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龙源201     
审定编号:甘审玉2008003。 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半紧凑,株高260cm,穗位高110cm,穗长23cm,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42.5粒。穗轴红色,出籽率82.3%,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千粒重408g。含粗蛋白9.416%,粗淀粉75.278%,粗脂肪3.62%,赖氨酸0.33%。生育期131天。抗病性经接种鉴定,高抗瘤黑粉病,抗大、小斑病及丝黑穗病,高感红叶病。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甘肃自育优良玉米新品种较匮乏、外引玉米新品种对甘肃的生态条件较难适应且退化严重的问题,张掖市博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采用重离子辐照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方法,以自育自交系BT0521为母本、自育自交系0571为父本杂交选育出了高产高淀粉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丰玉3号。2012 — 2013年参加甘肃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新品种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15 621.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2.7%。其中2012年平均折合产量16 536.0 kg/hm2,较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5.4%;2013年平均折合产量14 706.0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2.3%。2014年参加甘肃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6 122.0 kg/hm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7.8%。丰玉3号在甘肃省张掖市春播生育期132 d,株高273 cm,穗长21.0 cm,穗粗5.2 cm,出籽率88.8%,千粒重347.7 g。容重734.2 g/L。丰玉3号籽粒(干基)含粗淀粉766.0 g/kg、粗蛋白89.7 g/kg、赖氨酸3.1 g/kg、粗脂肪36.9 g/kg,属高淀粉玉米品种。该品种高抗茎基腐病和瘤黑粉病,抗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感矮花叶病和红叶病。适宜在甘肃、新疆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贵卓玉9号是贵州大学玉米研究所用自育自交系GD909作母本与自育自交系P159作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玉米品种。2012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玉2012015号;并于2014年在东部、西部进行扩审成功,其全生育期132 d,株型半紧凑,叶片较宽,株高256 cm,穗位高106 cm。幼苗叶鞘绿色,雄穗颖壳浅紫色,花药淡紫色;雌穗花丝绿色。果穗苞叶覆盖程度较长,果穗锥型,籽粒排列整齐,穗长20.8 cm,穗行数14~16行,籽粒黄色,硬粒型,穗轴白色,百粒重36.5 g。2014年冬在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赤塘村进行制种,在其他同类品种制种大减产的情况下,平均制种产量达到3 460.5 kg·hm~(-2),最高单产达到4 519.5 kg·hm~(-2)。  相似文献   

4.
袁亮  汤玲  邱正高 《南方农业》2022,(3):96-98,103
为筛选鉴定重庆地区玉米穗腐病抗源,将188份玉米资源通过注射法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混合孢子,进行穗腐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从80份玉米地方品种中筛选出2份高抗穗腐病材料、6份抗穗腐病材料;从108份自交系中筛选出2份高抗穗腐病材料、46份抗穗腐病材料,鉴定出的2份高抗穗腐病自交系多优27和高W75均含有热带血缘...  相似文献   

5.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温降到32℃以下类病斑又逐渐显现,植株到5叶期后类病斑不再受高温抑制。分蘖期所有突变体株高在47.56~63.54cm之间,对照株高为83.75cm,但突变体的矮化现象只出现在分蘖期前,最终不影响株高;突变体与对照抽穗时间相近,突变体穗长在9.43~15.19cm之间,对照穗长为16.41cm;突变体每穗总粒数约为88.17~165.33粒,xsl19是49.50粒,对照是76.17粒。上述结果表明,除xsl19外的突变体均表现为穗短和每穗总粒数增多。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菌表现为感病,与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和粮食产业持续发展,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育新品系酒9194为母本,引进(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选育)9913-17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过5 a连续单株选择,2015年稳定出圃。2018 — 2019年参加甘肃省(西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7 870.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4.24%。2020年参加甘肃省西片水地组生产试验,6试点平均折合产量8 339.3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8.03%。生育期103 d,株高90.0 cm。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数649.2万穗/hm2,穗粒数41.06粒,千粒重46.3 g,容重787.4 g/L。该品种品质优良,中抗白粉病,中感条锈病。适宜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水地品种类型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选育适宜甘肃陇南麦区及同类地区推广种植的抗病、丰产且适应性广的冬小麦品种,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育高代品系00127-2-2-3作母本、周麦22号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多年多点连续鉴定选择,培育成了抗条锈高产冬小麦新品种天选79号。2019 — 2021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7 437.9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6.87%。2021 — 2022年度参加生产试验,5点(次)平均折合产量6 910.3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3.25%。该品种株高78.4 cm,穗长8.0 cm,每穗粒数40.96 粒,籽粒白色,硬质,千粒重46.31 g,有效穗数570 万穗/hm2。具有抗条锈、稳产、抗倒伏、籽粒品质优良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天水渭河川道区及陇南麦区低海拔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随着鲜食玉米产业的不断发展,甘肃鲜食玉米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为此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交系Pg-B为母本、自交系15N2为父本组配选育出了鲜食糯玉米一代杂交种酒糯4103。该品种在2017 — 2018年进行的甘肃省鲜食玉米糯玉米组区域试验中,2017年鲜穗平均折合产量为18 166.5 kg/hm2,比对照品种京科糯569增产15.15%;2018年鲜穗平均折合产量19 720.5 kg/hm2,比对照品种白玉糯909增产15.90%。苗期生长势强,成株茎秆粗壮,株型紧凑。株高265 cm,果穗锥型,籽粒白紫色、糯质型。籽粒含粗淀粉(干基)608.3 g/kg、粗蛋白121.4 g/kg,支链淀粉含量为100%,直链淀粉含量为0。鲜穗采收期为101 d,鲜穗采收最佳时期一般在吐丝后26~28 d。品质综合评价评分为85.5分,达到农业农村部颁布的糯玉米二级标准。高抗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适宜在甘肃省酒泉、张掖、武威、兰州、白银、天水、庆阳、平凉、陇西等地及相似生态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9.
