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河平原冬小麦生产与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亟需建立限水灌溉制度,实现丰产与水分高效的协调统一。于2018—2020年冬小麦生长季,选取旱地组(石麦22、衡观35和冀麦418)和水地组(石农086、冀麦585和石新828)2种类型小麦品种,设置适期播种和晚播2个播期以及春季2次灌水、不灌水和春3、4、5、6叶龄1次灌水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冬小麦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限水灌溉下,0—60 cm土层为主要供水层,其含水量(SWC60)变化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形成;春4叶龄为冬小麦春季1次灌水的最佳灌溉时期,灌水前干旱程度较轻,灌水后直至乳熟末期SWC60才低于60%,干旱胁迫也相对较轻;春季限水灌溉下,冬小麦产量显著降低,旱地组品种产量降幅低于水地组品种。不同春季叶龄1次灌水处理总体表现为春4叶龄灌水产量降幅最小,平均减产约10%。春季1次灌水晚播处理的产量水平与对应的适期播种处理无显著差异。春4叶龄灌水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其他春季1次灌水处理,其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更为均衡协调,最终在实现7 502.9~8 050.0 kg·hm?2产量水平的同时,WUE达17.5 ~20.1 kg·hm?2·mm?1,较春季2次灌水节水70.1 mm。上述研究结果为构建精量高效的小麦春季限水灌溉制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河北平原地区强筋小麦适宜的灌溉措施和施氮量,以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试材,于2015~2016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和辛集试验站同时进行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水措施[小麦生育期不灌水、灌1水(拔节水)、灌2水(拔节水+扬花水),依次用W0、W1、W2表示,每次灌水量均为60 mm]与施氮量(N施用量0、120和240 kg/hm~2,依次用N0、N120、N240表示)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措施对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灌水措施水平的提高,2个试点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逐渐增加,产量明显提高;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2个试点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产量均表现为施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处理,其中,N120与N240处理的指标差异均不显著。一般年份,春季灌溉2次(拔节水+扬花水)、全生育期施用氮肥(N)120~240 kg/hm~2可以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强筋小麦新麦19产量、干物质转运、水分利用效率、籽粒全氮含量和面团粉质拉伸参数的影响。试验于2009—2010年度,在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辉县试验基地一号地和辉县市孟庄镇高村同时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三次重复。试验设5个处理: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底墒水+拔节水,底墒水+越冬水+孕穗水,越冬水+孕穗水,越冬水+起身水+开花水+灌浆水(对照)。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对新麦19的产量、干物质转运、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品质性状有显著的影响,两地结果基本一致。“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地平均比对照增产5%,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率、水分利用率、降水利用效率、灌水利用率和品质性状均高于对照。“底墒水+拔节水”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最高,比对照高出6%以上。小麦全生育期灌两水以上时,随灌水量的增加籽粒品质将变劣;花后灌一水与花后不灌水处理的籽粒品质性状差异较小,二者均优于花后灌两水的处理。综合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率多方面因素,在河南北部地区强筋小麦生产中适宜采用“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的水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晋南地区探墒沟播下水地小麦适宜的灌水量、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本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品种为主区、灌水次数为副区)设计,其中主区为邯农1412、山农29两个品种,副区设春一水(拔节水,W60)、春二水(拔节水+开花水,W120)和春三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180)3个水平,研究灌水对冬小麦成熟期籽粒营养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邯农1412籽粒蛋白品质表现优于山农29,春二水、春三水与春一水相比,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增加,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以春二水最高。邯农1412春二水、春三水与春一水相比,可溶性糖含量增加9.92%、11.28%,以春三水处理最高(P0.05);蔗糖含量增加8.84%、6.71%,以春二水最高(P0.05);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降低,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分别增加5.43%、1.64%和3.42%、0.08%,且均以春二水最高,淀粉产量增加,但春二水和春三水间无显著差异。春二水、春三水与春一水相比,峰值粘度和回升值均先升后降,保持粘度和最终粘度以春二水最高(P0.05);稀懈值和糊化温度增加,但春二水和春三水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稀懈值外,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与主要糊化参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之,选用邯农1412品种灌春二水可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积累,可有效调控小麦面粉的糊化特性,达到节水、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水分和钾肥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选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石新616’)进行了灌水次数(0、1、2和3水)和施钾量(K2O 0、112.5和225 kg/hm2)的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2年中越冬期和起身期的总茎数、越冬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的方差不同质,其它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均方差同质。2年综合分析,4个灌水水平中以W2中后期的总茎数最多,而W3的总茎数下降;干物质积累量也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大,但不同时期不同灌水水平间干物质积累的差异显著性不同,总的趋势是不灌水的W0处理最低,W3处理最高;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值均有所增加,但各个参数增加的幅度不同。由于3个产量构成因素相互作用,总的看来,W2产量最高,W0最低。生育中后期的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施钾量水平比较,仅K0与K1的穗粒数差异不显著,而3个施钾量水平之间的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都是两两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增施钾肥可以全面改善小麦的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综合本研究结果,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2次水,在氮磷配合适宜条件下施用K2O 225 kg/hm2,可以基本满足目前高产、超高产对水分和钾肥的需求,实现高产节水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6.
