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栽培方式对菘蓝农艺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栽培方式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本研究为了探讨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区菘蓝的最佳栽培方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栽培模式(平作和垄作)和覆膜方式(不覆膜、覆白膜和覆黑膜)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个处理。按照播种至收获每月一次定期采集菘蓝植株样品,测定了6种栽培方式下菘蓝根农艺性状指标、板蓝根产量及检测成分(R,S)-告依春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菘蓝根长、根直径、单株根干重的累积动态、板蓝根产量和质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垄作覆黑膜栽培菘蓝根的快速生长持续期最长,根系最发达,根长、根直径和单株根干重均较高。板蓝根产量以垄作覆黑膜栽培最高(4 514.4 kg·hm~(-2)),垄作覆白膜产量最低(3 116 kg·hm~(-2));(R,S)-告依春含量以垄作覆白膜最高(2.61 g·kg~(-1)),垄作不覆膜最低(1.37 g·kg~(-1))。在不同栽培方式下,菘蓝主根长、根直径和单株根干重生长随生长时间均呈现"S"型生长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菘蓝收获板蓝根适宜栽培方式为垄作覆黑膜栽培。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盆地西缘,通过2年(2009、2011)田间试验,探讨了平作无覆盖(CT+NM)、平作秸秆覆盖(CT+SM)、平作地膜覆盖膜侧栽培(CT+PAPF)、平作地膜覆盖膜上栽培(CT+POPF)、垄作地膜覆盖膜侧栽培(RT+PAPF)、垄作地膜覆盖膜上栽培(RT+POPF)等6种覆盖栽培方式对玉米地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8:00、14:00和18:00时,各生育期10 cm土温均是RT+POPFCT+POPFRT+PAPFCT+PAPFCT+NM。8:00时覆盖、垄作表现出明显的保温作用,保温效果是膜上栽培优于膜侧栽培,垄作优于平作,覆盖优于无覆盖;14:00和18:00时,各处理10 cm土温都明显增大,增温效果是垄作、膜上栽培大于平作、膜侧栽培。秸秆覆盖有稳定地温的作用,在气温明显下降时(夜晚)有保温作用,8:00时10 cm土温相比CT+NM平均高0.5℃;气温明显升高时(白天,除降雨天)表现出降温作用,14:00时10 cm土温比CT+NM平均低0.3℃,18:00时V12期之前、之后分别平均降温0.9℃、0.5℃。2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的不同阶段,0~20 cm土壤水分含量均是RT+PAPFRT+POPFCT+SMCT+POPFCT+PAPFCT+NM,垄作较平作高10.0%,覆盖较无覆盖高11.4%,即垄作和覆盖有利于集水和保水。垄作条件下玉米膜侧栽培相比膜上栽培更有利于玉米行集水(土壤含水量RT+PAPF比RT+POPF高2.4%);而平作条件下秸秆覆盖的保水效果较地膜覆盖好(土壤含水量CT+SM较CT+POPF、CT+PAPF分别高2.4%、5.1%),膜上栽培的集水保水效果又优于膜侧栽培(土壤含水量CT+POPF比CT+PAPF高3.2%)。因此,在本研究区域玉米生产中,平作秸秆覆盖、垄作地膜覆盖膜侧栽培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全覆膜垄作种植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内蒙古长城沿线丘陵区土壤保水保肥性差,春旱严重及马铃薯产量和降雨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地膜覆盖和垄作种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露地平作(CK)、全膜垄作(全膜双垄垄上播(A1)、全膜单垄垄上播(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A3))和全覆膜平作(A4)5种栽培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酶活性与相应土层土壤含水量、温度、pH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全覆膜和垄作提高了土壤增温保墒能力,A1、A2、A3和A4处理,与CK相比,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32.76%,23.60%,42.92%,17.58%,土壤温度分别提高11.51%,9.41%,6.87%,4.83%,同时显著降低0—20cm土层土壤pH,提高了相应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进而增加芽鲜重、根鲜重和芽粗,提高了根系活力,降低了丙二醛含量。