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物含水量及饲养密度对家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含水量的豆渣饲养家蝇,其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幼虫期、化蛹率、幼虫体重等均有明显差异,在供试食物含水量为50%~90%时,以食物含水量70%~80%最有利家蝇的生存和体重增长。在不同的饲养密度下,幼虫体重、幼虫期、化蛹率等均有明显差异,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幼虫体重体长减小、幼虫期延长、化蛹率降低,体重与饲养密度之间的关系符合Logistic方程W=K/e^a-rp(W为幼虫重、P为饲养密度,K为环境容量)。以豆渣和麦麸为家蝇幼虫培养基质时,最佳养殖密度范围分别为18~35头/g和20~30头/g。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家蝇幼虫血淋巴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提供依据。[方法]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利用琼脂糖孔穴扩散法研究巯基乙醇对家蝇幼虫血淋巴抑菌活性的影响,确定巯基乙醇作为抗氧化剂在家蝇幼虫血淋巴中的适宜添加量。[结果]巯基乙醇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抑菌效果随其浓度的增加更为明显。当巯基乙醇体积浓度≤10-6时,其对大肠杆菌无抑菌效果,说明巯基乙醇的最大非抑菌体积浓度为10-6。体积浓度为10-6的巯基乙醇可有效保护浓度小于或等于1∶5的家蝇幼虫血淋巴悬液不被氧化,且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不受影响。[结论]巯基乙醇在家蝇幼虫血淋巴中的适宜加入量应根据试验中具体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3.
马元芬  刘晖  张睿  贺莉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14-10715
[目的]观察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的类型和超微结构。[方法]取孵化后第3天家蝇幼虫血淋巴,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分为原血胞、浆血胞、珠血胞、粒血胞和类绛血胞5种类型,细胞核均匀透亮,核膜清楚,常染色质多,粒血胞内含吞噬体。[结论]透射电镜观察可将家蝇幼虫血细胞分为5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感染大肠杆菌后家蝇幼虫浆血胞和粒血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家蝇血细胞的功能、细胞免疫机制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应用倒置显微镜结合姬氏染色观察家蝇3龄幼虫感染大肠杆菌后4h、8h、16h、24h血细胞总数及粒血胞和浆血胞的数量及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家蝇3龄幼虫浆血胞和粒血胞是家蝇幼虫免疫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感染后4h血淋巴细胞总数、浆血胞和粒血胞数增高,感染后8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感染后各组浆血胞和粒血胞聚集成堆,出现细胞变形、空泡和核内颗粒浓集。对照组家蝇幼虫浆血胞有细胞分裂,感染后各组可见粒血胞、浆血胞分裂,家蝇幼虫血细胞的自身分裂可能是其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冷刺激、热刺激、冷热刺激、超声刺激及紫外照射刺激等批量诱导方法对家蝇幼虫存活率、生长期、化蛹及羽化等发育影响的比较实验,发现冷刺激、热刺激对家蝇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冷热刺激、超声刺激和紫外照射刺激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温度对家蝇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35℃条件下,温度越高,家蝇幼虫发育历期越短,且达到最大体重和最长体长所需的时间越短;最适于家蝇幼虫生长发育的恒温为30℃,温度幅度为35~30℃,温度周期为30℃24 h/d+15℃0 h/d。  相似文献   

7.