穗部性状对于鲜食玉米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秃尖长度和籽粒大小。本研究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5个甜糯双隐自交系17HN79、17HN84、17HN88、17HN97、17HN98的穗行数、穗行粒数、穗长、穗粗、秃尖长度及籽粒大小等6个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及遗传率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穗部性状的广义遗传率在65. 5%~97. 0%之间,狭义遗传率在29. 3%~64. 0%之间,穗长和籽粒大小主要由非加性基因作用为主,而穗粗、穗行数、穗行粒数和秃尖长度受加性基因作用为主。甜糯双隐自交系17HN98在穗长、穗行粒数、籽粒大小和减少秃尖长度方面表现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是具有较好鲜食玉米育种应用价值的甜糯双隐自交系。结合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穗部性状综合表现,筛选出17HN98/100、17HN98/107和17HN98/109三个表现突出的鲜食玉米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广西鲜食糯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筛选适宜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在广西横州市对12个糯玉米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测定分析糯玉米相关农艺性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各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相关性。美玉17号和美玉爽甜糯502鲜穗产量分别为1308.4 kg/667m2和1260.3 kg/667m2,比对照分别增产26.1%和21.5%。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关联度为:百粒重>穗行数>穗粗>穗长>生育期>株高>出籽率>穗高>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和穗粗对糯玉米鲜穗产量影响较大。根据农艺性状表现综合判断,美玉17号和美玉爽甜糯502综合表现最好,其次是微甜糯1号和金糯1915,适宜在广西横州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糯玉米氮素积累进程的变化规律,阐明不同生育时期氮素积累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分析了31个糯玉米品种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四叶期、拔节期、大口期(12叶期)、开花(吐丝)期、鲜穗采收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结果表明,植株氮素含量随生育进程逐渐下降,植株氮素积累量随生育进程的增加呈不对称的S型曲线变化,可用Richards方程拟合。不同品种各生育时期的氮素含量和积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鲜穗高产品种主要在大口至开花阶段增加了吸氮量;而鲜子粒及成熟子粒高产品种主要在大口至开花,其次在开花至鲜穗采收阶段增加了吸氮量。通径分析表明,氮素积累过程主要影响氮素积累总量的高低,而对氮素利用效率影响较小。氮素积累过程S型曲线的Richards方程特征参数品种间差异显著。最大积累速率大、活跃积累期长、快增期的积累速率大和持续时间长对提高品种的氮素吸收总量有利。属于高产、氮素吸收量大、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基因型有6个品种,其大口至开花及开花至鲜穗采收阶段的吸氮量平均值分别为1.136和0.554.g/plant,比其它品种分别高24.3%和37.8%;最大积累速率和快增期的积累速率分别为0.068和0.059.g/(d.plant),比其它品种分别高15.8%和15.9%。活跃积累期和快增期的持续时间平均值分别为63.4和29.5.d,比其它品种分别延长了1.9和0.9d。  相似文献   

12.
