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股四头肌MRI特点。方法:对表现为腓肠肌肥大的下肢近端肌无力的拟诊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33例患者行肌酶谱、肌电图、肌肉病理活检及股四头肌MRI检查,同时选取其他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包括肢带型肌营养不良5例、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运动神经元病2例)作为对照。结果: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33例患者的受累肌群均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在FSE T1WI上均呈等、高混杂信号,在压脂FSE T2WI上呈高信号4例,呈等信号7例,双侧缝匠肌(19例),股薄肌(13例),半腱肌(15例)相对保存相对完好;5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受累肌群表现为2种信号:一种为长T1、长T2信号(3例),另一种为短T1、长T2信号(2例)。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肌肉MRI异常形态改变可不明显。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则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在FSE T1WI上均为高混杂信号,在压脂FSET2WI上呈多为混杂高信号,大腿肌群全部受累,为均一性萎缩。结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MRI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腿肌群脂肪增生明显,大部分病例股薄肌、缝匠肌、半腱肌相对保存完好;MRI检查能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诊断、临床选取准确的活检部位提供定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24例早期胎传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皮肤损害24例,早产儿15例,低体重儿17例,贫血18例,肝脾肿大18例,骨损害2例,鼻炎6例,新生儿肺炎0例。梅毒血清学检查:TPPA阳性24例,RPR阳性24例。选用青霉素治疗,临床症状消失10例,好转1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发生吉海反应1例。结论:典型皮肤损害可作为早期胎传梅毒诊断的主要依据;对不明原因的新生儿贫血应警惕胎传梅毒;治疗中可发生吉海反应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
正1羔羊白肌病羔羊白肌病亦称肌营养不良症,是伴有骨骼肌和心肌变性,并发生运动障碍和急性心肌坏死的一种微量元素缺乏症。1.1病因有的研究资料表明,该病是由于缺硒所致。随着生命科学及食物链研究的深化,多数学者认为与母乳中缺乏维生素E,或缺硒、钻、铜和锰等微量元素有关。1.2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4.
针药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明珠  邢丹智 《长江大学学报》2006,3(2):255-255,259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由染色体病变引起的显性或隐性遗传疾病,多表现为某部分肌肉显进行性乏力为特征继而引起肌肉萎缩,并进行性加重。笔者采用针药结合功能训练进行综合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由染色体病变引起的显性或隐性遗传疾病,多表现为某部分肌肉显进行性乏力为特征继而引起肌肉萎缩,并进行性加重。笔者采用针药结合功能训练进行综合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病例1女,34岁,教师。因乏力12年,肌肉萎缩4年,加重2年。患者曾在当地医院经肌活检,诊断为肌营养不良症(面肩肱型),近2年病情加重,行走困难,腹部前突,臀部后翘,如鸭步,易疲劳,因肢体乏力而无法抬脚上下楼梯,更不能作下蹲后自行站立,面部色暗黄,脸成斧头状,以吹哨、鼓腮较为困难,患者以左侧较右侧重,左上肢近端肌力Ⅲ 级,远端肌力Ⅲ…  相似文献   

6.
羔羊缺硒病是硒缺乏引起的肌营养不良,为羔羊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多见于规模养羊场,由于养羊场饲料单一,加之青饲料供给不足,使羊缺乏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尤其在缺硒地区,羔羊常发生缺栖病,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资料和术前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81例在术前超声检查中诊断为子宫腺肌病,诊断符合率69.8%,误漏诊率为30.2%。结论: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动态超声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肝营养不良和桑葚心是猪的硒和VE缺乏症最为常见的病型之一。由于VE和硒含量皆低下,致使生长迅速,发育良好的肥育猪最易发生本病,且多与肌营养不良症(白肌病)相伴发。  相似文献   

