙古栎春季)。叶片SPAD与光量子通量密度、叶绿素面积质量、叶面积质量、含水率相关性因树种和测定时期而异。建议该地区SPAD值测定时间最好在08:00—18: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