为创制紧凑型糯玉米种质,本研究以紧凑型普通玉米自交系郑58为供体亲本,以平展型糯玉米自交系通759为轮回亲本,通过标记辅助回交结合叶夹角表型选择的方法,转移玉米叶夹角主效QTL(qLA5)有利等位基因,创制了29份紧凑型BC2F2单株。48个标记背景选择及高密度下株型、抗逆性、产量、品质等18个性状综合鉴定,筛选出株型紧凑、产量高、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糯玉米新种质4份,使轮回亲本平均基因组含量由78.48%提高到88.67%,可作为紧凑型糯玉米育种的亲本材料。本研究结果为利用普通玉米改良糯玉米种质,选育紧凑型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玉米蚜是世界性的玉米害虫,利用玉米自身的抗性是控制玉米蚜虫危害的重要途径。为培育抗蚜新品种,提高玉米的抗性,首先需要鉴定筛选抗性种质,明确其抗性遗传模式,发掘抗性基因。本研究首先对新收集的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玉米蚜鉴定,然后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鉴定出的高抗蚜玉米自交系携带的抗性位点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98份玉米种质资源中有5份表现高抗玉米蚜,其中高抗蚜自交系32t33的抗蚜性受多基因控制,表现数量遗传特征,测序分析在第3、第5染色体上获得了2个与抗蚜性状关联的区域,其大小分别为19.66和6.34 Mb,并在关联区域初步筛选出5个抗蚜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玉米的抗蚜基因资源,为最终分离出抗性基因、明确抗蚜的遗传机制和培育抗蚜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南方甜玉米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明南方鲜食玉米区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甜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及其转运规律的影响。 【方法】 选用国审甜玉米品种粤甜16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施氮量处理 (N 0、100、150、200、250、300、450 kg/hm2),连续进行2年的大田试验 (2015—2016年)。在雄穗开花期和乳熟收获期测定甜玉米植株及各器官干重、钾养分含量,研究分次施肥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甜玉米乳熟收获期植株体内的钾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比例、钾收获指数和效率,以及对花后钾素同化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结果】 在2个生长季,施氮量均显著影响甜玉米植株体内的钾素吸收量。在低于N250水平时,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的钾素吸收量差异主要是由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不同和植株钾浓度不同所引起;在高于N250水平时,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的钾素吸收量差异主要是由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不同所引起。随着施氮量增加 (0~450 kg/hm2),地上部干物质生产量、钾素吸收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在施氮量0~250 kg/hm2之间,鲜穗产量、穗钾素含量、钾素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在施氮量250~450 kg/hm2之间,鲜穗产量、穗钾素含量呈现平稳略波动的趋势,钾素收获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 (0~450 kg/hm2),生产单位鲜穗所需的钾素量呈现先下降后略微波动的趋势。当施氮量高于250 kg/hm2时,植株对钾素的吸收积累量增加,但主要是茎鞘叶部分,穗部的吸收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施氮量显著影响花后根系同化吸收、茎鞘转运和叶片转运对穗的钾贡献,在一定范围内 (低于N 250 kg/hm2),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茎鞘、叶片对穗钾的花后转运量,随着施氮量增大 (高于250 kg/hm2),茎鞘、叶片钾的转运量不再增加,在施N 250 kg/hm2 时,茎鞘、叶片的钾素转运量达到峰值,粤甜16的穗钾来自花后茎鞘转运、叶转运、花后氮同化的贡献率分别为 34.1%、30.8%、35.1%。 【结论】 采用多次施肥,不同施氮量对甜玉米植株的钾素吸收积累的影响呈现阶段性差异;在N 250 kg/hm2时,鲜穗产量和钾素的吸收利用率均较高,从而实现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5.
控释尿素不同条施深度下鲜食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控释尿素不同条施深度(0,5,10,15cm)对鲜食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变化、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为控释尿素在鲜食玉米上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控释尿素施用深度的不同主要影响鲜食玉米抽雄至乳熟收获期的干物质积累,该阶段10,15cm深度下鲜食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显著高于0,5cm。随着控释尿素施用深度的增加,鲜食玉米鲜穗产量、乳熟收获期植株总吸氮量以及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现递增趋势,与0cm相比,15cm深度处理的鲜穗产量和收获期植株总吸氮量分别显著提高13.3%和53.0%,氮肥偏生产力从70.9kg/kg增加到80.4kg/kg,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从6.8kg/kg增加到16.3kg/kg,氮肥表观利用率从3.3%提高到33.7%;10cm深度处理仅较0cm处理显著提高了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而5cm深度处理的鲜穗产量、乳熟收获期植株总吸氮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与0cm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抽雄期叶片光合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与不施氮(CK)相比,控释尿素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穗位叶净光合速率,与0cm相比,15cm深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关键生育期的土壤无机氮测定结果表明,控释尿素施用深度的增加可以提高拔节期、抽雄期和乳熟收获期行间(施肥部位)0—20cm土层、抽雄期和乳熟收获期行间(施肥部位)20—40cm土层以及乳熟收获期玉米种植行(非施肥部位)0—20cm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可见,控释尿素深施能够提高鲜食玉米抽雄期以后的土壤供氮能力和改善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和鲜穗产量。试验设置条件下,控释尿素最佳的施用深度为15cm。  相似文献   

16.
