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验证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分布的河流廊道效应,以新疆巴楚县夏河林区胡杨林分布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胡杨春尺蠖的传播规律,在前期采用多时相、中等分辨率的MODIS数据提取2001、2006、2011、2016年虫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河流廊道效应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近16年来胡杨春尺蠖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且增加趋势较为明显,无虫害区占比下降达59.48百分点;春尺蠖的空间分布体现出明显的河流廊道效应,距河流越远,虫害发生率越低,河流是其重要的传播途径;林业部门要注重对胡杨春尺蠖发生的重点区域进行精准防治,使春尺蠖发生的热点区域缩小。  相似文献   

2.
油菜露尾甲发生规律观察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露尾甲(Meligethes aeneus Fabricius)近年在西宁地区对油菜为害加重,成为浅脑山地区油菜的主要虫害之一。2003年该虫大发生,中度至重度发生面积13 400 hm2,占油菜种植面积的30%,造成产量损失690万kg,经济损失总计1 380万元。2004~2006年笔者在西宁地区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  相似文献   

3.
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Weidemann)是全球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最大的害虫之一。为评估地中海实蝇入侵中国风险并制定针对性的检疫措施,基于其在全球的分布数据,选取与其发生相关的温度、湿度等7个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适生区,并结合我国进境口岸截获数据及寄主分布情况评估其入侵风险。结果显示,地中海实蝇在全球的适生区范围主要集中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该虫在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和尼泊尔等我国邻国多地适生,且在我国进境口岸每年也均有截获,2003—2015年共截获274批次;其主要寄主苹果、咖啡、榅桲和无花果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内种植面积及产量均较高。因此中国具备了该虫进入、定殖的适生条件,具有较高的扩散风险。为预防其入侵,需完善边境疫情监测体系,加强进境口岸管理力度,并制定科学管理措施以降低其进入、定殖及扩散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小火蚁是中国大陆新发现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 目前对该虫的传入来源和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尚不明确?为明确我国小火蚁适生区范围, 有效防控该虫在我国的扩散和蔓延, 本研究通过该虫全球已有的分布数据, 采用最大熵模型对其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 最大熵模型预测小火蚁适生区精度较高?预测结果显示, 我国小火蚁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南方, 其中, 高适生区分布在台湾?海南?云南南部边境?广西西南局部?福建西南部?广东南部及其沿海地区?预测结果与该物种现有地理范围的生态条件一致?年降水量对小火蚁的适生性影响最大, 理论年降水量为2 040 mm时小火蚁分布的概率最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未来我国小火蚁的适生区有向北扩大的趋势, 但主要适生区还是以南方为主?  相似文献   

5.
苹果园枣尺蠖的防治适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枣尺蠖(Chihuo zao Yang) 已成为苹果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在土壤管理不善,或与枣树邻近的苹果园时有猖獗发生。该虫1年1代,春季和初夏发生危害,以蛹在苹果树冠土下越冬。此虫产卵量大,三龄后的幼虫食量大,且抗药性强,生产上需要提供准确的防治适期。现提出调查日最高诱蛾量、卵块级别分布及幼虫虫龄分布的方法,以指导适时防治枣尺蠖幼虫。  相似文献   

6.
受特殊气象条件影响,2012年7月下旬以来,东北、华北等地三代黏虫相继暴发,发生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三代黏虫发生面积累计达373万hm2,严重虫害面积43.3万hm2,对玉米等秋季农作物生产安全形成严重威胁。月上旬以来,北京市大面积发生三代黏虫,局部发生较重(封面照片),全市发生面积约万2,达到防治指标(百株虫  相似文献   

