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该研究以粘果山羊草Ae.19(Ae.Kotschyi 19)为母本,中国春和云南铁壳小麦为桥梁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雄性不育株,再用普通小麦品种(系)与其测交和连续回交,育成了具有粘果山羊草Ae.19细胞质普通小麦细胞核的K-19小麦雄性不育系,并选育出K-19农矮3号A等10余个优良K-19不育系,其不育性稳定,没有发现单倍体,综合性状好。从普通小麦品种(系)中发现了恢复力高的K-19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源),筛选出原KR_1等7个恢复系,国内法恢复度高达88.2%~96.9%,国际法恢复度高达116.4%~150.4%,其后代不产生单倍体或单倍体频率很低,综合性状好。K-19小麦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体系的建成,丰富了小麦杂优育种种质库,具有良好的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1份~(60)Co-γ射线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一个新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将~(60)Co-γ射线诱变选育的玉米K305雄性不育突变体姊妹交群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种植,采用室内花粉镜检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育性鉴定。通过不育株姊妹交、测交及测交组合的自交和回交后代,进行细胞核效应分析;以具有正常细胞质的自交系为母本,育性完全恢复的测交种及姊妹交群体中的可育株为父本进行反交,对其反交的F1及F2进行细胞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雄穗无花药外露,花药干瘪,败育彻底,不育性状稳定;姊妹交和回交后代育性分离比例为1∶1,自交后代育性分离比例为3∶1,不育性状表达与细胞质的改变无关。说明该突变体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可遗传的"无花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甘蓝Ogura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利用RAPD[1]技术进行分子标记的研究报道很多,如王俊霞等[1]对甘蓝型油菜Pel CMS育性恢复基因和王晓武等[2]对甘蓝的一个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均进行了RAPD标记.我们经过多年的选育,已经成功把外源胞质雄性不育基因转育到甘蓝自交不亲和系上,现已成功选育出不育性稳定和经济性状优良的甘蓝雄性不育系.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不育机理,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其不育基因进行了标记,为以后开展甘蓝杂优育种提供标记基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核农学报》2012,26(3)
从花椰菜亲本资源中发现1株雄性不育突变株,通过对姊妹交和杂交后代育性表现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发现该材料的不育性由1对细胞核隐性基因控制。选取姊妹交后代自交分离的完全不育株,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及保持不育性。经过不同年份的育性观察,从中选育出不育株率100%、不育度达到或接近100%的不育系,定名为9901A。应用9901A与自交系9908配制的杂交组合表现优良,通过浙江省审定,定名为瓯雪60天[浙(非)审蔬20090016]。瓯雪60天制种中利用熊蜂授粉效果好、制种产量高,不育系异交结实率高,杂种优势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60Co γ射线辐照诱发创造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籼品种浙9248干种子经300 Gy 60Co-γ射线辐照后,M1代植株的育性大幅下降,并出现了完全不育株.选用浙9248M1高不育株再经人工去雄后与G93-89杂交,所得杂种M2F1仍分离出雄性不育株.继续用浙9248回交,M3BC1-M6BC4群体中仍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比为1:1.用早籼新品系浙辐504、H416,中籼新品系长丝软占、玉占,三系杂交籼稻保持系辐南B、351B及恢复系IR36、20964与BC2群体中的不育株杂交,所有杂交一代群体都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比例接近1:1.此外,回交、杂交群体中分离出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进行姐妹杂交,后代也按1:1分离出不育株与可育株.然而,所有可育株的后代,不管来自杂交、回交或是姐妹交,均未出现育性分离,表现正常可育.本实验所得的不育突变株及其衍生不育株的花药瘦小,花粉呈典败或圆败,自然结实率与套袋结实率很低.上述结果表明,诱发产生的不育系属显性雄性不育,由细胞核内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以韩国辣椒品种探将F2中的不育株为母本,以优良红色素辣椒自交系为父本,进行3×3双列测交,通过日光温室加代选育和网室正茬选育相结合,育成辣椒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46A。不育系46A株形半直立,始花节位10~11节;花冠白色,花药干瘪,柱头浅绿色;保持系果实羊角形,果面光滑,红熟果深红色, 果长17.0 cm,果径1.5 cm,单果重12.0 g,辣味中。对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的田间抗病性高于对照品种美国红。