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质量-数量性状是指具有主基因效应的数量性状,它在作物的许多重要经济性状中均有存在。这种性状可能同时受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但迄今尚缺乏相应的遗传分析方法。本文分析了主基因为一个位点时质量-数量性状的世代遗传组成。结果表明,如果能够区别分离世代中的各种主基因基因型,就能对这种性状是否存在主基因和/或多基因效应作出有效的测验;而主基因基因型(如果存在的话),则可通过其后裔株系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分类或聚类进行鉴别。因此,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也可以应用生统遗传学方法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2.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6,自引:12,他引:44  
莫惠栋 《作物学报》1993,19(3):193-200
本文阐述由自花授粉作物的两个纯系杂交而衍生的各种世代群体的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表达,根据遗传组成和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下的基因效应,给出了各有关群体质量-数量性状的平均数和遗传方差的分量.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主、微基因遗传变异的统计测验和主、微基因加性、显性变异分量的样本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盖钧镒  王建康 《作物学报》1998,24(4):402-409
主-多基因性状在分离世代中表现出多峰或偏态现象,具有混合分布的特征。本文利用混合分布理论提出从回交或F_(2∶3)家系个别分离世代鉴定主基因的存在并估计其遗传效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可以鉴别主基因的存在并估计其遗传效应和方差等遗传参数。  相似文献   

4.
李浦  王平  沈向群  吴志刚  张玉静  李娜 《种子》2012,31(5):54-57
采用W217×W203组合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的花色色调值,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色素万寿菊橙红色花性状最优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为辅.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很大,主基因遗传力受环境影响较小.在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49.13%,多基因遗传率为48.25%;在B1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84.23%;在B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74.41%,多基因遗传率为18.24%.  相似文献   

5.
顾慧  戚存扣 《作物学报》2008,34(3):376-38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04Pb11(I)和宁1243×04Pb11(II)的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初花期单株抗压力的遗传。结果表明: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在组合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2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都表现抗倒对易倒部分显性或完全显性,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54.71%,而多基因遗传率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平均为10.56%,表明2个组合的抗倒伏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2个组合各群体中,遗传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53.43%,而环境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46.57%,表明环境对油菜抗倒伏性状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6.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Ⅱ.世代平均数和遗传方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阐述由自花授粉作物的两个纯系杂交而衍生的各种世代群体的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表达。根据遗传组成和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下的基因效应,给出了各有关群体质量-数量性状的平均数和遗传方差的分量。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主、微基因遗传变异的统计测验和主、微基因加性、显性变异分量的样本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西葫芦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C1、BC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单株结果数遗传符合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  相似文献   

8.
顾慧  戚存扣 《作物学报》2008,34(3):376-38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04Pb11(I)和宁1243×04Pb11(II)的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初花期单株抗压力的遗传。结果表明: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在组合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2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都表现抗倒对易倒部分显性或完全显性,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54.71%,而多基因遗传率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平均为10.56%,表明2个组合的抗倒伏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2个组合各群体中,遗传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53.43%,而环境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46.57%,表明环境对油菜抗倒伏性状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育果穗不露顶玉米品种,以长露顶玉米自交系WZ06X97和不露顶玉米自交系WZ098杂交获得的6个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株系为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玉米果穗露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玉米果穗露顶的最适遗传模型是E-0,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4. 615,显性效应值分别是-0. 680和-0. 742,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是60. 41%,81. 28%和83. 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6. 74%,5. 90%和5. 04%,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2. 85%,12. 82%和10. 97%;上述结果表明,玉米果穗露顶受环境影响较小,主要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F_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因此育种上可在早期世代对果穗露顶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玉米自交系耐低磷能力评价缺乏统一的指标,为探明耐低磷玉米苗期根性状的遗传机制,为耐低磷玉米自交系的筛选及杂交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了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和回交世代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总根长受加性-显性-上位多基因控制,在F2世代筛选效率最高,环境对其影响较大;根体积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主基因显性效应为负效应,在B2世代筛选效率最高,受环境影响较小;根表面积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显性效应对根表面积起负向作用,主基因加性效应起正向作用,在F2代筛选效率最高,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莫惠栋  徐辰武 《作物学报》1994,20(5):513-520
将二倍体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推广应用于受三倍体遗传控制的胚乳性状。给出了加性—显性模型下有关胚乳世代的平均数和遗传方差的分量。以稻米胚乳的糊化温度(以碱扩散值表示,简记为ASV)为例演示了分析程序。结果表明被研究组合ASV的遗传涉及一个主基因和基干微基因。根据分离世代中胚乳ASV的株平均数和方差,可  相似文献   

