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西安市区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0~20cm土壤样本,研究了土壤容重和速效养分现状。分析结果表明,道路绿地土壤容重最大,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绿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附属绿地之间差异不显著;公园绿地速效氮含量最高,道路绿地含量最低;其中附属绿地速效磷含量最高为38.08 mg.kg-1,道路绿地速效磷含量最低为13.27mg.kg-1。  相似文献   

2.
经过连续6a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油松刺槐混交林分的土壤水分、养分、理化性质及林冠结构和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土壤0~40 cm平均含水量比油松纯林增加0.91 g·kg-1、比刺槐纯林增加0.55 g·kg-1;(2)混交林18年后土壤容重比油松纯林减少0.13 g·cm-3、比刺槐纯林土壤容重减少0.10 g·cm-3;(3)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比纯林增加0.54 mg.kg-1~1.48 mg·kg-1、土壤碳酸钙含量比纯林减少0.43 mg·kg-1~1.09 mg.kg-1、土壤有效氮比纯林增加6.4 mg·kg-1~19.4 mg·kg-1、土壤有效磷比纯林增加0.36 mg·kg-1~1.37 mg·kg-1、土壤有效钾比纯林减少6.90 mg·kg-1~23.90 mg·kg-1,土壤CEC含量比纯林增加0.23 mg·100 g-1~0.85 mg·100 g-1;(4)混交林林冠面积、林冠厚度、林冠水分截留率分别比纯林提高47.83%~78.95%、40.63%~73.08%、6.15%~8.32%,枯落物饱和持水量是纯林的1.62倍~4.22倍;(5)混交林中油松的树高、胸径比纯林分别提高24.7%和27.35%,混交林年均利润是纯林的7.12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抚育间伐对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不同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在42.65~86.03 mg·kg-1和91.30~510.76 mg·kg-1之间波动,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20%~0.39%和0.41%~2.05%;当间伐强度为16.34%~17.05%、间伐残留物移除强为35.86%~40.69%时,土壤DOC和MBC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可达到最大值84.95、59.65 mg·kg-1和390.76、293.60 mg·kg-1;间伐强度是影响土壤MBC含量和0~10 cm土层土壤DOC含量的主导因子,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是影响10~20 cm土层土壤DOC含量的主导因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有效性达到最佳,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的最适设置范围分别为16.34%~17.05%和35.86%~40.69%。  相似文献   

4.
对哈尔滨市不同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绿地土壤的有机质平均含量为48.26g kg-1,乔木草地绿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最高;不同绿地土壤容重的变化范围在1.3~1.48gcm-3,乔木草地绿地土壤的容重最小;不同绿地土壤总孔隙度平均为39.82%,灌木草地绿地土壤的总孔隙度最高。乔木草地绿地土壤具有良好的结构,可为哈尔滨市绿地土壤的生态恢复提供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郑州市绿博园(枫湖区、展园区、湿地区、背景森林区、绿色生活体验区、休闲娱乐区6个功能区)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绿博园土壤,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平均值分别为1.28 g·cm-3、28.45 mg·kg-1、3.41 mg·kg-1、162.23 mg·kg-1、8.22 g·kg-1、7.7;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平均值分别为1.24 g·cm-3、21.26 mg·kg-1、2.07mg·kg-1、138.84 mg·kg-1、6.71 g·kg-1、7.5。0~20 cm土层土壤肥力除了休闲娱乐区处于较差水平外(P<1.0),其他功能区土壤肥力属于中等水平(1.0≤P<1.5);20~40 cm土层各个功能区土壤肥力均处于较差水平(P<1.0)。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荒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沙棘、刺槐和油松三种人工林0~80cm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8.1~11.9g·kg-1,全氮含量0.53~0.82g·kg-1,全磷含量1.34~1.75g·kg-1,含速效钾85.5~175.5μg·g-1,碱解氮32.9~66.4μg·g-1,速效磷3.08~5.14μg·g-1。