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黑光灯诱及性诱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测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太仓市多年开展黑光灯诱及性诱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预测预报,分析2种诱虫方式的诱杀效果。[结果]黑光灯诱和性诱2种方式诱量都集中在8、9月,与2种害虫主害代发生期吻合,诱量与发生程度之间呈一定正相关。[结论]对于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采用黑光灯诱和性诱均能有效开展测报,并且方法简单、实用,值得在蔬菜产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对二点委夜蛾的最佳监测方法,2012—2013年在江苏省丰县进行了二点委夜蛾成虫田间诱捕试验,对性诱捕器及佳多虫情测报灯对二点委夜蛾的监测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佳多虫情测报灯诱蛾量大,能准确反映二点委夜蛾发生动态,且操作简单,可用于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性诱捕器诱蛾量小,可作为虫情测报灯的补充,用于二点委夜蛾的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诱芯混用和诱捕器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剂田间捕蛾效果的影响。诱芯混用试验结果表明,在16 d的诱捕试验中,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总诱蛾量分别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双复合诱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和斜纹夜蛾三复合诱芯总诱蛾量的6.37倍和5.51倍,且在使用的前8d,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显著高于两种复合诱芯诱捕器的诱蛾量,而两复合诱芯间的诱蛾量差异不显著。单、双控区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的各个时间段,单控区的甜菜夜蛾诱捕器单盆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双控区的。不同颜色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红、黄、绿3种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单日最高诱蛾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器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2013年在和县进行2种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性诱剂大田诱捕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性诱剂诱虫效果差异显著。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斜纹夜蛾性诱剂的平均单诱捕器诱蛾量显著高于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斜纹夜蛾性诱剂,而在甜菜夜蛾性诱剂的比较试验中,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诱芯优于北京中捷公司。  相似文献   

5.
在大葱田设置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性诱剂进行成虫诱测,并与黑光灯诱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性诱剂下的诱测效果明显好于黑光灯,诱蛾总量是黑光灯的5.39~96.71倍,且峰次突出,有蛾天数多,能有效提高两虫监测和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2019年大理州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第一大虫害。笔者根据草地贪夜蛾成虫趋光性、趋化性等生物学特征,设置性信息素和虫情测报灯监测点,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大理州发生情况。结果发现,成虫诱蛾量性信息素明显大于虫情测报灯;全年有2个明显的诱蛾高峰;1500 m以下低海拔热区诱蛾量大;低温霜冻致诱蛾量骤降;诱蛾量性信息素诱捕器距地面2.5m的明显高于诱捕器距地面1 m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出经济、环保、有效的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进行了性诱法与测报灯诱集二代玉米螟成虫数量消长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性诱法诱捕玉米螟成虫雄蛾蛾量消长数量与佳多牌测报灯诱捕成虫雄蛾数量消长基本一致,且发生盛期及末期均吻合,收到较好的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二点委夜蛾不同性诱剂对比试验",从见蛾天数与累计诱蛾量上对比出中国科学动物研究所提供的诱芯诱捕能力较强。通过与灯诱监测对比,从见蛾天数、累计诱蛾量、诱虫峰值从与气候影响几个方面来看,监测效果较明显,可以作为灯诱监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9.
李宽  郑能文  蒋敏华  王星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364-2367
为验证不同监测方法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效果,测试了智能性诱、智能灯诱、田间赶蛾的稻纵卷叶螟虫情动态。结果表明,性诱监测诱集蛾量明显低于灯诱监测,且在主害代未能形成明显的峰期和峰次,监测效果不如灯诱监测。灯诱监测诱集蛾量虽然少于田间赶蛾,但其诱蛾动态与赶蛾监测基本吻合,且灯诱峰次多、始见期早。田间赶蛾与灯诱比较,高峰日早,峰型更为明显。智能灯诱监测可较好地反映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发生动态,性诱、灯诱、田间赶蛾、田间调查等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可准确测报稻纵卷叶螟各世代的峰期及蛾量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纽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二化螟性诱剂对对二化螟靶标性强,诱虫稳定性较高,累计诱虫量比测报灯要多,且与测报灯下诱蛾量的动态趋势大体一致,性诱剂监测的蛾峰日比测报灯更接近于大田实际情况,对二化螟成虫预测比较准确,能完全替代测报灯进行二化螟预测预报,与灯诱及田间剥查虫蛹相结合,可起到较好的互补性,能更及时、准确地为预测预报田间幼虫发生为害期提供依据,可以作为基层测报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性诱芯在甜菜夜蛾发生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 0 0 1~ 2 0 0 2年采取性诱剂诱集甜菜夜蛾成虫 ,其动态规律与黑光灯诱蛾结果较吻合 ,且灵敏度高 ,诱蛾量大 ,有蛾期长 ,有利于准确进行甜菜夜蛾的中短期预报 ,可直接诱杀成虫 ,降低田间幼虫量及为害率 ,防效可达 5 0 %~ 6 3 .6 %,具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剂型甜菜夜蛾性信息素诱蛾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诱蛾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剂型诱芯诱蛾性能均较好、持效期长、防效佳,在甜菜夜蛾偏轻发生年份6-9月试验区A、B、C3种剂型诱芯单只诱捕器日均诱蛾量分别为4.7、7.9和13头,是20W频振式杀虫灯的2.5、4.2和6.9倍;保苗率分别达68.43%、75.34%和81.09%。