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植物动力2003是一种微量元素螯合液,试验表明,1000倍植物动力2003喷施蔺草后,具有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秧苗素质、增加草茎分蘖、改善草茎性状、提高蔺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且喷施2次比喷施1次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用 0 .1 5 %芸苔素内酯乳油 5 0 0 0倍液喷施蔺草冈山三号 ,结果表明 ,蔺草茎蘖数和长草比例明显增加 ,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用0.15%芸苔素内酯乳油5000倍液喷施蔺草冈山三号,结果表明,蔺草茎蘖数和长草比例明显增加,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景金富  马国瑞  侯勇 《土壤通报》2001,32(3):143-144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喷施植物动力 2 0 0 3(简称PP2 0 0 3)能改善植物生长状况 ,促进对氮肥的利用 ,氮肥利用率 (示踪法 )从对照的 2 6%提高到 4 2 % ,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多年多点的小区试验和定期取样测定,探明了高产蔺草整个生育期对NPK的吸收特点和各阶段的相对积累量,用猪粪或菜饼为有机成分,通过各种养分合理配比,较好地满足了蔺草养分需求,丛草茎数,〉100cm长蔺率,草茎高度都双常规施肥显著增加,干草产量增加20%以上,草茎的叶绿素含量也明显提高,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6.
喷施植物动力 2 0 0 3叶面肥使水稻、小麦、玉米增产 5 %~ 1 3 %。对氮素营养的吸收利用的研究表明 ,植物动力 2 0 0 3叶面肥能够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水稻、小麦、玉米提高氮肥利用率分别为 3 1 4%、2 2 4%和 1 5 9% ,减少氮素损失。在水稻、小麦和玉米 3种作物施用 2 0 0 3叶面肥比对照分别增产 1 3 3 1 %、5 3 6%和9 1 2 % ,水稻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眉山市是全国第二、西部唯一的蔺草基地,年种植面积约0.1万公顷,收割干草近1 000万千克。通过对蔺草各个生长阶段的观测发现,灾害性天气对蔺草有明显影响。移栽初期若遇连续性强霜冻,会造成蔺草根系冻死;生长初期的连续性低温阴雨,会造成蔺草茎苗冻死,茎蘖不足,严重缺苗,直接影响收成。通过对比观测发现:干旱会造成蔺草直径减小,高度降低,品质变差;高温会造成蔺草着花率偏高,品质变次。此外,分析了蔺草种植期间所遇灾害天气的气候概率及一些防御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植物在东北黑土地区农田浅沟中的水土保持效果,建立裸坡(LP)和种植有紫花苜蓿(V1)和马蔺草(V2) 2种植物的坡面浅沟模型,通过在浅沟内模拟上方汇水,进行不同植物覆盖下的浅沟坡面水力侵蚀试验,分析产流产沙特征及水动力学参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相同流量下产流时间为裸坡<紫花苜蓿<马蔺草,产流时间延长,下渗量明显增大,紫花苜蓿(61%)的减沙效果显著优于马蔺草(29%),但紫花苜蓿(33%)减流效果弱于马蔺草(38%)。(2)相同流量下,紫花苜蓿的水力摩擦系数(f)(2.3)高于马蔺草(0.8),同时紫花苜蓿的平均流速(u)略低于马蔺草,弗劳德数(Fr)表现为紫花苜蓿<马蔺草,平均雷诺数(Re)表现为紫花苜蓿<马蔺草,整体表现为紊流。(3)通过拟合函数分析,3组处理下雷诺数与流速和摩擦系数呈正相关,但函数关系略有差别;弗劳德数与摩擦系数呈负相关,均符合对数函数变化规律。产流率和产沙率的降低归因于植被覆盖增大径流受到的摩擦力,同时提高径流入渗率,并且紫花苜蓿的减流减沙效果优于马蔺草;随着流量增大,马蔺草...  相似文献   

9.
辐照处理对蔺草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别以500、1000、1500和2000Gy的60Coγ射线处理不同蔺草品种成熟干种子,并将其培养成实生苗,进行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检测,观察蔺草苗期的生长状况,从而研究不同辐射剂量对蔺草苗期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确定蔺草的适宜辐射诱变剂量,为下一步开展蔺草品种诱变改良奠定基础。结果发现,CK(对照组)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都大大高于同等条件下培养的的辐射处理组。表明辐照会影响蔺草的根系活力、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表明,500Gy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CK和其他辐射处理组。从蔺草苗期的生长状况来看,随着辐剂量的增加,草茎长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由此表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辐射处理可促进蔺草苗期的生长,500Gy是较适宜的处理剂量。  相似文献   

10.