9.
采用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10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进行DMD基因缺失检查。结果显示,7例病人都有DMD基因exon48缺失,说明DMD基因缺的是DMD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蜱是一种寄生在动物体表常见的吸血寄生虫,具有从宿主获得多种病原体的能力,是多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随着近几年蜱传病的发生具有增加的趋势,蜱及蜱传病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综述了中国蜱传病的主要类型、发生流行因素和病原体危害特点、防控的主要技术手段以及目前防治蜱传病存在的主要科技问题和今后防控蜱传病的科技对策,以期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蜱传病,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以降低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11.
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肃河西地区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带菌是该地区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组织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室内、田间接种均证明了条纹病有再侵染现象,大田发病率23.50%~37.80%,产量损失8%以下,潜育期4~7d。再侵染成功与否及发病率高低与空间生态位有关;大田中心病株以点传播,有重叠侵染现象;六月份多雨及夜间结露有利于进行再侵染;再侵染的侵染率高低与中心病株的多寡成正相关。经成偶法检验符合中心式传播,侵染梯度模型为:lnx_i=-0.3144-0.9615lnd_i,即X=0.7302/d ̄(0.9615)_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胎儿横纹肌瘤的超声诊断方法、技巧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胎儿横纹肌瘤的病例资料,分析总结各诊断切面的肿物数目、位置、形态、大小、毗邻、界限、活动度以及形变等特征,分析肿物的病理特征,并总结该病的鉴别诊断.结果 52例病例资料均引产经病理证实为胎儿横纹肌瘤,该病多发常见,可位于各房、室腔,可附着于乳头肌、腱索、室间隔等结构.单发者常位于右心室,部分肿物可对心室及心房的流入道及流出道造成梗阻.肿物大多边界清楚,有包膜,部分边界模糊,与心肌界限不清.肿物大部分无活动度及形变,病理切片中均出现典型的"蜘蛛"细胞改变.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胎儿心脏横纹肌瘤的重要手段,是敏感发现、准确定位胎儿心脏横纹肌瘤的可靠方法,在诊断胎儿心脏横纹肌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1984—1986年碧流河水库鱼类寄生虫调查.共检查、解剖鱼类49种,计846尾。查见寄生虫13个类群.计51种.对寄生虫在鱼体上的寄生部位、感染率、感染强度作了记录.根据调查和鱼种放养情况.提出了鱼病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简要论述新城疫发生的原因,并重点论述发生新城疫的诊断方法,使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能够通过文中的诊断方法,尽快找到传染源,使其免遭更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设施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流行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草莓灰霉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分布的真菌病害,研究旨在探索湖北省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分析不同流行因子与灰霉病发生的相关性,选择与果实发病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因子建立模型,揭示不同因子与草莓灰霉病发生的关系,为湖北省设施草莓灰霉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3—2015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草莓种植基地选取3个代表性草莓大棚,用5点取样法采集无症花、叶、果实,结合特异性PCR和保湿培养法检测组织上灰霉菌带菌率;选取其中两个大棚数据对草莓果实发病率与花朵发病率、叶片发病率、温度、相对湿度、果实带菌率、花朵带菌率、叶片带菌率7个流行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选择与果实发病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的3个因子(果实带菌率x_5、叶片发病率x_2、温度x_3),以草莓果实发病率作因变量(y),因子x_2、x_3、x_5为自变量,采用线性回归法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分别建立两个大棚中变量x_2、x_3、x_5与草莓果实发病率(y)的回归模型,通过回归模型计算未参加建模的另一个大棚的草莓果实发病率预测值,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2013—2015年研究结果表明,草莓花、叶、果实带菌率变化起伏较大,花和果实带菌率相对较高,带菌率分别为0—53.33%和0—86.00%;不同组织草莓灰霉病的发病时间不同,果实从12月上旬开始发病,花从12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叶片从1月上旬或2月上旬开始发病。草莓花和叶发病较轻,发生较为平稳,果实在3月之后发病逐渐加重,发病率可达80.07%。草莓叶片发病率、温度和果实带菌率均与果实发病率呈显著相关(P0.01)。草莓果实发病率与不同流行因子的回归模型分别为y=0.55x_5+5.76(R~2=0.645,P0.01)(模型一)、y=8.18x2+9.25(R~2=0.498,P0.01)(模型二)、y=2.49x_3-13.62(R~2=0.446,P0.01)(模型三);并将果实发病率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一中实际果实发病率与预测发病率拟合效果最好。【结论】在湖北省设施草莓大棚中,果实带菌率、叶片发病率、温度对草莓果实发病影响最为显著,在防治过程中应及时摘除发病组织,降低果实带菌率,预防灰霉病发生。  相似文献   

16.
口蹄疫流行病学及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素娟 《北京农业》2007,(12):43-49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FMDV有多种血清型及其亚型,目前主要引起动物致病的就有7种,即A、O、C、SATⅠ、SATⅡ、SATⅢ和亚洲Ⅰ型(AsiaⅠ型)。病毒通常在细胞受体的参与下才入侵宿主细胞,进行扩增生命循环,感染宿主细胞,使得该病得以广泛流行。但由于口蹄疫病毒的高度变异性和适应性而在流行中出现新的特点,以及被发现的病毒在动物体内和细胞中长期存在而引发FMDV的持续感染等问题,使得本病不能有效被控制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重新暴发和流行。为此本文将口蹄疫病原学、流行病学、病毒细胞受体及其病毒在体内持续感染形成的原因方面进行的论述,为口蹄疫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依据中兽医理论,围绕中药制剂调动动物自身这一主要法则,以充分发挥中药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特色和优势,使中药的组合效应达到最佳。荆防败毒散主要成分为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麻黄、黄连、连翘等名贵中药经浓缩冷冻干燥提取物。多病因呼吸道病(Multicausal respiratory dis-ease)是指在商品化生产条件下以病毒、细菌、支原体、免疫抑制病病原和不利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并发或混合感染的呼吸道病。  相似文献   

18.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侵染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金丝小枣浆烂果病(ZiziphusjujubaMill.cv.Jinsixiaozao)的侵染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菌囊孢壳菌Physalosporaobtuse(Schw.)可在金丝小枣树体及病残体和枣园周围的杨树、榆树、刺槐树、桃树、苹果、梨树上越冬。5月下旬—9月中旬分生孢子器形成并散发分生孢子,8月中、下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同时散发。囊孢壳菌孢子随风、雨传播,通过伤口和气孔侵入。6月上旬囊孢壳菌开始侵染枣吊、果柄,7月上旬开始侵染枣果,8月下旬为囊孢壳菌对枣果的侵染高峰期。囊孢壳菌在当年发病枣果上只形成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8月下旬—9月散发分生孢子,可在田间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19.
土壤因子对茄黄萎病菌侵染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土质等因子对茄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 albo-atrum) 生长和对寄主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菌在土壤温度15~30℃范围内均能生长,而以20~25 ℃范围内生长最好;病菌在pH 6.2的土壤中生长最快;土壤含水量对病菌生长也有影响,土壤过干,病菌不能生长。病菌对茄苗的侵染受土壤温度、湿度以及土质条件等的影响,在较高温度和较高湿度条件下病菌的侵染力强,发病重;粘土条件下发病重,其次为壤土。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烟草丛枝症病株为毒源,通过蚜虫传染接种不同生育期的烤烟,测定烟株的发病率,以及烤烟生物学性状和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烤烟整个生育期都会感染烟草丛枝症病害,感染时期与发病率相关性不显着,但与潜育期相关性极显着,烟叶产量田间损失率取决于感病时期,相关方程为:Y=129.419-1.717X(X为假植至接种的天数)。由此可确定适宜的防治时间,测定防治效果,对提高防效和增加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