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游炯  裴志远  王飞  吴全  郭琳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3):131-139
作物面积监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应用不断发展的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可靠地监测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该文围绕国产高分一号卫星(GF-1)农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县域尺度农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准确提取的方法。在考虑多光谱遥感影像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矩阵分解和距离空间转换等数学工具设计一种改进多元纹理信息(modified multivariate texture,MMT)提取模型,实现基于GF-1遥感影像的改进多元纹理信息提取、纹理与光谱信息融合以及基于融合影像分类的县域尺度冬小麦识别和面积提取。选用冬小麦出苗和越冬2期GF-1宽视场影像,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和最佳识别时相遥感参考数据,对比分析基于光谱信息、单变量纹理与光谱融合信息、改进多元纹理与光谱融合信息的3种冬小麦识别和面积量算结果,实现对改进多元纹理信息效果以及小区域和较大区域上冬小麦面积提取的精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1)与基于其他2种传统分类特征信息的结果相比,改进多元纹理信息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识别精度(出苗期提高4.12%和2.36%,越冬期提高2.59%和0.94%);2)在不考虑影像质量、生育期和地面样方测量精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基于该文方法的小区域内冬小麦面积提取精度普遍优于90%;3)在冬小麦长势稳定的时相(越冬期),基于该文方法的较大区域冬小麦面积量算结果能够达到接近最佳识别时相(孕穗期)的面积提取精度,二者的一致性程度超过97%。因而,利用GF-1宽视场影像能够有效提取县域尺度冬小麦种植面积,可为农作物监测业务运行提供遥感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2.
青海诺木洪地区多源遥感及多特征组合地物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遥感技术是研究土地覆盖类型的重要手段,但大部分研究仅采用单一数据源、少特征,该研究基于GEE环境对多源遥感数据、多特征协同进行地物类型分类研究。采用哨兵一号(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哨兵二号(Sentinel-2)多光谱数据和国产高分二号(GF-2)多光谱数据,构建了青海省诺木洪地区地表8类地物的波段特征、植被指数特征、纹理特征和极化特征空间,利用特征优化算法和RF算法实现了研究区域地物的有监督分类,以此评估构建的多特征空间性能及多源数据协同分类的能力。结果表明,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数据源,使用多特征空间协同分类时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可达到97.62%和0.971 6,精度均高于使用单一数据或部分特征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为95.91%,Kappa系数为0.951 1)。而基于Sentinel-1、Sentinel-2与GF-2数据提取的波段、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和极化特征进行的协同地物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达到了96.67%,Kappa系数达到了0.960 2。总体上,基于多数据源、多特征协同分类结果精度要优于单一数据源或少特征分类结果,而不同空间分辨率图像提取的纹理特征对分类结果有着不同影响,在适宜的分辨率下提取纹理特征参与分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实时准确地获取林农间作模式下的果树结构信息对推进新疆特色林果业的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新疆和田绿洲林农间作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综合高分遥感数据的纹理和光谱特征以及中分遥感数据的时序物候特征的果树提取方法。基于GF-2遥感数据利用面向对象方法提取高分辨率的林田地块空间信息;基于多时相Sentinel-2遥感数据构建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ble Index,NDVI)时间序列产品,并依据果树物候特征建立决策树模型,提取间作核桃、纯核桃、枣树和葡萄4种类型;最后将多时相的分类结果与高分的林田地块叠加,获取和田绿洲特色林果作物分布信息。该方法对2020年和田绿洲核桃、枣树和葡萄提取结果的用户精度和总体分类精度均在90%以上,Kappa系数为0.95,能够满足县市级尺度的林果遥感监测精度需求。基于遥感提取的和田绿洲主要林果作物面积为4.28×105 hm2,以核桃(间作和纯核桃)为主,间作核桃面积占比63.80%,其次为枣树(19.38%)和葡萄(3.30%)。该方法可为林农间作立体种植模式下的果树类型和面积精确信息提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GF-6卫星影像多特征优选的酿酒葡萄精准识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多源遥感信息和特征优选是提高农作物识别精度的重要支撑,高分六号(GF-6)卫星作为首次引入红边波段的国产卫星,其丰富的光谱信息为作物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该研究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2018年6月-2019年3月的GF-6数据,充分利用红边优势提取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植被指数特征,构建多种特征组合方案,并根据随机森林算法对特征重要性进行度量,选取最优特征组合对酿酒葡萄进行精准识别。