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苯丙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含6种水平(质量比分别为0.78%、0.95%、1.09%、1.34%、1.51%和1.72%)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的等氮等能(粗蛋白30.10%,总能17.73 MJ/kg)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实验期间水温为24~32℃)饲喂初始体重为(52.70±1.80)g的吉富罗非鱼60 d,考察饲料Phe对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饲料系数、体成分、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及前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获得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苯丙氨酸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Phe水平的升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全鱼粗脂肪和全鱼灰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肌肉灰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饲料中Phe对全鱼水分和粗蛋白质、肌肉水分、肌肉粗蛋白质和肌肉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实验组的肌肉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Phe显著影响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葡萄糖的含量(P0.05),对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Phe显著影响肠蛋白酶、肠脂肪酶和肠Na~+-K~+-ATP酶活性(P0.05),而对肠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Phe需要量为1.17%~1.21%,占饲料蛋白质的3.89%~4.02%。本研究结果为合理配制吉富罗非鱼配合饲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亚油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初始体重为(60.98±3.82)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喂亚油酸含量分别为0.07%(对照组)、0.36%、0.61%、1.03%、2.00%、3.00%和4.15%的7种半纯化等能等氮饲料10周。结果表明,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在亚油酸水平为1.03%时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均在饲料亚油酸水平为2.00%时达到最大。经二次回归分析,饲料亚油酸水平为2.49%和2.66%时吉富罗非鱼分别获得最大增重率和最高饲料效率。通过折线回归发现饲料亚油酸水平为1.02%时,吉富罗非鱼获得最大蛋白沉积。肝体比和脏体比均随亚油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饲料亚油酸含量为0.61%~4.15%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亚油酸添加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亚油酸含量为1.03%~4.15%时,肝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饲料亚油酸水平升高,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二次回归分析亚油酸水平为1.63%时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最低;各亚油酸添加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饲料亚油酸含量为1.13%时达到最大(P0.05);当饲料亚油酸水平为1.03%~4.15%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饲料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下降,吉富罗非鱼肌肉和肝脏∑SFA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随饲料亚油酸水平增加,肌肉和肝脏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含量呈上升趋势,肌肉和肝脏的∑n-3 PUFA含量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初始体重为(60.98±3.82)g的吉富罗非鱼饲料亚油酸需要量为1.02%~2.66%。  相似文献   

3.
苟庚午  蒋明  文华  吴凡  刘伟  田娟  杨长庚 《水产学报》2016,40(9):1309-1320
为评估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在5组等氮等能的吉富罗非鱼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水飞蓟素[0(对照组)、100、200、400和800 mg/kg],饲喂初始体质量为(8.17±0.31)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9周,测定实验鱼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随饲料中水飞蓟素添加水平增加,吉富罗非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各指标均在100mg/kg实验组达到最大,100mg/kg实验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显著降低了实验鱼肝体比和脏体比。100mg/kg实验组全鱼、肌肉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随水飞蓟素水平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分别在200和100 mg/kg实验组达到最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后,血清中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脏中的脂蛋白脂酶和总酯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脂肪酶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在200 mg/kg实验组最高,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后,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0 mg/kg实验组罗非鱼的肝细胞界限清晰,无核偏移,空泡较少。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水飞蓟素提高了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调节了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对防治肝脏细胞损伤有积极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推荐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水飞蓟素添加水平为100 mg/kg。  相似文献   

4.
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的适宜脂肪需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46.14±4.67)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15尾),分别饲喂添加鱼油水平为0%(对照组)、3%、6%、9%、12%和15%的纯化饲料(实测脂肪水平为0.20%、2.70%、6.11%、8.04%、11.13%和14.85%)。饲养8周后,以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为判断依据,确定其饲料的脂肪需要量。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使尼罗罗非鱼肝体比及全鱼和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6.11%时最小,在14.85%时达到最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最适脂肪水平分别为8.86%,9.75%,9.40%和8.30%,因此确定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适宜的脂肪需要量为8.30%~9.75%。  相似文献   

5.
