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冬小麦新种质N0238D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0238D是一个株高54.00 cm的矮秆冬小麦新种质,为了明确其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对该种质进行了遗传分析和赤霉酸敏感性鉴定。用高秆品种中国春(株高126.00 cm)、阿勃(株高114.00 cm)与N0238D杂交,并用N0238D回交,F1代株高均接近或稍高于中亲值,F2代株高分离为矮秆、半矮秆、高秆三种类型,分离比例均为1∶2∶1,同时有超亲分离存在。BC1F1代矮秆植株数和半矮杆植株数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结果表明,N0238D的矮秆性状由1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赤霉酸测定试验表明,该矮秆种质为赤霉酸不敏感型。  相似文献   

2.
1978—1982年在本校农场和温室,对小麦“矮变1号”和“大姆指矮”的矮秆遗传进行了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矮变1号与高秆亲本杂交,其F_1的株高均低于亲本平均值。F_2的株高分离比例基本符合1矮秆:2中秆:1高秆的比例。F_1用高秆亲本回交,回交一代的株高分离比例,完全符合1中秆:1高秆的比例。矮变1号的矮秆遗传主要是受一对不完全显性矮秆基因所控制。 矮变1号的矮秆遗传和大姆指矮相似,但它的显性矮秆基因效应大于大姆指矮,因此,它是一份有价值的矮秆材料。  相似文献   

3.
籼稻矮泰引-3矮生性的遗传分析与半矮秆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籼稻特矮生材料矮泰引-3的矮生性遗传,将其与高秆品种南京6号杂交,杂种F1表现为高秆,F2群体中高秆个体、半矮秆个体和矮秆个体的分离比例符合9:6:1的分离比,表明矮泰引-3的矮生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效半矮秆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的半矮秆个体与南京11号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将与sd-1不等位的半矮秆株系鉴别出来,并将新的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t2;将携带sd-t2的半矮秆株系与南京6号回交,BC1F2的分离情况佐证了sd-t2的遗传效应的确表现为半矮秆。对BC1F2中分离出的3个半矮秆株系的种子进行赤霉素(GA3)溶液的苗期处理,幼苗生长状况表明sd-t2对外源GA3处理敏感。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粳稻株高及其组成因素的遗传规律,利用来源相同但株高有明显差异的高、中,矮3类材料组配了中秆×矮秆、中秆×高秆2个杂交组合,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F2单世代分离分析方法对株高及其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并估算了有关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两组合的株高以及中秆×矮秆的倒3节间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且中秆×矮秆的株高和倒3节间的两主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两组合的倒1节间、倒2节间、倒4节间以及中秆×高秆的倒3节间均表现为无主基因数量性状.中秆×矮秆节间个数的遗传基本符合13:3的分离,表明其可能受2对表现抑制作用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刘宝泉  闫昊  王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45-10946
[目的]探明吉密豆1号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吉密豆1号(矮秆,母本)、吉育47(株高正常,父本)、辽豆14(株高较高,父本)及其杂交F1、F2代和回交BC1、BC2代为材料,研究吉密豆1号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F1代平均株高均高于中亲值,矮秆性状表现为隐性;杂交组合(吉密豆1号×吉育47、吉密豆1号×辽豆14)与双亲回交世代株高的分离比例符合1对基因控制性状的分离比例;2个组合R代株高的分离比例为3:1。[结论]吉密豆1号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在两个表现正常茎秆形态的贵农筒恢×蜀恢527 F7株系群体中,分离出脆秆单株,经过3代自交,证实脆秆性状已经纯合,定名为734,其对照正常秆植株定名为733。734与733杂交试验显示,F1植株全部正常,表现为不脆。F2群体中,正常秆和脆秆以3∶1分离,以733为回交亲本的B1C1植株,表现正常,即为不脆;而以脆秆734为回交亲本的B1C1植株,正常茎秆和脆秆则以1∶1分离。结果表明:该脆秆性状符合孟得尔遗传规律并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是受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重组体。  相似文献   

