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结合梨林镇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构建了适合乡镇级土地集约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梨林镇土地集约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梨林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正在逐年提高,土地利用正在由粗放利用向适度集约过渡,土地的利用方式日趋合理。  相似文献   

2.
评价镇驻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挖掘存量土地潜力、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极限条件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功能区进行了胶北镇驻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表明:①胶北镇驻地未利用土地和低度利用土地1408314 m2,占总面积的35.53%,总体集约利用水平较低,集约利用潜力较大.②不同用地类型集约利用水平不同,其中工矿仓储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今后应加强镇驻地建设用地整治,充分利用空闲地,盘活闲置宅基地,促进未利用工业用地投入使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制定闲置土地收费制度和宅基地流转、退出及配套政策等有关制度和政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余庆县土地集约利用与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该县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九级评分体系定性与定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余庆县各乡镇总体土地集约利用平均综合得分为0.47,总体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中度利用水平;10个乡镇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均在低度利用水平以上,不存在粗放利用。其中,小腮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值最高,为0.609,达到集约利用水平,其余乡镇为中度利用和低度利用水平;余庆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受经济区位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东南部和位于县域中心交汇处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北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的乡镇比低的乡镇地势平坦,水系密布,平坝地区占地面积多。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建立了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从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监管三个方面选取了14个与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的指标,设计了一个由总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组成的评价系统。通过建立镇村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瀛海工业园区、星湖农民就业基地等8个镇村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瀛海镇工业园区、星湖农民就业基地以及彩园产业基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为粗放,其他镇村产业集聚区土里利用在集约性上均为适度。针对镇村产业集聚区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别从制度层面、规划层面,经济增长方式层面,对镇村产业用地粗放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保定所辖县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19-4321
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保定市所辖的22个市、县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揭示出保定市所辖县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的4个级别。然后对保定所辖县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对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中观层次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绥化市2004~2012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以2004~2012年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序列作为基础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对影响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07年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呈现不集约状态。2008~2009年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比较集约状态。2010~2011年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集约状态。2012年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十分集约状态。  相似文献   

7.
采用德尔斐法和理想值比例推算法从土地利用状况、土地投入产出效益2个方面构建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77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异规律。其次,以2008~2016年评价指标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集约利用度的时序特征及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结果表明:新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不高,平均得分为61.41; 77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呈现较高集约及以上开发区主要分布于天山北坡一带,欠集约及以下开发区分布于北疆北部和南疆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时序变化特征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强度的逐渐走强带动了集约利用度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度存在长期上涨的同步性和短期波动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志波  许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76-4578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结构与布局、土地投入程度、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持续发展趋势5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保定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科学评价。通过量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研究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长葛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长葛市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按评价值高低可将长葛市4乡8镇分为3级,其中坡胡镇等2乡(镇)为Ⅰ级,后河镇等3乡(镇)为Ⅱ级,和尚桥镇等7乡(镇)为Ⅲ级.最后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评价与指导贵州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以全省15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从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方面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结果表明:安顺黎阳高新区、安顺经开区等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而六盘水钟山经开区、红果经开区等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中等,土地资源潜力需要充分挖掘。根据评价与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理想值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廖平凡  杨小雄  徐小任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820-14822
阐述了基于理想值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评价指标理想值的性质及其确定方法。以广西北海出口加工区为例,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潜力测算。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罗雄飞  周勇  聂艳  于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40-10042
在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今后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莫厚杰  周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938-9941
以广西河池市11个县城作为评价单元,从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投入强度、可持续利用水平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权重,利用加权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分值,然后根据综合评价分值的大小将河池市11个县域分为3大土地集约利用型,即集约利用型、适度利用型和粗放利用型,最后针对河池市各县实际情况提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构建了一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重庆市38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据此对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借鉴国内外相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徐州市为例,建立了3级9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简化了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指标个数由9个降为3个;利用熵值法确定了简化后各新指标的权重;同时,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徐州各县(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具体评价,并与徐州市区进行了比较,发现徐州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高于各县(市)。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绥化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伟红  鞠媛媛  杨凤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77-6778,6781
通过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集约度综合分值法进行评价,得出黑龙江绥化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总体水平较高,但与理想值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7.
陈慧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6-9,78
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进行系统聚类,把这13个地级城市分为相对集约型和相对粗放型两大类。就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并据此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3种模式:新增用地门槛约束模式、旧城改造和土地置换模式及已有用地约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