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农村水环境治理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治理主体主要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农村居民作为末端治理主体,缺乏对水污染治理全过程的参与和管理.通过调查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参与水污染治理情况,以水污染治理认知为中介变量,农业总收入为调节变量,构建中介调节效应模型,聚焦政策宣传对农村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政策宣传、水污染治理认知与农村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彼此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水污染治理认知在农村政策宣传对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政府宣传水污染治理政策的过程中,农户的水污染治理认知程度越高,越愿意为水污染治理付费;农业总收入在政策宣传对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的作用机制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丰富及完善了农村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的作用路径,有助于农村水污染治理长效参与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增强农户对于农村水污染治理的主体地位认知及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户对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意愿,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渭河流域427位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社会信任、数字素养对农户参与水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信任、数字素养在农户参与水污染治理决策中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数字素养的提升拓宽了农户获得信息的渠道,对社会信任促进农户参与水污染治理意愿起到促进作用;与现代节水灌溉方式相比,采用传统灌溉方式的农户数字素养对于社会信任与参与水污染治理意愿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大,而在学历水平上不存在异质性。据此建议,治理农村水污染需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数字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互惠共享的社会规范,提升农村居民之间的普遍信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为未来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白洋淀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以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为主线,通过对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农户污水改造意愿、农户污水改造能力进行调研,探究影响污水整治的主要因素,提出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处理有效建议,减少上游乡村地区污水源头。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户参与水污染治理意愿,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数据以及走访农村居民分析得出:农户对污水治理参与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其关键原因是农户对水污染治理不是很重视,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缺乏水污染治理的资金、设备,以及地方政府对水污染问题的宣传、监督及治理力度不够。为协调北京农村地区水污染治理的各方利益,增强农户参与意愿的积极性,以实现水污染治理的长治久安,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是生态宜居的关键,研判当前农户生活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具有现实必然性。基于山东、安徽和重庆3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尝试构建包含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的有效举措。结果表明:59.07%的样本农户的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愿意为10~20元/(人·a),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水平总体较低且存在区域差异,经济最不发达区域的农户倾向于支付10元/(人·a)以下的垃圾治理费用,占比达50.41%。家庭收支水平和农户环保认知均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的支付意愿,且环保认知与文化程度存在交互效应,早期儿童环保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女性相较于男性,支付意愿更高;固定垃圾点的供给对于农户支付意愿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基于此,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和因地施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儿童早期环保教育,提高女性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绩效,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意愿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将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划分为无风险型和风险型,利用Logit方法对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家庭变量的作用有不同表现。【结论】①家庭收入、家庭财富、人力资本和风险态度对农户金融市场参与概率有显著影响;②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性别和家庭是否从事工商业经营显著影响农户的金融市场参与意愿;③婚姻状况和家庭规模对农户的金融市场参与意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典型地区的农户进行调研,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意愿的因素主要来自农户自身的内部因素和来自于外部的因素,二者共同决定了农户的参与意愿。农户内部因素方面,家庭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平、社会身份、外出工作经历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外部影响因素方面,政府政策扶持、地理位置、宣传力度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洪宇  赵敏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40-21241,21271
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各种治理的技术和政策,农户的选择以及接受意愿是解决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所在。利用江汉平原3个县级市13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建立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农户对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接受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接受意愿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其中对技术作用的认知、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积的大小、环境保护意识、担任公共职务对农户的意愿影响较显著,参加培训、性别对农户接受意愿影响不显著。该研究对于面源污染治理以及其他新技术的推广有一些启示: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加强技术的有效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9.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农户作为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其是否愿意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关系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成效。本文基于2020CLES公开数据,采用Logit模型,通过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考察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引导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宣传教育作用要强于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约束激励作用。另外,二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2)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除了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外,还能通过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产生间接影响。据此,应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规制体系建设,提高农户的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水平,以增强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福建省九地市的458户微观数据为例,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访农户中有92.36%愿意支付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费用;环保认知和生活垃圾清理频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受教育程度和到垃圾囤放点的距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年龄、家庭人口数和对村委会的评价负向影响支付意愿。