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张桂玲  李文文 《农技服务》2009,26(12):57-57,71
分析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指出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大和带毒率高与病害发生程度关系密切,明确侵染敏感期玉米6叶龄之前与灰飞虱第1代成虫迁飞高峰吻合是粗缩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选择抗耐病品种、调整播期、加强田间管理、治虫防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强 《新农民》2010,(8):73-73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病,要坚持治虫防病的原则,力争把传毒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麦蚜、灰飞虱兼治可亩用10%吡虫啉10克喷雾,也可在麦蚜防治药剂中加入25%捕虱灵20克兼治灰飞虱。在玉米上,  相似文献   

3.
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防治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防治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播种前,使用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种子包衣,对玉米灰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预防玉米粗缩病,且对玉米安全,可在玉米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防治玉米粗缩病,分析了该病发生原因,结果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主要与玉米品种的抗耐病性、田间灰飞虱的虫量和带毒率、玉米敏感期(幼苗期)与一代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有关,并据此提出了相关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是由MRDV病毒引起系统性侵染病害,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直接影响着玉米生产的发展。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在麦田、绿肥田和杂草根际越冬,春季在小麦及杂草上,随后转移至玉米上繁殖与传毒。玉米粗缩病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加强监测和预报,采取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加强灰飞虱的防治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其管理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相似文献   

6.
10%哌虫啶悬浮剂等药剂防治小麦田灰飞虱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10%哌虫啶SC等药剂对小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效果,适用剂量等,特进行了10%哌虫啶SC等药剂防治小麦田灰飞虱试验,结果表明,10%哌虫啶SC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使用,防治灰飞虱效果较好,药效期长达15d以上,建议用量为35g/667m2。其它几种药剂及混剂效果不是很好,不宜用于小麦田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7.
黄淮夏玉米区传毒媒介灰飞虱生物学特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滕州地区灰飞虱的寄主习性、趋性、雌雄比例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灰飞虱由于对寄主的选择和趋嫩绿性使其在田间形成聚集分布;在一代灰飞虱成虫发生初盛期雄虫比例较高,在发生的高峰期雌雄比接近1∶1,后期雌虫比例大于雄虫;灰飞虱成虫对黄色、绿色有一定的趋性,能有效躲避雨水和高温的不利影响。还在国内首次发现灰飞虱可将卵产于玉米叶片正面中脉上,并能正常孵化和发育。  相似文献   

8.
烯啶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明确烯啶虫胺对麦田灰飞虱和稻田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今年5月份.江苏省植保站委托本省的常熟市、姜堰市植保站和广西区的合浦县植保站.分别开展了麦田灰飞虱和稻田褐飞虱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麦田灰飞虱防治效果与氟虫腈、醚菊酯相当,比吡蚜酮差,对稻田褐飞虱防治效果较好、控制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9.
《陕西农业科学》2009,55(4):238-238
灰飞虱在水稻田、玉米田大发生时,通常需要频繁、大量地用药才能将虫量控制下来,近年来生产上因不当用药而对水稻秧苗和玉米苗造成药害的事故频繁发生。因此,防治灰飞虱时应注意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玉米粗缩病在江苏通州地区呈大发生态势,防治不力的田块损失较大,重发原因是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玉米品种不具抗病性及玉米乳苗期同一代灰飞虱成虫羽化高峰期相吻合。因此,防治上应采用以选择避病的安全播种期为重点,辅以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结合化学防治控制昆虫传毒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防治灰飞虱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的增效作用。[方法]通过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2016年扬州地区灰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噻嗪酮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扬州地区灰飞虱对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水平。烯啶虫胺与噻嗪酮的3个配比(1∶9,2∶8,3∶7)都有增效作用,烯啶虫胺与噻嗪酮的复配比为3∶7时共毒系数最大,达210.2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复配剂30%烯啶虫胺·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药后1~14 d对灰飞虱的防效都高于对照单剂30%烯啶虫胺和3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且在药后7、14 d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单剂。[结论]该复配剂可作为推荐药剂用于田间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12.
在灰飞虱成虫带毒率39.4%的基础上,对水稻品种武粳15和武运粳7号进行了罩笼接虫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与灰飞虱接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灰飞虱接虫量与水稻的有效穗、结实率和产量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水稻的产量损失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武运粳7号和武粳15,灰飞虱虫量(x)与产量损失率(y)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0699+2.81x、y=0.2648+1.84x。由此建立了这两个水稻品种上灰飞虱虫量的防治指标:对于武粳15,防治指标为16900头/667 m^2,对于武运粳7号,防治指标为11400头/667 m^2。  相似文献   

13.
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原因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条纹叶枯病连年暴发,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上非常严重的问题。为此,详细分析了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危害加重的原因,其中包括: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传毒介体灰飞虱繁衍;冬季气候偏暖,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造成虫口基数偏大;生产上推广的水稻品种抗病性较差;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等。结合河南省生产实际,提出了以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推迟播种、平衡施肥、除草和治虫防病为主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监测,比较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环境因素和不同栽培措施对灰飞虱与玉米粗缩病发生关系的影响。治虱防病是控制玉米粗缩病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灰飞虱的生态学特性及可持续控制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近年来在江苏等地发生严重的、传播多种病毒病的害虫.灰飞虱种群的环境适应性以及抗药性不断提高,导致灰飞虱的持续暴发.在灰飞虱暴发期间,其所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给水稻等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深刻认识灰飞虱的生态学特性及可持续控制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对灰飞虱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可持续控制途径进行了总结分析,阐述了灰飞虱发生的生态学原因,探索利用生态调控的方法来有效持久地控制灰飞虱的暴发.  相似文献   

16.
机插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探明灰飞虱发生动态和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机插水稻以苗期无纺布全程覆盖、带药移栽、大田前期适时防治2、3代灰飞虱若虫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措施,控制水稻分蘖期条纹叶枯病的效果达95%左右,将水稻后期条纹叶枯病发病株率控制在0.5%左右。  相似文献   

17.
黄淮夏玉米区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7~2009年对黄淮夏玉米区灰飞虱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本区域一代灰飞虱虫量突增突减现象明显,具有大面积区域性同期发生现象,本地虫源的越冬地为江淮和周边稻茬麦,在本地玉米或杂草上一般不能正常越夏,这些均符合迁飞昆虫的判断标准,说明灰飞虱除近距离扩散外还存在远距离迁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水稻条纹叶枯病近年大发生原因浅析及防治研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训永 《现代农业科学》2009,(2):102-103,106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近年来在六合区连年大发生,其主要原因是与灰飞虱冬后基数大、带毒率高、感病品种面积大、栽培方式不同及防治方法不正确等因素有关;生产上制定了选用抗病品种、科学用药、加强预测预报、治虫控病和栽培避虫等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水稻条纹叶枯病成灾原因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毁灭性水稻病毒病。近几年该病在江苏和浙江省北部粳稻区呈蔓延趋势,而水稻感病品种的种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灰飞虱种群数量持续上升和带毒率提高、主冶药剂防治效果下降均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根据"抗、避、断、治"四字防治策略,提出了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与可持续控制技术,以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0.
正态分布模型在灰飞虱发生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应用正态分布模型模拟了水稻秧田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的发生量,推算得到的第一代成虫高峰期后的灰飞虱理论发生量与实际发生量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