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龙油松林资源现状与经营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松是黄龙山林区的主要乡土树种 ,是目前生长最好、最适宜发展的针叶树种。油松林是黄龙山林区地带性植被 ,分布于海拔80 0~ 1 6 0 0 m的山地 ,发育良好 ,生产力较高 ,在黄龙山林区面积、蓄积分别占到 2 2 .5 %和 2 9.8% ,是除栎类以外面积、蓄积所占比例最大的树种。因此 ,油松林在当地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作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多年来的过度利用 ,致使油松成过熟林资源数量减少 ,林分质量下降 ,油松林系统生态、经济功能下降。目前 ,针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急需对油松林制定合理的经营对策 ,以便恢复和保护油松林资源 ,…  相似文献   

2.
黄龙山林区天然油松林直径结构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黄龙山林区天然油松林直径结构规律,在陕西省黄龙山林区蔡家川林场的油松天然林示范区设置4块0.2hm2的标准地。实测各项因子后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和迈耶负指数分布函数对其进行直径结构模拟,分析了研究区林分的树种组成和直径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3.
<正>黄龙山林业局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东南部,地处黄龙山东段,行政区划在黄龙、宜川、洛川县境内,林区总面积291.2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61.14万亩,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236.39万亩,主要树种有辽东栎、白桦、山杨、油松、侧柏等,活立木总蓄积846.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0.4%。  相似文献   

4.
封山育林对黄龙山林区森林资源的形成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龙山林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东南部 ,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 ,享有黄土高原“绿色明珠”的美誉 ,其中“封山育林”对黄龙林区森林资源的形成、发展、提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前 ,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再造秀美山川工作如火如荼的形势下 ,探讨、研究“封山育林”对黄龙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封山育林的主要措施早在 1 95 1年 ,原黄龙林区管理处 ,就在黄龙林区的崾先等地封山育林 5 375 hm2 ,是陕西开展封山育林最早的地方之一。到 1 998年累计封山育林 7.92万 hm2 ,通过封山育林恢复森林面积 …  相似文献   

5.
黄龙山林区主要树种的树高与胸径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1087个角规样点的角规控制胸径检尺调查资料,分别对油松林、栎类林、白桦林、山杨林及硬阔林、软阔林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树种林分平均高与胸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即:H=a b lnD、H=a bD且相关紧密。在黄龙山林区用胸径估测平均树高,对于森林资源清查和育林作业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龙山林区属全国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故有黄河流域“绿洲”之称。程安东省长来黄龙视察,被这秀丽山川,万顷林海的自然景观所陶醉,欣然誉之为“陕西的一叶肺”。 目前,黄龙林区森林覆盖率为84.6%,这凝结着黄龙几代林  相似文献   

7.
海南乡土树种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广翘 《热带林业》2003,31(4):51-51
乡土树种,即为本乡本土的树种。海南的气候为热带气候,海南森林的特点是热带雨林,海南乡土树种也就是热带雨林树种。热带雨林树种以四大林区为主,林区以外的树种绝大多数在林区内有分布,英国生物学家理查斯在《热带雨林》一书说“热带雨林是阔叶常绿树的老家”。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黄龙桥北林区多年来的外业调查和生产实践,我发现油松树种在树形、树皮、枝、芽、花、叶、球果、木材、树脂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异。我初步将这些新变异划分为四种类型:柴松、黑粗厚皮汕松、红细薄皮油松和大果刺汕松。这四种变型油松在延安南部油松林区内均有单株或零星小片分布。其中以桥北林区的大麦店沟、松树沟、蒿芭寺、黄龙林区的官庄、红庙沟、蔡家川等山上较为明显。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雷寺庄林区油松毛虫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寺庄林区油松毛虫发生及防治对策施德祥(陕西省林业厅)雷寺庄林区位于韩城市西北部,属黄龙山系尾端之余脉,西邻黄龙,北接宜川,东靠黄河。境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海拔800~1780m,年平均气温11.7~12℃,年降水量608mm以上,平均相对湿度65...  相似文献   

