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接种外源生物菌剂后牛粪堆肥腐植酸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添加3种不同的外源生物菌剂对牛粪进行堆肥试验,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的温度、腐植酸的变化,研究了添加外源微生物对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以及筛选出适合当地堆肥条件的生物菌剂。结果表明,添加3种外源微生物均对堆体快速升温及延长高温期有显著作用;菌剂2、菌剂3有效地加速了总腐植酸、水溶性腐植酸的转化与合成,但对游离腐植酸的作用并不显著;添加菌剂3处理的胡敏酸与腐殖化指数高于其他两个处理,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各处理的富里酸含量在堆肥结束时基本相同,外源菌剂对其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外源添加磷石膏对堆肥碳组分及腐殖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究磷石膏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方式,本文以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按照有机物料质量(以干物质计),添加磷石膏0%(对照)、磷石膏10%(PG10%)和磷石膏20%(PG20%)3个处理,研究外源添加磷石膏对堆肥碳组分及腐殖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至堆肥结束时,CK、PG10%和PG20%处理均可腐熟,均可达到堆肥无害化标准。PG10%处理可延长堆肥高温持续时间(2 d)。与对照相比,PG10%和PG20%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堆肥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腐殖质碳含量、胡敏酸碳含量和富里酸碳含量。PG10%处理的堆肥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腐殖质碳含量、胡敏酸碳含量和富里酸碳含量均显著高于PG20%处理,增幅分别为4.50%、51.79%、14.52%、16.99%和8.22%。与对照相比,PG10%处理的堆肥腐殖化指数、腐殖化率、胡敏酸百分含量和胡富比分别增加了3.44%、1.08%、2.36%和8.70%。因此,适量磷石膏添加(10%)可促进堆肥腐殖化进程,提高腐殖质品质。  相似文献   

3.
添加生物质炭对羊粪堆肥腐殖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添加生物质炭条件下羊粪堆肥的腐殖化特征,采用静态堆制、高温好氧发酵的方法设置了3个处理,以羊粪与食用菌渣鲜质量比9∶1混合体作为初级物料,在初级物料上分别添加450、650℃热解的稻壳生物质炭(占初级物料干质量百分比15%,BC450、BC650)以及未炭化的稻壳(与生物质炭等体积,CK),进行43 d的堆肥试验,监测了堆肥体水溶性有机物、总有机碳、可提取腐植酸含量等,分析了堆肥体腐殖化率、胡富比等。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生物质炭促进了羊粪与食用菌渣混合堆肥体的无害化及腐熟,其中BC650处理对堆肥腐解的促进作用优于BC450处理,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堆肥过程中BC450、BC650处理较CK处理减少了水溶性有机物、可提取腐植酸、富里酸、胡敏酸含量,降低了堆肥腐殖化率、腐殖化指数,提高了总有机碳、胡敏素含量,提升了胡富比,堆肥43 d后,BC450、BC650处理的可提取腐植酸含量比CK处理分别降低了29.32%、42.37%,富里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8.05%、46.77%,胡敏酸含量分别降低了26.28%、40.83%,但BC450、BC650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堆温、种子发芽指数、腐植酸及其组成等腐殖化特征来看,添加生物质炭促进了堆肥的腐解,虽没有提升腐植酸及其组分的绝对含量,但提高了腐植酸的稳定度,且450℃热解的稻壳生物质炭堆肥腐殖化程度优于650℃热解生物质炭。  相似文献   

4.
落叶堆肥过程中有机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落叶堆肥过程中有机物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50 d的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结果表明:堆肥中有机质、挥发性固体、腐殖质、游离腐植酸以及富里酸(FA)呈下降趋势;腐殖质碳/有机碳[w(GHM)/w(TOC)]先减小后增加,最后稳定在47.3%~47.6%;胡敏酸[w(HA)]呈上升趋势;胡敏酸/富里酸[w(HA)/w(FA)]在堆肥过程中迅速增加,从堆肥初始的0.43增加到堆肥结束时的1.02,表明堆肥有机物向腐殖化和稳定化方向转化;E4/E6先增加后缓慢降低.表明w(GHM)/w(TOC)可作为评价落叶堆肥腐熟和稳定的参考指标,而腐殖质含量、w(HA)/w(FA)以及E4/E6作为评价落叶堆肥腐熟的指标不太合适.  相似文献   

5.
