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小麦收获指数和其它几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利用Hayman的双列杂交法对9个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每穗小穗数和穗长存在上位性效应,收获指数、每穗粒数、株高、千粒重和每穗不孕小数符合加-显遗传模型。株高以加性效应为主,表面为部分显性;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每穗不孕小穗数以显性效应为主,表面为超显性。多数产量性状的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株高的狭义遗传率最高,其次为收获指数和千粒重。株高在早代选择就有效  相似文献   

2.
氮肥运筹方法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土壤通报》2008,39(1):192-19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理运筹氮肥能够显著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拔节期叶面喷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强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促进小麦获得了最高产量;适当增加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有利于改善强筋小麦品质,以拔节期和抽穗期分两次追施氮肥效果最佳。综合产量和品质效应,以拔节期喷施氮肥为最佳氮肥运筹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我省中部引进、推广应用CIMMYT育成的小黑麦品系提供一些初步的理论参考和依据,着重对引进小黑麦新品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品比的23个小黑麦品系中,19个较甘啤4号和陇春23号增产,较陇春23号的增幅为1.281%~35.207%。对供试品系株高、穗长等8个性状的差异分析表明,差异极显著。小黑麦在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等性状上明显优于陇春23号,在穗粒数、穗粒重、容重等性状上也明显优于甘啤4号。对供试品系产量、株高等九个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其它性状均相关不显著。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株高、穗长等与产量有真实的直线回归关系;表明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粒重、容重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引进的苜蓿品种甘农5号进行了种植密度试验,观察了密度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结荚花序数和荚果数的影响较大,对籽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甘农5号苜蓿种子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当密度为82 53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表明,结荚花序数、荚果数、籽粒数及千粒重均与种子产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39,0.14,0.53。甘农5号苜蓿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植密度为82 530株/hm2,即行距60 cm、株距30 cm。  相似文献   

5.
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不同氮磷肥配比处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等及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施用量对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影响,对粒重大小有显著影响。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不同氮磷肥配比处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等及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施用量对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影响,对粒重大小有显著影响。以施磷(P2O5)225 kg/hm2、施氮(N)300 kg/hm2风干千粒重最高,产量也最高,达8 506.48 kg/hm2,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风干千粒重最高,产量也最高,达8 506.48 kg/hm2,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小麦品种甘春2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密度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逐渐增加,小麦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而穗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小麦的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375万粒/hm2处理的产量最高,300万粒/hm2处理的次之,分别比产量最低的525万粒/hm2处理显著增加了4.12%、2.81%(P < 0.05)。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 < 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993,而籽粒产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497(P > 0.05)。通过关联分析可知,小麦种植密度与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产量、株高、小穗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表明受密度影响最大的性状因子是穗数。虽然小麦种植密度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是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较大,说明合理密植仍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在本试验条件下,甘春27号小麦品种的最佳播种密度为375万粒/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生产中我国杂交高粱品种株型差异较大。研究不同株高类型高粱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效率对氮肥的响应,为高粱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供试作物为我国不同生态区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年代育成的40个杂交高粱品种。根据株高将40个杂交高粱品种分为矮秆 (<1.3 m)、中秆 (1.3~1.6 m) 和高秆 (>1.6 m),每个品种均设置不施氮 (N0) 和施N 150 kg/hm2 (N150) 两个处理。高粱成熟期调查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分析高粱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氮吸收与利用效率,测定籽粒淀粉、蛋白质及单宁含量。  【结果】  随株高增加,高粱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和籽粒产量明显增加,但对收获指数没有显著影响。施氮显著提高了中秆和高秆高粱品种的产量和穗粒数,但降低了千粒重,而施氮对矮秆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没有显著影响。同一氮处理条件下,高秆和中秆品种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及地上部氮累积量没有显著差异。高秆品种的磷、钾累积量最高,矮秆最低,施氮提高了3个株高品种的磷钾累积量,特别是矮秆品种的磷钾累积量。3个株高品种的氮吸收效率相当,为25.5%~30.4%,但高秆和中秆品种籽粒氮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矮秆品种。株高与高粱籽粒淀粉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单宁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相同氮处理下,高秆和中秆品种籽粒淀粉、蛋白质和单宁含量相当。施氮降低了所有品种籽粒淀粉含量,提高了蛋白质含量,且对矮秆品种的影响大于中秆和高秆品种。  【结论】  不同株高类型杂交高粱品种的收获指数和氮吸收效率没有明显差别,高秆和中秆高粱品种具有较高的穗粒数、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及氮利用效率,中秆品种的氮磷钾养分需求量低于高秆品种。施氮降低了籽粒淀粉含量,提高了中秆和高秆品种的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但矮秆高粱产量及其构成对氮不敏感。综合考虑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满足高粱机械化收获对株高的要求,建议生产中优先考虑株高为1.3~1.6 m的杂交高粱品种。  相似文献   

8.