结果表明,与单一特征相比,多源遥感特征的增加显著改善了酿酒葡萄分类效果,其中,植被指数贡献程度最大,光谱特征次之;基于随机森林的优选特征组合分类效果最佳,其中,总体分类精度为94.15%,酿酒葡萄用户精度为94.23%,制图精度为92.59%;以实地调查的4个酒庄为验证区,将酿酒葡萄提取结果与统计数据进行对比,面积相对精度均在70%以上,其中优选特征结果相对精度在90%以上,研究结果将为国产卫星红边波段在植被分类和识别方面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错综复杂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破碎的地物斑块制约了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的精度和效率。一方面,混合像元模糊了地物的光谱信息,影响了分类精度。另一方面,如何高效利用地物的光谱、形状和纹理特征是当前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精度,该研究基于Sentinel-2A遥感影像,开展融合光谱混合分解与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研究。首先,基于地物的光谱、形状和纹理特征,在3个分割尺度通过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SBL(Soil Background Level)等8个特征参数构建了不同地物信息的提取规则。其次,利用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提取研究区基质(SL;岩石和土壤)、植被(GV;光合作用叶片)和暗色物质(DA;阴影和水)3类通用端元。最后,尝试融合3端元光谱特征优化地物信息提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构建的光谱、形状和纹理的地物信息提取规则,使用模糊函数、阈值法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获得了较高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为80.83%,Kappa系数为0.76。2)融合3端元的光谱特征的提取规则将分类精度提升至90.00%,Kappa系数提升至0.88。3)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3端元的融入增强了像元内各组分信息的差异性,弥补了传统光谱指数对植被与土壤间的亮度信息解析度不足的缺陷。该方法能充分利用影像的光谱信息,是一种由易到难、对不确定因素进行逐层剥离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技术。因此,对中高分辨率的多光谱遥感影像十分友好,在土地利用/覆被的精细化分类中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GF-2数据结合多纹理特征的塑料大棚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大棚在全球范围的大量使用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及时准确的塑料大棚空间分布信息是农业生产和土壤治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塑料大棚的使用改变了土壤表面的光谱特性和空间结构,塑料薄膜材质的特殊性,使其反射光谱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仅依靠地物反射光谱特征难以准确识别塑料大棚。本文以GF-2影像作为单一数据源,针对塑料大棚特有的空间分布细节信息,分析不同纹理提取算法对塑料大棚识别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纹理能有效提高基于遥感影像的塑料大棚识别精度;2)使用单一纹理算法识别不同空间分布结构塑料大棚的分类方案中,采用LBP (local binary pattern)纹理算法的塑料大棚识别精度均优于GLCM (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PSI (pixel shape index)纹理算法,其中研究区A基于LBP纹理特征的塑料大棚识别总体精度为96.85%,Kappa系数为0.95,研究区B的总体识别精度为95.58%,Kappa系数为0.94;3)本文使用3种不同的纹理特征组合分类方案,均能提高塑料大棚的识别精度,但不同纹理特征组合算法运用到空间结构差异较大的2个区域时表现不同。加入GLCM的纹理特征组合能提高分布范围较大且聚集度高的塑料大棚识别精度(研究区A塑料大棚斑块平均面积为3.39 hm2,聚集度指数为80.64),对于塑料大棚使用面积小且分布破碎的区域识别精度提升效果不明显(研究区B塑料大棚斑块平均面积为1.37hm2,聚集度指数为72.98)。本试验结果中研究区A的地物光谱特征、NDVI和3种纹理特征组合的大棚识别精度最高,总体识别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了98.13%和0.97,研究区B的地物光谱特征、NDVI、PSI和LBP纹理特征组合识别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96.13%,Kappa系数为0.95)。基于影像对象的多纹理特征能够实现塑料大棚的精细识别,该方法对塑料大棚空间分布精确制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源无人机影像特征融合的冬小麦LAI估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无人机多源影像特征融合估测作物叶面积指数的能力,该研究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高清数码相机和UHD185成像光谱仪获取研究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扬花期、灌浆期)的可见光和高光谱影像。