鉴于此,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健全监督制度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地区农户的实地调研,了解当前农户对P2P平台的认知情况和参与意愿,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有无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总支出、贷款利率、获贷速度、对P2P的了解程度等对农户参与P2P平台借贷的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能否提供抵押担保对农户参与P2P平台借贷的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提出加强对网络借贷的宣传推介、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网络借贷的监管、加大对涉农P2P平台的政策支持及优化涉农P2P平台的经营方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疆昭苏县农户进行访谈和实际调研,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农户环境认知程度、生活垃圾公共服务情况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费用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以及农户对生活垃圾治理公共设施的满意度和政府生活垃圾治理的信任程度对农户支付意愿有正向作用;农户年龄、农户家庭人口数量及农户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程度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负向作用。鉴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制定昭苏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费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昭苏县农户进行访谈和实际调研,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农户环境认知程度、生活垃圾公共服务情况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费用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以及农户对生活垃圾治理公共设施的满意度和政府生活垃圾治理的信任程度对农户支付意愿有正向作用;农户年龄、农户家庭人口数量及农户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程度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负向作用。鉴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制定昭苏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费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欣  苏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49(10):127-129,136
以黑龙江省水稻休耕行为调查问卷数据为样本(120个样本数据,其中休耕20个、未休耕100个),从家庭基本因素、耕地因素两方面选取16个评价指标,应用分类评定模型分析土地休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土地休耕的因素分为家庭基本因素、耕地因素.家庭基本因素中,家庭成员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是否稳定(家庭是否参与社保)对土地休耕影响显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稳定有利于促进农户休耕意愿,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更有利于农户的休耕意愿;年龄较大、人口数较多、劳动力较多的家庭,土地休耕意愿较低;通过转移家庭剩余劳动力、保障家庭人口数与垦田的有效比率、增加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等方式,转移家庭中耕种过盛劳动力,能有效促进农户的休耕意愿.耕地因素中,收入来源为种植业的家庭、自种耕地的家庭,土地休耕意愿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深刻改变着农户行为方式。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微观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控制内生性方法,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及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探讨影响效应在上网方式和农户间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互联网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生活垃圾分类的意愿较高,上网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高达82.9%。户主年龄、成员平均年龄和到县城距离对农户使用互联网有负向影响,户主学历、成员平均学历、家庭收入规模、道路硬化比例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对互联网使用有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能有效提升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但不同上网方式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手机上网和混合上网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影响的净效应分别为5.2%和3.1%,而电脑上网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存在组群差异,互联网的使用效应仅适用于老一代农户、非农型农户和男户主农户群体。因此,提出加强农村互联网软硬件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线上宣传活动,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多元化宣传策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应对老年化浪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也是一项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发展政策。农民作为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与主体,他们的参与意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通过对江西58个县(市)436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意愿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文化程度对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并呈负相关,农户人均纯收入、农户劳动力比重、农户承包耕地面积对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并呈正相关,农户年龄、性别、婚姻、家庭人口、离公路距离和离乡镇距离等变量对农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保障需求水平和缴费能力,兼顾制度的公正与效率,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土地流转的进程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平稳有序地推进有重要意义。以我国新疆巩留县农村240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土地政策与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土地政策的了解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收入来源与其进行农地流转意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农户年龄、家庭年人均农业纯收入与其进行农地流转意愿呈显著的负向效应。因此,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多种农业政策宣传推广服务、加大农户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农户认知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护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单边界加支付卡式的改进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450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农户付费行为差异及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下样本农户同意进入付费情景的概率不同,支付意愿也不同,没有接入任何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户同意支付概率与支付水平均最低。农户参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护意愿逻辑符合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年龄、是否是党员、健康状况、家庭总收入变量均对农户付费行为有显著影响。综上,应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户认知对其参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护的促进作用,鼓励党员、以及环保意识较强的农户率先参与污水处理设施管护,部分地区可探索推行受益农户适当缴费或出工等管护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休闲农业补贴是政府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户作为休闲农业经营的主体,通过了解农户对休闲农业补贴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福建省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Logit模型,对农户参与休闲农业补贴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结果显示,57.41%的当地农户有意愿申请休闲农业补贴,农地面积、种植经验、受教育水平和休闲农业收入对农户参与休闲农业补贴的意愿有显著影响。政府制定休闲农业补贴政策时,应考虑本地的自然环境、农户的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适当提高补贴额度,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影响农户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的主导因素,能为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以重庆市长寿区海棠镇海棠村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海棠村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愿意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主要原因包括改善居住条件、获得一定补偿等,而房屋新建、故土情节等则是农户不愿意整治的主要原因;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房屋修建年限、距最远耕地的时间距离等对整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总人口数、房屋面积等对居民点整治具有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