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体脂沉积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的部分形体指标、肌肉肝脏及腹腔脂肪组织的脂肪沉积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鱼体对饲料脂肪酸的吸收利用能力.实验设置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73%,3.71%,5.69%,7.67%,9.64%,16.55%共6个梯度组,每组3个重复,饲养90 d.结果显示:5.69%,7.67%及9.64%脂肪组吉富罗非鱼肥满度较高1.73%和16.55%脂肪组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除了1.73%脂肪组,其他各组中饲料脂肪水平越高,鱼体的脏体指数越高.7.67%脂肪组吉富罗非鱼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3.71%组(P<0.05),同时显著低于16.55%组(P<0.05),但是其肝脏中脂肪含量与其他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鱼体的脂肪含量越高,同时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越高.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影响吉富罗非鱼的部分形体指标,尤其对肝脏形态的影响较为明显.饲料中过多的脂肪容易在肌肉和肝脏组织中沉积,同时鱼体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能够反映饲料的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组成.本研究旨在为饲料脂肪水平的合理设置及脂肪营养对脂肪代谢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饲料糖水平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肝代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研究饲料糖水平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和肝代谢功能的影响,实验配制等蛋白、等脂肪含量的8种不同糖水平(10%、15%、20%、25%、30%、35%、40%和45%)饲料,每个糖水平设3个重复,饲养周期49 d,结果显示:(1)饲料糖水平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增重率、成活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糖水平为35%时,罗非鱼增重最快;饲料糖水平为40%时饲料系数最低.(2)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鱼体肌糖原、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鱼体肝糖原含量先增加后下降.(3)饲料糖水平对各组鱼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清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总蛋白和总胆汁酸浓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糖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而鱼体肝酯酶和脂蛋白脂酶活性则是先上升后下降.(4)饲料糖水平35%时,肝脏组织出现少量细胞脂滴空泡状现象;饲料糖水平40%和45%时,肝脏组织切片有明显的细胞脂滴空泡状、核偏移和细胞质消失现象.肝脏脂滴空泡状面积率与组织脂肪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肝脏组织的脂肪肝病变程度成正比.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苗种饲料以29.10%~ 35.00%的糖水平较利于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及后期的脂肪肝病预防.  相似文献   

7.
分离、克隆了吉富罗非鱼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共557bp,编码18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吉富罗非鱼FAS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62%~82%。为了研究饲料中脂肪对吉富罗非鱼FAS活性和表达的影响,设置3组含不同脂肪含量的等氮饲料组(3.71%组、7.67%组和16.55%组),饲养90d,禁食48h,测定吉富罗非鱼肝脏中FAS的生物活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了饲喂3.71%组、7.67%组和16.55%组饲料的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FASmRNA的表达丰度以及再投喂后6、12、24、48h肝脏中FAS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显示,饲料脂肪水平对肝脏中FAS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肝脏中FASmRNA的表达丰度显著高于肌肉(P<0.05),肝脏和肌肉中FASmRNA的表达丰度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再次投喂后6~48h,各个组的肝脏中FASmRNA表达丰度显著下降(P<0.05)。