综合考虑可见光、高光谱影像特征与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及影像特征重要性进行特征筛选,然后,以可见光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可见光植被指数+纹理特征、高光谱波段、高光谱植被指数及高光谱波段+植被指数分别作为输入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的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单传感器数据源);以优选的两种影像特征结合支持向量回归、随机森林回归构建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两种传感器数据源),比较分析单源与多源影像特征监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性能。进一步地,考虑到小区土壤空间异质性会影响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估测结果,该研究探讨了不同影像采样面积下基于单源遥感数据构建的小麦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扬花期和灌浆期,使用两种影像优选特征构建的随机森林回归估测模型精度最佳,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733和0.929,均方根误差为0.193和0.118。可见光影像采样面积分别为30%和50%,高光谱影像采样面积为65%时,基于单源影像特征构建的随机森林回归估测模型在扬花期和灌浆期效果最好。综上,该研究结果可为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生理参数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覆膜农田面积及分布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基于无人机遥感的覆膜农田识别研究甚少的现状,该文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为研究区,获取了研究区中地表类型复杂程度不同的2幅航空影像(复杂区影像和简单区影像)作为试验数据,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对原始航片影像进行纹理特征提取并选择纹理特征最佳提取参数;然后基于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纹理特征重要性评价,优选纹理特征,结合原始数据进行最大似然初步分类;运用众数分析进行分类后处理;最后结合图像形态学算法与面积阈值分割法提取出了最终的覆膜农田面积及分布。通过试验结果发现,依据该文提出的方法,复杂区和简单区覆膜农田识别的总体精度、Kappa系数、产品精度、用户精度和面积误差分别达到了94.84%、0.89、92.48%、93.39%、0.38%和96.74%、0.93、97.39%、94.63%、1.95%。该文提出的融合监督分类和图像形态学算法的覆膜农田提取方法可以简单、快速的将地膜连成块,形成覆膜农田对象,进而通过面积阈值分割法获取高精度的覆膜农田分布信息。该方法可以为精准覆膜农田识别算法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GF-1 WFV数据的玉米与大豆种植面积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准确掌握农作物的空间种植分布情况,对于国家宏观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农业政策有重要意义。针对黑龙江省玉米与大豆生育期接近、光谱特征相似,较难区分的问题,以多时相16 m空间分辨率高分一号(GF-1)卫星宽覆盖(wide field of view,WFV)影像为数据源,选择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宽动态植被指数(wide dynamic range vegetation index,WDRVI)、归一化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4个特征,结合实地调查样本点,采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提取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玉米与大豆种植面积。研究表明,区分玉米与大豆的最佳时段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即大豆已收获而玉米未收获的时段,在4个待选特征中,NDVI、NDWI与WDRVI指数组合表现最佳;随机森林算法与最大似然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相比,分类精度更高,其总体分类精度为84.82%,Kappa系数为77.42%。玉米制图精度为91.49%,用户精度为93.48%;大豆制图精度为91.14%,用户精度为82.76%。该方法为大区域农作物的分类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光谱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被类型制图。然而,稀疏植被冠层覆盖和土壤背景影响仍然是干旱区植被类型遥感分类的主要挑战,单独利用遥感数据光谱或纹理特征难以获得可靠的分类精度和稳定性。广义正态分布优化算法(Generalized Normal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GNDO)的特征优选结果在质量和稳定性方面相较传统优化算法具有优势,但目前还未应用于高光谱波段选取研究。