与荒地相比三种人工林林地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土壤表层(0~20cm)与下层养分含量差异显著,表层以下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地表层土壤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向下逐渐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转换酶、脲酶和酶活性总体水平表现为刺槐林沙棘林荒地油松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多点取样和常规测定方法,研究了陕西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山地棕壤土壤有机质、腐殖质、N、P、K、Cu、Fe、Mn、Zn等含量,Ph值和微生物量等,结果显示,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Ah层125.27g·kg-1,B层67.28g·kg-1,C层18.94g·kg-1,腐殖质含量高,由Ah层-B层-C层逐步降低,Ah层为70.11g·kg-1,B层为36.42g·kg-1,C层为9.15g·kg-1,富里酸含量大于胡敏酸,微生物生物量Cmic 1712.89mg·kg-1,Nmic 357.28mg·kg-1,C/N值4.8,微生物数量4 133.83个·g-1,pH值Ah层6.02、Bt层5.46、C层5.53,都呈酸性;整个剖面全N含量0.07%~0.30%,全P含量0.021%~0.046%,全K含量2.31%~2.60%,全Cu含量23.15~24.37ppm,全Zn含量100.46~137.27ppm,全Mn含量421.87~456.19ppm,全Fe2O3含量3.91~4.98ppm。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作为植物生长必需的介质和养分源泉,其理化特性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和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本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主干道绿化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分0~30 cm、30~60 cm、60~90 cm三层采集土壤样品共160份,分析了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EC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性质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道路绿化土壤容重大,砾石含量高,无明显剖面层次,结构性差。pH平均值为8.10±0.43,以碱性为主,高于自然土壤。土壤养分含量低,分布不均衡,其中有机质含量为0.17~36.40 g·kg-1,均值5.92 g·kg-1,空间差异大,总体处于极低水平。土壤氮素缺乏,N/P比例失调,碱解氮含量较低(均值43.68 mg·kg-1),有效磷含量处于高水平(均值22.67 mg·kg-1),速效钾处于中上水平(均值108.27 mg·kg-1),且表层(0~30 cm)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30~60 cm、60~90 cm)。根据武汉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土壤质量状况,提出了改良城市道路绿化土壤的合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乡梯度森林土壤原易位N矿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位于南昌市城乡生态界面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城区、郊区、乡村3个不同梯度土壤N原位、易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土壤来源对土壤的氨化、硝化速率影响差异极显著(P<0.001),对净矿化速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氨化速率表现为乡村土壤来源(0.11 mg·kg-1·30 d-1)>郊区土壤来源(-0.92mg·kg-1·30d-1)>城区土壤来源(-2.02 mg·kg-1·30 d-1);硝化速率表现为乡村土壤来源(0.44 mg·kg-1·30 d-1)较低,城区(3.18 mg·kg-1·30 d-1)和郊区土壤来源(3.35 mg·kg-1·30 d-1)较高;净矿化速率表现为乡村土壤来源(0.54 mg·kg-1·30 d-1)<城区土壤来源(1.16 mg·kg-1·30 d-1)<郊区土壤来源(2.43 mg·kg-1·30 d-1).培养位置对氨化速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硝化速率、净矿化速率影响差异极显著(P<0.001);硝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均表现为乡村(0.68 mg·kg-1·30 d-1和-0.29 kg·kg-1·30 d-1)和郊区(1.78 mg·kg-1·30 d-1和1.06 mg·kg-1-30 d-1)较低,城区(4.51 mg·kg-1·30 d-1和3.36mg·kg-1·30 d-1)较高.总体来看,土壤N的矿化过程既与土壤理化特性有关,又明显受到城市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经过连续4 a利用雨季种植绿肥压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幼树生长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红豆草的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3.6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7 g·cm-3;种植草木樨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4.1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种植沙打旺土壤0~40 cm含水量增加2.46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18 g·cm-3。(2)种植绿肥压青,土壤有机质增加0.37 g·kg-1~0.55 g·kg-1,土壤CaCO3含量下降0.66 g·kg-1~1.36 g·kg-1,有效氮增加4.5 mg·kg-1~18.5 mg·kg-1,有效磷含量增加1.0~3.46 mg·kg-1,CEC比对照增加0.54~0.58mg.100g-1。(3)种植红豆草、草木樨、沙打旺绿肥压青对岷江柏木树高、地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种植红豆草的岷江柏木幼树生长最好,高、径生长为对照的1.7倍和1.6倍。  相似文献   

11.