12.
籼稻米糊化温度的质量-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徐辰武  莫惠栋 《作物学报》1996,22(4):385-391
应用胚乳性状的质量-数量遗传分析方法研究籼稻米糊化温度(GT)的遗传。结果表明:糊化温度为一典型的受三倍体遗传控制的质量-数量性状,由一个主基础和若干微基因共同控制;控制高、中和低糊化温度的主基因为一组复等位基因,主基因的么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小;微基因的遗传为异因组合和世代而异,约为主基因变异的1/16至1/2。  相似文献   

13.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喻树迅  袁有禄 《棉花学报》2002,14(3):180-184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对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概念的理解也由抽象到具体 ,有较大的突破。包括了 3个不同的层次 :性状由多基因控制 ,单个基因效应不能区分 ,对某一性状的整体研究 ;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式 ,基因效应不等 ,存在效应较大的主基因和易受环境等影响的效应较小的多基因 ;单个 QTL的分子标记 ,寻找与主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证明了主效基因的存在。并进一步分析了数量性状的育种策略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  相似文献   

14.
以102份光子陆地棉材料为母本,分别与遗传标准系TM-1杂交,获得102个F1群体。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重复,对光子陆地棉材料主要性状进行遗传评价。结果表明,调查的11个性状表型差异均较大,材料间产量性状(株高、果枝数、铃数、铃重、衣分和子指)差异大于纤维品质性状(纤维长度、纤维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和伸长率),特别是衣分、铃数等性状差异更明显; 除果枝数、马克隆值、伸长率以外,光子亲本群体其他性状的平均值都小于F1群体。而亲本群体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F1,不同光子材料的杂种优势有很大差别,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也有很大的差别,有些种质某些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为负值,其后代性状表现劣势; 纤维品质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与毛子程度均呈负相关,而产量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与毛子程度均呈正相关,说明可利用光子材料杂种优势改良纤维品质,而其后代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受到限制; SSR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与各个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的相关都不显著,说明在光子材料的育种中,杂种优势是不能通过亲本之间的遗传背景相似程度来预测的。  相似文献   

15.
Genetic Analysis of Developmental Traits in Chickp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ickpea (Cicer arietinum L.) is an important legume crop in India.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eritance of several developmental traits in three crosses of chickpea, viz., WFWG III’בT20’, ‘T88’בBold Seeded’, and ‘NP34’בP1528-1-1’, each having seven generations. The seven generations were P1, P2, F1, B1, B2, F2, and F3. The experimental lay-out was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Data were acquired on days to flowering (DF), days to maturity (DM), plant height in cm (PH), number of primary branches (PB), and number of secondary branches (SB). Generation mean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genetic components; narrow sense heritability was estimated using variance component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stimat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different traits. Genetic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all three crosses for all traits studied. Additive, dominance, and epistatic effects were found for many traits'. Duplicate epistasis was observed for all traits except number of PB. Higher order interactions and/or linkage were detected for DM and SB. For many traits the relative magnitudes of the genetic effects differed among crosses, thus the extrapolation to other crosses may be difficult. The inheritance becomes more complex as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 is decided at a later stage in the life cycle. Positive heterosis was observed for some traits, but the exploitation of this component may not Feasible since stable male sterile lines are not available. Early maturity and high yield ‘may be selected independently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an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traits.  相似文献   

16.
为了鉴定青贮玉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和依附关系,对14份青贮玉米材料的22个品质性状检测分析,并进行一般描述统计、遗传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青贮玉米各品质性状中,脂肪、钾、木质素、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20、0.19、0.17和0.16,表明这些性状在品种遗传选育进程中有较大的改良空间;消化率及能量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0.03~0.08,表明这部分性状难以得到遗传改良;青贮玉米品质性状间相关性较大,适宜采用主成分分析保留品质性状的最重要方面。对测试的22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提取,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1.29%,分别代表了青贮玉米的饲用价值、微量元素及粗蛋白成分。  相似文献   

17.
126份花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质资源是花生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来源。为了解花生栽培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来源于5个国家的126份花生栽培种为试验材料,对126个花生品种的22个分级性状和1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个分级性状和17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813和1.947;1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2.17%,其中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20%,达到较高程度变异;遗传参数方面,主茎高等8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大于75%,而结果枝数和单株果数等4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较低,小于50%。进一步分析发现,公斤果数和出仁率的相对遗传进度分别为1010.15和475.26,可获得的遗传增量分别可达到101.74和722.88。以上说明这126份材料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的改良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山西芝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山西芝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189份山西芝麻种质资源的10个质量性状和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9份山西芝麻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质量性状以主茎茸毛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15,以蒴果棱数的变异系数最高,为63.88%;数量性状以节间长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9,以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高,为47.66%;通过聚类分析,将189份山西芝麻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可作为选育八棱、高秆品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矮秆、短节间特异材料,类群Ⅲ为高产选育目标材料,综合性状较好,可直接作为优异亲本加以利用,类群Ⅳ包含一批单花、高产特异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