钾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钾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增加小麦株高、穗长、千粒重及穗粒数,因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小麦增产10.2%~24.8%。施用钾肥能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但对籽粒沉降值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麦茬管理对夏玉米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麦茬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烧茬、低茬、低茬覆盖和高茬覆盖)对夏玉米“农大108”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覆盖促进玉米幼苗根系发育,但焚烧麦茬对其产生抑制。幼苗前期麦秸覆盖对株高的影响不明显,而后期明显促进,但株高受留茬高度的影响最大,焚烧麦秸抑制了株高生长。幼苗(23d龄内)新展叶叶绿素含量均以烧茬处理最高、高茬覆盖处理最低,出苗23d后麦秸覆盖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低茬覆盖尤为显著。高茬覆盖、低茬和烧茬籽粒产量差异不明显,低茬覆盖籽粒产量最高(10.68t/hm~2),比其他处理提高9.65%,差异显著。麦秸覆盖尤其是低茬覆盖夏玉米生物量大、抗倒伏、穗粒重高、农事操作方便,有较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有色地膜栽培玉米的主要性状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对绿洲灌区玉米覆盖黑色、红色、蓝色与透明4种颜色地膜,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颜色地膜栽培的玉米相比透明地膜的经济产量增产率表现为:黑色膜减产9.22%,蓝色膜增产9.23%,红色膜增产2.29%。由于黑色地膜出苗率低导致玉米的生长密度降低,单株玉米的生境空间增大,出现双穗的比率增高,因而黑色地膜处理的单株产量较高。不同颜色地膜的各农艺性状表现为蓝色膜的株高、穗位、穗长、穗粒数均最高,黑色膜的千粒重最高,并且穗位低、茎粗高;在地膜影响下各玉米果穗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各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千粒重 > 穗行数 > 出籽率 > 行粒数 > 穗粗 > 穗粒数 > 穗长。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对其抗倒性的影响,以黄淮稻区最新育成的2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按株高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不同株高类型水稻主要农艺性状、茎秆特征和倒伏指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8个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极显著基因型差异,株高、穗长、穗鲜重和籽粒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1.8%、12.2%、24.4%和9.9%;聚类后不同类群品种穗长、穗鲜重和籽粒产量均随株高增高而增加。所有参试品种倒3、倒4和倒5节位叶鞘长度、节间长度、节间鲜重和倒伏指数等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变异系数介于8.8%~40.4%之间,且聚类后不同类群品种对应性状参数均随着株高的增高而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水稻株高、穗长、穗鲜重及籽粒产量均与基部节间倒伏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度依次为株高穗长穗鲜重籽粒产量。说明不同品种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及其茎秆特征存在极显著基因型差异,而这种差异对倒伏指数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株高、穗长和穗鲜重影响较大,而产量影响较小。综上,水稻育种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株高、减小穗型,通过增加穗数和改善群体质量来实现丰产性和抗倒性的双提升。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水稻倒伏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抗倒伏水稻育种和栽培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施N对“NR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这8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构成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株分蘖成穗数、单位面积粒数和单位面积株数的差异同时受基因和N素营养水平控制。“矮丰3号”和“小偃6号”单株分蘖成穗数最多,分别为2.00分蘖穗/株和1.72分蘖穗/株,“9430”最少,为0.85分蘖穗/株。从不同基因型看,施N比不施N处理增加0.74穗/株,每穗粒数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以“西农2208”最多,为36.73粒/穗,“NR9405”最少,为24.35粒/穗,施N对每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单位面积株数主要受施N影响,基因型间差异相对较小。基因型和施N同时显著影响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但基因型对千粒重的影响程度大于N肥。从2个施N水平看,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矮丰3号”、“西农2208”、“偃师9号”、“陕229”、“9430”、“小偃6号”、“商188”和“NR9405”依次减小,“矮丰3号”为435g/m2,“NR9405”为316g/m2,相差119g/m2。施N可极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籽粒产量,不同基因型施N处理平均产量为463.38g/m2,不施N处理为296.13g/m2,相差167.25g/m2,N肥对产量的影响主要与施N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有关。  相似文献   

13.
