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便以开展松树人工授粉和杂交育种工作,我们于1978年冬至1979年春,对湿地松、加勒比松(古巴)、火炬松、南亚松和马尾松等树种的开花情况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初次结果简介如下。一、材料的观察:1.树种的年龄:加勒比松(原产古巴)、南亚松、马尾松都是(1964年定植)15年;湿地松(64、72定植)15年和7  相似文献   

2.
几种松树受松突圆蚧危害程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几种松树受松突圆蚧危害程度和松树枯死木的调查研究,5 a中黑松、马尾松、湿地松的中重度危害程度所占的平均比例依次为76.9%、57.8%和13.3%;3 a中黑松、马尾松、湿地松受害松树枯死率平均比例依次为9.8%、1.3%和0.069%,其结果表明,受害程度为黑松重于马尾松,马尾松重于湿地松,并建议在松突圆蚧疫区营造松类,应尽量选择湿地松树种。  相似文献   

3.
热带松树种、种源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南亚热带的福建省长泰岩溪国有林场引种 5种热带松树的 7a栽培试验表明 :湿地松×加勒比松F1、F2 代生长均优于马尾松、湿地松 ;台库努曼松、马克西姆松与湿地松持平 ,各种源间初显差异。卵果松生长虽好 ,但抗逆能力差 ;墨西哥松基本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海南霸王岭林区南亚松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亚松(Pinus latteri Mason)[1]又名海南松[2]、越南松、南洋二针松[1],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40 m,胸径可达2 m[1 3];分布于海南、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海拔50~1 200 m的丘陵台地及山地,马来半岛、中南半岛及菲律宾也有分布[1];多为散生[3],但在海南霸王岭林区有大片的南亚松天然林分布[1 3];热性针叶林植被型中只有一个群系组(热带松林)和一个群系(即南亚松林),即天然的热带针叶林实际上只有南亚松天然林[4,5];南亚松具耐干旱、耐瘠薄、耐高温、耐火烧、耐海洋咸风等特性,是热带地区绿化荒山荒地及发展用材、松脂的良好材料[4,5];南亚松为珍稀种、珍贵用材(二类材,比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优良[4]),同时为高产脂树种(单株产脂为马尾松的两倍[6]);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杂交松在桂东南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澳大利亚杂交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在广西东南部引种的生长表现,开展杂交松与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 var.hondurensis)的栽培对比试验,杂交松示范造林和采脂试验,杂交松不同种植坡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松能适应广西博白县的自然条件,并表现出优良的速生丰产性状,杂交松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以及松脂产量均优于马尾松、湿地松和加勒比松;杂交松的种植规格以2.5m×4m为最佳,以种植在东坡和西坡生长较好;杂交松被松梢螟为害程度在4种松树中最高;杂交松在桂东南松类低产林改造和发展松树人工林中,可作为替代的造林树种,造林时可优先选择在东坡和西坡,并在杂交松人工林培育过程中注意防治松梢螟。  相似文献   

6.
以汽油-硫酸法生产聚合松香的方法和工艺对马尾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云南松/思茅松、湿地松、南亚松的松香进行聚合松香聚合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松香与马尾松松香具有同样好的聚合性能,云南松/思茅松较马尾松松香得率稍低,湿地松、南亚松松香不适合于生产聚合松香.  相似文献   

7.
松类树种扦插繁殖一直是国内外重视的技术难点。由江西农大林学系与武功山林场研配的松树生根剂,两年来通过对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松类树种扦插进行处理,从5个配制药品中筛选出PRA—7号松树生根剂,使扦插生根成活率提高到88%以上。  相似文献   

8.
湿地松、火炬松、晚松、马尾松生长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3年生的湿地松、火炬松、晚松、马尾松生长对比试验的树高、直径、材积等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松树在树高、直径、材积生长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树高生长差异主要存在于3种国外松与马尾松之间。直径、材积生长差异不仅存在于3种国外松与马尾松之间,3种国外松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树高、直径、材积生长以火炬松的生长量为最大,马尾松最小,晚松和湿地松居中。  相似文献   

