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范昆  付丽  李晓军  翟浩  刘璐  曲健禄 《植物保护》2017,43(1):140-147
为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致病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0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药剂驯化和紫外线诱导的方式获得抗性突变体,并研究其生存适合度。结果表明,戊唑醇对130个菌株的EC50分布在0.051 6~1.925 4μg/mL,均值为(0.799 6±0.039 1)μg/mL,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开始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供试苹果轮纹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为71.54%,各省份均未出现高抗菌株。药剂驯化、紫外诱导共获得3株抗性倍数分别为58.82倍、41.60倍、38.19倍的高抗菌株。抗性突变体致病力、适合度指数与敏感菌株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无药培养9代后,各抗性突变体EC50逐渐下降,所获抗性可能不能稳定遗传。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抗性在田间自然选择压力下可能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7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CM-4的抑菌效果和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和嘧菌酯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菌株CM-4的抑菌效果,并根据初筛结果,对来自海南省8个市县的36株玉米小斑病菌进行戊唑醇和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430g/L戊唑醇SC和250g/L嘧菌酯SC的抑菌效果较好,70%甲基硫菌灵WP和50%多灵菌WP的抑菌效果较差。敏感性测定中,430g/L戊唑醇SC的EC50均值为7.389 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出现了2个明显的峰值,检验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出现敏感性下降的菌株。250g/L嘧菌酯SC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单一连续性曲线,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其EC50均值5.699 5μg/mL可作为玉米小斑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可为病原菌抗性研究和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指导田间用药。  相似文献   

3.
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北京平谷区3个桃园的125株桃褐腐病菌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发现甲基硫菌灵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1.0×10-5~0.2μg/mL,戊唑醇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0.006~0.022μg/mL之间。异菌脲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0.15~0.55μg/mL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桃褐腐病菌对这3种杀菌剂都比较敏感,未产生明显的抗药群体。建立了褐腐病菌对异菌脲抗药性的敏感基线。而且,数据分析表明: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4.
依据鉴别浓度检测了中国不同地理来源的114株草坪草币斑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供试菌株对异菌脲和丙环唑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对甲基硫菌灵敏感的菌株共98株,占总数的85.96%,抗性菌株16株,占总数的14.04%;在8个有甲基硫菌灵施药历史的采样点中,5个点检测到了抗性菌株。异菌脲和丙环唑对草坪草币斑病菌的EC50值分别在0.012 1~1.264 4和0.000 4~0.100 4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分别为(0.525 6 ± 0.207 7)和(0.015 2 ± 0.020 1)μg/mL,最大EC50值和最小EC50值分别相差104.7和251.0倍。敏感性频率分布结果显示,币斑病菌对异菌脲和丙环唑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与从未施过相关药剂地区的币斑病菌群体相比,分离自8个有施药历史地块的菌株群体对异菌脲的敏感性均显著降低,4个有施药历史地块的群体对丙环唑的敏感性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对丙环唑最不敏感的10株币斑病菌对异菌脲的敏感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且两者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ρ = 0.755 4,P < 0.000 1),推测这部分菌株可能存在多药抗药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及币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苹果轮纹病菌对三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昆  李晓军  张勇  王涛  李军  曲健禄 《植物保护》2013,39(1):133-136
为明确山东省苹果轮纹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从苹果主要种植区采集、分离了14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对14个菌株的EQ50值分别在0.011 1~0.125 1、0.040 8~0.295 5、0.086 8~0.578 3 μg/mL之间.菌株YY03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较低,EC50为0.125 1 μg/mL,TA01对其最敏感,EQ50为0.011 1 μg/mL,苯醚甲环唑对TA01的毒力是YY03的11.27倍;丙环唑对菌株QX03的毒力是YX01的7.24倍,戊唑醇对菌株QX02的毒力是TA01的6.66倍.通过Duncan氏新复极差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的敏感性状况,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90个采自山东省各地区的苹果轮纹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轮纹病菌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198 1±0.247 1 μg·mL-1和0.117 4±0.121 8 μg·mL-1。频次分布图显示,苹果轮纹病菌群体中出现了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和戊唑醇之间具有交互抗性;而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戊唑醇与代森锰锌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高敏感性和低敏感性病菌引起的枝干轮纹病具有同等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田间防控苹果轮纹病的杀菌剂合理轮换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9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轮纹病菌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室内比较测定了己唑醇等9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的抑菌毒力。结果表明: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己唑醇、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依次下降,EC50值均在1μg/mL以下,EC90值均低于10μg/mL;上述药剂与异菌脲的毒力相当,高于多氧霉素。苹果轮纹病菌对供试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略低于斑点落叶病菌,其中仍以己唑醇毒力最高,其次是戊唑醇、氟硅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与苯醚甲环唑的毒力水平相当,表明上述药剂对轮纹病有兼治作用,而多氧霉素对该病菌的毒力相对较低。2种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醚菌酯敏感性均较低,而硫酸铜的抑菌毒力最低。  相似文献   

8.
