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松嫩平原北部为研究区域,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克里金差值方法分析了表层土壤砷和深层土壤砷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分异规律。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对土壤砷的水平空间分异进行了影响因素研究:在R软件的支持下对高程、坡度和距河流远近等因素与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砷含量的变化量进行相关分析,并用Kruskal-Wallis test方法对土壤砷含量变化量与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秩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砷与深层土壤砷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表层土壤砷的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继承性。土壤砷水平迁移活动明显,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壤砷的水平迁移,表层土壤主要表现为砷流失,土壤砷含量水平下降,但人类干扰强度的差异也造成了部分区域土壤砷的富集,从而使得表层土壤砷的空间分异强度弱于深层土壤砷的空间分异强度。  相似文献   

2.
对紫金山南坡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包括有机质、氮、磷、钾),使用Surfer 8.0、Excel等软件制作采样点3D图、土壤养分等值线图和散点图。分析其养分含量高低以及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初步掌握紫金山南坡土壤养分的分布状况,为改善紫金山土壤养分条件和建设紫金山风景林保护区提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LCR数字电桥测量仪及自制加持平行电极板,测量10、100、1 000 k Hz条件下土壤的相对介电常数与3种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原理及模型,结合土壤相对介电常数的实测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3种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各因素与相对介电常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权重。结果表明,含水率、容重和温度与土壤相对介电常数显著相关(P0.05),其中含水率和温度与土壤相对介电常数极显著相关(P0.01);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不同测试频率下土壤相对介电常数与含水率、容重、温度3因素的回归方程,且权重的大小顺序始终为容重温度含水率。  相似文献   

4.
土壤大孔隙是优先流的主要通道,对土壤水分、空气和化学物质及污染物的优先运移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大孔隙三维形态特征的量化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是目前大孔隙的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可为理解土壤水分运动机理及评估地下水污染等提供科学支撑。本文从大孔隙三维形态特征参数的定义(大孔隙体积、表面积、长度、数量、迂曲度、倾斜角度、路径数量、孔径、节点、连接度、圆度等),各参数测定方法及软件(Avizo 9.0、VG Studio MAX 2.2、Arc/Info 10.0、ImageJ等),大孔隙特征影响因素(根系、土壤动物、干湿及冻融交替、人为因素等)3个方面,综合介绍了土壤大孔隙三维特征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基于此预测了今后的研究趋势,以期为今后大孔隙三维特征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合肥市土壤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摸索面向基层的土壤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应用。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获得的资料及一些相关图形资料,在个人微机、Visual Foxpro6.0、Windows98等软件支持下,建立了合肥市土壤数据库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引进美国土壤实验室设备的基础上,经过科研人员近十年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改造,研制生产了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土壤养分系列分析设备和推荐施肥软件。其分析项目包括土壤pH、有机质、铵态氮、速效磷、钾、钙、镁、硫、硼、铁、锰、锌、铜等。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是构成自然、管理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在养分循环、土壤肥力维持和土壤固碳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季节更替具有密切关系,通过季节性降水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作用于微生物群落,而植被季节性凋落物通过改变土壤pH和碳、氮、磷等元素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明显季节动态。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生境中土壤微生物研究成果,围绕土壤湿度、温度和植被凋落物3个季节性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明确季节性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重要性,为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干播湿出”条件下棉花出苗与土壤生境之间的关系,调查了南疆沙雅县34个“干播湿出”棉田土壤水热气与出苗数据,运用偏相关方法分析了出苗率与土壤积温、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及土壤板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明确各因素对出苗率的影响程度,建立了基于土壤积温、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板结度下的棉花出苗率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生境与出苗率的相关关系为土壤含水率<土壤板结度<土壤电导率<土壤积温<昼夜最大温差。土壤板结度、土壤电导率、土壤积温与出苗呈现线性关系,含水率与出苗率呈现二次函数关系,其中出苗期土壤含水率为19.03%时出苗率最高。建立两种出苗率与土壤板结度、土壤积温及含水率的多元非线性模型,优选其中一种模型预测棉花出苗,土壤积温对出苗率敏感性最大,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板结度敏感性次之。单因素与综合因素出苗率预测模型的精度均符合模拟精度要求,但综合因素的多元非线性模型模拟精度优于其他3个单因素模型。综上,可以使用建立的多元非线性模型指导南疆“干播湿出”棉田的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9.
根据主要土壤类型和母质,在全省范围内布设采样点255个,对61种土壤元素进行了定量测定;通过微机数据处理,获得了全省61种土壤元素背景值。结果表明,山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高于西北部地区,并且有自南向北,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造成这一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类型和母质;其次土壤理化性状如pH值、有机质、土壤粒度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辽北稻田耕层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等值线制图软件和传统统计学方法,对辽北稻田耕层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偏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的占85%以上,约有87%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属于中等偏上水平,13%左右的土壤缺磷,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临界水平,有效硼含量适中。综合评估认为:试验区土壤普遍缺钾,部分土壤缺氮。  相似文献   

