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渔业情报服务中心对日本海、太平洋、黄海柔鱼,及北海道近海巴氏狭乌贼的近年渔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北海道太平洋沿岸1980年夏季柔鱼丰渔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981年度各海域局部渔获前景作出予测,认为柔鱼资源的恢复情况良好。得出柔鱼丰渔~歉渔周期为9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黄东海的柔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永敏 《海洋渔业》1986,8(4):165-168
<正>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我国底拖网渔轮在黄东海生产中,渔场较今偏西,无大量捕获柔(鱿)鱼的历史。据日本资料“以西底拖”在1971年以前就在江外到温外的广阔海域兼捕到柔鱼及其他头足类(包括围网兼捕),并认为遍及日本列岛之柔鱼为太平洋斯氏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其南限可达东海南部之北纬26度。而在黄海部分则在连青石及大沙间及沙外在10~12月兼捕到。因而1972~1973年曾在黄海试捕,  相似文献   

3.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83,5(4):184-184
<正> 日本周围水域约有150种头足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平洋柔鱼和巴特柔鱼。太平洋柔龟广泛分布于日本群岛沿岸水域,而巴特柔鱼则分布于北太平洋,自西至东方向分布。1975年在黑潮暖  相似文献   

4.
5种经济头足类水产品加工工艺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的枪乌贼、太平洋褶柔鱼、短蛸、冷冻的柔鱼和茎柔鱼为原料,分别测定其质量组成及其一般化学成分,并比较了柔鱼和茎柔鱼的热加工特性。研究发现,5种头足类水产品的可食部分均超过70%,水分含量超过78%,粗蛋白含量为58%~83%,粗脂肪含量为4%~19%。在2种不同的热处理方式下,柔鱼和茎柔鱼外套膜沿体轴方向的收缩均大于环绕体轴方向的收缩,在蒸煮过程中,柔鱼的质量损失和水分流失均在5 min时达到最大,茎柔鱼在6 min时达到最大,在烘烤的过程中,2种柔鱼的质量损失随着水分流失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83,5(5):234-238
<正> 日本柔鱼渔获量的变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渔业统计,1980年世界头足类总产量为157.2万吨,其中,日本的产量为73.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46.5%,由此可见,柔鱼生产是日本海洋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科统计,日本柔鱼产量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几次高峰:1917年、1926年、1933年、1941年、1952年、1963年,1968年和1980年,即是说,每隔10年左右出现一次高峰,有人认为这与太阳的  相似文献   

6.
《水产科技情报》1975,(11):24-24
据《日本虾类养殖》一书1974年7月报道:要使对虾高密度养殖,产量高,研制一种高效率饵料是一个关键问题。过去,日本对虾养殖试验证实,采用一种保藏的新鲜柔鱼肉要比蛤蜊肉好,认为这是对虾吃的精饲料,这也是第一次研究了柔鱼肉综合利用的问题。日本利用柔鱼加工下来的废弃物如鳍、游泳足加以煮沸、干燥、磨碎成一种粉状。  相似文献   

7.
几百年来,干柔鱼一直是日本的畅销品,也是喜庆礼仪上不可缺少的东西。在这个岛国里,柔鱼深为大众所喜爱。  相似文献   

8.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东南太平洋头足类中个体最大、资源最丰富的种类之一,经济价值高,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资源丰度预测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本研究基于2003~2015年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其产卵场环境、气候因子资料,使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系统方法,建立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报模型。结果显示,2月产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3月产卵场叶绿素a浓度(Chl a)、12月太平洋年代气候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和10月厄尔尼诺指数(Oceanic Nino index, ONI)与茎柔鱼资源丰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比较多种预报模型发现,基于2月SST、12月PDO和10月ONI的GM(1, 4)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准确率达到85%以上,可用于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黄洪亮  郑元甲 《海洋渔业》1998,20(3):106-110
本文根据1997年6-11月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特征分析:中部海区渔获胴体组成明显大地西部海区且主要由雌性柔鱼组成;不同月份钓获的雌、雄性柔鱼群体组成有较大的差异;两海区随着生产月份的延续,所渔获的柔鱼胴体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平均纯体重,雌性柔鱼占平均体重的82.51-84.79%,而雄性柔鱼占平均体重的83.88-85.60%;柔鲆的性腺发育程序随着生产月份的推迟,发育程度也越高,而在相同月份雄性柔  相似文献   

