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对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森林抚育面积、退化林修复面积、每hm2 乔木林蓄积量和年均生长量、树种 组成等反映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变化情况的指标,以及管理制度、政策措施、经营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分 析,客观评价森林资源状况及其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2.
福建森林资源发展趋势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以福建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与复查数据为基础,建立全省森林资源灰色动态变化预测的GM(1.1)模型,对我省森林资源的主要指标: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用材林蓄积量(其中包括近成过熟林蓄积量和松木近成过熟林蓄积量)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灰色预测结果,除近成过熟蓄积量外,其它项目预测精度高,切合我省森林资源发展变化实际,应作为福建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了湖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基于1979—2014年间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对湖北省林地面积、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量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对湖北省森林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林地面积保持大幅增长态势,但未来增长空间有限;森林覆盖率呈现稳中有升趋势,但增长速度会放缓;活立木总蓄积量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未来增长幅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林琴琴  刘标 《现代农业科技》2011,(19):216-217,220
应用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与方法,以光泽县止马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光泽县止马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主要指标(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用材林蓄积量、近成过熟林蓄积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经检验,预测结果精度好,可信度高,可为福建省光泽县止马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研究提供切实可靠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5.
<正>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数据统计,黑龙江省森林面积为1 984.40万hm~2,森林蓄积量为18.47亿m3。按照优势树种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排序,居前5位的有阔叶混交林、落叶松林、桦木林、针阔混交林和蒙古栎,合计占全省森林资源蓄积量的82.68%。其中天然林在面积和蓄积上占有较大的比重。对天然林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不仅能促进林木生长,而且能够增加林  相似文献   

6.
应用灰色理论系统,对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的森林蓄积量、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3个指标进行动态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运用灰色预测建立的模型,预测结果经检验,精度较高;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在未来30 a,整体呈增加趋势;到2018年,森林蓄积量达到1.33×109m3、有林地面积达到1.74×107hm2、森林覆盖率达到82.28%。  相似文献   

7.
森林资源是晋江生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对晋江市1989—2017年的森林资源面积、林木蓄积、组成结构等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8年间,林地面积呈先升后降趋势,共减少2 227 hm~2;森林覆盖率呈升—降—升变化,后期加大非林地造林力度,有效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林种结构趋于合理,突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各时期防护林占各林种总面积51.56%~64.97%;薪炭林和经济林面积下降明显,共减少面积3 449 hm~2;特殊用途林和用材林面积增加1 280 hm~2;2017年的林分面积比1989年减少919 hm~2,但是林木总蓄积量净增12 964 m~3,森林资源林分质量不断提高,但是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仍然偏低;林分林龄结构趋于合理,截至2017年,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量所占比重较大,分别达45.36%和40.35%。通过分析,提出今后晋江市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资源预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建立土地资源预测,森林蓄积量预测,各龄组蓄积量预测三层前馈反应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对森林资源进行预测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小样本条件下,森林资源预测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开辟了森林资源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根据第9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数据统计,黑龙江省森林面积为1 984.40万hm~2,森林蓄积量为18.47亿m~3。按照森林蓄积量排序,前5位的依次是阔叶混交林、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桦木林及蒙古栎,合计占全省森林资源蓄积量的82.68%。其中天然林在面积和蓄积上占有较大的比重。对天然林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不仅能促进林木生长,而且能够增加林木碳储量。为  相似文献   

10.
以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BP算法对山西省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山西省森林资源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森林面积、蓄积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森林生态功能逐步完善;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1%;单位面积蓄积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森林生产力下降。此结果为研究区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择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乌兰察布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森林资源的面积、蓄积结构特征,优势树种的分布情况,森林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进行了探讨.借助2003年-2007年连续5年的森林资源特征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建立了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以及活立木总蓄积量的GM(1,1)模型,模型经检验精度较高,通过外推预测得出三项指标2015年的预测值,为该地区森林经营管理和林业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开展了博罗县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对其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地类构成等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博罗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49 945.75 hm2,乔木蓄积量达8 688 084 m3,森林覆盖率达55.27%。全县森林资源主要数据变化较大,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稳步健康增长的态势。部分森林质量仍较低,需要加强相关森林质量提升工作,科学规划,推动现代林业转型升级,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以吉林省前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吉林省森林资源不等时序的灰色预测模型,对吉林省森林资源的主要指标: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以及全省成熟林面积、蓄积等13项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预测结果,精度都达到95%以上,平均误差1.54%,预测精度较高,切合我省森林资源发展变化的实际,为吉林省制定和调整林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磐安县2008年和2016年2次森林资源一类调查控制样地调查数据对比结果,概述了该县森林资源现状,并从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乔木林质量等方面的变化分析了森林资源的消长情况,总结了磐安县森林资源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静宁县为研究对象,依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对该县的森林资源现状进行了总体评价,提出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措施。研究表明20年来。静宁县森林资源保护培育进展顺利,森林资源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但单位蓄积量较低。建议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强化森林生态保护意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增森林资源总量,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本溪县近几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森林资源数量、龄级结构等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全县林地面积稳步增长,森林蓄积呈上升趋势;幼、中林面积、蓄积量所占比重大而成熟林所占比重小,各龄级面积蓄积不均匀,龄级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林业在全县林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最后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本溪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等方面对2012年龙井市森林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总结,了解吉林省龙井市森林资源现状。并通过与2002年的数据进行对比,总结10年来的动态变化情况,如各类林地面积的增减及其原因,龄组的变化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而提出相应建议,为林业资源约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乌兰森林资源消长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上个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森林资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尽管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但是蓄积量减少,本区森林资源形势依然严峻,提出保护发展当地山地针叶疏林和荒漠灌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应用延庆县1998—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系统分析了延庆县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防护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47.13%、89.41%,用材林仅为0.40%、0.29%,林种组成不合理。林分结构简单,纯林、混交林比重严重失衡。中、幼林面积比重高达88.2%,抚育任务重。从林分起源来看,天然、次生林面积、蓄积量最大,人工林次之,飞播造林最小。在可持续发展林业理论指导指导下,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研究从技术层面上提出了延庆县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1年和2006年2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对云南省腾冲县明光镇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明光镇有林地面积迅速增加,活立木蓄积量减少,林分结构趋于不合理,林分质量迅速下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林种区划、大力实施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通过调整采伐限额指标调整林分结构等优化森林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