11.
为快速准确原位获取水田土壤黏附特性,结合水田土壤环境特征与黏附力测量原理,设计了一种便携式水田土壤黏附力测量仪,其由黏附力测盘、水平驱动装置、拉拔装置、PLC控制部分、机架及相关连接件构成,其控制系统采用GX Works2编程软件进行指令编辑。以法向拉拔速度v_n、切向速度v_τ、水田土壤空间深度为影响因素,利用该测量仪开展水田土壤黏附力单因素试验,初步获取了上述因素对水田土壤接触界面黏附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随法向拉拔速度v_n、切向速度v_τ增加,土壤黏附力呈增大趋势;随水田土壤空间深度的增加,土壤黏附力呈先增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2.
陕西渭北农田土壤盐碱化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陕西省渭北地区农田土壤的盐碱化空间分布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区域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低产田改良提供理论支持,以渭河以北、渭北低山及两侧的黄土高原和台塬为研究中心,通过区域调查、田间采样及室内分析,获得渭北0~60cm土层的盐碱化数据及相对应的空间、土壤性质、地下水、作物产量数据,对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分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合GIS软件绘制不同土壤层次的盐碱化分布图,结果表明:渭北0~60cm农田土壤盐碱化主要以轻度盐土和非碱化土为主,分别占农田总面积的93.5%和95.4%,各土层盐碱量从上到下逐渐增加,40~60cm土层含盐量达2.06g/kg,含碱量达4.93g/kg。土壤含盐量和碱化度较高区域分布在临渭区、富平县和蒲城县交界区域(卤泊滩周边)及黄河、渭河、洛河交汇的大荔县部分区域(盐池洼周边),韩城市黄河沿岸区域含盐量也较高。渭北农田0~20cm土层含盐量受地下水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贡献率为43.55%,其次为空间因素和土壤因素。20~40cm土层受土壤因素影响最为显著,贡献率达44.14%,空间、地下水、管理因素次之。40~60cm土层较20~40cm土层受土壤因素影响更为显著,贡献率为68.34%,管理、空间、地下水因素次之。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的土壤质量特征,通过建立20个设施蔬菜土壤监测点,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前后的土壤理化指标,再进行单因素描述和指数和法评价分析,科学掌握设施蔬菜土壤的质量状况,为合理的设施蔬菜土壤培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单因素评价得出有机肥替代化肥后,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碱解氮处于较低水平,蔬菜品质得到有效改善,茄子和包菜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硝酸盐含量降低,指数和法评价得出有机肥替代化肥后的土壤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表明有机肥替代化肥措施有利于土壤质量提升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离散元仿真软件涉及的土壤参数进行测量及标定。[方法]基于Hertz-Mindlin with JKR黏结模型,通过直接测量法测量土壤的固体密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并用堆积角和滑动摩擦角来标定土壤接触参数。通过中心组合试验,采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以土壤休止角、土壤与65Mn钢滑动摩擦角的仿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优化目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获得最优的离散元接触参数组合为土壤间恢复系数0.28、静摩擦系数0.49、滚动摩擦系数0.24、土壤表面能0.04 J/m2,土壤与65Mn钢间恢复系数0.59、静摩擦系数0.67、滚动摩擦系数0.13。在所测土壤参数及最优标定参数下,采用离散元仿真模拟探针入土行为,获得探针在8 mm/s的贯入速度下,贯入20、40、60、80和100mm处仿真试验和土槽试验探针阻力相对误差分别为8.59%、9.88%、9.72%、0.15%、6.98%,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参数测量和标定方法准确可靠性,可为松软土壤的离散元仿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阜平县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河北省阜平县土地利用现状,为优化施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进而提高土地生产力.[方法]以阜平县土壤有效态Fe、Mn、Cu、Zn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GS+软件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这4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土壤有效态Fe、Mn、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17.06、...  相似文献   