7.
病虫害是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宏观上研究其发生与为害特征的报告不多。基于我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水稻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遥感数据,重点分析2000年至2010年11年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分别为2.85亿亩次和7.26亿亩次,其年均防治面积分别为7.28亿亩次和14.72亿亩次;11年期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程度均波动增加。防治水稻病害、虫害后,分别挽回稻谷为1114.49万t、2288.27万t,其挽回损失量在11年期间分别增加了38.34%、37.51%,表明水稻病虫害防治意义重大。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诸多因子,导致2000年到2010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造成的实际稻谷损失量仍分别为206.52万t与291.35万t,说明水稻病虫害的防控还有提升的空间。从全国各省分布来看,水稻病虫害发生分布较广的省份有东北区域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东区域的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华中区域的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区域的广西、海南;西南区域的四川。为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损失,应加强全球变化下区域性稻田生态系统病虫害生态调控研究,建立相应的防控新对策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生物灾害发生种类繁多和暴发频繁,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粮食作物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分布遥感数据,重点分析中国1991年到2010年20年期间四类重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其空间分布范围。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1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面积均显著增加;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强度均显著增加。随着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大,其发生强度均呈增加趋势。病害与虫害相比,无论是发生面积,还是发生强度,粮食作物的虫害均高于病害。粮食作物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的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为了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目前应当加强农田景观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对粮食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诊断、发生与灾变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开展区域性农田生态系统病虫害整合治理研究,并建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2009年初夏,房县二高山林区暴发刺槐尺蠖、白桦尺蠖、桦尺蠖和木橑尺蠖等多种尺蠖害虫.幼虫孵化基本整齐,4月下旬孵化率达到85%以上,暴食为害集中,5月上旬多种尺蠖进入暴食期,严重地块作物叶片被蚕食一空,全部光秃.海拔750m~950m地区发生尤为严重,并且大量虫源从山林侵入到农田为害,山林发生面积达到26 666.7hm2,农田为害面积达到1 333.3hm2.由于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重,已成为我县重要的农林害虫.  相似文献   