为探索结合ZY-1 02D光谱与纹理特征进行干旱区植被类型遥感分类的可行性,验证GNDO方法应用于高光谱波段选取的有效性,同时探讨不同数量训练像元条件下,各特征选取方法的选择结果差异和对植被类型分类精度的影响,该研究以青海省都兰县宗加镇为例,在随机选取各分类类别不同数量训练像元(30、50、100、150、200)基础上,分别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灰狼优化算法(Grey Wolf Optimization,GWO)以及GNDO算法进行高光谱波段选取并对比结果,同时利用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方法提取纹理特征,将提取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组合成30组分类数据集,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方法完成植被类型自动分类,对比不同分类数据集的分类精度。结果显示:蓝波段(400~450 nm)、红边波段(700~750 nm)和红波段(600~650 nm)对区分植被类型最敏感;基于光谱特征的分类数据集中,使用200个训练像元和GNDO方法进行特征优选获取的分类数据集(GNDO200)获得了最高的总体分类精度(80.44%);随着训练像元的增加,各分类数据集总体分类精度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不同的特征选择方法的分类精度对训练像元数量表现出不同的依赖程度;图像纹理特征的加入,明显提升了植被分类精度,将使用200个训练像元和GWO方法进行波段优选的结果与纹理特征结合的分类数据集(GWO200+TEX)获得了最高的总体分类精度(82.86%)。该研究验证了ZY1-02D国产高光谱卫星数据光谱纹理特征结合进行干旱区植被类型划分的潜力,证实了GNDO方法对高光谱波段选取的有效性,为高光谱植被类型制图中光谱、纹理特征选取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遥感识别精度,探索不同识别期及不同特征变量对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识别精度的影响。该研究采用Landsat时间序列影像数据,考虑不同月份和不同特征变量(波段、光谱指数及纹理特征)组合方式建立土地利用决策树分类模型,并利用河套灌区永济灌域实测数据和Google earth影像对不同组合方式的土地利用模型进行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验证,筛选出最优的土地利用遥感模型并确定最佳识别期。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Green(绿波段)和Ent(熵Entropy)分别与波段和纹理特征变量中的因子所含有的信息重复率最高,需剔除,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 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选其一应用;与单一特征变量相比,不同特征变量组合后能提高模型精度,平均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6.72个百分点和0.09。采用8月影像数据构建的遥感模型精度最高,最优遥感模型的特征变量组合方式为波段+光谱指数+纹理特征,总体精度、Kappa系数、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80.23%、0.74、80.95%和86.26%,且减少了未利用地和居民工况用地空间布局的错分。通过综合比较,该研究区土地利用最佳识别期为8月,其次为9月。利用8月最优遥感模型(最佳识别期和最优组合)识别的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的制图精度分别为96.83%、73.33%、70.00%、65.52%、100.00%和80.00%,用户精度分别为76.62%、100.00%、82.35%、82.61%、100.00%和80.00%。因此可选用8月最优模型应用于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类型识别。  相似文献   

12.
耦合全局与局部特征的苹果叶部病害识别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充分利用苹果叶部病害图像类间差异小且类内差异大的特点,该研究基于全局与局部特征的交互式耦合对特征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设计出一种苹果叶部病害识别模型。首先,在全局特征提取分支设计了一个注意力融合模块,以融合通道和空间上的信息而增强卷积提取到的特征图,并由增强后的特征图生成全局特征以及注意力激活图;然后,在局部特征提取分支,利用注意力激活图的引导,设计了一个裁剪模块对原图像进行裁剪,以得到可能包含病害信息的图像块且嵌入生成局部特征;最后,通过设计多头交叉注意力特征耦合模块,实现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的双向交叉耦合。基于苹果病害图像数据集的试验结果表明,将全局与局部特征进行交互耦合能有效提升模型对苹果叶部病害图像的特征提取能力,其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8.23%,且较之单纯的局部或全局特征提取分支,准确率分别提高了3.39与4.61个百分点,所提模型可用于实现自然场景下的苹果叶部病害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尺度不变特征转换算法的棉花双目视觉定位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给采棉机器人提供运动参数,设计了一套双目视觉测距装置以定位棉株。对获取的左右棉株图像进行经背景分割等预处理。求取其在8个尺度下的高斯图,通过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在相邻高斯差分图中提取出SIFT关键点;计算每个高斯图中关键点邻域内4×4个种子点的梯度模值,得到128维特征向量。分割右图关键点构成的128维空间,得到二叉树;利用最优节点优先BBF(best bin first)算法在二叉树中寻找到172个与左图对应的粗匹配点。由随机采样一致性RANSAC(random sample consensus)算法求出基础矩阵F,恢复极线约束,剔除误匹配,得到分布在11朵棉花上的151对精匹配。结合通过标定和F得到的相机内外参数,最终重建出棉花点云的三维坐标。结果表明,Z轴重建结果比较接近人工测量,平均误差为0.039 3 m,能够反映棉花间的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14.