叶佳  张传清 《农药学学报》2012,14(1):111-114
采用菌丝生长法检测了78株采自浙江省杭州、嵊州和嘉兴 3地的葡萄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病菌已对甲基硫菌灵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抗性频率为51.3%,且均为高水平抗药性菌株;78个供试菌株对戊唑醇的EC50值在0.04~21.56 μg/mL之间,平均为1.63 μg/mL,其中L-58菌株的敏感性最低,EC50值为21.6 μg/mL。旁路氧化酶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处理对醚菌酯抑制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无SHAM存在时,醚菌酯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EC50Q)值在0.03~436.55 μg/mL之间,平均为27.77 μg/mL;当SHAM的处理质量浓度为50 μg/mL时,EC50(EC50Q+S)值在0.01~15.20 μg/mL 之间,平均为4.40 μg/mL。旁路氧化的相对贡献值 F 最低为0,最高为155.47,平均为20.09。  相似文献   

9.
采用孢子芽管长度法,测定了采自河北省不同地区的88个梨黑星病菌 Venturia nashicola 菌株对氟硅唑的敏感性,并测定了10个相对敏感菌株和5个相对抗性菌株对甲基硫菌灵、醚菌酯、福美双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黑星病菌对氟硅唑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平均EC50值为(1.3821±0.9276)μg/mL;氟硅唑对未使用过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类杀菌剂的75个梨黑星病菌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1676±0.6128)μg/mL,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6.91倍,其敏感性分布频率呈连续性单峰曲线,且符合正态分布,故可作为敏感基线用于监测田间梨黑星病菌对氟硅唑的敏感性变化。不同菌株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相互关系分析表明,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与醚菌酯、甲基硫菌灵和福美双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育阶段黄瓜菌核病菌对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三唑类杀菌剂和4种其他杀菌剂抑制黄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菌丝生长的毒力,同时测定了其对菌核形成及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抑制菌丝生长的毒力最低,EC50值为65.75 μg/mL;己唑醇和戊唑醇的抑制活性较高, EC50值分别为0.09和0.16 μg/mL,毒力分别是甲基硫菌灵的763.7和423.4倍;其次是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毒力是甲基硫菌灵的137.3~286.6倍;再次为三唑酮,毒力仅为甲 基硫菌灵的20.6倍;腐霉利、菌毒清抑制菌丝生长的毒力较低,EC50值均大于10 μg/mL。在EC50值 浓度下,所有供试药剂对菌核形成及其数量均没有影响,但三唑类杀菌剂对菌核单重影响较大,各处理所形成的菌核单重降低率均在70%以上;而当药剂浓度在10 μg/mL以下时,己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对菌核萌发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32份木薯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和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室内离体接种方法对32份木薯种质进行了棕榈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32份木薯种质中,高抗种质7份,抗病种质7份,中感种质8份,感病种质7份,高感种质3份。其中高抗种质为‘H360’、‘华南11号’、‘华南8号’、‘H588’、‘桂热3号’、‘H873’和‘H971’;抗病种质为:‘F556’、‘H502’、‘GR911’、‘C-4’、‘F10’、‘南植188’和‘H47’。对其中14份抗棕榈疫霉根腐病木薯种质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华南8号’、‘GR911’、‘F556’、‘C-4’、‘H360’可以进一步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甲基硫菌灵、百菌清、腐霉利、戊唑醇、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和醚菌酯对山核桃干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上述7种杀菌剂抑制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活性依次为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腐霉利>甲基硫菌灵>百菌清>醚菌酯>啶酰菌胺。进一步研究表明,苯醚甲环唑对采自安徽和浙江两省从未使用过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DMIs)杀菌剂的150株山核桃干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0.43( ±0.11) μ g/mL,可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以后的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种药剂对采自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5株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EC50值分别在0.014~1.609和0.002~0.064 μg/m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在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而对戊唑醇则不明显;可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平均EC50值(0.165±0.101)和(0.019±0.008)μg/mL分别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相对敏感基线。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50值是戊唑醇的26倍,表明该病原菌对戊唑醇更为敏感。