9.
将紫外光(UV)固化底漆涂覆于枫木试件表面,涂膜厚度为30、60、90μm,在相同照射高度和时间下,分别采用250、450、650 m J/cm~2和850 m J/cm~2四种UV辐射能量对其进行固化,按照相关标准测定其漆膜硬度和漆膜附着力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UV辐射能量对紫外光固化涂料漆膜硬度和附着力均具有较大影响。随UV辐射能量的增大,紫外光(UV)固化涂料漆膜硬度和漆膜附着力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辐射能量为650 m J/cm~2条件下的漆膜性能相对最好,漆膜硬度可达HB,附着力可达1级。  相似文献   

10.
湿地松原产美国东南部,是美国南方松四个主要树种(火炬松、湿地松、长叶松、短叶松)之一.在美国,有人将它分为两个变种,即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 var.elliottii)和南佛州湿地松(P.elliottii var.densa little and Dorman).我国引进的属于前一种.由于该树种生长快,材质好,产脂量高,在美国松类栽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其自然分布区却是四个松树中最狭小的,南北仅跨越8个纬度带(从北纬25°30′的佛罗里达半岛南部到北纬33°30′的南卡罗来纳州沿海平原北部),跨越经度10°(从东经80°的南卡罗来纳州沿海越过佐治亚、阿拉巴马和密西西比州到东经90°的路易桑那州的东部).从北纬 来说,相当于我国闽南地区到淮河一线.  相似文献   

11.
十九种松树树脂化学组成与树种、松干蚧危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与归纳了十九种松树松脂、枝条中的树脂酸,以及数种松树松节油中萜烯的化学组成;探讨了马尾松、湿地松、华山松、南亚松、思茅松、云南松等的树脂化学组成与树种之间的关系,为上述松树化学分类再次提供数据。发现枝条树脂酸中含有大量去氢枞酸和少量的枞酸型酸,在松脂中此二类酸含量关系恰好相反,认为在生理上可能存在一个去氢枞酸与枞酸型酸,特别是长叶松酸之间的转化过程。枝条中树脂含量、树脂酸组成与遭受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 Kuwana)危害的程度存在一种明显的关系,树脂含量愈高,树脂酸中枞酸型酸含量愈高,愈易遭受危害。同时还考察了马尾松松脂中单萜、倍半萜烯、树脂酸组成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异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寄主松树对松突圆蚧耐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试验,比较不同寄主松树上松突圆蚧的耐寒性.寄生黑松和马尾松松突圆蚧雌成虫的过冷却点比寄生湿地松和火炬松的显著较高,2类过冷却点的平均值相差0.9~2.3℃,但寄生黑松和马尾松的雌成虫之间、寄生湿地松和火炬松的雌成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寄生马尾松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的过冷却点比寄生湿地松的显著较高(高2.08℃);而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则无显著差异.寄生马尾松的初孵若虫、1龄若虫、2龄性分化前若虫、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雌成虫及种群总体,对低温暴露致死的起始敏感温度和-20℃低温暴露的死亡率,均比寄生湿地松的相应虫态和种群总体更低;寄生马尾松松突圆蚧种群的致死中有效伤害低温累积(LSIT50)比寄生湿地松种群的低;2种寄主松树松突圆蚧各虫态及种群总体在低温暴露下死亡率的变化规律均符合改进后的双变量逻辑斯谛模型.研究结果说明:寄主松树能够影响松突圆蚧的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死亡率,寄生湿地松种群的耐寒性比寄生马尾松种群的弱.  相似文献   

13.
四川松树、桉树外生菌根菌种类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四川省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桉树等人工幼林及少数天然林的外生菌根菌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我省松树林下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丰富,鉴定出9科18属50种,其中马尾松林下有40种,占80%,松、桉幼林下的种类单一、采色豆马勃、多根硬皮皮勃、黄色须腹菌为松类人工幼林下的优势菌根菌,随着树龄的增加,菌根种类也不断增加。桉树林下仅发现大孢硬皮马勃。  相似文献   

14.
在闽南沿海沙地引进3种桉类树种、3种松类树种进行试验,并营造木麻黄与湿地松、马占相思、乌墨、柠檬桉混交林。经4年观测认为,柠檬桉、巨尾桉、刚果桉3种按树在沿海沙地适应性强、生长量大小分别为巨尾桉>刚果桉>柠檬桉;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3种松类树种只有湿地松在砂质海岸适应性强,火炬松和加勒比松长势弱;木麻黄与湿地松、柠檬桉混交效果比木麻黄纯林好。  相似文献   