与CK相比,产量分别提高48.62%,34.22%,52.85%,21.70%,显著增加了降雨利用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可见,全膜垄作种植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降雨利用率,且以A1和A3效果最优,更适合作为内蒙古长城沿线丘陵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干旱地区覆盖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田条件下,为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区马铃薯土壤有机质、养分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白色半膜垄作(BB)、白色全膜垄作(BQ)、白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BJ)、黑色半膜垄作(HB)、黑色全膜垄作(HQ)、黑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HJ)、秸秆覆盖垄作(JL)及裸地垄作种植(CK)8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均能改变0~30 cm土层温度,与CK相比,地膜覆盖方式具有增温效果,白膜增温优于黑膜,全膜覆盖增温优于半膜与垄面覆膜垄沟秸秆处理,且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推进覆膜增温效果逐渐减弱,秸秆覆盖在生育前期具有降温作用,后期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较JK与CK处理,地膜覆盖处理促进了马铃薯的出苗并缩短了各生育期的时间;覆盖方式能影响马铃薯根际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增加马铃薯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大小依次为JLBJBQBBHQHJHB,其中JL处理下的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了16.72%,同色膜处理下的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有机质影响不显著,地膜覆盖对土壤全量养分、速效氮磷钾含量的作用较秸秆覆盖小,垄面覆膜+垄沟秸秆覆盖(BJ、HJ)对土壤养分含量的促进效果更大,黑膜较白膜更能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覆膜与秸秆覆盖较CK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以覆膜增产作用最为显著,达到87.87%。不同覆盖方式处理中以处理BJ产量最高,其次为HJ。因此,覆盖材料(秸秆、黑膜、白膜)对于马铃薯生长、土壤养分、产量影响作用明显,覆盖方式(半膜、全膜、半膜+秸秆)对于土壤温度、养分及马铃薯生长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总体表现为覆盖材料覆盖方式,以垄面覆膜+垄沟秸秆覆盖(BJ、HJ)最有利于马铃薯生长与产量的增加,是适宜当地旱作区马铃薯种植的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垄作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膜双垄垄播栽培商品薯率高、结薯数多,折合产量35 606.1 kg/hm2,较露地垄作增产7 310.6 kg/hm2,增产率25.8%。建议在庄浪县大面积推广马铃薯黑色全膜双垄垄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省庄浪县山地梯田试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通用全膜垄上播种栽培模式马铃薯生育期适中,商品率高,经济性状好;该模式下,折合产量最高,为47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 9 305.6 kg/hm2,增产率24.16%。全膜垄作侧播折合产量44 444.4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 925.9 kg/hm2,增产率15.38%;全膜微垄垄播折合产量42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11.18%。通用全膜垄上播种较当地主栽模式全膜垄作侧播产量增幅较大,全膜微垄垄播较全膜垄作侧播略有减产。  相似文献   

7.
在漳县进行了驰奈中药材专用肥在当归上施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7月上旬用驰奈液肥5倍液对当归灌根,用量为50 g/穴时当归农艺综合性状、地下根系性状最好,褐斑病发病率最低,品质好,一/二级品出成率高。折合产量11 217.4 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 217.4 kg/hm2,增产率12.17%。  相似文献   

8.
为给云南省维西县云当归高产、优质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防草布覆盖开展云当归成药栽培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单施化肥(C)、单施生物有机肥Ⅰ号(B)、单施生物有机肥Ⅱ号(B)、50%化肥+生物有机肥Ⅰ号(1/2C+B)、50%化肥+生物有机肥Ⅱ号(1/2C+B)7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云当归产量构成因素、药材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有机肥能促进云当归主根长、根粗、侧根数、单株鲜重、干重增加,显著提高云当归鲜、干药材产量(P<0.05),生物有机肥处理云当归鲜、干药材产量较CK1分别增产41.50%~201.13%、35.00%~69.42%,其中,1/2C+BⅠ处理鲜干产量最高,1/2C+BⅡ处理次之。(2)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提高云当归药材阿魏酸、挥发油、浸出物和多糖含量,降低总灰分含量,有效改善云当归药材品质;(3)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P<0.05)。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  相似文献   

9.
