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齐黄34为指示品种,在2015年相同密度试验的基础上,2016年再度在环县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和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等3种不同大豆起垄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277.8 kg/hm2,较对照增产80.2%;全膜覆土穴播次之,为2 976.1 kg/hm2,较对照增产63.6%;全膜双垄沟侧播排第3,为2 800.5 kg/hm2,较对照增产54.0%。全膜等距微垄沟测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产量仍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和全膜双垄沟侧播,推荐为大豆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甘肃省庄浪县山地梯田试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通用全膜垄上播种栽培模式马铃薯生育期适中,商品率高,经济性状好;该模式下,折合产量最高,为47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 9 305.6 kg/hm2,增产率24.16%。全膜垄作侧播折合产量44 444.4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 925.9 kg/hm2,增产率15.38%;全膜微垄垄播折合产量42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11.18%。通用全膜垄上播种较当地主栽模式全膜垄作侧播产量增幅较大,全膜微垄垄播较全膜垄作侧播略有减产。  相似文献   

3.
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开展了冬小麦不同起垄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小麦产量最高,为6 472.22 kg/hm2,宽幅精播次之,为57 27.78 kg/hm2,膜侧沟播排第3,为5 327.78 kg/hm2,分别较露地条播(产量4 266.67 kg/hm2)增加51.69%、34.24%、24.87%。  相似文献   

4.
栽培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进一步明确我国西北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2008—2009年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7种不同栽培方式对陇东地区旱地玉米根系时空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系长度和根干重均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增加,且随土层的加深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等行距种植模式0~150 cm土层玉米根系长度显著大于半膜双垄沟播、常规地膜覆盖和露地种植模式(P<0.05);120~150 cm土层根长百分比表现为全膜双垄沟播撮苗种植模式最大,全膜双垄沟播等行距种植模式次之,露地种植模式最小;根干重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且垄沟>垄中,全膜双垄沟播>常规覆膜>半膜双垄沟播,等行距种植>撮苗种植;与半膜双垄沟播、常规地膜覆盖和露地种植模式相比,全膜双垄沟播等行距种植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7.72%、22.01%和47.00%,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41%、18.54%和43.57%,是陇东地区旱作玉米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覆膜方式对山旱地油菜收后复种架豆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模式架豆王植株性状最优,生育期0~40 cm土壤含水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为151.03 kg/(mm·hm2),较半膜平铺提高了34.26 kg/(mm·hm2);折合产量为23 125.0 kg/hm2,较半膜平铺增产21.92%。全膜双垄沟播可作为天水市山旱地油菜收后复种架豆王的主要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优化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技术,2020 — 2022年在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研究了玉米减穴增株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设每穴留苗1株(对照)、留苗2 株、留苗3 株、留苗4株4个处理,观察各处理下玉米经济性状、生育期和产量。结果表明,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每穴留苗3株、4株主要性状明显优于每穴留苗1株。每穴苗4株玉米折合产量为7 723.48 kg/hm2,较每穴留苗1株增产723.48 kg/hm2,增产率10.34%;每穴留苗3株为7 549.24 kg/hm2,较每穴留苗1株增产549.24 kg/hm2,增产率7.85%,增产效果明显。该种植模式适宜在海拔2 000 m以下、年降水量350~500 mm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应用。  相似文献   

7.
全膜双垄沟不同覆膜时期对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晓伟  何宝林  郭天文 《核农学报》2012,26(3):602-608,627
针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全膜双垄沟4种不同覆膜时期对旱地玉米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覆膜优于早春顶凌覆膜、玉米播前覆膜和晚春播种时覆膜,即早覆膜优于晚覆膜。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增加了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为70.21%,产量为10039.34kg/hm2,比播前覆膜8036.67kg/hm2增产24.92%,水分利用效率36.01kg/hm2·mm,比播前覆膜27.10kg/hm2·mm提高32.88%。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产效果明显,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取的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有利于小麦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N,P和K平衡施肥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明显;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较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露地穴播种方式小麦产量分别增加4.9%~8.0%,20.4%~22.6%和59.7%~72.8%,干旱年份增产效果尤为突出;该种植方式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180,120和90 kg/hm2时(Z0F1处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露地穴播提高72.8%和111.1%.表明春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合理配方施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效果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垄作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膜双垄垄播栽培商品薯率高、结薯数多,折合产量35 606.1 kg/hm2,较露地垄作增产7 310.6 kg/hm2,增产率25.8%。建议在庄浪县大面积推广马铃薯黑色全膜双垄垄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庄浪县川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以先玉335为对照,对引进的5个耐密型玉米新品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锦华150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抗旱性强,折合产量为11 902.95 kg/hm2,较当地主栽品种先玉335增产23.25%,可作为主栽品种在试区推广种植;农华101生育期适中,经济性状好,抗旱性强,折合产量10 404.56 kg/hm2,较当地主栽品种先玉335增产0.49%,可在试区示范种植;先玉335经济性状好,抗旱性强,折合产量为10 354.05 kg/hm2,可继续种植。  相似文献   