利用46A选配的杂交组合8AF1、3AF1、5AF1、1AF1、6AF1具有较强的产量优势,较对照品种美国红(CK1)和探将(CK2)增产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早籼品种浙 92 48干种子经 3 0 0Gy60 Co γ射线辐照后 ,M1代植株的育性大幅下降 ,并出现了完全不育株。选用浙 92 48M1高不育株再经人工去雄后与G93 89杂交 ,所得杂种M2 F1仍分离出雄性不育株。继续用浙 92 48回交 ,M3BC1 M6BC4群体中仍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 ,分离比为 1∶1。用早籼新品系浙辐 5 0 4、H41 6,中籼新品系长丝软占、玉占 ,三系杂交籼稻保持系辐南B、3 5 1B及恢复系IR3 6、2 0 964与BC2群体中的不育株杂交 ,所有杂交一代群体都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 ,比例接近 1∶1。此外 ,回交、杂交群体中分离出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进行姐妹杂交 ,后代也按 1∶1分离出不育株与可育株。然而 ,所有可育株的后代 ,不管来自杂交、回交或是姐妹交 ,均未出现育性分离 ,表现正常可育。本实验所得的不育突变株及其衍生不育株的花药瘦小 ,花粉呈典败或圆败 ,自然结实率与套袋结实率很低。上述结果表明 ,诱发产生的不育系属显性雄性不育 ,由细胞核内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辣椒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北A及其相应保持系北B为材料,比较分析了nad2、atpA和cob 3个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的编辑位点。结果表明,atpA基因转录本在不育系与保持系中都未发生编辑。nad2基因在不育系中的编辑位点共有10处,与保持系相比增加了3处非C-U的特异编辑位点。cob基因在不育系与保持系中的编辑位点都有6处,除5处共同的C-U编辑外,不育系和保持系各有1处U-C和G-U的特异编辑位点。保持系比不育系相应位点的编辑频率偏高。编辑大多改变了编码氨基酸的种类,增加了编码蛋白质的疏水性。推测不育胞质特异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编辑可能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9.
重离子辐射诱导玉米雄性不育突变系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30Gy7Li离子辐射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种子,从M3代材料中获得雄性不育突变材料39I3-2,并通过套袋杂交获得了不育材料的杂交组合。调查不育突变植株性状及其杂交组合和F2代雄花育性,结果表明,不育材料39I3-2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呈现出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的遗传特点。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出现与重离子辐射诱导有关,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异源细胞质小麦的创制与研究,是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杂种优势和核质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基础.我们在异源细胞质小麦的创制过程中培育出D2-CA8057等一系列具有D2型细胞质来源的正常可育普通小麦异质系,其中D2-晋2148(品种名:小山2134)因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已走向生产;之后又培育出具有D2型细胞质来源与变异的普通小麦非光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D2-CA8057,其在细胞质效应和育性恢复性能方面均优于T、K、V型等不育系,具有较好的研究与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In the method described, ochratoxin A is eleaved into ochratoxin alpha (free isocoumarin chromophore) and phenylaline, using carboxypeptidase. Detection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in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pectra of ochratoxin A (380 NM, maximum) and ochratoxin alpha (340 nm, maximum). The quantitation of ochratoxin A is based on the loss of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t 380 nm. The method has been used for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as little as 4 mug ochratoxin A/kg barley and barley meal but it could be extended to other products.  相似文献   

12.
李学垣 《土壤学报》1985,22(2):120-126
本文研究了典型三水铝矿腐殖质氧化土(Hadii Soil)和水化不饱和火山灰始成土(Maile Soil)的表面电荷特征。测出Maile粉砂壤土的比表面比Halii粉砂粘土的比表面将近要大一倍。Maile粉砂壤土的表面电荷零点(pH0)为5.90,Halii粉砂粘土的pH0为4.55;钙离子的吸附使土壤的pH0移至较低值,硫酸根离子的吸附使pH0移至较高值。Maile粉砂壤土的pH0>ZPNC(净电荷零点),Halii粉砂粘土的pH0<ZPNC。根据Uehara和Gillman[12]表面电荷模式,Halii粉砂粘土带永久净正电荷,Maile粉砂壤土带永久净负电荷。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