不同地区病原菌群体间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小麦纹枯病菌对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着微弱的正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2013年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对供试小麦纹枯病菌菌株的EC50值在0.009~0.07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5 ±0.012)μg/mL;98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0.025 ±0.012)μg/mL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LSD法)及SPSS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地市内的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在1.0~4.1之间,而不同地区菌株间对咯菌腈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咯菌腈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015~0.060 μg/mL之间,后者是前者的4倍;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与其对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丙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树炭疽病菌对多菌灵及3种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可引起杨树炭疽病的59株胶孢炭疽菌和4株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59株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的EC50值范围分别在0.037 1~0.130 1、0.102 5~1.680、0.069 1~1.917及3.053~38.5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分别为(0.066 4±0.013 1)、(0.374 1±0.254 8)、(0.681 2±0.442 1)和(19.82±6.200)μg/mL。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尚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双峰,表明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4株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的最小EC50值和最大EC50值分别相差1.33、13.19、13.66和2.14倍,其中菌株Ca-4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EC50值均大于4 μg/mL。不同寄主来源的胶孢炭疽菌对同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s秩相关分析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ρ=0.665 5,Pρ=0.489 6,PP>0.05)。研究结果对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杨树炭疽病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Alternaria alternata tangerine pathotype)引起的柑橘链格孢褐斑病(Alternaria brown spot,ABS)是柑橘上的主要病害,目前主要采用杀菌剂防治。本研究以采自中国各柑橘链格孢褐斑病发生区的54个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菌株为供试群体,采用刃天青微平板法测定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刃天青微平板法最佳体系中的培养基为完全培养基(CM),刃天青终浓度为40 μmol/L,孢子浓度为105个/mL。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范围分别为0.304~0.885 μg/mL和0.367~0.873 μg/mL,平均值分别为0.562和0.609 μg/mL。正态分布检测结果显示:这2种药剂抑制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群体的EC50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认为所得EC50值可作为病原菌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治褐斑病和监测交链格孢菌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4年采自中国湖北省7个县、市的206株小麦赤霉病菌样品进行单孢分离与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随机测定了其中100株菌株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建立了其敏感基线。结果表明: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对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115~0.705、0.006~1.356和0.002~0.370 μg/mL,平均值分别为0.248、0.181和0.040 μg/mL;供试10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频率均呈单峰拟正态分布,因此可将所得各EC50平均值分别作为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基线参考值。以各药剂EC50平均值的10倍作为敏感性鉴别浓度,对2015及2016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的敏感性进行了监测,在该鉴别浓度下,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对2015年小麦赤霉病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0%、85.14%和82.35%,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0%、76.67%和73.62%。研究表明,虽然戊唑醇和咪鲜胺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略有下降,但整体而言,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及咪鲜胺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黄瓜靶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3年采集分离自辽宁省8个地区的101株黄瓜靶斑病病原菌群体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101株黄瓜靶斑病菌的EC50值范围为1.062~18.918μg/mL,相差16.814倍,平均EC50值为(7.109±4.578)μg/mL;戊唑醇对上述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1.624~21.708μg/mL,相差12.367倍,平均EC50值为(9.398±4.944)μg/mL。田间尚未出现对2种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菌株。不同地区间黄瓜靶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