10.
油桐民蠖(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又名大尺蠖,是九江地区茶树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部分茶园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根据本所1979年茶园调查,发生面积1,200多亩,占茶园总面积63%;受害面积500亩,被害株率达30%;茶叶产量损失10%左右。由于长期、大量、反复使用单一性化学农药,导致油桐尺蠖抗药性增强,而且发生面积越来越大,1980年我们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引进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采用室内人工感染法制得大量病毒粗提物,用于大田治虫。经过几年大面积喷施,到1984年就自然控制了油桐尺蠖对茶树的危害,从而节省了防治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葡萄花翅小卷蛾Lobesia botrana(DenisSchiffermüller,1775)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目前尚未传入我国,为了解该害虫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根据该物种在全球已知的最新分布情况,利用CLIMEX 4.0.2在考虑灌溉条件的情景下,预测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显示,葡萄花翅小卷蛾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较广,我国的主要葡萄产区均为葡萄花翅小卷蛾的适生区,且随着气候变化,至2030年,葡萄花翅小卷蛾在我国黑龙江、青海、四川省的部分适生区有所增加,适生程度也有所提高。因此应加强对葡萄花翅小卷蛾的检疫力度,防止其传入我国,保护我国葡萄种植业的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2.
The hibiscus mealybug, Maconellicoccus hirsutus Green, was first reported in the Caribbean in 1994 in Grenada. This was the first record of the insect as a major pest in the New World. By the beginning of 2001, the pest had spread to over 25 territories from Guyana and Venezuela in the South to Bahamas in the North. The pest has also extended its distribution to Central America (Belize) and North America (California, USA). Early attempts to control the pest using pesticides resulted in failure and a classical biological control approach was adopted. Several exotic natural enemies were introduced but control was attributed to Anagyrus kamali Moursi and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 In all countries where biological control was implemented, this resulted in succes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markable success story.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factors leading to rapid spread of the pest, its pest status and resultant economic loss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iological control effort.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条件下樱桃绕实蝇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樱桃绕实蝇Rhagoletis cerasi(L.)被我国列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在我国尚无分布报道。为明确该虫在我国的适生区及适生程度,利用CLIMEX地点比较模型预测在当前以及未来2030、2080年A1B与A2两种不同排放情景下樱桃绕实蝇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显示,樱桃绕实蝇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随着气候变化,到2030年与2080年,樱桃绕实蝇的低度适生区、中度适生区面积均增加,高度适生区面积减少,其中在2030年A1B排放情景下樱桃绕实蝇的总适生区面积增加了48.4万km~2,在2030年的A2情景下与2080年的A1B与A2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了3.4、5.7、5.7万km~2。因此,为保护我国樱桃种植业的安全生产,应加强对该虫的检疫力度,防止其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在田间的分布特点及其虫口密度与玉米受害率之间的关系,于山东省商河县玉米田采用网格式取样法调查了其发生为害情况,运用地统计学分析法拟合了其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变异曲线模型,并利用Arc Gis软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插值和模拟,分析了虫口密度与玉米受害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在田间呈聚集分布,符合高斯模型,空间相关范围(即变程)为4.00 m;在商河田间发生量较大,为48.67头/m2,其田间虫口密度与玉米受害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二点委夜蛾对玉米的为害具有随机性。表明田间二点委夜蛾幼虫的调查应采取棋盘式(网格式)多样点取样,样点间距大于4.00 m;且田间虫口密度的大小并不能准确预测玉米苗受害率。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分析历史资料、深入研究稻飞虱和纹枯病发生为害规律基础上,组建病虫测报模型,探讨控害丰产配套栽培技术及提高化防水平,定性定量地建立以准确的测报为前提,合理施肥、密植技术为主的生态控制为基础,按复合防治指标进行化学防治,系统控制稻飞虱、纹枯病,经近几年来的应用,收到显著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情况及适生区的空间格局变化趋势,通过筛选影响该虫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并基于其在全球的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其在历史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和适生区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所构建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平均为0.960,说明模型预测结果为优秀,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关键气候变量中最冷月最低温对玉米根萤叶甲的潜在地理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累积贡献率为44.5%。历史气候条件下,玉米根萤叶甲的总适生区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3.78%,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我国河南、湖北、陕西、甘肃、重庆、四川和云南等省市。未来气候情景下,玉米根萤叶甲在我国的总适生区面积略有减少,整体上呈现出南部收缩、北部扩张的趋势,原中南部的中、高适生区逐步转变为低适生区或非适生区。玉米根萤叶甲在我国的适生区较为广泛,适生范围涵盖多个重要玉米产区,对玉米安全生产威胁较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防该虫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我国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优势种群及虫害、年度、省份对病原菌的影响,以形态学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13、2015年随机采自河南、河北、山东3省的155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镰孢菌Fusarium spp.,包括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木贼镰孢F.equiseti及藤仓镰孢F.fujikuroi,分离频率分别为49.7%、28.4%、12.3%、3.9%和1.3%;其次为木霉菌Trichoderma spp.,包括哈茨木霉T.harzianum、绿色木霉T.viride和棘孢木霉T.asperellum,分离频率分别为8.4%、3.2%和5.2%;青霉菌Penicillium spp.分离频率较低,为14.2%;曲霉菌Aspergillus spp.包括黑曲霉A.niger和黄曲霉A.flavus,分离频率分别为2.6%和1.9%。研究表明,黄淮海主产区玉米穗腐病优势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和木霉菌,不同省份不同年度间病原菌种类及优势病原菌存在差异,虫害能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入侵杂草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inn.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基于MaxEnt模型结合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飞扬草在历史气候及未来气候2个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并采用刀切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飞扬草适生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飞扬草潜在地理分布变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最湿季度降水量,其次是最暖季度平均温度。历史气候条件下,飞扬草在中国的总适生区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2.45%,其中高适生区占13.57%,中适生区占10.06%,低适生区占8.82%。未来气候条件下,预测结果表明2050年飞扬草的潜在适生区将进一步扩张,其中在高强迫SSP585情景下飞扬草的总适生区面积大于低强迫SSP126情景下的总适生区面积,而SSP126情景下的高适生区面积则大于SSP585情景下的高适生区面积。表明飞扬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较广,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扩散至全国,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控,防止飞扬草进一步入侵和扩散。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测定1.5%除虫菊素、0.3%印楝素、4%阿维·啶虫脒、2.5%高效氯氟氰菊酯和70%吡虫啉5种杀虫剂对苜蓿种子田主要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和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并分析这5种药剂对主要传粉昆虫数量及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0.3%印楝素对牛角花齿蓟马和豌豆蚜的毒力相对较高,LC50分别为1.093 mg/L和2.864 mg/L。70%吡虫啉以及4%阿维·啶虫脒对牛角花齿蓟马和豌豆蚜均有较高的防效,最高防效均达到85.00%以上,但这2种药剂对传粉昆虫威胁较大,而0.3%印楝素则对传粉昆虫威胁较小。推荐花期苜蓿种子田使用0.3%印楝素1 000倍稀释液防控害虫,而非开花期可交替使用70%吡虫啉1 000倍稀释液和4%阿维·啶虫脒1 000倍稀释液防控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