晏容  刘晖  贺莉芳  刘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42-8443,8452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感染对离体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形态的影响,了解参与家蝇幼虫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类型。[方法]对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于培养后2、4、6、8 h对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离体家蝇3龄幼虫血细胞中加入大肠杆菌菌液,观察感染后不同时间血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家蝇三龄幼虫血细胞培养2 h后可区分血细胞的5种类型,培养6 h后血细胞部分贴壁;感染大肠杆菌后浆血胞发生空泡、细胞变形等变化,粒血胞周围见大量细菌聚集,未见原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形态的变化。[结论]浆血胞和粒血胞是家蝇幼虫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参与者,而原血胞、珠血胞及类绛血胞不参与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家蝇幼虫生态处理后猪粪、鸡粪中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情况。[方法]猪粪、鸡粪经家蝇幼虫生态处理后,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对样品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进行分析,设立未经幼虫处理的猪粪、鸡粪为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猪粪在恒温、恒湿条件下放置3~5 d后,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数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 378×109、3 352.0×106和3 48.81×107cfu/g。经家蝇幼虫处理后,猪粪中的各类菌数量增加幅度均较小,第5天相应的各类菌落数为158.40×109、185.0×106和4.6×107cfu/g,总体上呈较为平稳态势。正常对照组的鸡粪前5 d 3种微生物数量增加亦明显,而家蝇幼虫处理组变化均不大。[结论]家蝇幼虫处理猪粪、鸡粪后,能显著降低粪便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糖化酶,酶母和牛瘤胃液分别对饲料进行糖化或发酵处理,然后饲喂家蝇幼早。通过对家蝇幼虫生物量的分析,筛选出3种处理的优化方案,均可提高幼虫生物量,饲料效率,粗脂肪和粗蛋白的转化率。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用牛瘤胃液对饲料进行发酵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感染对离体家蝇三龄幼虫血细胞形态的影响,了解参与家蝇幼虫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类型。[方法]对家蝇三龄幼虫血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于培养后2、4、6、8 h对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离体家蝇三龄幼虫血细胞中加入大肠杆菌菌液,观察感染后不同时间血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家蝇三龄幼虫血细胞培养2 h后可区分血细胞的5种类型,即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其中浆血胞又分为大核浆血胞和小核浆血胞2种;培养6 h细胞部分贴壁,少量浆血胞已生长成梭形,部分细胞伸出长短不等的伪足;培养8 h后培养血细胞发生黑化反应,液体发黑,不易观察;感染后2 h粒血胞周围见大量细菌聚集;感染后4 h浆血胞(主要是小核浆血胞)发生变形、碎裂、胞质普遍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感染后6 h浆血胞、粒血胞聚集成团将细菌包裹形成包囊;感染后8 h培养液完全黑化,已无法观察。,其中未见原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形态的变化。[结论]浆血胞和粒血胞是家蝇幼虫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参与者,而原血胞、珠血胞及类绛血胞不参与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链球菌诱导后家蝇幼虫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枯草杆菌诱导后的家蝇幼虫提取物在饲料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抑菌圈测量法测定链球菌诱导后家蝇幼虫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分析其对温度、酸碱和离子强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链球菌诱导的家蝇幼虫提取物对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6.55~11.01 mm。诱导组中家蝇幼虫提取物对6种病原菌和工程菌大肠杆菌JM109均有抑制作用,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而未诱导组提取物对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6.01~8.01 mm,诱导组的抗菌活性高于未诱导组。抗菌肽样品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当pH值为4~10时,抗菌肽样品的抗菌活性均较高,以pH值为8时最高。抗菌肽样品的抗菌活性随离子强度的升高而下降。[结论]抗菌肽的抑菌活性受环境离子强度的影响,与其作用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抑菌圈测量法研究家蝇幼虫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并且利用蛋白酶K水解和毛细管电泳对提取物中抗菌成分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家蝇幼虫提取物对6种病原菌和工程菌大肠杆菌JM109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更强,诱导组的抗菌活性优于未诱导组;毛细管电泳显示志贺氏菌诱导的家蝇幼虫有56个新的主峰.因此,诱导组的高抗菌活性主要是由于昆虫体内诱导产生的肽类,组成性的蛋白性质的酶类,如溶菌酶对其抗菌活性有一些次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7.幼虫饲养。幼虫一般经过5龄化蛹,每1龄蜕1次皮,第5龄则在化蛹时蜕皮。幼虫期的饲养是蝴蝶人工饲养的主要阶段,通常所说的蝴蝶人工饲养,也即指幼虫的饲养。因此,这个时期的工作最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晏容  刘流  刘晖  贺莉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89-12891
[目的]了解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物酶(POD)在家蝇(Musca domestica)幼虫血细胞中的定位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对血细胞中ACP、POD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酶细胞化学技术测定感染前后家蝇幼虫血细胞中ACP、POD活性,用显微摄影及定量图像法进行观察。[结果]感染后浆血胞和粒血胞中ACP、POD的活性均较正常组极显著增加(P〈0.01)。感染前后原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中均未见ACP、POD的阳性反应物。[结论]感染后浆血胞和粒血胞中ACP、POD的活性增强,提示浆血胞和粒血胞是家蝇幼虫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类型,而原血胞、珠血胞及类绛血胞不参与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晏容  刘流  刘晖  贺莉芳  高陆 《湖北农业科学》2011,(21):4396-4398
观察家蝇(Musca domestica)三龄幼虫针刺感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后4、8、12、16 h血清和血细胞中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后各时间组家蝇三龄幼虫血清和血细胞中AC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血清和血细胞中ACP活性分别在感染8 h、4 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大肠杆菌感染后各时间组家蝇三龄幼虫血清和血细胞中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血清和血细胞中POD活性分别在感染12 h、8 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大肠杆菌感染后家蝇三龄幼虫血清和血细胞中ACP、POD活性均增强,提示这两种酶在防御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沙门氏菌以针刺法诱导家蝇三日龄幼虫,提取诱导后培养24 h的家蝇幼虫总RNA,进一步分离、纯化其mRNA,运用SMART技术构建家蝇幼虫cDNA文库.结果表明:原始文库的滴度为1.55 × 106 pfu/mL,原始文库重组宰为99.5%,文库扩增后滴度达1.27 × 10 pfu/mL.从扩增文库随机挑取10个噬菌斑克隆进行PCR扩增鉴定,结果显示所选的lO个噬菌体克隆均合有重组的cDNA,插入片段大小为400~1 500 bp.  相似文献   

17.