化肥作为补充N源对堆肥碳素转化和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绿色食品基地北京巨山农场和南口农场分别利用农牧业废弃物(鸡粪、牛粪、稻秆和麦秸)作为原料,根据不同作物营养特性和堆料中营养成分以及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对C/N比的需要进行了高温堆肥,对添加尿素和不添加尿素的高温堆肥在碳素物质转化和腐殖质组成及污染物去除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堆肥时添加尿素和不添加尿素对有机质降低和C/N比下降影响不大,但初始C/N比愈低,腐熟时有机质和C/N比下降的幅度愈大。添加尿素和不添加尿素堆肥均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随着堆制时间的延长,腐植酸占有机质的百分率、胡敏酸的含量和胡敏酸/富里酸之比等均呈增加趋势。而富里酸含量则相反,胡敏酸/富里酸之比值由堆肥初期的1.0左右,增至腐熟时的2~5之间。堆肥时添加尿素的堆肥和不添加尿素的堆肥均有杀灭致病菌的同样功效。添加尿素和不添加尿素对堆腐前后六六六和DDT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各处理堆腐前后六六六和DDT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均在60%以上,最高可达89.6%。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城市污泥土地化利用,将生物质炭与城市污泥分别以0、3%、5%、10%的比例添加在城市污泥的好氧静态堆肥试验中,研究不同配比下堆肥反应过程中含水率、总有机碳、腐殖质酸、胡敏酸、富里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质炭可有效增加堆肥产品中水分含量,促进堆肥进程。各处理在堆肥末期含水率、总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处理2(生物质炭添加量为5%,稻壳/城市污泥(4∶1)添加量为95%)的含水率较对照高5.8百分点,总有机碳含量较对照高40g·kg~(-1);各处理在堆肥结束期其腐殖质炭含量及胡敏酸炭含量明显增多,增加量由大至小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对照。综合各项指标,与其它处理相比,处理2即当生物质炭添加量为5%时,更能促进整个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活性,更能保证堆肥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废弃中药渣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试验,在添加微生物菌剂、鸡粪和尿素的条件下,采用好氧人工翻堆堆肥方式,研究中药渣高温堆肥过程中温度、EC、pH的动态变化及种子发芽力。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和鸡粪的处理堆温较高,腐熟进度比纯中药渣自然堆腐提前10~15d。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菌剂对油枯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油枯为基本原料,采用好氧堆肥方式进行堆肥试验,研究了添加4种不同微生物菌剂的条件下,油枯-稻壳-甘蔗渣堆肥体系中pH、C/N、水溶性NO3-N、水溶性NH<'+><,4>-N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菌剂对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菌剂能有效缩短堆肥到达高温的时间,延长高温分解阶段,加快物料水溶性NH<'+><,4>-N和C/N降低,pH和水溶性NO;一N含量升高,加快了油枯堆肥腐熟化进程.添加VT菌剂的堆肥处理相比其他在堆肥15 d后最先进入高温分解阶段,高温持续时间为10 d,提早5 d腐熟,水溶性NH<'+><,4>-N含量从71.41 mg·kg-1增加到887.4 mg·kg-1,C/N的降低有效促进了NH<'+><,4>-N向NH<'+><,3>-N的转化,加快了油枯堆肥化进程,有助于提高堆肥腐熟化程度,说明添加VT菌剂的堆肥腐熟效果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9.
生活垃圾接种微生物堆肥对腐殖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外源微生物(美商复合菌,MS;东农发酵菌,DN)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在堆肥过程中,系统地分析了腐殖酸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腐殖质、胡敏酸含量在堆肥前期呈明显的降低趋势,但至堆肥腐熟期,又逐渐升高。堆肥结束后,外源微生物处理胡敏酸的含量明显高于不接种外源微生物处理。富里酸的含量在整个堆肥周期内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外源微生物处理富里酸的含量在堆肥的不同时期均低于不接种外源微生物处理。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腐殖化指数(HI)、胡敏酸的百分含量(HP)在堆肥周期内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在堆肥过程中腐殖酸的腐殖化程度增加。在堆肥后期,外源微生物处理HI,HP值明显高于不接种外源微生物处理,其中DN处理效果强于MS复合菌处理。  相似文献   

10.