16.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全球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盐生植物可以在高盐环境中生长,是研究植物适应盐碱环境的优良模式物种。以东北林业大学安达市盐碱地试验基地中的碱蓬属植物(盐地碱蓬和角碱蓬)为材料,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和相关酶活性,评价碱蓬属植物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植物覆盖的土壤pH和重金属离子均显著降低,且富集了更多的盐分;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根际土壤中较高,土壤含水量和pH是影响该盐碱地区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在角碱蓬根际土壤中,有机质、蔗糖酶、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等指标显著高于盐地碱蓬根际土壤,而其它各指标差异未达到显著性,说明角碱蓬更适合用于改良盐碱地土壤。  相似文献   

17.
松嫩平原北部土壤砷水平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粮食生产基地松嫩平原的北部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表层土壤(0~20 cm)和深层土壤(1 m)样本,利用地统计学对土壤砷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量化,并结合ArcGIS软件的克里金插值方法分别对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进行土壤砷质量分数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模拟,分析了表层土壤砷和深层土壤砷的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表层和深层土壤中砷元素质量分数均低于我国土壤砷元素质量分数背景值,属于砷元素质量分数较低、较为清洁健康的区域;深层土壤砷的水平空间格局强度相对较大,表层土壤砷的水平空间格局强度相对较小;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中砷元素的空间格局均为松嫩高平原土壤砷质量分数较高,松嫩低平原土壤砷质量分数较低;自然因素对深层土壤砷和表层土壤砷的水平空间格局起着主导作用,人为干扰对表层土壤砷的迁移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等值线制图软件和传统统计学方法,对辽北稻田耕层土壤养分进行了变异特征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块上的土壤由于取样位点的变化,土壤养分亦随之变异,其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为:速效磷〉有效锌〉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硼〉速效钾〉pH;从空间分布上看,本试验区稻田土壤养分均呈斑块状分布,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土壤普遍缺钾;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有机质、土壤机械组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碱解氮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速效钾与有效锌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存在过多裂缝会增加水分入渗率和蒸发率,引起土壤中表层水分减少,深层渗漏增加,不利于作物生长。裂缝产生的原因与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土壤性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为了研究翻埋秸秆对抑制土壤开裂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不同秸秆密度下的土壤裂隙度田间试验,通过剪切仪对采集的不同秸秆密度下的土体样品与无秸秆的土壤样品进行剪应力和压力测试,采用SAS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添加秸秆量的增加,土壤的抗剪强度和粘聚力不断提高,降低了土壤裂缝的宽度。  相似文献   

20.
甘肃主要土壤的理化性质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的品质测试分析,指出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状是影响马铃薯外部形状的主要因素,土壤中N素供应强度是影响马铃薯块茎大小、淀粉价、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素,适当控制N肥用量,科学协调N、P、K比例是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和单位面积淀粉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