11.
在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中黄42号、冀豆17、中黄41号3个品种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强,平均折合产量分别为4 333.3、4 222.2、4 111.1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分别增产20.0%、16.9%、13.8%,适宜在陇东地区旱地全膜覆土穴播种植。  相似文献   

12.
小麦膜侧宽幅匀播技术是密植作物高产栽培新技术,其抗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了给该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以冬小麦普冰151为指示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冬小麦旱地膜侧宽幅匀播、膜侧沟播、常规条播三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旱地膜侧宽幅匀播冬小麦产量极显著高于膜侧沟播和常规条播,折合产量为5 902.8 kg/hm2较对照的增产率为24.54%。表明冬小麦膜侧宽幅匀播集雨保墒效果好、抗旱作用显著,又利于密植和高产。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模式下旱地春玉米产量对降雨和气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旱区气候变化及主要气象因子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对AquaCrop模型玉米参数进行校准和验证,并在35a历史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气温和降雨梯度,利用模拟的方法分析不同情景下玉米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AquaCrop模型在试验点模拟精度较高,3种种植模式下实测与模拟产量的均方根误差为245.34~745.10 kg/hm~2,标准均方根误差为6.94%~9.49%。在设定范围内(降雨降低15%~升高15%,气温降低1.5℃~升高1.5℃),随气温和降雨升高,3种种植模式下产量波动均呈减小趋势,其中全膜双垄沟播下产量波动最小,平均产量曲线斜率为0.083 4,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较强。在A3B3(温度升高1.5℃、降雨提高15%)情景下产量均达到最大,相比历史气候,露地、单垄、全膜双垄沟播分别平均增产13.45%、11.57%、17.67%。气温对3种模式下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降雨对露地种植产量影响为极显著,而对单垄和全膜双垄沟播产量影响显著。该研究对气候变化下作物产量预测、风险评估及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晋豆2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陇东旱塬区3种不同覆膜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平播(CK)相比,全膜沟播(FFRF)、半膜沟播(HFRF)和膜侧(PS)种植均能提高0~25 cm土层地温,其中FFRF增温最高;不论干旱年份或平水年份,FFRF和HFRF处理大豆生育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均显著低于CK;FFRF的荚粒数、百粒重、分枝数最高,HFRF次之,CK最低;FFRF与CK相比,2009年(干旱年份)和2010年(平水年份)平均荚粒数、百粒重、分枝数分别增加5.6%、7.4%和23.8%;2009年和2010年FFRF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2.5、13.0 kg hm-2mm-1,较露地显著提高,分别提高64.5%、39.8%;FFRF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平水年份达3761 kg hm-2,较对照CK增产31.41%,干旱年份产量为3281 kg hm-2,增产高达41.97%。全膜沟播能够明显改善旱作区土壤水温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大豆高产田创建。  相似文献   

15.
以张豆1号为指示品种,在会宁县旱地进行了大豆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为60 cm、穴距为14 cm时,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156.25 kg/hm2;行距为50 cm、穴距为18 cm和20 cm时,大豆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054.17、2 987.50 kg/hm2。且这3个密度处理的大豆综合性状优良。因此认为,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穴距14 cm和行距50 cm、穴距18~20 cm。  相似文献   