2017年8-10月,采集浙江省武义县引种的11个无花果Ficuscarica品种的成熟果实,对可溶性糖、磷、钙等十项营养成分及多糖、总黄酮、补骨脂素三项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营养成分中差异最大的为锰,相对标准偏差为105.63%,其次是粗纤维、粗蛋白、锌含量,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美丽亚’(6.00 mg·kg^-1)、‘玛斯义陶芬’(2.59 g·100g^-1)、‘布兰瑞克’(2.36 g·100g^-1)、‘波姬红’(5.24 mg·kg^-1);活性成分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总黄酮、补骨脂素、多糖,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日本紫果’(0.61g·100g^-1)、‘新疆早黄’(131.51 mg·kg^-1)、‘绿抗1号’(84.58 g·100g^-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无花果品种进行营养及活性成分的综合评价,确立对总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5.355%的4个主成分,建立无花果品种营养及活性成分评价模型,并计算综合得分。综合排名前六的品种为‘美丽亚’、‘玛斯义陶芬’、‘新疆早黄’、‘绿抗1号’、‘布兰瑞克’、‘日本紫果’。  相似文献   

12.
雅安不同海拔地区的珙桐群落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珙桐群落在雅安不同海拔地区的梯度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阐明珙桐群落土壤性质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而有效指导珙桐群落的保护,在雅安的珙桐群落分布带上选取了1 000 m-1 500 m、1 500 m-2 000 m和2 000 m-2 500 m 3个海拔梯度,测定海拔1 000 m^2 500 m范围内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计算并分析土壤C∶N、C∶P、C∶K、N∶P、N∶K和P∶K。结果表明:(1)雅安的珙桐群落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变化范围分别为7.08 g·kg^-1~86.26 g·kg^-1、0.73 g·kg^-1~5.74 g·kg^-1、0.27 g·kg^-1~1.77 g·kg^-1和20.56 g·kg^-1~70.37 g·kg^-1,且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加。(2)土壤中C∶N、C∶P、C∶K、N∶P、N∶K和P∶K范围分别为8.91~33.98、22.25~78.06、0.17~3.53、1.47~5.80、0.02~0.23和0.01~0.06。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土壤中C∶N、C∶P和N∶P变化趋势类似,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土壤中C∶K、N∶K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P∶K在不同海拔梯度下变化趋势不大。  相似文献   

13.
柳杉人工林皆伐后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皆伐后1年内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结果表明:柳杉人工林皆伐林地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比对照(未皆伐林地)减小2.01 gC.kg-1,但差异不显著,而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及微生物量碳分别比对照减少20.97 tC.hm-2、6.68 mg.kg-1(P0.05);皆伐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量碳均随季节的变化而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储量随季节的变化无明显减少趋势;皆伐林地土壤四季的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差异不显著。皆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P0.05);皆伐林地和对照在0~4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但对照的相关性高于皆伐林地。总之,柳杉人工林转变为采伐迹地后,其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都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吉林市森林固碳释氧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市现有森林资源面积和各林龄组面积、蓄积为基础数据,按国家林业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测算森林年净生产力、固碳量与释氧量和货币价值量.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为1 822 783.3 t·a-1,固碳量为2 835 277.2 t·a-1,释氧量为2 168 711.2 t·a-1;固碳价值为34.02亿元·a-1,释氧...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自治区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认定的红枣良种蒙枣1号、蒙枣2号、蒙枣3号脆熟期果实为供试材料,对氨基酸、营养成分、矿质元素等含量进行测试分析。蒙枣1号果实总氨基酸(TAA)、人体必需氨基酸(EAA)、果实总酸(以柠檬酸计)、粗纤维、维生素C、粗脂肪、Fe和Zn含量最高,分别为0.979 g·100 g^-1、0.178 g·100 g^-1、0.61 g·100 g^-1、1.54 g·100 g^-1、0.39 g·100 g^-1、0.70 g·100 g^-1、7.82 mg·kg^-1和7.30 mg·kg^-1。蒙枣2号果实可溶性总糖、糖酸比和Ca含量最高,分别为19.76 g·100 g^-1、56.46和294.65 mg·kg^-1。蒙枣3号果实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分别为11.98 g·100 g^-1和34.50 g·100 g^-1。Pb、Cd、Hg、As的含量极少或未检测出。通过测试分析,为蒙枣1号~3号品质评价和进一步深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秦岭辛家山林场云杉和红桦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结果,检验新方法通过扣除根系体积而提高的估算精度。