王佳佳  曲潇琳  龙怀玉  刘威 《土壤学报》2020,57(5):1311-1318
为从整体上了解河北省雏形土的特点,基于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中国土系志·河北卷》中61个雏形土的土系信息,总结分析了其剖面形态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测试数据、分类信息、农业生产性能等。其结果为:(1)雏形土在河北省内任何地域均存在,是河北分布面积最广的土壤类型;(2)61个土系隶属于3个亚纲、8个土类、15个亚类和52个土族。(3)不同土系的剖面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差异较大。(4)河北省雏形土养分肥力普遍较低,农业生产性能宽广,高中低产土壤皆有。目前河北雏形土土族、土系存在明显的过渡划分而不利于指导农业生产,建议对土族、土系的划分方法和划分指标做适当的修改。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s of acidic deposition on soil ecosystems under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Chongqing region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1993 to 1994.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stemflow, soil solutions, an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estimate the acidification of soil ecosystems through the changes of their chemical componen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ion species in the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under masson pine forest in Mt. Zhenwu were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mixed coniferous forest in Mt. Jinyun and under camphor tree forest in Laojundong, suggesting that Mt. Zhenwu is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Chongqing center and that it allowed the canopy of masson pine to intercept air pollutants. However, the level of aluminum dissolution into soil solutions was relatively low under masson pine forest in Mt. Zhenwu in spite of the low pH in the stemflow.  相似文献   

16.
Vermicompost can play an effective role in plant growth and also in reducing harmful effect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stresses on plants due to its porous structure, high-water storage, having hormone-like substances and also high levels of macro and micro nutrients. Application of vermicompost in soil, especially at the levels of 15 and 25 W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ll studied traits under non-stress conditions. Under temperate and severe stress conditions, vermicompost at 25 Wt% treatment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lant height (+10% +21%), number of pod (+44% +65%), root dry weight (+63% +66%), shoot dry weight (+50% +89%), leaf area (+6% +7%), root area (+65% +35%). The leaf calcium (Ca) (+62% +67%), leaf potassium (K) (+39% +45%) and root Ca (+33% +34%) under temperate and severe stress, increased using of 25% vermicompost. In conclusion, we suggested that application of vermicompost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lentil under moisture deficit stress.  相似文献   

17.
Most of reforestation projects have not been successful in the low‐mountain region of the Jinsha River Basin, which has a harsh environment (high temperatures and lack of available water). Analysis of few successful reforestation cases in Yuanmou,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a typical semiarid region of the Jinsha River Basin, reveals that a holistic approach is needed for successful reforestation in the region. Techniques of tree planting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to ensure normal growth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after transplanting from the nursery in such a dry and hot environment. More important are the follow‐up management of tre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policies in reforestation areas, of which after‐care and forest watching are important measure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红壤坡地不同树种林下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浙江省兰溪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不同树种的7个径流小区连续9 a(1985-1997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树种林下水土流失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1)在树木栽培的前2 a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前2 a内水土流失除茶园地和松树林地外,占9 a水土流失总量的90%以上.随着树龄的增长,林木水土保持功能增加,小区水土流失趋于减缓,部分树种林下的侵蚀产沙接近于零.(2)前2 a内各林地小区水土流失强度排序为:杉树林>密柑林>稀柑林>毛竹林>混交林.林灌混交林地小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最为明显.(3)茶园地在生产管理中,由于施肥和采茶等人为的干扰,水土流失没有表现出随树龄的增加而减缓的趋势,其水土流失年际间波动明显.研究表明,在培育水土保持林时,最初2 a内是加强林下水土保持的重要时段,茶园地加强施肥采茶等生产过程的人为干扰更是减少水土流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颗粒形混合农产品的图像检测与分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颗粒形农产品种类繁多,多种产品混杂在一起的事经常发生,如何将各种产品检测与分类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该文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了大米、黄豆、绿豆颗粒形混合产品的图像检测与分类。首先对获取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利用形态学分水?算法对粘连颗粒进行分割处理,利用八邻域分析方法提取目标连通区域边缘并标记,最后提取各颗粒的形状特征参数与颜色特征参数,将提取的特征参数与大米、黄豆、绿豆颗粒形产品的标准参数进行比较,实现了颗粒形混合产品的检测与分类。该算法的分类精度达95.6%,对颗粒形农产品自动检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双叶拟缘螽是为害果树、林木、花卉较严重的一种新害虫。该虫在南宁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寄主枝条组织中越冬。每雌虫产卵量一般128~183粒。若虫共5龄,其寄主植物有10科14种。本文还对该虫各虫态形态特性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