16.
旱区集雨种植方式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是限制西北黄土高原旱区春小麦增产的一大瓶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有限降水的生产潜力,实现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是该区春小麦高产高效种植的关键所在。试验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穴播为对照,分析了3种不同集雨覆膜种植方式(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对麦田耗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促进春小麦增产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春小麦全生育期,覆膜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处理53.35 mm,以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最多,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了49.78%,而其他两种覆膜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覆膜处理的春小麦总耗水量差别不明显,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5.23%。覆膜种植增加了春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阶段的耗水,此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比例均最大,平均分别为124.49 mm和46.25%,而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在此阶段的耗水量最高,显著高于露地穴播处理21.33%。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分别可使春小麦增产21.08%、21.92%和9.64%。3种覆膜栽培方式下以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二者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5.36%和13.24%,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的最低,与对照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和垄作两种集雨覆膜栽培模式均可以实现旱地春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但还需要进一步筛选适合西北黄土高原旱区春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探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增产机理,完善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法,以露地平播为对照,比较了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双垄沟播、半膜平铺、膜侧沟播等4种栽培方式对玉米叶面积、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成本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全膜或半膜双垄沟播显著增加了各个生育时期玉米的叶面积,半膜平铺和膜侧沟播作用不大;全膜和半膜双垄沟播及膜侧沟播显著提高了玉米的光合势,半膜平铺对生长前期光合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后期出现不利影响;全膜和半膜双垄沟播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但也增加了秃顶长。半膜平铺对穗长、穗粗和穗行数有一定促进作用,降低了秃顶长,但对行粒数作用并不明显。膜侧沟播对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穗粗和秃顶长作用并不明显;各种覆膜栽培方式均提高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但降低了单株成穗数。穗粒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最大、百粒重次之、单株成穗数最低;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双垄沟播、膜侧沟播、半膜平铺栽培方式分别比对照增产67.23%、60.08%、38.81%和20.0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66.43%、59.54%、38.35%和19.63%,经济收益分别比对照增加85.51%、69.58%、36.37%和18.69%。说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收益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在控制灌水量的前提下不同覆膜方式玉米增产效果,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覆膜方式对灌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玉米性状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约束条件下,全膜平铺覆土全生育期灌水总量最少,但其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均高于全膜双垄沟灌和半膜平作畦灌处理,节水保墒效果及增产效果明显;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温度影响无差异,不会对玉米生长产生影响;全膜平铺覆土玉米产量最高为14 763 kg/hm~2,分别比全膜双垄沟灌、半膜平作畦灌处理增产4.18%、31.3%。  相似文献   

19.
周年覆盖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及降水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黄土旱塬麦田降水资源少,降水季节与冬小麦需求错位,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为探究适合当地旱作冬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通过4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无覆盖条播(USL)、垄膜沟播(RFSF)和全膜覆土穴播(WFFHS)种植方式下,冬小麦夏休闲期残膜覆盖的蓄水保墒效果以及周年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效应和降水生产效率情况。结果表明:夏休闲期残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垄膜沟播和全膜覆土穴播处理2m土壤休闲蓄水量分别较露地条播处理高12%~22%(P0.05)和14%~30%(P0.05),相应休闲效率在29%~42%,亦显著高于无覆盖条播处理,且差异性随夏休闲期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全膜覆土穴播周年覆盖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较传统无覆盖条播平均增产40%,覆膜种植促进了冬小麦千粒重和穗数的增加,籽粒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0**),覆膜和合理构建群体是提高旱塬冬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不同处理间水分生产效率、休闲期降水生产效率和周年降水生产效率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9.3,9.3,11.7kg/(hm2·mm)。黄土旱塬冬小麦生育期耗水深度达2m以下,覆膜种植处理的耗水量高于无覆盖条播处理,且覆膜加大对1m以下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从作物高产和降水高效利用角度考虑,全膜覆土穴播周年覆盖是黄土旱塬冬小麦一种有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在清水县旱作农业区对引进的13个玉米新品种进行引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3个玉米新品种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均能正常成熟。其中以金科2号折合产量最高,为 10 969.7 kg/hm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6.77%;宝单918次之,折合产量为10 909.1 kg/hm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6.13%;伟隆105、中种8号、巡天1102、高玉811折合产量较高,分别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4.84%、14.19%、 12.90%、10.32%。这6个品种综合性状良好,抗病、抗逆性强、丰产及适应性好,建议在清水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