当归是甘肃省定西市品牌大宗道地药材之一,但生产中的早薹问题导致其成药期质量下降,已成为制约当地当归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当地种植的最佳当归品种和种苗,以岷归系列品种为试材,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当归品种及其种苗规格对成药期当归质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移栽单株鲜重约0.7 g、主根长7.1 cm、侧根数少于0.2条/株的岷归4号种苗,是最适宜获得当归主要农艺性状较优、早薹率低、抗病性较强、产量及经济收益高的种植方案。应用该种苗种植时,当归单株鲜根重最重,为69.3 g;鲜根折合产量最高,为11 800.0 kg/hm2;经济纯收益最高,为67 600.0元/hm2;产投比最优,为21.1元/元。建议在定西地区及类似区立地条件下,优先选择岷归4号小种苗。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在甘南高原白膜覆盖侧沟栽、黑膜覆盖侧沟栽、白膜覆盖平栽、黑膜覆盖平栽和露地平栽5种栽培方式对麻花艽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膜覆盖侧沟栽产量最高,品质最优,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且产量较露地平栽极显著地提高了46.06%,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分别比对照增大59.53%和21.16%。黑膜覆盖侧沟栽是麻花艽高产栽培的最佳方式,建议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研究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95(6)161”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垄作栽培可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更适宜小麦根系生长。土壤呼吸强度垄作栽培20~40cm土层>平作栽培20~40cm土层>垄作栽培0~20cm土层和平作栽培0~20cm土层。相同灌水量垄作栽培渗入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显著高于平作,2个小麦品种垄作栽培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62kg/m3和1·56kg/m3,较传统平作栽培分别提高21·8%和16·4%。垄作栽培小麦群体内空气湿度较平作栽培降低3·5%~15·5%,同一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群体透光率均为垄作栽培>平作栽培。且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提高10·0%~13·2%,总干物质产量光能利用率提高10·3%~10·8%。  相似文献   

12.
当归3年完成正常生活史,繁种周期长,成种株率低。为提高当归新品种选育效率,将搭载“长征7号”运载火箭在太空运行22 h(命名为航归22 h)和搭载“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在太空运行33 d(命名为航归33 d)的当归种子作为SP0种子,以未搭载种子为对照(CK),经育苗栽培获得SP2种苗。采用留苗和移栽2种栽培方式,测定进入第3年繁种年的SP2群体的种株率、农艺性状和种果重。结果表明,CK群体未能进入繁种期而被淘汰,太空诱变获得的2个群体均进入正常繁种年。航归22 h的返青株成活率较航归33 d提高14.65个百分点,成种株率提高19.7个百分点。与移栽航归33 d、留苗航归22 h和33 d群体相比较,移栽航归22 h的繁殖特性有明显改善,单株果重分别增加1 527.5%、428.2%和377.7%,根重分别增加235.3%、256.8%和265.2%,根长分别增加44.5%、36.7%和6.0%,根粗分别增加83.3%、83.7%和83.9%。航归SP2代群体性状综评指数大小依次为移栽航归22 h (0.813 3)&...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部分理化指标和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在3个试验地点,对垄作双深耕作栽培(简称垄作)和常规平作耕作栽培(简称平作)的产量、干物质生产、根部性状、肥料利用率及土壤容重、团聚体和温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模式,土壤容重下降,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升高是普遍现象。垄作0—5 cm和5—10 cm土层的容重分别下降10.40%,10.26%,0—10 cm和10—20 cm土层团聚体分别增加27.85%,14.18%,6月上旬—9月上旬距地表5,10,15 cm位置旬平均温度分别升高2.35,0.58,1.12℃。垄作齐穗期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灌浆期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各时期根干重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垄作平均增产7.85%,增产幅度为7.92%~9.86%,穗数或穗粒数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垄作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平作提高13.85%,15.46%,20.86%,6.97%。因此,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模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根系生长发育,从而使水稻地上部分表现出生长优势,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干旱、冻害是限制陇东旱作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采用膜沟方式栽培,可克服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冬小麦越冬死亡率高、土壤保墒保温效果差等弊端,使土壤含水率较露地平播提高2 44~3 17个百分点,土壤温度提高2 3~3 2℃,越冬死亡率降低11 59个百分点,冬小麦单产较常规覆膜栽培和传统露地平播栽培分别增产899 1kg/hm2和1331 25kg/hm2,增产率分别达25 9%和43 7%。  相似文献   

15.