15.
对7个松树树种的材积和产脂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地点、重复对材积和产脂力的影响均不大,树种间材积和产脂力差异规律不明显。4个年度数据中,9年生和15年生材积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9年生和16年生时产脂力均达显著差异。从树种平均值分析来看,热带松、本种加勒比松和马尾松生长相对较快,而湿地松、巴哈马加勒比松以及火炬松则生长较慢;产脂力较高的是热带松、巴哈马加勒比松、马尾松优树混合种,属中等产脂力的是本种加勒比松和湿地松,产脂力较低的是垌头群马尾松(对照)和火炬松。  相似文献   

16.
介绍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树种及种源选择的研究,结果认为:在我国热带一北亚热带发展三种主要国外松,应根据各地区的地理位置、气温、雨量乃至海拔高度、立地条件,选择适地、适树、适种源进行引种。同时提出在我国热带及南亚热带沿海发展杂交秘,应采用正种加勒比松为母本和湿地松杂交组合;在中亚热带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湿地松×洪加松杂交组会为宜。此外,也应针对我国不同气候区及立地选出适合各地发展的优良杂交松,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松树(Pinus spp.)是皖东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有马尾松、黑松、火炬挫、湿地松和赤松等。由于多为人工纯林,除马尾松外其余松树生长势差,抚育管理较粗放,致使松树病害大面积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经词查,“火炬松、湿地松、黑松发病较重,赤松次之,马尾松较为抗病。以松树萎蔫病、松枯梢病造成的损失重大,其它病害较轻。80年代较流行的松针褐斑病,近年流行趋缓,而松枯梢病、松树萎蔫病则成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广东东部滨海风砂土地区先后进行松类、相思和余甘子等16个树种的引种造林试验,获得成功的有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古巴加勒比松、马占相思、大叶相思和余甘子等6个树种。湿地松造林面积已达660多公顷,丰产林11年生树木的生长量每公顷达273立方米,比丘陵地生长好,比一般造林增产63%。其余几种松树也比丘陵地的马尾松生长好(砂地马尾松比丘陵地生长差)。余甘子3年就开花结实,生长良好,又为滨海砂地增加了新的造林树种。以上树种的引种成功,充分的利用了砂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湿地松幼树生物量及养分积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对相似生境下4年生的马尾松、湿地松幼树生物量和养分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枝生物量为湿地松小于马尾松之外,湿地松幼林的干、皮、叶、主根、侧根生物量均高于马尾松幼林,林分生物量为湿地松大于马尾松;林分不同养分元素的平均含量,C、K、Mg含量为湿地松大于马尾松,N、P、Ca、Fe含量为马尾松大于湿地松;不同部位养分元素含量以叶最大,其次为侧根、枝和皮;不同养分积累量,N、P、Ca的积累量为马尾松大于湿地松,C、K、Mg、Fe的积累量为湿地松大于马尾松。养分利用效率计算表明,湿地松幼林对各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高于马尾松,在干物质产出相同的情况下,湿地松幼林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少于马尾松。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细叶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var. tenuifolia)、拉雅松(Pinus crassicorticea)、大明松(Pinus taiwanensis var. damingshanensis)的种实性状,分析这4种松树的繁育对策及交配系统状况,为4种松类的利用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松类在繁殖营养投入上存在种间差异,树种内不同家系间在种实性状上也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分析4种松树在繁殖上的投入与产出,发现松树对繁殖营养的投入受所在生境影响较大,交配系统的效率则主要受群体规模和分布集中程度影响。4种松树因所处生境和分布状况的不同,各自进化出与之相适应的繁育对策。生境和交配系统均处于良好状态的马尾松可以有条件形成"低投入高产出"的繁育对策。生境不良且花粉来源严重不足的拉雅松形成了"高投入弥补低效率"的繁育对策。生境不良但花粉来源充足的细叶云南松则采用降低球果数量、提高单枚球果营养投入的对策,保障种子的生存力。生境最差、群体最小的大明松虽然在繁殖上投入与产出均很小,但足以保障种群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正常繁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