结果说明,吉富罗非鱼肝脏中FASmRNA的表达丰度高于肌肉,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抑制FASmRNA表达,脂肪水平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糖脂比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糖代谢关键酶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5种不同糖脂比(1.5、2.3、3.9、7.0、16.5)的等氮等能饲料,以吉富罗非鱼幼鱼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随饲料中糖脂比升高,吉富罗非鱼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先升高后降低,糖脂比为3.9和7.0时,WGR、SGR和PER最高。饵料系数(FCR)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在糖脂比为3.9和7.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增加,吉富罗非鱼全鱼粗脂肪含量逐渐下降,在糖脂比为16.5时达到最低水平,但仅与1.5组存在显著差异。血浆甘油三酯在糖脂比最高组也出现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同样在糖脂比最高组显著低于3.9组。然而血糖的变化趋势相反,当糖脂比为16.5时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脏中丙酮酸激酶(PK)的活性及mRNA表达量逐渐升高,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活性及mRNA表达水平则逐渐下降。根据二次回归模型得出,在等氮等能的饲料条件下,吉富罗非鱼幼鱼最适宜的糖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9.69%和9.53%,其对应的糖脂比为8.4。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高糖饲料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糖脂代谢的影响,设置糖水平为34%的对照饲料(C组,能量水平13.68 k J·g-1)、糖水平为48%的高糖高能饲料(HCE组,能量水平16.03 k J·g-1)和高糖等能饲料(HE组,能量水平13.81 k J·g-1),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饲养初始体质量(20.34±0.42)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60 d。结果表明,HCE组和HE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脏粗蛋白均显著低于C组(P0.05),饲料系数、肝脏粗脂肪、肝糖原、总糖表观消化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高于C组(P0.05);HE组增重率、全鱼粗脂肪、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显著低于HCE组(P0.05);高糖组肝脏葡萄糖激酶显著高于C组,HE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苹果酸酶、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最高,C组最低(P0.05);由肝脏组织切片看出,高糖饲料引起吉富罗非鱼肝脏细胞肿大变形,出现空泡,HCE组对肝脏损伤更加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能够耐受48%糖水平的饲料,但长期摄食导致鱼体糖脂代谢紊乱,尤其影响脂肪代谢,造成鱼体脂肪蓄积,肝功能损伤,不利于生长与健康。  相似文献   

10.
向枭  周兴华  罗莉  赵海鹏  文华 《水产学报》2014,38(4):538-549
为了评价不同饲料蛋氨酸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率及体成分的影响,实验通过在半精制基础饲料中添加DL-蛋氨酸,配制成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26%、0.55%、0.85%、1.14%、1.44%和1.73%的6种等氮等能(32.09%粗蛋白质,15.82 kJ/g总能)的饲料,以初始体质量(66.76±2.29)g的吉富罗非鱼为实验对象,每种实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实验鱼25尾,养殖系统为室内养殖系统,每天表观饱食投喂3次,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发现,随饲料蛋氨酸含量的增大,罗非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饲料蛋白沉积率(PD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蛋氨酸含量为1.14%时WGR、SGR、PER均达到最大(分别为361.91%、2.73%/d和2.53%),FCR达到最低(为1.23),PDR则在蛋氨酸水平为1.44%时达到最大(47.22%)。随饲料蛋氨酸含量的增加,罗非鱼肝体比和脏体比呈明显的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肥满度则无明显的变化;随饲料蛋氨酸含量的增加,罗非鱼肌肉粗蛋白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呈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全鱼粗蛋白、全鱼和肌肉中的水分、灰分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肌肉中组氨酸、丝氨酸和胱氨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其余各种氨基酸含量及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肌肉氨基酸总量(ΣTAA)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WGR、SGR、PER、PDR、FCR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胱氨酸含量为0.30%时,罗非鱼饲料中适宜的蛋氨酸水平应为1.13%~1.16%,占饲料蛋白质的3.52%~3.61%。  相似文献   

11.