玉米果穗表型性状是玉米育种、产量预测的重要参数,提出一种基于穗粒分布图的玉米果穗性状计算方法,全面解析玉米果穗和穗粒的几何、数量和颜色等表型性状。该文利用步进电机驱动果穗转动来获取果穗主要侧面图像,采用果穗畸变校正方法生成标准果穗图像序列,在像素尺度进行果穗轮廓分析,建立图像序列中果穗轮廓映射关系并生成果穗三维模型,在穗粒尺度拼接果穗整个表面的穗粒分布图,计算出果穗和穗粒的各项表型性状。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表型性状计算方法对穗型及穗粒分布规则的玉米果穗具有较高检测精度,其中穗行数、行粒数、总粒数、果穗长和果穗粗的平均计算精度分别为98.231%、94.351%、96.921%、98.956%和98.165%。  相似文献   

17.
12C6+重离子束辐照玉米后代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玉米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创制优异的资源材料,采用不同剂量0(对照)、30、60、90、120 Gy 的12C6+重离子束辐照自育骨干玉米自交系LY8405干种子,并对各剂量辐照后代植株的生物学效应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自交系LY8405 M1种子发芽率、株高、穗位高和花粉活力均低于对照组,相同剂量辐照的M2生理损伤检测指标较M1有较大程度的恢复,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而90和120 Gy剂量辐照后的M1、M2种子发芽率、株高和穗位高均与对照组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辐照剂量为30 Gy时,在M2、M3植株变异表型筛选中,创制出了多种农艺性状表型变异突变体,说明30 Gy是对自交系LY8405的生物学效应最为明显的辐照剂量,60 Gy影响效应次之,同时60 Gy是辐照半致死阈值;M2和M3突变类型包括植株矮化、穗位高度降低,叶片皱缩、叶色黄化、白化、花叶,穗型变大、变长,穗轴颜色由白变红,籽粒颜色由黄变为酒红色,粒型由马齿型变为硬粒型。生物学效应表明,30~40 Gy辐照剂量是0~120 Gy范围内重离子辐照选育玉米自交系LY8405的适宜剂量。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玉米自交系创制新的种质资源提供了方法,更为玉米选育新品种提供了稳定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8.
The pink stem borer (Sesamia nonagrioides Lef.) is the main corn (Zea mays L.) pest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Although, screening for resistance to this pest has been successful, the level of resistance shown by the most resistant varieties is not high.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work were: (i) the evaluation for pink stem borer resistance of the nontested inbred lines, field and popcorn materials, from the collection maintained at the Misión Biológica de Galicia and (ii) the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under pink stem borer infestation, of inbreds selected for resistance to pink stem borer in hybrid combination. Forty four inbred lines nontested yet for resistant to pink stem borer along with five inbred lines previously reported as resistant to stem and ear attack, were evaluated in 2002 and 2003. In adjacent experiments, hybrids EP79× W552, EP77× B93, and A661× EP42 were tested along with a resistant hybrid, MEB531-Bt, and a susceptible hybrid, INRA 260. New sources of resistance to pink stem borer have been detected among inbred lines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esistance presented by previously tested inbreds. Some of these lines wer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by pedigree selection for resistance to pink stem bore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持续稳定的养分供应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研究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对甜玉米鲜穗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为优质甜玉米生产中缓控释肥的施用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在河北省秦皇岛、石家庄和保定3地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万甜2000’。共设置 5个处理,即控释掺混肥料 (T1)、控失聚能网复合肥 (T2)、聚天门冬氨酸缓释复合肥 (T3)、常规尿素 (T4) 和不施氮 (CK)。在玉米关键生育时期,测定植株干物重和全氮含量;在鲜穗采收期,测定鲜穗产量和籽粒营养品质,并进行品质评价。  【结果】  与T4处理相比,3个缓控释肥处理均能提高甜玉米穗长和穗粗,增加单穗鲜重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提高鲜穗产量。各类缓控释肥料可显著提高玉米鲜穗产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3地平均增幅分别为15.4%、57.2%、15.4%和67.0%;3个缓控释肥处理相比,T3处理下鲜穗产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表现最优,比其它2个缓控释肥处理平均分别增加8.33%、55.6%、7.21%和22.6%。T3处理下甜玉米的食味品尝评分也有显著提高,比T4处理平均提高6.41%,同时也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T3处理下甜玉米气味、果皮柔软度、甜度等较其它处理均有大幅改善。与T4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提高了甜玉米营养品质,其中T3处理下甜玉米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籽粒N和P含量与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籽粒K含量与籽粒可溶性糖、维生素C、维生素E、品尝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籽粒可溶性糖与维生素C、维生素E和品尝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聚天门冬氨酸缓释复合肥对甜玉米鲜穗产量的增产效果最好,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均最高。甜玉米品尝品质和营养品质最高,品质评定达到1等级。因此,施用聚天门冬氨酸缓释复合肥可以提高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