10.
鱿鱼类和金枪鱼类、鲑鳟鱼类、虾类一样是为日本市场供应的重要水产品。供应的鱿鱼主要有太平洋褶柔鱼、北太平洋柔鱼、阿根廷滑柔鱼、秘鲁茎柔鱼、新西兰双柔鱼等5条鱿鱼,其中前2条的是钓自日本国内水域,后3条的是钓自国外水域。  相似文献   

11.
鱿鱼类在日本市场是为畅销水产品之一。2000年在日本市场的鱿鱼类总供应量为666660t,但2006年减至351890t,减少48%。在日本市场供应的鱿鱼类中,一是捕自日本近海水域,一是捕自国外水域。在日本近海捕捞的鱿鱼主要的有二条,一是太平洋褶柔鱼(白鱿),一是北太平洋柔鱼(赤鱿)。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产卵场环境变化及对资源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日本渔业机构提供的2002-2011年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秋生群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产卵场环境数据以及厄尔尼诺指数(Ni1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NI)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I),利用交相关函数分析NI和PDOI与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CPUE)、产卵场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Chl-a)浓度以及适宜产卵场面积(Ps)之间的关系,检验不同气候条件下太平洋褶柔鱼产卵场环境变化。结果表明,NI与CPUE和Ps均显著正相关,与产卵场SST显著负相关,但与Chl-a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DOI与CPUE显著正相关,与SST显著负相关,与产卵场Ps和Chl-a浓度相关性均不显著。PDO位于正位相或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产卵场SST偏低,Chl-a浓度偏高,Ps增大,提供了有利的资源量补充条件,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增加;而PDO位于负位相或发生拉尼娜事件时,产卵场SST上升,Chl-a浓度降低,Ps减小,不利于资源量的补充,其资源丰度相应降低。研究表明,PDO模态转换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产卵场环境和资源丰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褶柔鱼渔业资源及渔场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是典型的温带大洋性头足类,主要由秋生群体和冬生群体组成。目前该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分布于日本海及太平洋沿岸海域,而我国黄海和东海外海为该物种的主要产卵场,调查发现此海域的太平洋褶柔鱼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种类之一。为了后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物种,整理了前人对太平洋褶柔鱼多方面的研究,从基础生物学、渔业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和资源评估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结果认为,目前太平洋褶柔鱼主要捕获海域仍然集中在日本和韩国沿岸,产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后,近十多年保持在40×104t左右。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洄游路径,其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对日本沿岸太平洋褶柔鱼的年龄、生长、繁殖等特性有着较为全面的研究,但仍然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监控。大尺度海洋环境变化会对太平洋褶柔鱼的CPUE有较大的影响,而通过对其资源状况的评估,可以更好地管理该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本文可对我国今后在东黄海海域合理开发该资源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为今后我国在与邻国的渔业谈判中提升更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鱿鱼和其加工制品是日本市场供应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鉴于在日本国内近海生产的太平洋褶柔鱼,外海生产的太平洋柔鱼和在海外生产的西南大西洋的阿根廷滑柔鱼,南太平洋东部秘鲁茎柔鱼等的产量都在下跌,致使日本国内鱿鱼加工业界的加工用鱿鱼原料的短缺,处于无米下锅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5.
北太平洋海区柔鱼生物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1997年6~11月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特征分析:中部海区渔获胴体组成明显大于西部海区且主要由雌性柔鱼组成;不同月份钓获的雌、雄性柔鱼群体组成有较大的差异;两海区随着生产月份的延续,所渔获的柔鱼胴体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平均纯体重,雌性柔鱼占平均体重的82.51~84.79%,而雄性柔鱼占平均体重的83.88~85.60%;柔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随着生产月份的推迟,发育程度也越高,而在相同的月份雄性柔鱼发育程度较雌性柔鱼为高;柔鱼的摄食等级不论是雌鱼还是雄鱼,基本以1、2级为主,较高摄食等级的比例似有逐月下降的趋势;柔鱼的胃含物以鱼的鳞片等鱼的残余物出现率较高,头足类次之,尤其是摄食等级高的胃含物中头足类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1999年探捕调查资料,对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柔鱼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该海域的柔鱼属大型柔鱼,但在三个作业海区中也有区别,中部海区柔鱼的个体最大,其次为东部海区,西部海区为最小;其形体变化规律在特定的海域(175°E~ 172°W、39°~42°N)有随经度和纬度增加而增大;柔鱼随着生产月份的延续,胴长、体重有显著增大的趋势;生长速度快,经测试其胴长、体重关系式为:W_i=1.52×10~(-4)×L_i~(2.7231)。在5~7月份,柔鱼的性腺发育程度较低,绝大数处于Ⅰ期和Ⅱ期,其摄食等级也较低,以空胃和Ⅰ级胃为主,胃含物以小鱼和柔鱼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柔鱼适宜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柔鱼(Ommastrep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生态地位,研究柔鱼资源对我国的远洋渔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05~2016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以及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依据前人建立的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计算适宜柔鱼栖息地面积大小,并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 CPUE)和渔获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平均适宜栖息地(HSI0.6)面积范围最大,达到1087369km2;2008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范围最小,仅为618407.5 km~2。所选区域内适宜栖息地分布能有效反映柔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但其适宜栖息地面积大小与渔获量和CPUE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原因可能有:鱿钓渔船作业集中,导致单船渔获量不能表征实际CPUE;大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柔鱼资源量;黑潮与亲潮的变化也会影响柔鱼资源量。  相似文献   

