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一般多由皮肤、黏膜外伤感染引发,主要侵害蹄部,其次是口腔黏膜和皮肤。一般发生坏死性病变。有时转移到肝、肺等内脏,形成坏死灶,如治疗不及时可造成大批死亡,是养鹿业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鹿坏死杆菌病是坏死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般多由皮肤黏膜外伤感染,主要侵害蹄部,其次是口腔黏膜和皮肤,呈坏死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正> 鹿坏死杆菌病是坏死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般多由皮肤黏膜外伤感染,主要侵害蹄部,其次是口腔黏膜和皮肤,呈坏死性病变。本病病原为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饲养场内,也存在于健康动物肠道内。此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呈线状,有时呈串珠状,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厌氧,在肝、脑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此菌抵抗力不强,加热60℃30分钟,及100℃1分钟可将其杀死;2.5%福尔马林、5%来苏儿,10~15分钟可将其杀死。1 流行病学鹿的坏死杆菌病常在秋冬季节散发。仔鹿易感性强,在运动场凸凹不平、有异物、积水泥泞时更易感本病。公鹿因蹄部损伤,哺乳期和分群仔鹿蹄被踏伤是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鹿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一般多由皮肤、黏膜、伤口感染引起。临床常见为坏死性病变,有时可转移到肝、肺等脏器形成病灶,发生坏死性肺炎、化脓性肝炎。若治疗不及时,常造成大批死亡,是危害养鹿业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梅花鹿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鹿业生产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一般多由皮肤和黏膜的伤口感染引起,蹄部常为原发病灶,又称腐蹄病。2013年9-10月长春市双阳区某梅花鹿养殖户所饲养的153头梅花鹿有9头先后发生了一种以跛行、蹄部坏死破溃为特征的传染  相似文献   

6.
梅花鹿的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鹿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对养鹿业危害极大。鹿感染本病后,主要在蹄部发生坏死,部分病鹿病菌散播到内脏,最后因败血症引起死亡。轻者由于四肢疼痛,影响运步,  相似文献   

7.
鹿的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主要为四肢部的皮肤和较深部组织以及消化道黏膜呈现坏死性病变,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毒力较弱时无致病性,但通过感染后毒力增强,并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具有群发性流行特点。坏死杆菌病是鹿场常见的多发病,成年鹿发病率较高,主要发于秋冬季节,皮肤、黏膜损伤是造成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争斗损伤、拨群、锯茸、跳跃损伤,地面不平或冬季地面过滑、蹄部机械性损伤等)都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目前无根本的预防措施,笔者认为一切能杜绝皮肤、黏膜…  相似文献   

8.
鹿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临床上主要表现蹄部、四肢皮肤和深部组织以及消化道黏膜坏死性病变.恶性发病的情况下,感染口腔、食管,还转移到柔软组织,发生坏死性肺炎和肝炎;当子宫和阴道被感染时,在孕鹿和刚产仔母鹿身上呈现恶性发病,造成流产.  相似文献   

9.
鹿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鹿科动物的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多种组织坏死 ,尤其是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粘膜 ,在内脏可形成转移性坏死灶。该种病原菌可继发于其他病原感染或与其混合感染。据调查分析 ,因感染坏死杆菌病而死亡的鹿的数量占死亡总数的 3 8% ,给茸鹿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黑龙江省阿城市平山镇某私人鹿场于 8月末个别鹿只发生蹄部疾病 ,经综合诊断 ,确诊为坏死杆菌病。1 临床症状患鹿跛行 ,患蹄不敢负重 ,厌立喜卧 ,病初局部有痒感 ,经常啃咬、摩擦 ,病变部位脱毛 ,炎性渗出 ,皮肤变白。形成覆有干痂的结节 ,触之硬固…  相似文献   

10.
<正>羊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羊主要发病特征为蹄部、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坏死,有时其他脏器如肝脏、肺脏上也会形成坏死灶。本病常发于多雨、潮湿的夏秋季,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1病原与流行特点坏死杆菌病是畜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致病病原坏死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可引起组织坏死,常见的病型为坏死性皮炎。本病可侵害羊、牛、  相似文献   

11.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据文献记载:绵羊和鹿的坏死杆菌多侵害蹄部,俗称腐蹄病;马多侵害四肢下部及系部;猪的坏死杆菌病有四种类型:即坏死性口炎、坏死性鼻炎、坏死性胃肠炎和坏死性皮炎。2004年在某猪场的肥猪中发现了耳、蹄、皮肤均受侵害的坏死性病变。根据临床症状及细菌学检验结果,诊断为猪的皮肤型坏死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坏死杆菌病亦称腐蹄病,是偶蹄兽共患传染病。鹿感染坏死杆菌病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四肢、皮肤和深部组织,以及口腔粘膜。消化道粘膜发生坏死病变。而病程通常为慢性经过,是一种散发性的传染病。一般多在夏秋两季易发生。夏季阴雨天较多,鹿长期在泥泞的运动场内,使蹄部受  相似文献   

13.
<正> 鹿的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般多由皮肤和粘膜外伤感染,主要侵害蹄部,其次是口腔粘膜和皮肤,呈坏死性病变。有时在肺肝等脏器形成转移性病灶。 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毒力很弱时无致病性,但通过感染动物后毒力增强,并与其它细菌混合感染,具有散发性流行特点。 坏死杆菌病是鹿场常见的多发病。成年鹿发病率2.35~23.9%,死亡率17.6~25.1%,其中公鹿占90%以上。仔鹿发病率34.7%,死亡率41.7~71%。秋冬季节发病率占全年的82%,而且死亡鹿绝大多数发生在这个季节。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4.
随着舍饲奶牛业的快速发展,牛坏死杆菌病的发病率电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奶牛养殖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该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蹄部、皮肤、消化道黏膜坏死为特征,一般多见于5∽10月份。  相似文献   

15.
鹿的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主要为肢部的皮肤和较深部组织以及消化道黏膜呈现坏死性病变,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毒力较弱时无致病性,但通过感染后毒力增强,并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具有群发  相似文献   

16.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都能感染的慢性传染病。据文献记载:绵羊和鹿的坏死杆菌病多侵害蹄部,俗称腐蹄病;马多侵害四肢下部及系部;猪的坏死杆菌病有四种类型,即坏死性口炎、坏死性鼻炎、坏死性胃肠炎和坏死性皮肤炎。并进一步将坏死性皮炎分为干性与湿性两种。一九七五年七月在某猪场发现了耳、蹄、皮肤均受侵害的坏死性病变。根据临床症状及细菌学检验结果,诊断为干性皮肤型坏死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坏死杆菌病是梅花鹿中最常见的一种散发性的慢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蹄部损害和四肢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蔓延到内脏器官发生坏死为特征。灌县养鹿场1971—1976年中因此病死亡淘汰达95头,占总鹿数的  相似文献   

18.
鹿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鹿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严重影响养鹿业的发展.巴氏杆菌有许多血清型,鹿巴氏杆菌属于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健康动物肠道的常在菌,但在饲养管理不当、卫生差等条件下,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坏死杆菌病是各种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鹿坏死杆菌病临床上主要以蹄部损害和内脏发生坏死为特征,又称此病为腐蹄病. 鹿场每年秋季发生坏死杆菌病,轻者影响生长、繁育,重者衰竭死亡,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鹿的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病,在临床上主要为四肢部的皮肤和较深部组织以及消化道黏膜呈坏死性病变,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毒力较弱时无致病性,但通过感染后毒力增强,并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具有群发性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