肌醇对大规格吉富罗非鱼生长、体组成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肌醇水平分别为0 mg·kg–1、100 mg·kg–1、200 mg·kg–1、400 mg·kg–1、800 mg·kg–1和1 600 mg·kg–1饲料的6组等氮等能实验饲料,养殖初始体质量(74.36±5.32)g的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12周,通过测定生长、鱼体成分以及血清指标来综合评价饲料肌醇水平对罗非鱼的影响,以期获得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肌醇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肌醇可显著提高罗非鱼增重率、采食量和饲料系数(P0.05);对增重率与饲料肌醇水平作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其需要量为847 mg·kg–1饲料;罗非鱼全鱼、肌肉和肝脏中的粗脂肪含量均随饲料肌醇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添加肌醇对罗非鱼肌肉、肝脏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当肌醇水平为800 mg·kg–1和1 600 mg·kg–1饲料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随饲料中肌醇含量的升高,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血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大规格吉富罗非鱼饲料中肌醇的需要量为847 mg·kg–1饲料,且饲料中添加肌醇有利于降低组织脂肪蓄积,并可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成鱼饲料中适宜的碳水化合物与脂肪比例(C/L),实验设计了6组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饲料C/L比例分别为1.53、2.36、3.55、5.58、9.85、21.82。投喂初始质量为(218.33±11.03) g的吉富罗非鱼成鱼56 d。结果显示,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在C/L比例为3.55时最高,显著高于C/L比例1.53、9.85和21.82组(P0.05);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在C/L比例介于2.36~5.58时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1.53和21.82组(P0.05)。随着饲料C/L比例的升高,肝体比和脏体比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成活率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全鱼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随饲料C/L比例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随C/L比例升高而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糖(GLU)含量则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分别利用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效率与碳水化合物水平及脂肪水平的相关性,得到饲料中适宜的C/L比例分别是4.19、4.15和4.11。研究表明吉富罗非鱼成鱼饲料中适宜的C/L比例为4.11~4.19。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不同溶氧水平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血液生化、肝脏脂肪酸组成及海豚链球菌感染后的存活率的影响,选取270尾平均体重为(20.00±0.10)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3组:低氧组(2.0±0.3)mg/L、对照组(4.5±0.4)mg/L、高氧组(7.0±0.4)mg/L,养殖8周。结果显示:(1)随着溶氧水平的增加,实验鱼成活率、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显著提高且均在高氧组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渐减小。(2)随着溶氧水平的增加,鱼体血液中红细胞数、红细胞比容、谷丙转氨酶含量均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白细胞数、血红蛋白以及谷草转氨酶含量均先下降后上升,且最高值均出现在低氧组;血液中总蛋白、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的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随着溶氧水平的增加,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4)罗非鱼腹腔注射海豚链球菌后,24 h内三组均未出现死亡;感染96 h后,低氧组罗非鱼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高氧组。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影响吉富罗非鱼肝脏脂肪酸组成以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造成吉富罗非鱼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14.
分别用15.0%(对照组)、30.0%、45.0%、60.0%、75.0% 的菜粕配制5种等氮(粗蛋白质为34.0%)等能(总能为19.2 kJ/g)饲料,饲养吉富罗非鱼幼鱼[初始体质量(4.82±0.46) g]10周,考察饲料中不同菜粕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肝脏组织结构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60.0%和75.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0% 和45.0% 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处理组之间的肝体比、脏体比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富罗非鱼全鱼营养成分,60.0% 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30.0%(P<0.05),各处理组水分和灰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富罗非鱼肝细胞核偏移和空泡变性的数量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加,肝脏组织结构受损程度加剧。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不断升高,且75.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而下降,60.0%组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菜粕的使用量不宜超过45.0%。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 (对照组)、0.5%、1.0%、1.5%和2.0%的酵母水解物制成5种实验饲料,对5组初始体重为(25.80±0.45) g的吉富罗非鱼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每组 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实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选择12尾鱼进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攻毒实验,每尾鱼腹腔注射0.2 mL浓度为8.3×105 CFU/mL的菌液,连续观察14 d,统计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随着酵母水解物添加量的增加,吉富罗非鱼终末体质量(FBW)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呈先显著上升(P<0.05)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当SGR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酵母水解物添加量为1.29%。罗非鱼血清一氧化氮合酶、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饲料中酵母水解物添加量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添加量为1.5%时达最大值。饲料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吉富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抵抗力有显著影响(P<0.05),除添加量为0.5%的实验组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实验组罗非鱼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中,饲料添加酵母水解物可有效提高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免疫力和抗病力,且在添加量为1.5%时,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以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肌肉组成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450尾初始体质量为(80.26±7.36)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平行,进行了饲养对比试验。试验组分别用蝇蛆粉替代基础饲料中20 %、40 %、60 %、80 %和100 %的鱼粉,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养殖周期60 d。试验结果,以蝇蛆粉替代鱼粉,各替代水平组试验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成活率、饲料系数、肌肉中粗蛋白、水分含量、肝脏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除20 %替代组外,其它各试验组鱼的肝体比、脏体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随着蝇蛆粉替代水平的增加,罗非鱼肌肉中粗灰分、总磷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替代水平不超过40 %时,各替代组试验鱼肌肉中粗脂肪、钙及肝脏超氧化歧化酶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当替代水平不小于60 %时,试验鱼肌肉中粗脂肪、钙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肝脏超氧化歧化酶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肌肉成分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作为评价指标,蝇蛆粉可完全替代罗非鱼饲料中的鱼粉。  相似文献   

17.