尿素作为补充氮源对西番莲果渣高温堆肥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西番莲废果渣为基本原料进行堆肥试验,研究了添加尿素及2种微生物菌剂(榕风与福贝)在西番莲果渣堆肥过程中温度、C/N比、总氮(T-N)、水溶性NH+4-N和水溶性NO-3-N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入一定比例的尿素能够增加高温堆肥中>50℃的高温持续时间、减少最后达到环境温度所需时间;加快堆肥NH+4-N的下降,促进堆肥化腐熟后期NO-3-N的累积,增加腐熟后全氮的含量,加快堆肥化进程.在添加尿素的基础上,添加微生物菌剂,显著加快果渣堆肥中C/N比的下降速度,促进堆肥腐熟进程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但两种微生物菌剂之间对堆肥化的促进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间歇式曝气与人工翻堆对堆肥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间歇式曝气方式,控制堆肥堆体内氧气体积分数调节堆体内有氧/无氧交替周期,与翻堆方式比较,考察不同发酵模式对堆肥化进程及堆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式曝气和翻堆方法均能有效提升堆体内氧气体积分数(翻堆后可使堆体内氧气体积分数达18.5%,曝气可使堆体内氧气体积分数达15.5%).但曝气和翻堆结束后,堆体内的氧气会迅速下降,翻堆方式在27 min内耗尽氧气,间歇式曝气方式在24 min内耗尽氧气.在堆肥化过程中,间歇式曝气与翻堆相比,堆体温度提前约10 d达到室温;堆体含水量提前约18d达到稳定状态;间歇式曝气能够促进堆肥pH快速恢复至中性.堆肥化结束后,间歇式曝气方式与翻堆方式分别使堆肥物料减少51.3%和44.6%(质量分数);总氮含量分别稳定在1.66和1.62 mg/g.可见,间歇式曝气与传统翻堆方式相比,能够促进堆肥快速达到稳定状态,缩短腐熟周期.且比连续曝气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2.
水稻秸秆预处理对猪粪高温堆肥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预处理技术打破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复杂结构,能够有效加速秸秆的分解过程。为了探讨不同秸秆预处理方法对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堆肥效率的影响,通过添加秸秆腐熟剂(B)和氢氧化钙(C)分别对水稻秸秆进行10 d(B1、C1)和20 d(B2,C2)的预处理静态堆置,以无预处理的秸秆为对照(CK),与猪粪按比例混合后进行好氧堆肥。运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对预处理前后的水稻秸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不同处理堆肥过程中温度、p H、水溶性铵态氮/水溶性硝态氮(NH+4-N/NO-3-N)、电导率(EC)、T值[(C/N)终点/(C/N)起点]和种子发芽率(GI)的变化来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堆肥腐熟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比堆肥产物总养分含量来进一步确定最优的秸秆预处理方式。结果显示,秸秆腐熟剂预处理能够有效破坏水稻秸秆细胞壁和复杂的纤维结构,使其内部组织暴露、出现大量的孔隙和微孔道。氢氧化钙预处理也能对水稻秸秆结构产生破坏,但其内部组织暴露较少,几乎没有微孔;秸秆腐熟剂对水稻秸秆进行预处理,其破坏性强于氢氧化钙处理,且处理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相比对照,秸秆腐熟剂处理后能够缩短堆肥高温期8~13 d。堆肥结束后,所有秸秆预处理的堆体p H均降至8.5以下;B1、B2、C2的NH+4-N/NO-3-N小于0.5,符合腐熟评价标准,但CK和C1未达到腐熟标准;除B2外各处理T值均低于0.6,所有处理的GI均在堆肥第28 d达到50%。秸秆预处理后的堆体总养分含量均高于CK(CK、B1、B2、C1、C2的总养分分别为11.09%、11.49%、13.29%、11.75%、11.37%),其中B2总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总体来看,秸秆预处理可以加快堆体的腐熟过程,提高堆肥产物质量,其中采用秸秆腐熟剂预处理20 d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通风式堆肥发酵方式研究了牛粪及添加材料的分解特性和堆制过程中氨气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大约504h牛粪中有机物的分解基本趋于稳定,因此1次发酵时间可定为504h。但由于据末、稻壳等材料分解性较差,添加这些材料后堆肥1次发酵时间可推迟为672h。牛粪堆 肥过程中氨气的释放主要出现在前期,尤其是最初的100h,因此在该期间采取适当措施可防止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4.