尿素增强烯草酮胁迫下紫苏幼苗耐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烯草酮与尿素处理对紫苏生长的影响,阐明尿素对紫苏在烯草酮胁迫下耐性的调节效应。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紫苏六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尿素(0、1、2、4和 8 g/L)和24%烯草酮乳油(0、0.67、1.33、2.66和 3.99 mL/L),分析其对紫苏生长、光合特性、抗逆性指标、杂草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烯草酮抑制紫苏幼苗生长,降低光合特性,使丙二醛积累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随其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1~4 g/L浓度的尿素处理则促进生长,并提高了光合特性;8 g/L的尿素处理效果相反。1~4 g/L的尿素和不同浓度的烯草酮先后处理,比单施烯草酮处理的效果好,A组(先喷施尿素后喷施烯草酮)的C1N3(4 g/L尿素,0.67 ml/L烯草酮)处理可使现蕾期产量和子粒产量比单独施用烯草酮增产13.94 %和10.54 %,株防效提高11%。表明在紫苏六叶期先喷施4 g/L的尿素再喷施0.67 mL/L 的烯草酮,能显著提高紫苏幼苗在烯草酮胁迫下的耐性,提高幼苗净光合速率,促进植株生长,这些效应与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该施药模式具有提高防效,安全高产等特点,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施用壳聚糖水溶肥对西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壳聚糖水溶肥不同施用方式及不同施用量对西瓜生长、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喷施与滴灌2种施用方式,各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喷施清水、喷施壳聚糖1 000倍液、500倍液和250倍液;每次滴灌清水,滴灌壳聚糖450、900和1 800 m L/hm2,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西瓜定植35 d后喷施壳聚糖水溶肥处理西瓜叶片叶绿素、西瓜茎粗,叶片数及主茎长均显著大于清水喷施处理,其中稀释250倍液西瓜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SPAD值为65.90,主茎长最大,主茎长为80.73 cm;但是在第50 d西瓜生长差异不显著。施用壳聚糖水溶肥能够显著提高西瓜产量,其中喷施效果优于滴灌,其中每次滴灌1 800 m L/hm2处理西瓜产量最高,西瓜产量为49 550 kg/hm2。不论是喷施还是滴灌壳聚糖水溶肥均能够显著增加西瓜糖度,根据试验结果,喷施效果优于滴灌。综上所述,施用壳聚糖水溶肥能显著提高西瓜长势,增加西瓜糖度和产量,建议喷施为主要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叶面施硅对西芹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形态硅对日光温室西芹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施硅能显著促进西芹生长发育,调节不同生育时期西芹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与对照相比, 采收期施硅植株株高、茎粗、叶绿素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6.33%~9.22%,10.93%~14.50%,6.64%~9.26%和10.36%~13.12%; 叶片氮含量减少2.90%~6.35%;有机硅处理叶片磷含量增加41.39%;钾含量增加18.23%~77.65%;显著提高西芹单株重和产量,分别增加11.36%~17.64%和12.61%~17.52%;植株Vc含量增加24.82%~61.19%,硝酸盐含量降低3.60%~15.62%。结果说明硅肥施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西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以莴笋为供试材料,研究在莴笋叶面喷施、根部灌施EM微生物菌剂和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对其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用任何肥料(CK)、常规施肥处理(T1)、喷施+灌施EM微生物菌剂(T2)、喷施+灌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T3)。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喷施+灌施EM微生物菌剂和喷施+灌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能显著提高莴笋的株高和茎粗,有效促进作物的生长;从光合特性看,T3处理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CK,和常规施肥T1相比也有明显提高,说明喷施+灌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能提高莴笋的光合作用。产量上,T3T2T1CK,T1、T2和T3的产量相较于CK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0.17%、26.05%、31.65%,T2和T3相较于T1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90%和9.99%,T3相较于T2的增长幅度为4.44%,表明EM微生物菌剂和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均能提高莴笋的产量,而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传统的喷药方式存在着药剂浪费、环境污染和作物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通过智能喷药机器人的应用,提高农业喷药的效率、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以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设计了一款由底盘、四轮驱动机构、自动配药装置、喷药装置及智能控制器、传感器等组成的喷药智能机器人,能在不同路况下行走工作。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深度分析农作物所受病虫害情况,通过控制模块获取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流量传感器瞬时数值动态调整药液浓度、喷药压力,实现喷药过程平稳工作。该系统的设计为后续根据作物生长态势精准靶向喷药及远距离喷药等功能实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喷雾接种生物颗粒两相流及其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纯种固态发酵喷雾接种的喷雾系统可能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造成微生物的死亡。