10.
韩兵 《山西林业》2005,(2):15-15,18
落叶松是松科落叶松属的落叶乔木,是我国东北、内蒙古林区,以及华北、西北地区高山针叶林的主要森林组成树种,也是东北、华北等北方林区的主要针叶林树种。  相似文献   

11.
对黑茶山林区天然针叶林开展经营性采伐的意见黑茶山森林经营局高鸿增,田甘雨,王喜贵一、黑茶林区森林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黑茶山林区是一个以油松、落叶松、云杉、杨桦为主要经营树种的国营林区,全林区现有林地面积43万亩,林木总蓄积280万立方米,树种针阔比为5...  相似文献   

12.
广西桂林市兴安百银仕松香厂工程师彭荣仕,投资120万元在黄龙山林区创办了年产1000吨的“黄龙湘桂林化厂”,生产的松香、松节油等产品质量优良,利用率高,经有关部门技术鉴定,达到部颁质量标准。产品投入市场就受到各地客商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最新(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概述了黄龙山次生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并与上期(199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比较,分别从林地面积,森林蓄积,林种、树种、龄组结构等方面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对今后森林经营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东南部的黄龙山次生林区,沟壑纵横,连绵不断,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本文对黄龙山林区鸟类动物的区系、种类、分布以及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研究,以便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正确引导对这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黄龙山林业局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东南部的黄龙山腹地 ,位于东经 1 0 9°38′49″~ 1 1 0°1 2′47″,北纬 35°2 8′46″~ 36°0 2′0 1″之间 ,辖区总面积 1 941 74hm2 ,其中森林面积1 44 1 2 9hm2 ,活立木蓄积 6 0 2万 m3,有林地覆盖率 74.2 % ,是全国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 ,建局近 40年来 ,黄龙山林业事业全面发展 ,特别是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工作成绩巨大。人工林的森林地位和作用在黄龙林区越来越显著 ,已经成为黄龙林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类型。目前 ,在实施天然林保护 ,重视环境建设的大好形势下 ,如何经营管理好现有油松人工林 ,对恢复扩…  相似文献   

16.
大青杨插条苗生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杨是长白山林区的乡土树种,具有耐寒,喜光、喜湿润的特性,是目前迹地更新的优良树种。根据省林研所的研究结果,大青杨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和繁殖易的特点,在采伐迹地上更新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是长白山林区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不可忽视的树种。大青杨苗木的繁殖有两种,一是有性繁殖,用种子直播;一是无性繁  相似文献   

17.
树种多样性与森林经营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区典型样地林木树种多样性指数调查和计算得出,适度择伐的林分树种多样性指数高,次生阔叶林、未受干扰的成熟阔叶红松母树林、阔叶红松林强度择伐迹地、人工落叶松林,树种多样性指数顺次降低;以择伐为主的黑龙江省穆梭林区,20多年来,森林越采越多,森林动物蕴藏量是其林区面积所占比例的3倍多。大兴安岭区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后得出,原在樟子松林内严重受压的山杨,在火灾后森林恢复中有重要作用,森林经营中应适当保留针叶纯林内混生的少量阔叶树。树种多样性指数高,有利于森林受到重大外力破坏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在皆伐迹地用常规方法栽植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树种长白松,当年成活率可达97.8%,3年保存率可达95.4%,其高生长和径生长均高于云杉、樟子松,可以作为长白山林区皆伐迹地的主要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9.
刘亚春 《中国林业》2011,(22):33-33
河北省塞罕坝林区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三种针叶树,这三种针叶树种也是本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每年深秋至翌年初春这三种针叶树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由于本区平均海拔1500米,土壤多为沙土,年均气温一1-4℃,无霜期64天,6级以上大风日数72天,特别是树木进入休眠期,林区的自然气候更加恶劣。林区曾尝试引进过许多树种,  相似文献   

20.
黄龙山次生林在陕西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研究分析黄龙山次生林区在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实施林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 黄龙山次生林区的范围与概况1 .1 广义的黄龙山次生林区广意的黄龙山次生林区 ,系指位于黄河西岸、洛河东侧的梁山山系 ,包括黄龙县的全部 ,宝塔、甘泉、宜川、富县、洛川、韩城等县(市、区 )的大部分或一部分范围内的森林 ,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演替的天然次生林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