探究灌水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宝鸡地区小麦节水灌溉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裂区实验设计,以弱抗旱性小麦品种周麦27和强抗旱性小麦品种洛旱22为对象,设四个水分处理:CK(越冬期240 m3/km2+拔节期210 m3/km2)、W1(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W2(越冬期80 m3/km2+拔节期70 m3/km2、W3(越冬期0 m3/km2+拔节期0 m3/km2),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产量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灌水量的减小,整个生育期小麦株高、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不同灌水量处理下洛旱22各指标降幅均低于周麦27,且洛旱22在W1、W2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CK,W1处理下,洛旱22产量下降不明显,说明洛旱22通过提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稳定了产量;(3)整个生育期周麦27在W1与CK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和孕穗期,周麦27在W1与CK处理下的干物质量差异不显著,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积累与产量密切相关,使得W1处理下周麦27穗数下降不明显;(4)当灌水量为W3(越冬期0 m3/km2+拔节期0 m3/km2)时,小麦产量急剧下降,周麦27和洛旱22相较CK下降幅度分别为51.4%和40.6%。综合节约用水和产量问题,本试验条件下,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灌水处理是获得小麦高产最佳灌水方案。  相似文献   

7.
以7个黑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普通白麦‘西农979’为对照,进行二因素裂区试验,设全生育期不灌水(W0)、越冬期灌1次水(W1)、越冬期和拔节期各灌1次水(W2)3种灌水处理,研究灌水对黑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产量和籽粒Fe、Mn、Zn、Cu和S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0相比,W1和W2处理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在3种灌水处理下,‘周黑麦1号’产量最高,表明‘周黑麦1号’可作为不同水分条件下黑小麦高产品种。与W0相比,W1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籽粒Se含量,W2处理对黑小麦籽粒Se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白麦籽粒Se含量,表明越冬期灌1次水可提高黑小麦籽粒Se含量。灌水处理对小麦籽粒Fe、Zn和Mn含量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增加灌水次数显著降低小麦籽粒Cu含量,黑小麦籽粒Cu含量下降幅度大于白麦。与白麦相比,黑小麦籽粒的Fe、Mn和Se富集能力较强。在3种灌水处理下,‘西农黑大穗’籽粒Fe、Mn、Se、Zn含量较其他品种高,是开发利用潜力较高的营养食品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推荐节水高产品种提供依据,研究了不同灌水模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泰山23、泰山223、山农6号和石家庄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灌水方式,印W1底墒水(生育期不浇水)、W2底墒水+春1水(拔节水-孕穗期)和W3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主要研究了不同灌水方式下4个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籽粒蛋白质含量性状.结果表明,W1和W2、W3之间产量差异显著,W2和W3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品种之间产量差异显著.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品种之间表现不同,泰山23较其它3个品种变化较小.不同灌溉模式对试验品种均表现为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减少,W1显著高于W2和W3.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说明泰山23具有较好产量潜力和品种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质地下灌水处理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淀粉组分积累及粒重与产量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04-2005年和2006-2007年小麦生长季,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水分平衡法计算小麦生育期间耗水量,双波长法测定籽粒淀粉含量,以淀粉含量乘以粒重求得淀粉积累量。【结果】2004-2005生长季,在土壤质地为壤土的条件下,W1处理(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 mm,籽粒产量为8 701.23 kg•hm-2)的耗水量低于W2处理(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 mm,籽粒产量为9 159.30 kg•hm-2),土壤水利用效率与W2处理无显著差异,降水占耗水量的百分率、灌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W2处理;成熟期各处理粒重无显著差异。2006-2007生长季,在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的条件下,W3’处理(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 mm)获得最高籽粒产量,耗水量和降水占耗水量的百分率与其他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土壤水和降水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灌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成熟期粒重与W2’处理(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 mm)无显著差异,均高于其它处理。在W1处理冬前期和开花期0~140 cm土层和拔节期0~8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W0处理(生育期不浇水)的基础上,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增加了灌浆后期支链淀粉积累量,减少了直链淀粉积累量,提高了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比值(支/直比);在W2处理拔节期和开花期8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W1处理的基础上,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对灌浆末期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积累量无显著调节效应。【结论】在保水能力较强的壤土上,W1处理灌浆末期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低于W0处理,支链淀粉积累量和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比值高于W0处理,并获得了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加灌水量对淀粉组分积累量无显著调节效应,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保水能力较差的砂质壤土上,W3’处理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供壤土和砂质壤土条件下小麦生产中确定灌水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10.
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相同灌水量处理间比较,至成熟期灌溉3水的W2A、W2B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且两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干物质积累量最多的W2A并未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于拔节期或孕穗期初次灌水的4个处理W1B、W1C、W2B、W2C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起身期初次灌水的处理W1A、W2A,但W1B、W1C、W2B、W2C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初次灌水并结合追肥,开花期再灌水,总灌水量为120 mm的W1B为最优灌溉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