该文利用固-液两相流理论分析了喷雾接种两相流体中微生物的受力状况,并对该两相流流态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了流体微元体对微生物损伤程度综合衡量参数——黏性能量耗散率公式的理论依据,为后续喷头内部流场仿真奠定了基础。在FLUENT里创建了一个通过流场信息来计算黏性能量耗散率的用户自定义函数,在合理设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基础上,对在不同孔口尺寸、入口压力条件下空心锥雾喷头的黏性能量耗散率等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设计并制造了一套喷雾接种试验系统,确定了相应的测试试验酵母菌活性的方法。采用CFD仿真和试验验证的方法量化分析了喷头孔口尺寸、喷雾参数等因素对喷雾后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喷雾接种实现纯种固态发酵过程的自动化、保证接种的均匀性是可行的;接种时喷雾压力越大、喷头孔口尺寸越大,喷头内部流场内能量耗散率极值也越大,菌种死亡率越高,据此可以找到保证接种后微生物存活率的最佳喷雾特性参数。该文的研究为固态发酵喷雾接种或病虫害防治喷施生物农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并可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喷头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运用气液二相流喷雾技术,以常温烟雾为载体喷施农药,是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作业的新技术。其雾化特点是雾滴粒径很细、在空中悬浮的时间很长。为了掌握烟雾运动、分布、沉积的规律,该文用髙浓度的黑色素水溶液喷雾后对空气中药物的质量密度用大气采样器、分光光度计进行了测试分析。获得了描述药物烟雾作业性能、技术特征的主要参数及经济实用的测试方法。探知了空间药物质量密度随棚室长度及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雾滴的沉降规律。研究表明该测试方法简易可行,并为解析喷雾流场,求得最佳喷雾方案和评价喷雾质量、效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传统压力式和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调节控制方式的缺点,以及目前变量喷药系统的“较复杂,实现成本较高”的不足,该文设计了基于多喷头组合的变量喷药系统,建立了变量喷药影响因素模型,设计了变量喷药系统的管路、上位机处理系统及变量喷药控制器,运用流体网络理论建立喷药网络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的流阻。在喷雾试验台上搭建了变量喷药系统,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多喷头组合的变量喷药系统是可行的,每种方式下喷药量与理论值误差均小于10%,可调节喷药量范围宽,农药的施用量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单作大豆产量,本研究以大豆品种南豆12为材料,分别探究了不同浓度的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大豆田间出苗的影响,及叶面喷施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褐藻胶寡糖、壳寡糖、冠菌素拌种均能提高大豆的田间出苗率,而叶面喷施均能提高大豆的株高与茎粗,褐藻胶寡糖和冠菌素拌种可增加大豆分枝数,壳寡糖拌种则减少了大豆分枝数。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株粒数与百粒重,进而提高大豆产量,同时还可提高大豆粗蛋白含量,降低粗脂肪酸含量以及满粒期大豆籽粒中可溶性糖与还原性糖的含量。此外,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会影响收获子代大豆的萌发。褐藻胶寡糖、壳寡糖、冠菌素拌种推荐每公斤大豆使用100 mL植物生长水溶液拌种,浓度分别为25、100、0.05 mg·L-1;叶面喷施的推荐使用量分别为50、50、0.01 g·hm-2。 本研究结果为大豆丰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山西临汾盆地石灰性褐土进行冬小麦田间试验,在底施NPK肥的基础上,研究了在拔节中期和抽穗前期叶面喷施锌、铁和硒对"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成熟期地上部分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和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3种微肥提高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增产效果为FeSeZn,喷施铁肥与喷施清水相比差异显著;叶面喷施微肥使籽粒、茎叶和颖壳中对应微量元素的含量提高,其中喷施硒肥效果最为明显,喷施锌肥次之;籽粒对3种元素的吸收相互影响,铁对锌单向拮抗,锌与硒、铁与硒相互促进;叶面喷施微肥使锌在籽粒中分配比例稍高于茎叶+颖壳,铁在籽粒中分配比例仅6.87%~8.25%,硒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稍低于茎叶+颖壳。建议临汾盆地在小麦拔节中期和抽穗前期对冬小麦叶面喷施0.4%ZnSO_4·7H_2O溶液750 kg/hm~(2)和0.017%Na_2SeO_3溶液750 kg/hm~(2),可显著提高籽粒中的锌、硒含量,从而改善籽粒品质;叶面喷施0.3%FeSO_4·7H_2O溶液750 kg/hm~(2)对产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三唑磷农药在水稻中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田间栽培条件下两个品种水稻(内2优6号和秀水09)不同组织部位中三唑磷分布和动态趋势。水稻抽穗前,经不同浓度三唑磷(2250、4500mL·hm-2)处理一次,分别于0、1、3、7、14、21、60d测定水稻叶片、叶鞘、茎秆和穗等部位中三唑磷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叶片、叶鞘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趋势均为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施药后第21d,2种水稻品种叶片中三唑磷的降解率均大于95%;水稻茎秆、穗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趋势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其含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水稻叶片、叶鞘、茎秆和穗中三唑磷出现最高浓度的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施药后第0、0、1~3和21d,进一步表明,水稻叶鞘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与叶片中相应过程具有一致性,而茎秆和穗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与其在叶片和叶鞘中相应过程具有显著的滞后性。结合实际生产,水稻抽穗前应严格控制三唑磷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