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斜纹夜蛾自动化性诱监测器与夜蛾类通用型性诱诱捕器、佳多虫情测报灯在棉田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斜纹夜蛾自动化性诱监测器反映斜纹夜蛾成虫发生情况与夜蛾类通用型性诱诱捕器基本一致,比佳多虫情测报灯更能明显地反映出成虫的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更加准确测报预报玉米螟发生情况的方法。[方法]设玉米螟性诱剂试验田,并在附近设虫情测报灯,对比利用性诱剂和虫情测报灯对玉米螟的诱捕效果。[结果]性诱剂诱捕玉米螟较虫情测报灯所诱蛾量多,且两种测报方法测出的各代成虫高峰期与历期推算的吻合度高。[结论]利用性诱剂诱捕玉米螟丰富了病虫测报预报手段,提高了预报测报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二化螟标准化性诱监测器试验与应用探讨,开发诱捕效果优异、性能稳定、应用技术规范的测报专用性诱监测器,推进二化螟监测简易、自动化、多元化,不断提高二化螟监测质量和预报水平。结果表明,性诱剂诱蛾较测报灯的诱蛾时效长,数量多,灵敏性好,效果显著,而且也省去了测报灯维护的麻烦。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性诱剂大面积诱捕2代雄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 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 ,结果表明 :诱捕 7、15天后 ,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 88.67%、71.0 9%和 84.72 %、69.72 % ;2 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 ,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 15天后 ,中心区、边缘区与CK1 及诱测灯CK2 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 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 ,而在连续诱杀 15天后 ,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 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 0 .16%、0 .3 9%和 0 .71% ,前两者明显低于 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 ,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 ;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 ,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 ,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邵阳烟区斜纹夜蛾的危害规律及影响诱蛾效果的关键气象因子,2015—2017年在湖南省邵阳县利用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进行了3年的诱捕监测,并对诱蛾量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邵阳烟区斜纹夜蛾发生高峰为5月上旬至7月下旬,6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值。诱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斜纹夜蛾诱蛾量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成极显著相关,即斜纹夜蛾诱蛾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因此,邵阳烟区斜纹夜蛾的防治最佳时期为5—7月,其间如遇干旱高温天气,斜纹夜蛾繁殖、生长速度加快,群体数量增加,此时应当加强对斜纹夜蛾的防治力度,一方面增加性诱剂安置密度,另一方面科学地使用化学农药,从而达到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是芦笋上的2种主要鳞翅目为害害虫,近些年在浙江发生极为严重,对浙北地区的芦笋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于2016年采用性诱法对2种害虫的年发生动态展开监测。结果显示:浙北地区斜纹夜蛾年可发生5代,甜菜夜蛾年可发生6代。全年斜纹夜蛾的发生量高于甜菜夜蛾,其中,5—11月斜纹夜蛾总诱蛾量为41 338头,甜菜夜蛾总诱蛾量为2 255头。无论是斜纹夜蛾还是甜菜夜蛾,大棚外诱捕器诱蛾量均远高于大棚内,这表明监测用途的诱捕器更适宜设置在大棚外。在浙北芦笋种植区,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主为害均为第3代、第4代和第5代,因此控制好第1代和第2代的虫口基数对于控制2种夜蛾全年发生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邵阳烟区斜纹夜蛾的为害规律及影响诱蛾效果的关键气象因子,2015~2017 年在湖南省邵阳县利用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进行了三年的诱捕监测,并对诱蛾量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邵阳烟区斜纹夜蛾发生高峰为5月上旬至7月下旬,6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值。诱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因子分析表明,斜纹夜蛾诱蛾量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极显著相关,即斜纹夜蛾诱蛾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因此,在邵阳烟区斜纹夜蛾的防治最佳时期在5至7月,在此期间如遇干旱高温天气,斜纹夜蛾繁殖生长速度将加快,群体数量将增加,应当加强对斜纹夜蛾的防治力度,一方面增加性诱剂安置密度,另一方面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从而达到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20.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诱捕7、15天后,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88.67%、69.72;2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15天后、中心区、边缘区与CK1及诱测灯K2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而在连续诱杀15天后,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0.16%、0.39%和0.71%,前两者明显低于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