自生固氮菌的固氮能力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挑选具有高固氮能力的自生固氮菌菌株, 用乙炔还原法对甘肃省春小麦和玉米等非豆科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所得的13株菌进行固氮酶活性测定, 并通过盆栽试验对其进行春小麦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13株自生固氮菌对春小麦籽粒、生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N6、N10、N13、N14、N27和N42 6株菌对春小麦产量的促进作用相对较高,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有望成为微生物肥料研制的菌种.其中N13对春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与施同量肥料(1/3N)的对照相比, 籽粒增产66.04%, 生物产量增产54.19%, 穗重增加47.65%, 穗粒数增多37.91%, 千粒重增加20.42%, 株高增加5.16%, 穗长增加21.89%, 且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 每盆固氮量为212.55 mg, 固氮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达到139.79 nmol(C2H4)·h-1·mL-1.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氮磷吸收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水稻品种,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江苏地区常见的11个水稻品种的株高、产量、结实率、总干物质量以及不同部位N、P含量,分析了水稻产量与其构成因素、氮磷积累量、氮磷收获指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平均产量为16.85 g pot~(-1),变化幅度为8.28~25.18 g pot~(-1),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泰瑞丰5产量最高。水稻各部位氮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根茎谷壳,其中苏秀9籽粒中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磷素在水稻各部位中的含量分布为:籽粒根≈茎叶≈谷壳,籽粒中的磷含量最多的是南粳5055。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的产量与总干物质量、穗粒数、氮磷积累量及氮磷收获指数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品种水稻的产量、籽粒氮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这为高产、高效水稻品种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育后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后期干旱明显降低冬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并导致保护酶活性下降,MDA累积,叶片衰老加速,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干物质生产受到显著影响。但中度干旱会提高籽粒中酸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碱性转化酶的活性,有利于同化物向籽粒库转运分配;而严重干旱会降低籽粒的代谢活性,不利于同化物向籽粒库转运分配。后期中度干旱对穗粒数、千粒重无影响,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较小,提高了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严重干旱显著降低了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了产量;同时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也降低。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用量包膜肥与普通肥对早熟油菜籽粒产量和油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膜肥处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相同用量的普通肥处理,包膜肥处理中B2(包膜肥用量为1 500 kg/hm2)产量最高,为2 066.9 kg/hm2,普通肥处理中A2(普通肥用量为1 500 kg/hm2)产量最高,为1 839.4 kg/hm2,B2较A2处理的产量提高12.37%;油分产量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一致,处理B2最高,为874.5 kg/hm2,比处理A2(油分产量为792.8 kg/hm2)提高10.30%,且包膜肥对油分产量的提高效率随着包膜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对产量贡献最大;包膜肥处理产量的稳定系数较普通肥处理小。综合油菜籽粒产量、油分产量及籽粒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在本试验所设处理中包膜肥用量为1 500 kg/hm2的B2处理较好,且株高、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7.
高油玉米综合杂交种含油特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6个高油玉米单交种组配5个综合杂交种,对各综合杂交种的含油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油分主要分布在胚中;含油率高且粒大的籽粒主要分布在果穗中部;不同综合杂交种的含油率与株高、穗位高的相关性不同;含油率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剪叶对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土壤条件下剪叶对不同品种小麦植株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在土壤肥力较高的黑土和土壤肥力较低的潮土条件下,以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8号和中筋春小麦农麦5号为供试品种,于小麦旗叶展开时,进行不同叶位剪叶处理。结果表明,在其他处理相同时,黑土条件下小麦株高、穗长、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显著(P < 0.05)优于潮土条件下的小麦,其中产量提高44.8%,说明土壤肥力对小麦植株性状和产量有重要影响;剪叶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低于不剪叶(CK)处理,其中剪旗叶的产量较CK降低25.4%,剪倒2叶的产量较CK降低21.8%,且差异显著(P < 0.05),说明剪叶对小麦产量性状有不利影响。黑土条件下籽粒总蛋白质及组分含量均高于潮土,其中总蛋白质含量、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分别较潮土条件下高出1.88个百分点、0.34个百分点、1.06个百分点,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 < 0.05),说明土壤肥力对小麦品质有重要影响;津强8号的总蛋白质含量、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高于农麦5号,其中谷蛋白含量显著高出1.38个百分点(P< 0.05);而农麦5号的清蛋白含量较津强8号显著高出0.68个百分点(P< 0.05),说明强筋小麦品种并非每项品质指标都优于中筋小麦品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观察记载和室内考种相结合的方法,在云南省文山州对16个小麦品系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3-1926品系生育期适中,有效穗多,成穗率高,株高、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适中,白粉病、叶锈病抗性好,产量较高,综合表现较好,拟对其进行下一阶段试验。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品种和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给河西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主栽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农华101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播期处理。结果表明,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显著,播期推迟,生育进程逐渐加快,生育期逐渐缩短。播期对株高、穗位影响显著,平均播期每推迟5 d,株高增加11.6~14.8 cm,穗位高增加1.2~4.8 cm。播期对穗长、穗粗和秃尖长影响不明显,对穗粒数影响显著,最高穗粒数对应产量最高指标值。播期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先玉335、农华101于4月26日播种较5月6日播种产量分别提高了14.8%、7.6%;郑单958于4月21日播种产量较5月6日播种产量提高了14.0%;先玉335、农华101、郑单958在河西地区最适宜的播期分别为4月26日、4月26日、4月2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