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通过改进小麦穗部性状,增加单穗粒数培育超大穗型的品种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一个新途径,并已育成一批超大穗的高代品系。在这些品系中,穗长和单穗粒数最高分别达到38厘米和212粒。其单穗籽粒重量最高可达8克以上。为开展小麦超高产育种提供了可供利用的亲本。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小麦育种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育 750 0~ 90 0 0kg/hm2 的优质高产品种和选育 9750kg/hm2 的超高产品种是河南省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 ,在品种类型上优质高产品种可以目前的高产品种类型为主 ,超高产品种则以大穗类型为主 ,并着重对河南省优质高产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攻关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普通小麦(T.aestivum)、四倍体硬粒小麦(T.durum)种问杂交超高产新种质HsZ6.06.56性状表现分析表明:该种质与受体亲本石4185相比,挑旗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分别提早1,1及2d,株高、穗长、小穗数三性状等同于受体。在产量构成三因素中,株穗数、穗粒数等同于受体,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千粒重是构成该种质超高产的主要因素,本试验中单项指标超受体幅度达27.72%。利用种间杂种优势,是创造小麦超高产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速递     
《种子科技》2015,(1):5
<正>山东启动新项目带动粮食增产近日,山东省正式启动新项目"超高产小麦、玉米创建"工程,计划培育其新品种,预计到2020年带动山东粮食增产20亿kg。据了解,育种团队将完善现代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超高产小麦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并突破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狭窄、超高产小麦育种理论与技术滞后等难题,努力培育出单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当前选育与应用中的142个杂交籼稻品种的12个性状与产量的统计分析,实现超高产育种与栽培,应以适当延长全生育期与提高株高为突破口,在产量结构选择中以有效穗为主,超高产栽培与育种应在稳定有效穗的前提下攻大穗.  相似文献   

7.
粳稻新品种新稻19号产量构成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粳稻新品种新稻19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河南省11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稻19号每穗总拉数、有效穗数变异系数较大,均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其中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沿黄地区超级粳稻选育应注重选择较大穗型并兼顾有效穗数多的品种较易达到超高产育种目标.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并协调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近年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河南省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利用2005~2012年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数据,对新审定的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平均每年提高40.529kg/hm2。千粒重年增长0.7703g,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呈上升趋势,但穗数和穗粒数呈下降趋势。新品种平均产量和最高产量均比对照增产幅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生育期>穗粒数>株高;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近年来河南省小麦产量水平稳步提高,各因素得到很好的协调发展。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河南省生态及种植条件,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应采取在大群体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将大群体与大穗相结合,同时注意三要素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小麦单株种子生产潜力及相关性状特征,以57个不同基因型F2代小麦超高产单株为材料,对超高产单株产量性状、相关性状间的相关、通经和回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超高产单株(≥80 g/单株)田间选择概率为0.00518%;(2)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小穗数、穗粒重和容重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孕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相关不显著;(3)株穗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决定单株产量的65.33%,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株粒数分别决定单株产量的19.92%、18.15%、13.72%和5.6%。≥80 g/株的单株田间选择概率为0.00518%。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1—2021年安徽省小麦新品种审定公告,分析了211个小麦新品种的育种特点和199个小麦新品种农艺及产量性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问题,以期为以后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品种间杂交仍是安徽省小麦育种的主要方法,系谱选育占比达到93.84%;种子企业已经成为安徽省小麦育种的中坚力量;育成品种在不断增加,但是种质资源利用较为集中,品种同质化相对严重,烟农19、济麦22、周麦16、扬麦158、淮麦20等亲本利用频繁;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穗数减少、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其中半冬性品种的生育期缩短7.7 d、穗数减少9穗/m2、穗粒数减少2.4粒,春性品种的生育期缩短12.1 d、穗数减少16.5穗/m2、穗粒数减少1.6粒、株高降低3.4 cm、产量减少207.7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