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近60年广西甘蔗不同生育期的干旱时空特征,为广西甘蔗防旱避灾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广西甘蔗发育期、土壤资料和气象数据,在重点考虑降水有效性和作物系数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采用线性和周期的时序分析法及空间站点技术进行甘蔗生育期内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年际干旱发生率在甘蔗工艺成熟期最高,茎伸长期次之,苗期和分蘖期较低,其中,苗期、分蘖期和茎伸长期的干旱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工艺成熟期以重旱和特旱为主,研究时段内各等级年际干旱发生率无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有2~5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发生年份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主。在空间分布上,苗期的轻旱和中旱主要分布在桂西和桂南,轻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下,中旱发生频率在30%以下,重旱发生频率低于10%且分布范围较小;分蘖期的轻旱在全区各地均有发生,其中,桂西南发生频率最高,普遍在21%~40%,中旱主要分布在桂西南,发生频率低于10%,重旱发生频率低于10%且范围较小;茎伸长期的轻旱在全区均有分布,发生频率在11%~70%,其中,中旱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发生频率在21%~60%,重旱主要分布在桂东北,...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是东北重要的粮食主产地,干旱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利用辽宁省4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玉米发育期观测资料,计算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 CWDI),根据玉米干旱等级标准计算各个生育期干旱的站次比、干旱频率,进而分析辽宁省玉米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经检验,CWDI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辽宁省玉米的干旱情况,在辽宁省的适用性较好。辽宁省各生育期各等级干旱发生频率大致表现为径向分布,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玉米各个生育期而言,发生干旱的频率随着玉米的生长体现为生育前期最高,生育中期次之,生育后期最低。辽宁地区45个站点的干旱站次比差异显著,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站次比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播种~出苗阶段是玉米干旱的易发时期,各个等级干旱站次比较其他阶段高,整体年际波动较小。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是玉米整个生育期干旱情况的主要体现,本世纪以来,各生育期各等级玉米的干旱范围均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甘蔗秋旱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甘蔗秋季干旱的演变特征,为提高甘蔗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961~2010年广西降水资料和甘蔗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结合甘蔗需水特点确定甘蔗秋旱的评价指标,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干旱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近50年来,广西甘蔗秋季轻度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是桂西和桂南蔗区,中度和重度干旱的高发区主要位于桂中和桂东北蔗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1991~2010年相比1961~1990年,大部蔗区中度以上甘蔗干旱频率增加26%~45%,重度以上干旱频率增加16%~35%;中度以上甘蔗干旱强度增加0.1~5.2 d,重度以上干旱强度增加0.1~4.8 d.[结论1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西甘蔗秋季中度和重度以上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总体呈增加和加重趋势,一些年份秋季干旱日数增加,干旱对甘蔗生产的影响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4.
基于灾损的安徽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a)、累积湿润度指数(Ma)、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以及降水距平百分率(Pa)开展对比分析及在安徽省冬麦区适应性研究,最终选取CWDIa作为干旱致灾危险性最优指标。根据冬小麦期望减产率划分干旱危险性强度等级,计算超越致灾临界值频次,结合承灾体脆弱度及暴露度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开展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承灾体脆弱性等因素影响,不同干旱风险等级频率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冬麦区中北部干旱高风险频率较高,而南部高风险频率较低。1999/2000年典型年干旱风险也呈北高南低分布,减产率分布与干旱风险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所构建的干旱风险指标及评估模型适用于安徽省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区域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提供参考,以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江苏地区季节性干旱频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冬小麦产量的增长。研究作物生长季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对于采取有效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苏省1981—2010年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资料,利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分析近30年江苏省冬小麦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WDI值在冬小麦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江苏北部高于南部,2个地区的CWDI多年均值在年代间变化趋势大体一致,20世纪90年代是剧烈波动期。从各等级干旱发生站次数的年代变化来看,30年里冬小麦拔节至抽穗期的干旱发生站次数为持续增加趋势,其他3个生育阶段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峰值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说明30年里旱情总体在加重,最严重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有所缓和。干旱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总体为由苏南向苏北逐渐增大。在冬小麦各生育阶段,苏北的赣榆区、徐州市、宿迁市是干旱频率的高值区,干旱频率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而降低。江苏省冬小麦生长中后期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徐州市更是干旱灾害的高发区,须加强对干旱灾害的预警和预防。  相似文献   

6.