18.
《水产科技情报》1975,(12):23-23
《日本水产资源保护协会月报》1975年3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柔鱼、乌贼渔业的现状》,摘译如下:1973年世界柔鱼、乌贼类的渔获量为102.9万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年报的分类来区分,其中11%为金乌贼,52%为太平洋斯氏柔鱼,37%为其它柔鱼类.  相似文献   

19.
据认为,柔鱼是海洋食物链中的主要链环之一,分布极广,数量很多。它本身是一种凶猛的肉食动物,但也是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主要食饵。在世界海洋中,其种类约有350种。在一些地方,柔鱼的捕捞历史已有许多世纪了。柔鱼之所以价值高,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食用部分较其它海洋动物的食用部分要多,为体重的60-80%,而其它海洋鱼类却只有20-50%,甲壳动物为20—40%。  相似文献   

20.
温健  余为  陈新军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12):1464-1476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环境敏感型头足类,气候的多元变化促使茎柔鱼栖息地发生变动。本研究利用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A)两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分析1950-2015年不同气候模态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果发现,PDO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较高;而PDO暖期栖息地适宜性较低。相较于PDO冷期,PDO暖期下茎柔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向东南移动。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位置与适宜的SST和SSHA的重叠区域重合,表明两个关键环境因子与栖息地分布显著相关。此外,适宜栖息地指数距平值与PDO指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春季茎柔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高于冬季,且冬季适宜栖息地的分布相较春季偏东南方向。茎柔鱼渔场6-11月适宜的SST和最适宜的SST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春季(9-11月)最适宜的SST分布逐月向西北方向移动;冬季(6-8月)最适宜的SST分布逐月向东南方向移动。推测不同气候模态下茎柔鱼栖息地季节性分布差异,可能是由于最适宜的SST显著的月间分布差异所致。研究表明,不同PDO时期下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具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其差异可由环境因子的月间变动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