【方法】分别估算矿质土层(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和有机土层(凋落物的未/半分解层和完全分解层)的有机碳密度。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扣除林木根系体积含量来提高矿质土层有机碳密度的估算精度。各层林木根系体积含量的估算方法为:首先,使用前人提出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单株林木根系生物量,乘以林木生长密度得到单位面积林地的根系总生物量;其次,通过采集部分根系样品测定其生物量和体积,并计算出根系样本的密度以代表整体根系的密度;然后,通过单位面积林地的根系总生物量除以根系的密度计算出单位面积林地的根系总体积;最后,利用前人研究得出的根系沿深度的分布规律,将单位面积根系总体积分配到各土层,计算出根系体积含量。对有机土层有机碳密度的估算,使用林木平均地径估算林木根基部所占面积,将有机土层中含有的林木体积扣除。此外,由于有机土层的各组分分布极不均匀,本研究依据来源器官和物理形态对凋落物(有机土层)中的不同成分进行了细致的分组,分别测定各组分的有机碳密度。【结果】云杉林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的厚度分别为19.10、14.20和31.03 cm,红桦林则分别为18.57、15.13和28.13 cm;云杉林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4.56±3.72)、(25.63±1.77)和(10.79±2.28)g ·kg^-1 ,红桦林的分别为(34.11±5.46)、(19.06±4.95)和(11.02±3.86)g·kg^-1;2种林分有机土层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凋落物中枝条、根系、云杉球果和苔藓的有机碳含量均大于600 g·kg^-1 ,叶片次之,云杉林和红桦林分别为(458.90±46.81)和(420.72±55.66)g·kg^-1 ,其余难以分辨的细颗粒含量最低均小于300 g·kg^-1;在矿质土层,云杉林各层每公顷根系体积(及体积比例)分别为表土层66.81(3.5%)、心土层20.69(1.5%)以及底土层9.18(0.3%)m^3,红桦林则分别为50.57(2.7%)、31.75(2.1%)和17.22(0.6%)m^3;使用改进公式估算的云杉林矿质土层有机碳密度为16.58 kg ·m^-2 ,有机土层有机碳密度为4.26 kg ·m^-2 ,完全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分别占84%和16%,矿质土层和有机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较原方法降低2.13%和0.73%;使用改进公式估算的红桦林矿质土层有机碳密度为 14.06 kg ·m^-2 ,有机土层碳密度为3.49 kg ·m^-2 ,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分别占90%和10%,矿质土层和有机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较原方法降低1.61%和0.48%。【结论】去除根系体积含量后,云杉林与红桦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密度估算值分别降低1.85%和1.39%,这意味着目前预测的林地土壤碳储量可能普遍偏高。  相似文献   

17.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土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的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密度、储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表土有机碳含量SOC分布在12.61~66.19 g·kg^-1之间,平均值为30.87±1.30 g·kg^-1,大小顺序为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多重比较显示竹林(37.63 g·kg^-1)显著高于马尾松林(18.52 g·kg^-1),马尾松林仅为竹林的49.21%。(2)表土有机碳密度SOCD在3.27~15.69 kg·m^-2间,平均值为8.22±0.39 kg·m^-2,大小排序为阔叶混交林〉竹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混交林(10.15 kg·m^-2)和竹林(9.96 kg·m^-2)的SOCD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4.82 kg·m^-2)(p=0.005,p=0.036),马尾松林仅是阔叶混交林的47.49%。(3)蕉岭长潭保护区表土层有机碳储量为402 100 t,占总面积54.54%的针阔混交林贡献最大,其次为阔叶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和马尾松林。(4)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31;与石砾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6。与林下植物分布有密切联系,有机碳含量〈20 g·kg^-1的指示种有6种,包括千年桐、黄毛楤木、米碎花、谷木冬青、长叶冻绿和乌韭,有机碳含量〉40 g·kg^-1的指示种有光叶海桐和土茯苓,有机碳含量在20~40 g·kg^-1间还未发现指示种。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对种苗的需求,以大连地区绿化观赏栽培的何首乌萌动芽为材料,进行了萌动芽的生长、生根培养,试管苗的生根继代增殖培养,以及试管苗移栽、定植的研究。结果表明:MS+6-BA0.2mg.L-1+GA31.0mg.L-1+NAA0.1mg.L-1是萌动芽生长培养的理想培养基;1/3MS+ABT0.8mg.L-1是生长芽生根培养和试管苗生根继代增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0.2%,定植成活率为95.9%;定植的试管苗生长旺盛,保持了何首乌所有的植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19.
吉林市居住区绿化设计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吉林市居住区景观的发展历程及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提倡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住宅建筑、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形成良性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