食物不同含水量对家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不同含水量的食物饲养家蝇,其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及幼虫体重,蛹重、成蝇繁殖力均有明显差异,在供试食物含水量40%~80%内,以食物含水量50%~60%最有利家蝇的生存,体重增长和成蝇产卵。食物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家蝇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蔗扁蛾幼虫在甘蔗上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不同寄主对蔗扁蛾幼虫的饲养试验,观察并对比分析蔗扁蛾幼虫在甘蔗上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甘蔗饲养蔗扁蛾幼虫死亡率高于马铃薯饲养,幼虫为8龄,幼虫发育历期比马铃薯饲养的高出34.6 d,完成1个世代平均需要98.8 d。从幼虫头宽、体长和体重的观测值来看,甘蔗饲养的蔗扁蛾幼虫基本符合幼虫生长发育规律。[结论]研究结果为制定蔗扁蛾的有效防控措施,保证甘蔗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和欧洲型舞毒蛾为供试虫,研究了不同人工饲养方法对其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经蒸汽锅煮制后,能显著减少幼虫的感病率,其化蛹率和蛹质量也显著增加。此外,纱布分离绒毛覆盖物法处理初孵幼虫,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成活率,并降低感病率。在供试的3个种群中,以老熟幼虫羽化率、幼虫历期、化蛹率和蛹质量为指标,比较了3种器皿饲养条件下的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钻孔果冻杯饲养的幼虫生长情况较好,其化蛹率和蛹质量显著高于方形培养皿及气窗式果冻杯。舞毒蛾经室内人工饲养3代后,各项生物学指标稳定,种群未出现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培养基和储存条件对家蝇幼虫分泌物中溶菌酶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以猪粪和鸡粪为培养基饲养家蝇幼虫,分别为猪粪处理组和鸡粪处理组,用麦麸饲养幼虫为正常对照组,麦麸中添加大肠杆菌菌液饲养幼虫为诱导对照组,分别提取各组2龄和3龄家蝇幼虫的分泌物,使用试剂盒检测分泌物中溶菌酶含量;分别提取正常对照组和诱导对照组中3龄幼虫的分泌物,测定在室温、4℃和-20℃下不同时间溶菌酶含量的变化。[结果]猪粪处理组、鸡粪处理组、正常对照组和诱导对照组中分离的3龄幼虫分泌物中溶菌酶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62、2.782、1.019、2.117μg/m L,均显著高于2龄幼虫(P0.05)。猪粪处理组、鸡粪处理组和诱导对照组2龄和3龄幼虫分泌物的溶菌酶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室温下,正常对照组和诱导对照组中溶菌酶的活性均仅能维持14 d左右;在-20℃下,溶菌酶的活性均可维持70 d左右;在4℃下,正常对照组和诱导对照组中溶菌酶活性的维持时间介于室温和-20℃之间,且2组间溶菌酶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有一定差异。[结论]3龄蝇蛆分泌物中溶菌酶含量高于2龄蝇蛆;鸡粪培养基和猪粪培养基能显著增强家蝇2龄和3龄幼虫分泌物中溶菌酶含量;在-20℃储存条件下,家蝇溶菌酶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