7.
为弄清桔梗株高与花色的遗传关系,调查分析了矮秆紫花桔梗与高秆白花桔梗杂交后代的株高、花色及其分离。结果表明,桔梗矮秆×高秆F1的株高接近双亲的平均值,在F2中呈连续分布的趋势,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基本特征;紫花×白花的F1全部开紫花,F2中紫花与白花的分离呈3∶1比例,符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株高在白花和紫花群体中均呈连续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将sd-r新半矮秆基因的品系RA73与sd-1半矮秆基因的6个保持系金23B、Ⅱ-32B、协青早B、K17B、粤丰B和龙特蒲B杂交。2006年在贵阳种植亲本、F1和F2,对株高进行遗传分析。试验结果,亲本的株高为82.4~94.5 cm,F1的株高为130 cm左右,F2代植株高度产生分离,经χ2分析,高株(101~140 cm)∶半矮秆(71~100 cm)∶矮秆(45~70 cm)的比例符合9∶6∶1,出现了两对高秆显性基因互补的遗传现象,这两对高秆显性互补基因分别来源于各自的原始高秆品种。讨论了RA73的sd-r半矮秆基因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半矮生性籼稻品种,均受隐性主基因sd-1控制。为寻找新的矮源,将矮秆籼稻双矮与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杂交,F#-2代中分离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双矮型)三类植株,比例为9∶6∶1,表明双矮的矮秆性状受两个不等位的隐性主基因控制。通过以携有主基因sd-1的半矮秆水稻品种南京11号与F#-2代中的半矮秆个体成对测交和自交分离,获得了一种新的矮秆主基因单独控制的半矮秆系新桂矮。该基因被定名为sd-g。从系谱分析,sd-g渊源于华南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sd-g的发现,说明半矮秆籼稻的矮秆基因位点至少有两个,常见半矮秆品种南京11号的基因型可定为sd-1 sd-1 Sd-g Sd-g,高秆品种南京6号为Sd-1 Sd-1 Sd-g Sd-g,新桂矮为Sd-1 Sd-1 sd-g sd-g,双矮为sd-1 sd-1 sd-g sd-g。  相似文献   

10.
以T–DNA插入引起的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丛矮648(CA648)及对照中花11(ZH11)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F2杂交群体性状分离分析及分子验证。结果显示:CA648表现出矮化、多分蘖、花期延迟等突变性状;CA648与ZH11杂交后的F2群体的不同株高统计结果符合单基因控制的1∶3遗传分离比例,F2代材料中所有抗Basta株系均表现出矮化多分蘖特性,且非抗性株系与抗性株系数量之比符合1∶3分离规律;TAIL–PCR等分子试验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DNA插在8#染色体一个功能未知基因LOC_Os08g34258的内部,该基因编码蛋白可能与Subtilisin inhibitor家族蛋白具有类似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用高抗BYDV的冬小麦品系R974 73与两个遗传背景不同的小麦品种杂交 ,对F1,F2 进行GAV株系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抗黄矮病性状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决定度较高 ,其抗性遗传主要由基因效应控制 ,在组合R974 73×鲁麦 14号的F2 中呈 3∶1分离比率 ,组合R974 73×临丰 116的抗病性表现则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玉米株型主要性状作图群体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优良玉米自交系豫82、沈137及其F1、F2:3家系为材料,测定株高、穗位高、叶长、叶宽、叶夹角和叶向值6个主要株型性状研究表明,亲本自交系在株型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与自交系沈137相比,自交系豫82叶夹角小55.1%,叶向值大86.8%,穗位高低32.6%;后代F2:3家系间存在明显差异,各株型性状均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这说明所选材料适合做QTL定位与分析的作图群体。  相似文献   