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添加不同剂量的几丁聚糖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脏抗氧化力、血清生化与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重为(2.97±0.02)g的健康吉富罗非鱼37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1%、2%、3%和4%几丁聚糖溶液(有效成分为0.6%)。养殖63 d后,测定肝脏抗氧化性能、血清生化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中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和2%几丁聚糖能显著提高血清C3、T3和Po水平,降低Lac与T4水平(P0.05)。同时,1%和2%添加组能显著降低肝脏MDA含量,提高SOD、CAT和GSH-Px活力(P0.05)。各实验组水分、灰分与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随几丁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各实验组氨基酸组成与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2%和3%几丁聚糖组氨基酸组成中EAA、DAA和TAA含量与PUFA含量略高于其它实验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不同添加水平的河豚(Takifugu rubripes)卵处理物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血液生化以及海豚链球菌感染后的存活率的影响,试验选取525尾平均体重为(0.66±0.01)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5尾鱼,依次饲喂河豚卵处理物添加水平为0、0.2%、0.4%、0.8%、1.6%、3.2%和6.4%的饲料,养殖8周。结果显示:随着河豚卵处理物添加水平的提高,试验鱼体增重、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脏体比均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各组肝体比无显著差异,0.8%河豚卵处理物添加组罗非鱼的脏体比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河豚卵处理物添加水平的提高,罗非鱼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含量显著下降,白细胞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罗非鱼血清中总胆固醇和血糖含量显著下降,血清中溶菌酶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罗非鱼腹腔注射5×10~7 CFU/mL海豚链球菌后,各组罗非鱼24 h内均未出现死亡;感染48~96 h,对照组罗非鱼累计存活率最低;感染192 h后,6.4%河豚卵处理物添加组罗非鱼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河豚卵处理物对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产生影响,增强了罗非鱼抗海豚链球菌病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泛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凤  蒋明  文华  吴凡  刘伟  田娟  杨长庚 《水产学报》2014,38(9):1530-1537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79.4±1.6)g吉富罗非鱼27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15尾),养殖于500 L养殖桶中,分别饲喂泛酸含量为0.5、4.8、9.5、18.2、36.3和74.4 mg/kg纯化饲料12周,研究确定其对泛酸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泛酸含量增加,吉富罗非鱼增重率、肝脏和肌肉泛酸含量均呈先线性增加后稳定的趋势;肥满度和肝体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4.8 mg/kg组最高。全鱼水分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全鱼脂肪含量呈现与水分含量相反的趋势。肝总脂含量显著降低,添加组显著低于未添加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随着饲料泛酸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80~350 g)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泛酸需要量为10.5 mg/kg,饲料中12.6和13.5mg/kg泛酸可以分别使肝脏和肌肉泛酸累积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以蛋氨酸锌为锌源,配制锌添加水平分别为0,10,20,40,80,160 mg/kg的6组等氮等脂饲料(实测值分别为9.98,21.47,33.75,56.03,88.16,172.54 mg/kg),饲喂初始体质量为(84.44±3.04)g的吉富罗非鱼,试验鱼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增加,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先显著升高,在锌含量达到33.75 mg/kg后趋于稳定,添加锌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提高了成活率。饲料锌含量对全鱼水分、粗蛋白及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全鱼粗脂肪含量。饲料中添加锌对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无影响,显著提高了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在锌含量达到33.75 mg/kg后趋于稳定,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则呈下降趋势。饲料锌含量显著影响脊椎骨、全鱼和肝脏锌的含量,脊椎骨和全鱼锌含量先线性上升,在锌含量达到56.03 mg/kg后趋于稳定,各组的肌肉锌含量无显著差异。以增重率、骨骼锌和全鱼锌含量为评价指标,根据折线回归分析得出,以蛋氨酸锌为添加锌源,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分别为32.37、55.67和56.13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