在临夏高寒阴湿区对蚕豆新品种临蚕8号进行了不同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蚕豆有效分枝数、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等指标优化明显,增产效果明显。其中以全膜覆盖平作种植折合产量最高,为5 934.0 kg/hm2,较对照露地宽窄行种植增产21.6%,且综合性状最优,可在临夏高寒阴湿区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6.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不同耕作条件下的水稻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水稻根系数量、白根率、根系活力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分蘖时间早;垄作免耕水稻的株高、茎粗、穗长、穗粒数增加,11年水稻平均产量垄作免耕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分别提高了10.3%和11.3%。垄作免耕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强,土壤表层松结态腐殖质含量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0.194和0.238个百分点,紧结态腐殖质降低0.098和0.037个百分点。垄作免耕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开展了冬小麦不同起垄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小麦产量最高,为6 472.22 kg/hm2,宽幅精播次之,为57 27.78 kg/hm2,膜侧沟播排第3,为5 327.78 kg/hm2,分别较露地条播(产量4 266.67 kg/hm2)增加51.69%、34.24%、24.87%。  相似文献   

18.
为了展示当归绿色高效施肥技术,2021年在岷县中药材绿色种植基地开展示范性试验。试验设7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当归形态特征、产量、收益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常规施肥[复混肥料(总养分≥45%, N-P2O5-K2O为20-15-10)750 kg/hm2、 磷酸二铵300 kg/hm2、 有机肥(有机质≥45%, N+P2O5+K2O≥5%)1 200 kg/hm2]而言,6种施肥模式当归芦头径增加0.14~0.40 cm、根长增长0.16~3.03 cm、主根径增加0.15~0.34 cm、单根鲜重增加10.67~26.16 g/株;当归产量增加333.90~1 740.90 kg/hm2,产量增幅为2.69%~14.03%,较常规施肥增收3 665~15 159 元/hm2。阿魏酸含量增加了0.014~0.020 百分点,挥发油含量增加了0.07~0.14 百分点,醇浸出物含量增加了0.8~2.9百分点。6种模式对当归根部形态特征、产量、收益、有效成分等均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9.
宽行垄作增强苗期淹水夏玉米光合和抗倒性提高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苗期淹水夏玉米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规律,在大田条件下,以先玉335为材料,设置传统平作和宽行垄作两种种植方式,分别进行正常水分处理(模拟不淹水年型)和淹水处理(模拟淹水年型),分析了传统平作和宽行垄作两种种植方式对苗期淹水夏玉米光合特性和抗倒性能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年型下,宽行垄作功能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恢复至不淹水年型水平与传统平作相比提前了10 d,宽行垄作与传统平作相比在淹水年型下可以快速改善夏玉米功能叶光合能力。淹水年型下,宽行垄作叶面积在淹水后15 d即可恢复至不淹水年型水平,而传统平作至淹水后30 d仍不能恢复至不淹水年型水平,宽行垄作与传统平作相比在淹水年型下提供了更大的绿色光合面积。淹水年型下,传统平作第3节间茎粗、刺穿强度和弯折强度等抗倒指标显著变差,两年平均值比不淹水年型分别降低了20.1%、16.1%和20.0%;宽行垄作第3节间抗倒指标在两种水分年型下差异不显著;同一水分年型下,两种种植方式抗倒性能差异不显著。淹水年型下,宽行垄作空秆率和千粒质量显著低于传统平作,两年平均值分别降低了21.5%和5.7%。传统平作淹水年型下穗粒数显著低于不淹水年型(P0.05),两年平均值降低了11.3%;宽行垄作在两种水分年型下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宽行垄作较传统平作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穗粒数。与不淹水年型相比,淹水年型下传统平作和宽行垄作均显著减产(P0.05),两年减产平均值分别为1 349.6和547.3 kg/hm2,但无论淹水与否,宽行垄作产量均不低于传统平作;淹水年型下,传统平作减产率显著高于宽行垄作(P0.05),两年分别高14.1%和6.8%,宽行垄作稳产性更好。研究结果可以为涝害易发生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网络版摘要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4(2):77-78
<正>甘肃当归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式研究陈永军(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甘肃定西743000)在甘肃省当归栽培中,采用垄作成药期覆黑色地膜方式,同期测定总干物质积累量平均195.9g·株-1,较旱作无膜对照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