13.
在经过自交纯化证明没有显性无叶舌基因 Lg3的三个玉米自交系中,用只具有隐性无叶舌基因 Ig 1的玉米自交系,与只具有另一个隐性无叶舌基因 Ig 2的自交系杂交。F 1全表现有叶舌,F 2代分离出有叶舌和无叶舌两种表型。对观察值作了卡平方(X~2)测验.结果表明,玉米有叶舌性状系由两种非等位的显性基因 Lg 1和 Lg 2的互补作用支配。若任一座位发生隐性纯合,则表现无叶舌.文中提出的叶舌基因型,可用于解释有叶舌:无叶舌=9:7(或3:1)的叶舌性状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4.
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高淀粉玉米杂交组合"郑单958"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为材料,多世代联合分析了高淀粉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穗长、穗位高由多基因控制;百粒重、单穗重、行粒数、株高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秃尖长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来源田间表现优良的棉花品种(系)按照性状互补原则配制33个杂交组合,通过双亲、F1、F2代的9个性状相互比较,探讨不同世代及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并筛选优良组合。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状的杂种优势在不同组合、不同世代间存在较大差异;F1、F2代的生育期、株高存在负向杂种优势的组合分别有60.61%和57.58%、84.85%和84.85%;F1、F2代的始节高、始节位、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质量、衣分、绒长存在正向杂种优势的组合分别有16.67%和21.21%、24.24%和51.52%、1.52%和3.03%、7.58%和21.21%、50.00%和19.70%、31.82%和24.24%、53.03%和42.42%;产量构成因素杂种优势强弱顺序为单铃质量>衣分>铃数,说明杂交棉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铃质量的增大,而不是铃数的增多。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有7个组合综合表现优良;有13个组合F1代的籽棉和皮棉均比对照增产10%以上,其中有6个组合比对照增产30%以上;并且组合08-296×08-377的F1、F2代产量和绒长均具有较高的正向超标优势,说明杂交棉有望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NCⅡ设计,用6个不同株高类型(高、中、矮各2个)八倍体小黑麦作母本,用含Rhtl,Rht2,Rht3,Rht10,和RhtlRht2Rhty的5个小麦矮源作父本配制30个杂交组合,通过F_1的显性度(D值)、降秆强度(R值)及F_2株高分布频率,分析了Rht基因在不同株高类型八倍体小黑麦中的反应。主要结果为:1)不同矮秆基因对高、中、矮秆小黑麦降秆趋势一致,即对高秆小黑麦降秆效果最强,中秆次之,矮秆最弱,而不同矮秆基因降秆作用大小顺序为:Rht10>Rht3>Rht1Rht2Rhty>Rht1Rht2.2) 各矮秆基因在F_2染色体数分布不平衡的遗传背景下表达基本正常,Rht10、Rht3显示以矮秆为主的高低峰分布,农林10号、OlesenDwarf显示正态分布,3)连续回交能提高矮秆小黑麦株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7.
选用4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与5个生产上推广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采用4×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20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和杂交F1代株高的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穗下节长的优势最高。洛麦9851矮和西南05配合力较好,不仅后代株高降低,且改善了株高结构,是组配矮秆、大穗杂交组合较为理想的矮秆亲本;洛麦99045虽然降低了后代株高且改善了株高结构,但后代穗子较小;河北矮3后代基部节间增长,组合配制时不可用。杂交后代株高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显性基因对其表现的影响是次要的。各性状遗传力较高,表明其后代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导入Rht10基因的八倍体小偃麦的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矮秆基因Rht10导入八倍体小偃麦中获得了染色体数为2n=56的矮秆稳定材料攀89074-1-1-1,其中Rht10基因表现了极强的降秆能力,同时攀89074-1-1-1的幼苗对赤霉酸反应不敏感,表明Rht10基因能在八倍体小偃麦遗传背景中正常表达,用该矮秆小偃品系与含有小麦-簇毛麦6VA/6AL易位系92R137杂交,对F2群体的植株株高及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体分析表明,Rht10基因在杂交后代中呈显性遗传,从该群体中能够获得一批半矮秆、分蘖力强、抗锈病和白粉病的株系,可望从中培育结合中间偃麦草和簇毛麦优良基因的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19.
以秦冠×富士杂交F1群体的158个株系2年生植株为材料,研究了树高、干粗、叶形指数、叶柄指数、新梢长等18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以及部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F1代性状指标的平均值大都低于亲中值,F1代表现出了明显的性状退化现象,但也有个别性状出现了超高亲现象,如高粗比、分枝角度、短枝率等。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成枝数(45.66%),最小的为叶形指数(7.26%)。遗传力最大的是叶形指数(90.92%),最小的为新梢长(16.38%)。树高和干粗与绝大多数性状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分枝数则和叶宽、叶柄长、叶柄粗都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