通过堆制方法进行发酵素接种扩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秸秆和鸡粪为原料,以博力1号发酵素作为接种剂进行了发酵素接种扩培试验,探讨了发酵素通过堆肥方法进行扩培的可能性,筛选发酵素接种扩培的合适比例和接种方法。结果表明,从温度、有机碳含量、C/N比、T(终点C/N/初始C/N)值等腐熟度综合指标看出,通过扩培方法来扩大发酵素的生产是可行的;以20%比例接种发酵素堆肥产品(或换算成5%发酵素接种比例)是堆肥发酵素的适宜接种比例,能显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选择4种微生物菌剂进行鸡粪堆肥发酵试验。结果表明,鸡粪堆肥通过接种微生物菌剂,可以显著提高堆肥初期的发酵温度、延长堆肥高温时间、缩短堆肥发酵周期、促进堆肥快速腐熟;接种菌剂的处理与对照比较,堆肥发酵初期温度提高了12~20℃,达到60℃以上的高温提早了12~13 d;接种微生物菌剂不仅加速有机质的利用,还能加快C/N的下降,提高堆肥的腐熟度;在整个堆肥过程中,接种菌剂2的处理pH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高温阶段pH升高导致的氮损失。根据试验结果综合评判,4种微生物菌剂中菌剂2和菌剂3在加速鸡粪堆肥腐熟中的作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固氮菌的筛选及其对菜场垃圾堆肥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可溶性淀粉、鼠李糖、蔗糖为唯一碳源的无氮培养基,从校园土壤中分离到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维涅兰得固氮菌(A.vinelandii)和拜氏固氮菌(A.beijerinckii)三种菌种各2株菌株。将3种菌种单独及混合分别投加到菜场垃圾堆肥装置中。结果表明,接种混合固氮菌的菜场垃圾废物堆肥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最高,堆肥化所用的时间最短。接种一种固氮菌(褐球固氮菌、拜氏固氮菌或维涅兰得固氮菌)的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牛粪为原料进行了家畜粪尿堆肥化处理中的通气量、通气温度和搅翻次数等的研究,以利于提高家畜粪尿堆肥化处理的最优化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堆肥通气温度,并依堆肥原料的分解特性来调节通气量,应用中以排气中CO2体积浓度为堆制参数来调控通气量,可以提高发酵槽内温度,减少堆肥水分含量,促进有机物分解和提高堆肥发酵效果。同时为了省工节能和减少堆肥过程中热量损失,以每周进行一次搅翻为宜。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利用PCR-DGGE方法对堆肥中厌氧氨氧化菌16S r RNA基因特异扩增,检测堆肥厌氧氨氧化菌种属及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牛粪堆肥中厌氧氨氧化菌群组成与海洋环境不同。海洋环境中Candidatus Scalindua属厌氧氨氧化菌为优势菌群,而牛粪堆肥中厌氧氨氧化菌中优势菌属为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Kuenenia和Candidatus Scalindua,多样性相对较高。可为堆肥发酵过程中厌氧氨氧化过程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除臭菌剂在家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中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自行分离筛选的混合菌株作为除臭菌剂,进行鸡粪堆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加入除臭菌剂的处理 比对照提早20d消除臭味,其0~10d的氨气释放平均浓度比加入发酵菌曲及对照处理的分别低21%和46%,同时硫化氢释放浓度在堆制过程中始终低于对照,达到了较好的除臭效果;除臭菌剂使堆料温度≥60℃的时间达到10d,在堆制各时期NH+4-N含量顺序为处理 <处理 <处理 (CK),在发酵结束时(35d)NO-3-N含量以处理 最高,达到了0.137g/kg,表现出除臭和保氮效果,使堆肥后的有机质、总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加显著,其增幅分别为18.6%,14.6%,15.6%和9.4%,且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腐熟堆肥不同回流方式对猪粪堆肥含硫臭气排放的影响,本文以猪粪为研究对象进行好氧堆肥试验,设置不添加腐熟堆肥(CK)、腐熟堆肥覆盖处理(Cap)和腐熟堆肥混匀添加(Mix)3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腐熟堆肥覆盖和混匀回流方式相较于CK均可促进堆肥腐熟,种子发芽指数(GI)分别提高12.50%和18.09%;甲硫醚(Me2S)和二甲基二硫醚(Me2SS)为猪粪高温堆肥过程中主要的含硫臭气(>90%),主要在堆肥前期和翻堆后排放。腐熟堆肥覆盖和混匀回流处理可分别减排Me2S 75.42%和78.64%、Me2SS 35.58%和56.17%,降低39.42%和58.31%的总含硫气体排放,增加堆肥产品总硫(TS)含量13.46%和24.07%。腐熟堆肥覆盖和混匀两种回流方式均可促进堆肥腐熟,减少含硫臭气排放,且腐熟堆肥混匀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