李艳兰  何如  覃卫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99-11301,11430
选取广西88个气象站1961~2009年气温、降水量、干旱指数和广西干旱受灾面积等资料,利用线性倾向计算、阶段性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气温、降水量和干旱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9年广西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略呈增加趋势,但年际、年代际变化大,各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春、秋季减少,冬、夏季增加。广西干旱指数、干旱受灾面积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秋旱更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严重干旱灾害的频率明显增多。降水时间分布更加不均匀,少雨年的频率增多是干旱加重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则加剧了干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苏北地区季节性干旱灾害特征,利用1989—2013年苏北地区5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进行降水量聚类分析,选取代表性的徐州市、盐城市作为季节性干旱研究对象。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方法,分析了徐州市、盐城市季节性干旱分布和干旱等级的时空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R/S分析法)计算Hurst指数,对徐州市、盐城市发生季节性干旱灾害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是苏北地区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徐州市干旱灾害在季节性上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冬季干旱灾害具有时间上的长记忆性,未来的总体旱灾趋势将与过去特征相关,其他季节干旱灾害特征与过去特征相反;盐城市干旱灾害在季节性上具有相同的分形特征,即四季干旱灾害特征与过去特征相反。  相似文献   

8.
冀鲁豫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宗  张超  赵春雷  刘晶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58-4161,4164
分别以冬小麦年生育期降水量平均值加减若干倍样本方差的方法界定不同等级的干旱年份,在以气象产量减产率大于等于3%为标准界定冬小麦受灾年份的基础上,计算了冀鲁豫地区冬小麦旱年的平均减产率,分析了冀鲁豫冬小麦不同旱灾强度的频率分布规律。根据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指数的区域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有灌溉条件下的冀鲁豫地区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技术方法,以旱年平均减产率、干旱灾害风险指数和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等因子为指标,采用GIS统计分析功能和叠加分析功能,对冀鲁豫冬麦区干旱灾害造成的冬小麦减产风险进行了区划和评估,实现了不同气候年景下和不同风险区冬小麦减产情况的风险评估,给出了冬小麦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北方地区春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研究区域1961—2010年29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农业干旱指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明确了研究区域春玉米干旱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西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年际间波动平稳,华北和东北地区在20世纪80和90年代波动较为剧烈;华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在抽雄—成熟阶段明显低于其余两个阶段,东北、西北地区各生育阶段变化不明显;华北中部地区干旱等级的年代间波动明显。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等级和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均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形势,西北地区最高、华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低;各旱级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以特旱和轻旱最为明显,其中特旱主要集中发生在新疆大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北部等地区,发生频率在3年2遇以上,而轻旱主要集中在东北大部、华北大部以及西北东南部地区,发生频率在5年1遇以上。中旱和特旱主要集中发生在华北地区以及西北东部地区,频率均在5年1遇以上,并且随生育阶段更替有减轻的趋势。【结论】北方地区春玉米农业干旱指标CWDI年代间波动以华北、东北地区较为剧烈,且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动有上升的趋势。干旱的等级和频率空间分布均呈现明显的东西向分布。各旱级中特旱频率呈西高东低分布,生育后期在区域上呈扩大趋势,轻旱频率呈东高西低分布,生育后期有加重趋势,中旱和重旱频率呈中高东西低分布,生育后期在区域和程度上均呈下降趋势;生育阶段间旱级变化敏感的区域主要是新疆北部和华北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软件以1971~2010年汉中市气象数据作为数据源,对该区域的暴雨、干旱、连阴雨、低温等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风险指数法对各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汉中市综合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插值分析。结果显示:汉中市23%的地区为气象灾害低风险区,且集中在中部盆地;而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为综合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占全市总面积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